📖 ZKIZ Archives


同業合併、漫遊聯網、異業結盟威達賴富源讓WiMAX活下去的三策略

2011-12-19 TWM




台灣WiMAX產業陷困境,逼得宏碁董事長兼電腦公會理事長王振堂向馬英九求救,聯發科董事長蔡明介向政府喊話,在WiMAX大吹整併風下,威達雲端董事 長賴富源開了第一槍。

撰文‧翁書婷

走進威達雲端台中總部的辦公室,裡頭擺著一張二○一○年威達WiMAX風光開台的照片,董事長賴富源和員工們笑得開心,但是他萬萬沒想到才短短一年 半,WiMAX產業已然風雲變色。

由全球晶片龍頭商英特爾(Intel)的WiMAX和由手機、電信業者領軍的LTE(Long Term Evolution,長期演進技術),都屬行動通訊4G技術。英特爾本著雄心壯志,想主導4G行動技術,沒想到不敵由手機、電信業者領軍的LTE,因而在 去年裁掉實驗室淡出WiMAX,震撼台灣合作廠。之後與台灣WiMAX業者合作的美國行動寬頻服務公司Clearwire也倒向LTE。

「現在WiMAX溺在水裡,感覺很不好,但我很冷靜,左思右想一定要有解決辦法。」賴富源低聲嘆息。雖然NCC開始討論提前釋出4G執照,但台灣市場不夠 大,加上民眾也才剛用3G,六家4G WiMAX業者擠在一起,全都沒水喝。根據NCC(國家通訊傳播委員會)統計,整個WiMAX用戶才十二萬人,六家WiMAX業者虧損連連。去年威邁思稅 後純益虧損三.五億元、大同電信虧損五.五億元,去年底才興櫃的威達,財報顯示去年虧損二.四九億元。

合併威邁思

面對這種困境,賴富源當初的雄心壯志已然磨光,「我已經沒有在想要做大,我算過只要三十萬用戶,威達就可以損益平衡。」只是現在威達的客戶才兩萬,如何創 造這關鍵的三十萬用戶,讓威達繼續活下去,成為他夜以繼日苦苦思量的問題。

為達到三十萬用戶的目標,賴富源開出了整併第一槍。七月,威達以總額十四.五億元,從英特爾、東訊、威寶電信手中買下威邁思百分之百持股,並且遞交NCC 審理。

賴富源直說,「因為台灣行動上網客戶還是以北區為主,我可不是現在才想合併,標下WiMAX的時候就對北區很有興趣。」所以當時也和劉兆凱(威邁思董事 長)有密切合作,「只可惜當時他們的機站規格和我們不一樣,所以最後就沒有合作。」對於合併案,WiMAX業者相當樂觀。全球一動董事長何薇玲就說: 「(雙威案)應該會過,就看NCC有什麼附加條件。」全球一動總經理蔡木源觀察,WiMAX業者都想要撐到最後轉換LTE技術,所以資金到底夠不夠是最重 要的關鍵。很顯然的是威邁思背後股東已經不願意投錢,威達才有出手機會。

雖然外界認為,就算雙威合併成功成為台灣第一個南北全區經營的業者,也不是電信五哥的對手,「WiMAX全台平均覆蓋率只有兩成,訊號不良,而3G的話不 管到哪都還是收得到,民眾會問為什麼要改用WiMAX?」拓墣產業通訊研究中心副理謝雨珊說。

與電信五哥合作

但賴富源可不這麼想,和電信五哥搶客戶是以卵擊石情況下,他轉個彎化敵為友,「我不和電信五哥競爭,而是和他們合作。」威達投資五億元,拿下了高鐵全線 WiMAX經營權,「現在高鐵3G上網很不穩定,容易斷線塞車,但是高鐵一天有十一萬的人流量,其中約三萬人次需要無線上網。」賴富源一邊手畫由台灣高鐵 為主幹的地圖,一邊興奮地說。

所以威達下一步要做的,就是在高鐵上,把有需求的中華電、台灣大、遠傳、亞太等門號的乘客手機訊號,自動轉換成WiMAX的漫遊服務,威達再與各大電信業 者拆帳。由此可知,全區經營對威達來說,在乎的不只是合併後的用戶數提升而已,更是「關係日後與3G業者談合作的重要『籌碼』」。

另一方面,賴富源執著於WiMAX的發展原因在於,威達至今仍是獨立系統業者,自己坐擁大台中有線電視五萬用戶,是台灣唯一擁有WiMAX經營執照的有線 電視業者。

威達除了有線電視業務五萬用戶外,還有光纖固網十萬用戶, WiMAX用戶二萬人。因此,賴富源仍想盡辦法把有線電視、光纖固網和WiMAX用戶綁在一起,「錢燒了八十億到一百億元,頭都洗一半了,當然要繼續下 去。」

結盟地方有線電視

加上凱擘、中嘉等各大集團邁向數位電視之路,使得地方業者面臨壓力。因此,賴富源計畫串聯二十家,用戶總數約三十萬人的獨立系統業者,像台北三重天外天、 彰化三大等業者,推展數位匯流雲端電視,帶領地方業者在大集團夾殺下,殺出一條生路。

不過,對於以上的三個策略,謝雨珊認為NCC目前還沒有把合併案排入議程,而七○%覆蓋率還沒有達到也是不爭的事實,威達要突破法規限制困難度不小。

因此即使雙威成功整併,真正的挑戰也才剛開始!

威達雲端

資本額:41.2億元

成立時間:1997年

經營團隊:賴富源董事長兼總經理主要業務:有線電視系統業務、寬頻收入、WiMAX

近三年表現:

營收 獲利 EPS

2009年 7.04億元 -0.16億元 -0.04元2010年 8.20億元 -2.49億元 -0.6元

2011

上半年 2.72億元 -1.49億元 -0.36元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0033

異業合作 製造與文創因子能否共存?

2012-9-3  TCW




蘋果(Apple)創辦人賈伯斯(Steve Jobs)認為,「技術必須結合人文才能打動人心」創造出iPhone、iPad,他是走在人文(Liberal Art)與科技(Technology)的交會路。

蘋果能混血人文精神與科技製造效率兩種腦袋,這是賈伯斯「強勢領導」下的結果?還是組織轉型可以師法的方向?

二○○七年,台灣投影機品牌奧圖碼宣布合併擁有二十年品牌歷史的琉璃工房,奧圖碼試著學習文創業說故事的方式,琉璃工房則借鏡製造業的數字管理,而二○○八年正式合併三年後(二○一一年)琉璃奧圖碼科技稅後淨利成長二‧五倍,獲得初步成功。

本期「蘋果衝擊下的管理新思維」系列,邀請到琉璃奧圖碼科技亞洲區總經理郭特利與政大商學院IMBA專任教授李瑞華進行對談──「文創因子與製造因子可否共存?」一窺其管理的兩難。

政大商學院IMBA專任教授李瑞華(以下簡稱李):企業合併有幾種考量,一為了經濟規模擴大,或為了互補上下游垂直整合。奧圖碼科技合併琉璃工房,科技製造業去合併一個文創品牌比較少見,當初合併的目的是什麼?

琉璃奧圖碼科技亞洲區總經理郭特利(以下簡稱郭):我借用彼得‧聖吉《第五項修煉》學習型組織的觀念,稱這種合併為互相學習對方優點的專業互補合併。

製造業學習說故事……別只談CP值,更要製造感動

兩家公司有什麼相似之處?第一,都是台灣品牌,第二,都想把它做到世界最好;相異之處則是,琉璃工房在大中華區非常成功,產品的知名度勝過奧圖碼,而奧圖碼的品牌知名度比較廣,我們能進到歐美,甚至亞洲的非華人區。

但是,今天台灣品牌,不管是宏?痋]Acer)或宏達電(HTC)或是奧圖碼,我們的品牌其實是架構在功能性商品。買我們產品的客人認為我們的規格很好,就是產業喜歡講「cost performance」(編按:簡稱CP,價格功能比)值很好。

很現實的是,我從一九九八年開始接觸投影機,在公司今年第十一年,投影機售價從一台十幾萬元,去掉一個零,現在變一萬多元,到底(價格)還能減多少?我們希望創造hot touching(感動),而不再只是「成本!成本!成本!」

從蘋果和賈伯斯,我們開始發現,它成功是附加很多user friendly(友善使用介面)的功能,第二,iPhone好像是一個身分的象徵,從我們來看科技業應該要練習,試著替產品說故事,來感動更多的消費者。

琉璃工房,它賣一個故事,賣一個感覺,一個情境和文化,讓你看到這件作品你會感動,把你帶到某個意境。它的作品你不能談CP值啊,談感動!

當初,合併的想法是兩位張董事長(指奧圖碼科技母公司中強光電董事長張威儀,與琉璃工房創辦人張毅)提議的。我們跟琉璃工房學習「怎麼把品牌越做越高」,琉璃工房跟我們學習「如何把地域擴張」,整個管理跟效率做得更好。

文創業練習管數字……用燈號評估損益,先養活自己

李:這很類似異族通婚,彼此的背景、基因、文化不一樣,從優生學的角度來看,會生出漂亮、聰明的混血兒。

可是購併考驗的是「接合」彼此的差異,能做到有容乃大當然是很好,可是這個「容」不容易,有發生問題嗎?

郭:大問題沒有,小問題在互相適應學習。

科技業的好處是,很多事情我們講求效率跟速度,我們重視數字的管理,邏輯性很強,可以幫琉璃工房看這一塊。

像是琉璃工房最大的負擔是在房租,我們發明了「紅綠燈」來對每一家藝廊做損益評估,「紅燈」,就是你連自己都養不活;「綠燈」,當然是你養活自己後還可以貢獻公司;「黃燈」,就是你養得活自己,可是獲利無法反饋母公司。

琉璃工房對於業績是有概念的,對於賺錢與否,就相對比較不sensitive(敏感)。我們透過這些方法,就我們整個團隊對業績有概念啊,我們就是幫柴米油鹽醬醋茶這些事(做好),要不然到時候只有創作,米缸沒有米就麻煩了。

可是,琉璃工房(設計製作)的這一塊,我就不參與做決定,畢竟,琉璃工房的作品,是一種介於藝術品和工藝品之間,我們稱之為「類藝術品」。

那還是琉璃工房的專業,我們自認為還沒有能力(在此)產生好的互動,就應該要尊重。我認為合併後,高階主管的心態要調整,了解彼此站的位子,不懂的就先別插手。

一加一如何大於二?不踩過線,各自練內外功互補

我底下有九位地區經理,四位(負責)琉璃工房,五位(負責)奧圖碼科技。奧圖碼科技(指投影機業務)這塊我會參與較多判斷或決策,我既是 advisor(顧問),也是supervisor(督察,指最後決策者)。可是琉璃工房這一塊我比較像是advisor,而非supervisor。

李:高層主管的心態滿重要,專業不一樣的合併,風險在於踩過頭,造成不該管的你管了,可是如果太相敬如賓,我只不過是顧問,會不會影響合併效益和目的? 郭:我剛剛講顧問,不是我置身事外,顧問公司講白一點,賺了顧問費,你用不用關我什麼事,今天我們是一家人,你的損益跟我的是有關係的。

有不同意見,第一次(提)他(指琉璃工房的團隊)沒興趣,我還是會跟他提第二次,只是說我提的方式,不是用supervisor的角度,我還是用一種我是跟你分享的態度。

其實看我們高層的組合,就知道很尊重彼此。張毅的資歷,他一定是董事長,最高位,合併前,王秀絹(琉璃工房中國區總經理)等於是琉璃工房(排在張毅之後的)大師姊,現在,這種組合就變成張毅在我上面,王秀絹在我下面,很自然的形成,這種組合滿剛好的。

李:在高層方面的融合已經做得非常好,有沒有想過更進一步引進幾個琉璃工房的藝術家,加入奧圖碼的設計團隊,做人員交流?

郭:只有我以上的高層有接觸,我們目前沒有人自告奮勇要互調,我只調了一個業務大將過去,柯畊宇(琉璃工房專案部資深經 理)是我強迫他過去的。這也是根基在奧圖碼本身可協助琉璃工房,從補缺的角度去思考,不是為了takeover(取代)去布局。

我們後來發現,琉璃工房的生意形態八○%、九○%是店裡銷售,但有一種銷售,投資成本很低,投資報酬率很高,我們稱之為「企業送禮市場」,這屬於「登門行銷」,琉璃工房以前也想過,但在台灣一直找不到合適的人。我常開玩笑說,這比較適合我們這種厚臉皮的人去。

老實說,你叫他(柯畊宇)去管藝廊,他管的不會比原來的好,你叫他去做「登門行銷」,他做的不會比原來的差。

李:尊重,細心、敏感的思考你能夠附加的價值在哪裡,去協助琉璃工房的心態,兩種不同專業在融合時很重要,相同的,奧圖碼這邊是否也吸取對方的一些基因, 有一些心態、行為、思維的改變,就像是賈伯斯,他除了做為一個設計人,他有內在藝術家的特質,進而外顯去幫助他的產品設計?

郭:用一個簡單比喻,像武俠小說,我們影響琉璃工房的比較像是「外功」,外功你要看到練跆拳道一年你就可以虎虎生風嘛,我們學琉璃工房比較像「內功」,內功的顯現就不是那麼快,練太極拳沒個五年可能很難有個明顯差異。

琉璃工房有兩點在影響奧圖碼,第一,對品牌長期堅持。對的事情要耐得住寂寞,還有我們對理想、願景的堅持。第二,成本設計觀念改變。以前重產品功能,現在 覺得外觀可以用鋼琴烤漆,不要一台賣到十幾萬元的東西還做成這樣俗氣。就像你有藝術家弟弟,自己也會比較有氣質一點。

李:你們是採取被動式的互補雙方的短處,但是我建議找到適合的位子,刻意的互調,會產生另一個無形影響。這些人會變成不一樣的主管,有意去栽培的話,搞不好這個人未來會變成你們集團很重要的一角,因為他懂兩邊文化。

【延伸閱讀】台灣名師觀點雙方人員互調,能產生更多優勢

從這次對談可知,文創和製造是可以融合在一家公司的。琉璃工房與奧圖碼科技融合是以尊重為前提,奧圖碼以補缺的方式協助琉璃工房,在藝術創作上畫了一條不 干涉的界線,但是我的建議是,如果互信基礎打好,可以更主動安排人員互調,享受更大的好處,例如,融合產生第三種優勢,以免相敬如賓演變成相敬如「冰」。

企業藉由合作、異業參觀和交流達到融合不同文化目的,我建議科技製造要融入文創產業要注意3點︰一、找到理念一致志同道合的夥伴;二、合作後人事安排也以 平衡、尊重為前提;三、最重要是製造因子與文創因子互補的平衡,製造業干涉文創過多,只是把藝術品變工藝品,也學不到文創業打動人心的說故事方式。

我甚至建議,合併或合作過程中,文創的色彩得保留多一些,例如,文創業只學習30%製造業的數字績效管理,仍保有70%文創精神,在設計創造方面,製造思維不能干涉太多,科技製造才能從中收穫。否則僅能創造短暫的獲利成長,長期是傷害文創品牌的精神。

口述:政大商學院IMBA專任教授李瑞華

【延伸閱讀】蘋果品牌價值 2012年比去年增19%蘋果品牌價值連2年蟬聯第1。廣告傳播巨擘WPP旗下研究公司公布,2012年蘋果品牌價值比去年成長19%至1,830億美元。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6946

異業巨頭不斷加持,新零售開啟群雄逐鹿的“三國時代”

來源: http://www.iheima.com/promote/2017/1221/166555.shtml

異業巨頭不斷加持,新零售開啟群雄逐鹿的“三國時代”
孟永輝 孟永輝

異業巨頭不斷加持,新零售開啟群雄逐鹿的“三國時代”

我們的生活從電商時代引入到新零售時代。

文 | 孟永輝

新零售的發展始終都是當下很多人非常關心的話題,從本質上來看,新零售的出現和發現更深層次地代表著的是一種商業模式的重構,發展方式的根本性的轉變。同電商時代從線下向線上的單一方向的流通不同,新零售更多地表現在線上與線下的雙向流動上。互聯網巨頭開始將發展的目光聚焦在了傳統的線下門店,而傳統的線下門店則在被電商倒逼到墻角之後開始向外生長。

隨著有關新零售的討論不斷深入,特比是隨著不同的入局者陸續緊張,有關新零售的看法同樣開始呈現出多元化的發展狀態。打通線上與線下是新零售、加註線下門店做場景導購是新零售、布局大數據、智能科技等新技術是新零售……有關新零售的概念和內涵的不斷拓展,正在將我們的生活更多地從電商時代引入到新零售時代。

不同類型的企業持續入場,新零售發展逐步多元化

盡管馬雲較早的提出了新零售的概念,但是那個時候人們僅僅只是將新零售看作是一個扭轉電商頹勢的一個概念,並沒有用行動進行加持。隨著新零售發展脈絡的逐步清晰,特別是隨著市場端和用戶端對於新零售這一概念的正向反饋不斷增多,越來越多的企業開始進場,強化對於新零售的布局。

類型一:以阿里、京東為代表的傳統電商巨頭。在經歷了傳統互聯網時代到移動互聯網時代的發展之後,電商的發展進入到了一個頂峰。移動互聯網對於人們生活方式和消費方式的轉變達到了一個相當深度的水平。實時化、碎片化讓電商平臺能夠通過各種各樣的宣傳渠道,隨時隨地地進行用戶的營銷推廣,用戶則能夠借助手機客戶端隨時隨地地進行商品挑選和購買。

燦爛之下同樣透露著隱憂。盡管以阿里、京東為代表的電商平臺抓住了傳統互聯網向移動互聯網轉變的風口,但是不得不面對的是銷售額增長乏力、用戶轉化率不高等一系列的難題。消費升級時代的來臨讓他們不得不調整當下的發展策略以適應用戶需求轉變的現狀,從而更好地促進用戶轉化,突破消費增長乏力的瓶頸。

在新技術應用尚未特別成熟之際,他們更多地將觸角伸向了廣闊的線下市場。因為經過近10年的電商發展之後,線下門店特別是線下大型商場和超市的生存舉步維艱,他們迫切需要一場春雨才能重新獲得新生。

於是,我們看到了阿里、京東開始與傳統零售開啟了新一輪的合作,或收購,或持股,或共建。這些發展給我們更多的暗示是新零售時代將會更多地關註線下,而線上可能又將重新陷入到電商時代大型商超會遭遇到的困境。然而事實並非如此,在線上端口,以新技術應用為主要突破口的新零售大幕正在徐徐開啟。通過大數據的精準推薦為用戶盡可能快速地找到心儀的商品,通過新的硬件設備來優化傳統電商時代的用戶購物體驗,通過新的支付方式來減少傳統電商時代支付的繁瑣……這些正在成為新零售時代線上發展的全新脈絡。

類型二:以蘇寧、萬科、融創為代表的傳統行業巨頭。在以阿里巴巴、京東為代表的互聯網巨頭持續布局線下渠道的同時,傳統行業巨頭們同樣感受到了來自這些線上巨頭的無形壓力。經歷了電商時代發展的沈淪期的傳統巨頭們自然不甘心束手就擒,他們在互聯網巨頭們發起線下攻勢的時候,重新開始了新的防禦。12月19日,蘇寧在南京召開了“智慧零售大開發戰略暨合作夥伴簽約大會”,萬達王健林、蘇寧控股張近東、融創孫宏斌、新華聯傅軍等眾多房產企業大佬悉數到場。而王健林也在隨後的發言中指出,張近東提出來智慧零售,馬雲提出了新零售,京東搞了個無界零售,現在他要看看,馬化騰明年提什麽出來?無論何種零售,都離不開零售的本質!

這說明傳統企業同樣開始聚焦新零售,對於新零售同樣有了新的認識,而面對線上互聯網巨頭的“圍剿”同樣開始了反擊。相對於線上互聯網巨頭們的龐大的流量和用戶基礎,以房產、大型商超為代表的傳統企業則有線下的實體門店。這些實體門店正是新零售概念當中經常被提及的“場景”,這些“場景”如果能夠與新技術實現融合,他們實現的用戶轉化或許要比電商巨頭們來得更加真實和直接。

隨著消費升級時代的來臨,特別是隨著人們對於線上購物的習以為常,這些通過線下門店的場景化導購來提升用戶體驗,從而實現用戶轉化的做法或許更加直接。在這些場景當中,傳統的地產和零售巨頭們同樣能夠將新技術應用到導購、支付、配送等相關的零售環節當中,同樣能夠走出一條有別於互聯網巨頭的發展道路。

互聯網巨頭和傳統行業巨頭對於新零售的不同認識正在將新零售的發展引入到一個全新的發展階段。從當初對於新零售的懵懂、懷疑和遲疑到當下的加持、入場和布局,相信未來新零售的發展將會經歷一個全新的發展階段。無論哪種新零售的發展模式,滿足用戶需求的轉變,始終都是發展的主旋律。在新零售發展逐步多元化的當下,我們應當如何發展才能抓住發展風口獲得發展呢?

多元化發展時代,新零售到底走向線上還是線下?

盡管互聯網巨頭和傳統行業巨頭對於新零售的發展有不同的認識,最終將會導致他們的發展脈絡也會不盡相同。那麽,新零售到底是要走向線上抑或是走向線下,還是最終實現線上和線下的融通呢?

線上或線下僅僅只是場所的轉變,用戶體驗才是新零售的發展王道。其實,無論是以阿里、京東為代表的線上電商平臺,還是以萬達、蘇寧、國美為代表的傳統零售商,他們能夠提供給用戶的僅僅只是一個用戶接觸商品的場所而已。真正想要實現用戶轉化,突破當下的發展困境,其中一個很重要的原因還在於如何提升用戶體驗,從而帶來用戶的轉化。

無論是以線上為主,還是以線下為主,甚至是以線上和線下融通為主的新零售發展模式,他們所代表的僅僅只是用戶流量在這些不同場所之間的遷徙和流動,真正能夠促進用戶轉化的依然是用戶在接觸商品的體驗、商品的質量、支付的體驗等一些與用戶息息相關的環節和流程。

因此,即使是在多元化發展的時代,我們關註的焦點依然是如何提升用戶的體驗。在互聯網技術日漸成為一種基礎設施的當下,單單憑借互聯網的方式已經無法真正帶來用戶體驗的提升,而以大數據、智能科技、虛擬現實技術為代表的新技術則將會給用戶帶來切實的改變。從這個角度來講,未來能夠在新零售戰役之中存活下來的勝利者一定是能夠充分利用新技術提升用戶體驗的那個人。即使當前人們對於新零售的認識不同,但是我們不能僅僅將目光局限在線上和線下的場所轉變,而是更多地要將焦點聚焦在用戶體驗的提升上。

由新零售引發的產業重構與效率提升將會成為決定其成敗的關鍵所在。其實,新零售僅僅只是表現在最前端的用戶與商品接觸的層面上,新零售更深層次的意義在於如何帶來上遊和下遊的產業效率的優化和提升。

新零售其實是用戶與商品發生聯系的一個過程,正是有這種聯系,我們才能夠獲得一些用戶和商品之間的數據。如果我們能夠將這些數據充分利用,不僅能夠花費最小的成本生產出最受用戶歡迎的產品,而且能夠花最短的時間將商品以最快的速度送達到用戶手中。因此,新零售的意義在於其對於上遊商品和下遊用戶相關的產業的重構。

上遊商品對接的是海量的實體商品的原材料、生產機器、生產廠家等相關產業,下遊用戶對接的是物流、金融、售後等相關產業。如果我們能夠借助新零售的突破口實現上下遊產業的重構和效率的提升,那麽,新零售才能真正實現效率提升,行業的改變。而這也恰恰正是新零售的最大的價值所在,直接關系到它的成敗。

新零售是一個新技術、新模式、新思路不斷落地和調整的過程,融合才是發展的主題。正如當初電商時代的發展一樣,新零售的發展其實是一個新技術不斷應用,新商業模式不斷湧現,新運營思路不斷優化的過程,在這個過程當中,融合才是發展的主題。

通過新技術的不斷應用來印證新的商業模式的正確性,以新模式的不斷落地來創新當前的運營模式,以新的運營思路再為新技術的發展提供數據來源,這樣新技術、新模式、新思路才會形成一個完美閉環,新零售的發展才能真正成為一個完整的生態系統。

融合將會是多元化發展時代的一個主題,通過融合將新技術、新模式、新思路三者之間真正聯通起來,無論是互聯網平臺還是線下傳統企業都需要通過將這三種要素實現重構帶來新的發展,破解當前的發展瓶頸。

不同類型的行業對於新零售的布局,將當前新零售的發展帶入到了一個多元化的發展狀態。無論是線上還是線下的發展模式,新零售的發展都逃不脫優化自身、滿足用戶等發展邏輯。隨著新技術的不斷應用,新模式的不斷湧現,新運營思路的不斷創新,新零售發展的全新時代或許將會最終來臨。

作者:孟永輝,資深撰稿人,媒體人,專欄作者。從事互聯網多年,長期關註行業研究。全網覆蓋粉絲數50萬+。專欄覆蓋今日頭條、一點資訊、企鵝自媒體、百度百家、新浪看點、簡書、知乎、UC、艾瑞網、界面、億邦動力網等多家平臺。微信公眾號:menglaoshi007。個人微信號:ka_ou110。

新零售
贊(...)
文章評論
匿名用戶
發布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59812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