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www.dongfangyu.org/?p=4729
文/東方愚 上海證券報「PK商業堂」專欄
http://finance.qq.com/a/20120220/000283.htm
胡潤把茅台列為僅次於路易威登(LV)、愛馬仕和寶馬的第四大奢侈品牌,等於把它往火上烤。俗話說「槍打出頭鳥」,茅台這只「鳥」因為被貼上了「政 商關係承載物」式的標籤,而顯得更容易成為眾矢之的。現在唯一敢公開、大聲宣稱「茅台很委屈」的,或許只有券商研究員,譬如瑞銀證券稱茅台「成長之路風雨 無阻」。
所謂在商言商,券商研究員分析一家公司,會剔除掉輿論中一些情緒化的元素,而抓住最核心的部分,譬如茅台高層說,到「十三五」末(即2020年 底),產能要達到6萬噸,銷售收入突破千億元。也就是說,相比現在1萬多噸的產能和200多億元的營收,未來8年均增長5倍左右。可是茅台在市場上總是供 不應求,有人計算過,要滿足當下的需求,產能至少得3萬噸。供不應求就得漲價吧,過去10年茅台酒的價格漲了將近10倍,未來8年就算再漲5倍,到 2020年的價格,每瓶就超過了一萬元。
一萬元一瓶茅台。正常嗎?沒什麼不正常。憑什麼國外的一些奢華酒一瓶合人民幣幾萬元、十幾萬元,中國酒就一定要廉價呢。憑什麼LV也一直在提價,而 茅台提價就為人詬病呢?茅台的老董事長季克良和現任董事長袁仁國應該都曾這樣想過,但打死他們也不敢這要明說。不但不這樣說,反而如季老先生一樣,要裝出 一副「親民」的模樣,多次號稱要做「中國人喝得起的茅台」。
哪 怕被人取笑「口是心非」,也要繼續和民眾拉近距離; 哪怕因為申報奢侈品資格的事深陷輿論漩渦,也不做「危機公關」而選擇把苦水嚥下去。為什麼會是這樣?原因之一很簡單——茅台是國有企業,而季袁等人都是國 家幹部,現在國有企業和國家幹部最忌諱的就是成為輿論焦點,如果一不小心焦上了,最好的應對策略或許是什麼都不做。所謂明哲保身、以靜制動,大抵如此。
假如茅台是家民營企業,它一定不會如此「膽小怕事」。拿下世界奢侈品協會頒發的資格證,相當於進入國際市場的名片上鍍了一層金,這是許多民企喜聞樂 見甚至夢寐以求的事情,先不說海外銷量從此節節攀高的可能性有多大,至少紐約的茅台酒不能再像現在一樣一瓶幾百塊(人民幣)地「賤賣」。
至於國內市場,大可不必為它乃向官員送禮的首選而陷入的輿論漩渦太在意——民眾矛頭對準的是拿公款消費高價醬香型液體的官員或拿這種液體充當「尋租 工具「的利益雙方,而不是液體本身,就算沒有茅台,也一定有別的價格也許更高的酒坐台,就算有人大代表建議出台或政府出台了「限茅令「,一樣不能阻止官員 們愛茅台的步伐。而當陽光下的喝茅台和送茅台變成地下行動,市場之紅火可能不減反增——這和民間借貸的利率要遠高於銀行利率但供需兩旺是一個道理。
作為民企的茅台,同樣不必在意因提價而引起的爭議。遊戲規則不可違背,若行政之手干預過多,一個壞市場的形成只會造成多敗俱傷。奢侈品從來就不是為 普通大眾而生,在全世界範圍皆如此,很少聽到歐美消費者因一個超出自己消費力之外的產品不斷漲價而口誅筆伐甚至惡語相向,也很少有哪國的消費者像許多中國 人一樣對所謂代表權力、地位或身份的符號趨之若鶩並深以為然。
這並非是自嘲之語。一個國家的商業文明和民眾的財富觀是不斷變化,從稚嫩走向成熟的。回想一下,締造現在茅台之商業模式的功臣喬洪(2010年被判 死緩),他從2000年至2006年任茅台總經理,6年間茅台營收增長6倍,可謂一飛衝天,且從此一發而不可收搭。喬洪任期的前幾年裡,茅台漸成人們津津 樂道的明星公司,但之後幾年,普通人再提起茅台,語氣有了微妙的變化。這種變化的源泉之一,是中國社會貧富分化的加大以及中國商人「原罪「討論興起,高檔 酒被識為權錢交易的一款見面禮。
具有奢侈品之實的茅台不敢提奢侈二字,而其它一些品牌譬如郎酒,高調宣佈以奢侈品形式在全國範圍運營高端連鎖店品牌,而太陽谷冰酒以世界奢侈品協會 「全球最具價值十大創新品牌「中唯一中國品牌與歐美眾品牌站在了一起。前者的董事長汪俊林春風得意,後者的董事長吳延輝自稱實至名歸。順便提一句,和茅台 一樣地處赤水河畔的郎酒,2011年郎酒營收超百億元,同比增長近八成。10年前郎酒從國有改製為民營時,當地政府給汪俊林的協議之一是:噹啷酒銷售額達 到30億元之後,每增加10個億,郎酒商標的甩的權就無償出讓10%給汪作為獎勵。
假如茅台是家民營企業,它的規模和國際影響力可能大現在數倍。它早已成為奢侈品牌,2011年中國奢侈品年消費總額位居全球第一而非屈居第二; 趕在LV集團旗下的酒品牌軒尼詩買下中國的文君酒之前,軒尼詩早成為了茅台的囊中之物…當然也可能有另外幾種命運:耽於平庸、分崩離析或被收購(被國有資 本收購的可能性最大),因為很難想像一家毛利率超過90%、缺乏相應股權激勵機制、派系鬥爭激烈的非家族式民營企業能夠順風順水,且每一次站在輿論風口浪 尖的卻總能夠安然脫身;而就算它壯大如今天般年利稅超過百億元成為當地政府的掌門明珠,當喬洪一類的事件發生時,當地政府未必會像現在一樣設身處地為企業 及股東著想,在喬氏確定出事將之調離茅台。
說白了,比茅台酒更奢侈的,是其頭上的那頂「紅帽子」。
但是現在與其圈養這麼一個拘謹的「國寶」,不如放手讓它自由搏擊。讓權力的歸權力,市場的歸市場。否則當有一天茅台帝國因為某種不可預知的力量出現 不可彌補的裂縫時,沒有人會再聽到券商研究員如「皇帝的新裝」寓言中那個小男孩兒一樣天真地幫茅台叫屈,因為人們堅定地選擇了用腳投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