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對的事情,把事情做對!
投資是什麼?
囉嗦版:
買股票就是買公司,買公司就是買其未來現金流(的折現)。這裡現金流指的是淨現金流,未來指的是公司的整個生命週期,不是3年,也不是5年。
折現率實際上是相對於投資人的機會成本而言的。最低的機會成本就是無風險回報率,比如美國國債的利率。有些人把自己生意中有限的資金投到股市裡實際上往往
是不合算的,因為其自己的生意獲利往往比股市裡的平均回報高。當然,多餘資金投入無可非議(聽說國內某網絡公司買了很多蘋果的股票,這屬於無可非議型
的)。可我確實看到不少公司貸著款還要買股票,看不懂啊。
所謂能看懂公司就是能看懂其未來現金流。(做對的事情)
所謂未來現金流只是個思維方式,千萬不要去套公式,因為沒人可以真的確定公式中的變量,所有假設可能都是不靠譜的。
個人觀點:其實區分所謂是不是'價值投資'的最重要,也許是唯一的點就是在'投資者'是不是在買未來現金流。事實上我的確見到很多人買股票時的理由很多時
候都和未來現金流無關,但卻和別的東西有關,比如市場怎麼看,比如打新股一定賺錢,比如重組的概念,比如呵呵,電視裡那些個分析員天天在講的那些東西。我
有時會面帶微笑看看cnbc的節目,那些主持人經常說著滿嘴的專業名詞,但不知道為什麼說了這麼多年也不知道他們自己在說啥。
所有所謂有關投資的說法實際上都是在討論如何看懂現金流的問題。(如何把事情做對),比如生意模式、護城河、能力圈、等等。
在巴菲特這裡我學到的最重要的東西就是生意模式。以前雖然也知道生意模式重要,但往往是和其他很多重要的東西混在一起看的。當年老巴特別提醒我,應該首先看生意模式,這幾年下來慢慢覺得確實應該如此。
護城河實際上我覺得是生意模式中的一部分,好的生意模式往往具有很寬的護城河。
好的生意模式往往是好的未來現金流的保障。
知道自己的能力圈有多大往往比自己能力圈有多大要重要的多!
我覺得margin of safety 實際上應該指的是能力圈而不僅僅是價格。
在自己能力圈內的生意自己往往容易懂的多,對別人的不確定性往往對自己是很確定的。比如當年我投網易時,市場不看好的原因是很多人覺得遊戲這個市場不是很
大。而我自己由於在這個行業裡時間很長,所以很確定這個市場非常大(但也不知道到底有多大,事實上最後的結果比我看到的還要大)。
不要輕易去'擴大'自己的能力圈。搞懂一個生意往往是需要很多年的,不要因為看到一兩個概念就輕易跳進自己不熟悉的領域或地方,不然早晚會栽的。比如有的朋友跳進印度市場,有的朋友跳進日本市場。
我總是假設市場絕大多數情況下是非常聰明的,除非我發現市場確實錯了。(這句話是針對'逆向操作'說的。逆向思維很重要,但逆向操作和隨波逐流都是不可取的。最重要的是理性的獨立思考能力)
很多人說很難看懂未來現金流。其實絕大多數公司的未來現金流我也是看不懂的。看不懂的就不碰。一年兩年或許更久的時間裡總會有目標出現的。有些公司的生意
模式很好,但股價有時候太貴,那就只能等了。好在這些年來一直如此,每隔些年就來個股災,往往那時好公司也會跟著唏哩嘩啦的。
對於大多數不太瞭解生意的人而言,千萬不要以為股市是個可以賺快錢的地方。長期來講,股市上虧錢的人總是多過賺錢的人的。想賭運氣的人還不如去買彩票,起碼自己知道中的機會小,不會下重注。
也有人說股場就是賭場。事實上,對把股場當賭場的人們而言,股場確實就是賭場,常賭必輸!
用我這個辦法投資一生可能會失去無數機會,但犯大錯的機會也很少(但依然沒辦法避免犯錯)。
我經常聽見有人在講哪只哪只股票賺了幾倍的故事,可他們就是不說總的成績,你懂的。
隨便感謝一下自助餐先生。凡是覺得我寫的這點東西有幫助的人都應該多看看他老人家的東西,我能講的他都講過好多次了。
想到哪寫到哪,主要是為了能隨時提醒自己。
有人問如何避免以為看懂實際又錯了的問題,個人觀點:錯誤是不可避免的,但呆在能力圈內以及專注和用功可以大幅度減少犯錯的機會。
2012-04-11
12:21:15|
上篇囉嗦版裡忘了在未來現金流後面加折現了。折現是非常重要的概念,不懂不行。
有些公司拿著很多現金卻無法有效利用的話,實際上這些現金是在貶值的。最好的狀況是在不用分紅的前提下可以維持資產回報率。
另外上一篇我說的最小機會成本是無風險國債回報,後來想了想,覺得也有問題。實際的最小機會成本應該是通脹率。也就是說,如果手裡的錢的回報率趕不上通脹率的話,實際上是在虧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