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振球﹕私樓愈起愈細 礙家庭生活
1 :
GS(14)@2016-10-09 01:38:46【明報專訊】游議員在論壇對年輕人不斷被縮窄嘅生存空間,以及負擔唔起屋租,說「就算我哋而家想去扑嘢(做愛),都搵唔到房去扑,呢個係好現實嘅問題」,引起熱烈討論之餘,也令人想起現在的一些新樓盤單位面積如何細小,難以進行正常的「家居生活」。
團結香港基金最新發表有關房屋的研究報告時也指出,由今年至2019年這4年間,每年平均有約1.8萬個私樓住宅單位落成,比較2006年至2015年每年平均1.1萬個高出六成,但若以私樓總樓面面積計算,同期只升不足三成,私宅總樓面面積更由今年的1260萬方呎,減少至2019年的1180萬方呎,期內每個私樓單位的平均面積,亦由785方呎逐年遞減至2019年的670方呎,即減少約115方呎或縮細了15%。
200呎單位再縮15% 難以忍受
講真的,一個約1000方呎的單位,面積少約15%,還有850方呎,無礙正常生活,但約是一個200方呎,減少了15%面積至只有170方呎,影響便大得多,早前深圳推出只有65方呎的新樓盤,就算是單身生活也難以忍受,若是兩夫掃,難度一回家便要上牀「扑嘢」?
不過,很奇怪的是,年輕人不滿生存或「扑嘢」空間被不斷縮窄,但每當政府要提高起樓密度、填海或開發新巿鎮,又或發展郊野公園的邊緣地帶,希望藉此可有地皮起樓以改善巿民的居住和生活空間,又會有政客呼籲年輕人反對,說是要不遷不拆,很多時又會有年輕人參與有關示威活動,是否矛盾,還是留待年輕人去判斷好了。
三成港人住公屋 比例全球最高
說到團結香港基金的研究報告,當中的一些數據頗有研究意義,比如香港居住在公營房屋的人口比例高達31%,為全球最高水平(圖1),現在不少年輕人都希望能申請到公屋,而一些仍未畢業的大學生,也已開始申請公屋,認為如此便可解決居住問題,可安心工作上流。
然而,若比較1981和2011年的數據,會發覺一個令人沮喪的事實,就是居住公屋的租戶,屬低收入的比例大幅上升,私樓業主屬低收入的比例則明顯下跌,且屬高收入比例上升(表),令人擔心公屋租戶出現跨代貧窮兼惡化。箇中原因,會否一來住宅私樓的業主,因要付首期和供樓,本身競爭力較強,二來有供樓壓力,則更要奮鬥和上游,相反公屋租戶可能競爭力較差,且不用太擔心要供樓,缺少了奮鬥動力?
團結香港基金的報告又指出,原來香港的離婚率已升至世界十大排名之內,僅低於美國和第一位的白俄羅斯。事實上,香港人的離婚宗數自2001年以來一直上升(圖2),在 2014 年本港有37,217宗結婚,同一年卻也有20,019宗離婚,以及19,197 宗再婚。
離婚集中低收入公屋戶 或關政策
值得留意的是,香港離婚男性和女性明顯主要集中於低收入公屋家庭。在2011年大約28%的已婚人士及44%離婚人士居住在公屋,情况在2015年更差。與此同時,在2011年,如果離婚人士是公屋居民,相對於居住在其他類別房屋的離婚人士,他們屬於社會上最低收入的四分位數的機會明顯較高。
中國人有一種說法,指貧賤夫妻百事哀,未知道低收人家庭是否容易生活不和諧而較容易離異?團結香港基金則表示,公屋編配準則隱含着鼓勵婚姻生活不愉快的夫婦或低收入家庭離婚及跨境再婚(在中國內地找到結婚對象的機會相對頗大)的內在誘因,原因是相比作為單身人士,低收入的離婚父或母,若其有受供養的孩子或者選擇再婚,他們將可在再次申請公屋時,很多時獲得優先考慮;這是由於現行公屋編配準則有利已婚夫婦盡快上樓,但並無對首婚及再婚作出分別。
結婚生仔離婚牽動住屋需求
一般人都會認同,結婚和生兒育女會是房屋的實際需求所在,其實兩夫婦離婚,其中一方要搬出去住,也會增加對房屋的需求,所以將香港的結婚數字、本地嬰兒出生數目相加以外,再加上離婚數目,其總數的增加或減少,會更能反映香港住屋需求,有關數字在2002年見底後,一直攀升至2012年最高峰,形成了龐大的住屋需求,也相應催生香港的樓巿10多年的大牛巿,不過有關數字近3年稍為回落(圖3),理論上有冷卻樓巿的作用。
[陸振球 樓市解碼]
來源:
http://www.mpfinance.com/fin/dai ... 8605&issue=20161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