敝刊滿二十二周歲。那天晚上,例牌跟同事們憶苦思甜 —— 苦的居多 —— 旁及報業(起碼敝刊)的前景。不巧,隔了幾天《經濟學人》專文檢示報業的未來;他們的判斷似乎是悲觀的:報刊非但將進一步電子化,更要像中國給國企定下的 基本方針政策那樣「走出去」,以整個世界而非以一個城市甚至一個國家為市場。果如所言,此又不禁令人懷疑像敝刊般以香港為本位的刊物是否跟時代脫節,早晚 面臨淘汰。
匿名調查
在這個年代,印刷媒體(也就是報紙跟雜誌吧)前景黯淡,老生常談矣。黯淡到哪個程度?新近台灣的
堅哥給我一通電郵,轉述了美國Pew機構跟六大報業集團(旗下共有三十八份報紙)作的調查。這個調查的結果是什麼?只消說說他們公布調查結果的方法,大家
便不難知道結論是什麼了 —— 他們把參與調查的機構及訪問過的人,通通隱去名號,故此這是份匿名的調查報告。
作這個調查的Pew名氣響噹噹,參與調查的集團亦非見不得光的鼠輩,何以要鬼鬼祟祟弄份匿名報告出來?當中有個難言之隱:調查的結論對報業的前景異常悲
觀,透露參與調查集團的身份,那又豈不令仍然在職的員工徬徨焦慮,不知道什麼時候將丟掉工作?為他們着想,只好發表份匿名調查報告了。報紙的使命是傳播訊
息,對行業的生態未來竟採取個鴕鳥政策,諷刺啊!
互聯網扯低銷路
從堆填區視之,敝刊的境況絕不至像美國行家那麼悲
觀,但前景還是教人擔心的。創刊二十二年,當下我們的賣書銷量只及高峰時期的一半左右。依我看,銷量下跌跟互聯網有個不可切割的關係。第一代瀏覽器
Netscape面世之時,我們銷量剛好登上頂峰,隨着互聯網的日益普及,我們的銷路逐步回落。故此就互聯網形成的挑戰而言,敝刊的處境跟全世界的行家是
一致的。電子相機已然取代菲林相機,電子傳媒會否全面淘汰印刷傳媒?
《經濟學人》似乎認為這是個非人為主觀意願所能移轉的趨勢。他們說英國右翼的《郵報》、左翼的《衞報》、美國的《紐約時報》及《Huffington
Post》分別為全球最多人瀏覽的英文新聞網站,前三者皆脫胎自印刷媒體,但《Huffington
Post》則打從面世的那一天起便只有電子版,而無印刷版。於此可見,電子化乃報業的前途所在云云。
然而為難的
是,報章的電子版往往叫好不叫座,譬如《紐約時報》便一直虧本。究其根本,是報紙的電子版雖則有廣告收益,但收益可遠不及印刷版。Pew的研究顯示,報紙
上網後印刷版的廣告收益應聲下跌,每每是跌了七塊錢才可以從網上廣告賺回一塊錢;故此報紙電子化可以說的而且確得不償失。你不電子化嗎,對手可搶着做,無
論是銷路或廣告收益依舊給分薄,總不成坐以待斃吧!
《經濟學人》指出,無論是英美報紙之所以要大力拓展網上版的世界市場也正是這個原因:網上廣告的收費低 —— 在廣告商而言,也就是效益不大 ——
要增加收入便唯有廣張客路。這當中的困難是,上網看報紙的讀者四散全球,什麼人種都有,那麼網上廣告又何來針對性可言?廣告商無從準確捉摸讀者群、廣告的
促銷效力存疑,網上報紙又何來本錢提高廣告費?
穩定的核心讀者群
說到這裡,且讓我岔開一筆,跟大家說說報刊的銷量及
讀者人數的分別。在互聯網尚未流行之時,市場調查顯示每份《壹週刊》大致有四名讀者。廣告商關注的是讀者群有多大?是哪個收入階層的讀者?收入高、購買力
強的讀者群愈大,刊物的廣告效益便愈大自不待言。互聯網成為人們生活的一部分後,我們的銷路無疑下跌了,但讀者群可有增而無減,而收入高的核心讀者群至為
穩定,故此電子化並不見得便一定會削弱廣告效益。
話雖如此,互聯網對傳統報刊的威脅是真確不過的。就在敝刊慶祝二十二周歲的那個星期,有兩百四十四年歷史、總共出十五版的《大英百科全書》便宣布「停刊」
——
不是像柯達那樣破產,亦非從此關門大吉,而是停止刊行印刷版,也就是不會有第十六版的《大英百科全書》;自此有的只是網上版,但資料每天更新,故此是集新
聞通訊社及資料庫於一身的參考工具。
擁抱互聯網的挑戰
網上新聞、資料多如恒河沙數,而且都是免費的,再又還有個《維
基百科》,那麼電子版《大英百科全書》又還有生存空間麼?他們的總裁Jorge Aguilar
Cauz跟BBC說,《大英百科全書》其實是互聯網的先驅,早在一九九五年已經上了網,及後又出光碟、學生版、兒童版……到如今他們的訂戶是以公共圖書
館、學校為主;故此早便抓緊時代脈搏云云。這位先生說他們的業績不俗,我上網查證過,整體而言,財政上他們看來是有困難的。
敝刊差不多跟《大英百科全書》同步發展網上版(草創之初得黃岳永兄拔刀義助,謹此致謝),而跟《大英百科全書》(及《華爾街日報》)一樣,自一九九六年面
世至今我們的網上版都是收費的。於此可見我們老早便擁抱互聯網的挑戰,但網上訂戶提供的收入可遠遠不足以支持我們的運作,故此我們依然是以印刷版為本業的
「舊媒體」。那是否表示我們早晚會被淘汰?
廣闊的市場
老實說,對這個問題我沒有答案。互聯網普及近二十年,全世界的
行家至今可未找到一條出路,大家看來還未知道該如何應付銷路下跌、廣告收益減少形成的利潤壓力。我們創立了二十二年,在行業而言,那說不上什麼資歷;以我
們的有限經驗而言,唯一可行的生存之道是因應市場形勢的改變而變,捨此之外,別無他法。
我們剛出版了第1150期。《壹週刊》面世之時,所有雜誌都是一刊一冊的,但到了第38期(理應是九○年的十月吧),我們開始分拆《壹週刊》為A、B兩本
書。在那個時候來說,那是個為人所未為的創舉。到了現在,試問哪份週刊不是一刊多冊的?到了一年多前,在A、B兩書之外,再加多一本+One。從一刊一冊
演變為一刊三冊,紙張印刷成本當然增加了不少,可是售價依舊。競爭如何劇烈,那又還用說嗎?
可幸面對劇烈競爭及成本壓力,我們依舊有利可圖,足見我們還是追得上讀者 —— 及廣告商 —— 的要求的。只要還有這個應變的能力,不管是強化電子版或再出多幾冊書,我們理應還是有個生存空間的。
說到底,不管是什麼的年代,人們都渴求資訊,這是個無從完全滿足的渴求。資訊的形式或許會千變萬化,對資訊的渴求卻是永恒的。我們的挑戰是如何試圖滿足這個滿足不來的渴求。以此視之,這是個無限大的市場。市場廣闊,要是無以餬口,除了認輸技不如人,我們又還有什麼好說的?
補白
老翻大國
今年為大文豪狄更斯(Charles Dickens 1821-1870)之兩百歲冥壽。BBC說在割讓香港之年,他首度出訪美國;到處受到擁躉歡迎。初時他樂不可支,及後,發覺美國人只顧老翻他的作品,不付版稅,從此鬧翻。
誰料得到一百五十年前中美原是一家,都是老翻大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