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胡孟青:大灣區的聯想

1 : GS(14)@2017-04-25 23:43:42

【明報專訊】有時會不停在問,到底在內地經濟及財富高速增長的大勢下,香港在中國的發展定位上角色將會如何?或者說得更白一點,在中央眼中,回歸20年後的香港,剩餘價值是怎麼樣的一回事?

40年前,內地改革開放,香港引資又設廠。近10年所扮演是雙向角色,既協助資金走進去,亦便利資金走出去。但到若干年後,甚至短至3至5年的時間,本港在金融業務的定位及角色,一旦功成身退,貢獻大不如前的話,情况可能影響每個香港人。

總理李克強在政府工作報告中,以及對候任行政長官林鄭月娥都先後提及粵港澳大灣區的構想,很大程度上,是為本港發出通牒,盡快要就大灣區發展及融合,有周詳計劃。內地經濟單單數字上而言,規模已備,城市建設基本上可供再塑造空間有限,剩下來的,亦是最具可持續發展概念的,就是超級城市的打造:雄安如是、大灣區一樣、稍後長江一帶、以及內陸、再從南玩到北,只會更多相類似的構圖。

向本港發通牒 打造粵港超級城市

老實說,大灣區發展談不上是新構想,很多年前,已經先後有過關於港深區域發展的探索,粵、港、深三地的合作交流,早就已經成為了一個常設機制,可惜10幾年來仍然流於空談。但很明顯,隨着提升至總理工作報告層次,輔以港珠澳大構圖及香港高鐵行將開通的景象,這個話題避也避不來,事到如今,重點在於本港在大灣區所佔重要性還剩餘多少。

以前,本港屬於珠三角的龍頭,風頭一時無兩,時至今日,地價、成本、勞動力通通高昂,對外來資金吸引力委實有限。相比本港僅餘的金融業作為唯一及最後的一道防線,深圳的高新科技、廣東的港口吞吐、及整個地區可供製造業的遷移及擴散,導致以前的九加二,是後者傳導至前者,而現在的九加二,本港及澳門大概只能夠受惠於其餘9個城市的發展,香港的龍頭作用可能已一去不復返矣。

數字比數字,本港在經濟規模、消費、創新工業佔比GDP、貨櫃吞吐量等等,頂多是中上偏高水平,而非名列前茅。而以整個大灣新區的經濟規模計,數字上是東京的三分之一、接近紐約、並且是三藩市的三倍。經濟效益之下,香港別無他選要奉陪到底,但往後又會如何?

須自我提升 守珠三角龍頭地位

最好的情况是,香港在創新行業發展會漸見成果,隨着樓價及租金回落,經濟競爭力及創業吸引力提升。可是,純粹按客觀環境盤算,出現最好情况的機率,大概低於三成。剩下來的,如果大灣區為首的內地經濟動力依然,但金融市場既不開放,亦未有太大的質素提升的話,香港的重要性依然存在,但相比內地城市,已再不具備絕對重要地位了。

大灣區強調的是一小時生活圈、人流、資金、商業等等的更大範圍融合,在形勢比人強之下,香港不自我提升的話,某程度上只會加快成為中國的美麗後花園,不進則退的香港經濟各持份者,其實只是後花園的建設者及園丁而已。

著名獨立股評人

[胡孟青 青出於婪]


來源: http://www.mpfinance.com/fin/dai ... 4320&issue=20170424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31395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