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KIZ Archives


石油央企的競爭力 陳衛東

http://magazine.caixin.com/2012-02-24/100360335.html

 國際知名能源諮詢機構PFC能源公司新近公佈「上市能源公司50強」,中石油、中石化和中海油分列第二、九和十五。前20強中,美國佔五家,中國三家,英、法、俄各兩家,共14席,堪比這五國在聯合國的地位。

  中石油、中石化已分別在油氣產量和石油煉化產能上,超過了曾經的老大埃克森美孚。更為世界關注的是,過去幾年中國石油公司海外資產資源併購的力 度和頻度。據路透社報導,中國「三桶油」過去六年對外併購投資超過400億美元,傲視國際同行。「工業學大慶」年代有句歌詞:「石油工人一聲吼,地球也要 抖三抖」,唱的是石油工人戰天鬥地的情懷;現在歌詞可改成「中國資本往哪走,哪裡就要抖三抖」了。

  規模上去了,資本走出去了,中國「買什麼什麼貴」的影響力也出去了,中國石油央企的品牌和技術創新能力卻沒有隨之提升。2011年底,筆者參加 在卡塔爾首都多哈舉行的第21屆世界石油大會時,強烈地感受到,會場內外唱主角的還是跨國石油公司,中國公司品牌差之千里。我們的技術創新似還停留在20 年前的狀態,注意力還集中在單項裝備和作業技術上,競爭焦點仍圍繞著區塊投標。「走出去」也有太多不適應:投資太多太快,自然人才跟不上,受體制和機制制 約,國際人才用不好也不敢用;受非經濟因素影響,與很多合作夥伴難以精誠相見、通力合作;目光短淺,長遠戰略技術發展研究投入不足,難以形成長期核心競爭 力⋯⋯諸多不足,與中國能源工業規模與需求難以匹配,如不盡快改變,數百億美元海外投資勢必面臨巨大風險。

  擁有豐富的石油天然氣資源和簡單地質地理條件的中東地區,石油天然氣工業始於上世紀30年代,曾讓跨國石油公司賺得盆滿缽溢。上世紀70年代的 中東石油天然氣資源國有運動,迫使跨國石油公司退出利潤最為豐厚的上游。自此,有著強烈危機意識的跨國石油公司離開中東進入海洋,繼而以一系列海洋石油勘 探開發技術的發明,成就了今天支撐40%石油需求的海洋石油工業。

  埃克森美孚和殼牌公司在卡塔爾的成功值得借鑑。卡塔爾天然氣儲量居於世界前列,其北帕斯氣田面積6000多平方公里,資源量900萬億立方米, 是目前發現的世界最大常規氣田。依靠不懈的研發投入,埃克森美孚和殼牌在LNG(液化天然氣)和GTL(天然氣制油)技術上各有建樹。有報導稱,殼牌在 GTL技術上堅持了35年的研究。1995年卡塔爾開發北帕斯氣田時,這兩家公司借助各自先進的成套技術贏得信任與合作。去年卡塔爾LNG產量7700萬 噸,成為最大的LNG出口國,其現有14條LNG生產線中有12條與埃克森美孚合作;當今最大的商業化GTL生產線,就是殼牌在卡塔爾2011年底投產 的,代表著GTL的未來。埃克森美孚和殼牌贏得了天然氣黃金時代,這是他們長期研發投資的成功,更是品牌戰略的成功。

  資源國有化後,中東大多數國家都拒絕非本國石油公司染指地下石油資源,但跨國石油公司又成功回到了中東,創造了多贏局面:資源國擁有對資源絕對的控制權,投資人通過技術獲取豐厚回報,消費者則獲得了潔淨的LNG或GTL產品。

  當某項技術或生產要素成為市場上易得的商品時,就難以再成公司核心競爭力——在競爭充分、分工明晰和要素完全流動的國際石油市場,跨國石油公司 深諳此道。然而,中國能源產業的表現是:寡頭壟斷,行政週期約束企業戰略發展規劃,海外項目管理制度國內化等等。沒有充分競爭的國內環境,難以造就市場化 人才、服務與要素流轉,也注定中國能源公司不經濟、低效率,更談不上有競爭力。

  不論中國還是世界,解決能源問題最終只能靠創新。美國頁岩氣革命即由技術和管理創新引發,幫助美國一躍成為第一大天然氣生產國。

  而當下的中國能源政策,節能是第一位的。但節能不能靠拉閘限電,要靠創新變革。除了技術創新,在中國更具意義的是體制創新,首先要形成自由競爭的市場機制,解放人力資源。

  作者為中國海洋石油總公司首席能源研究員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1576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