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KIZ Archives


陳景祥:大陸體育商業化是大生意

1 : GS(14)@2016-08-13 12:30:16

【明報專訊】運動員生涯不外兩條出路,一是參加職業賽,一是參加奧運。職業賽靠獎金、廣告,一旦打出名堂名成利就;沒有職業賽制的運動,就要循參加奧運、由政府大力資助,到了在奧運得金牌,政府通常都會發一筆可觀的獎金。

中國過去沒有職業運動員,要培養選手爭奧運金牌,主要目的是為國爭光,是國家工程。中國運動員的選拔方法,一般是家長把小孩送往體院,由省隊選拔體院優秀學生,而國家隊又在省隊中找尖子,這個過程中,培養運動員的開支主要都由國家承包(見騰訊評論〈奧運金牌帳是一筆糊塗帳〉)。

加快產業化改革 冀規模超5萬億

所謂舉國體制,就是從選拔、訓練、參賽,到運動員退役,都是由國家調動一切資源一手包辦,運動員要絕對服從國家指令。過去有乒乓球運動員因不滿未獲重用,憤而離隊移民,成為別國的國家隊成員,再與過去的隊友對壘爭標。沒有職業賽的出路,令中國運動只能在舉國體制之下由國家支配。

市場化改革之後,中國開始有商業化的體育比賽,但仍限於足球、籃球、高爾夫球等幾種項目,其他可以在奧運奪金的如體操、乒乓、射擊、舉重等,仍要靠政府統籌資助。雖然舉國體制深受詬病,但在未找出其他更好的模式之前,除非中國放棄奧運金牌大國的想法,否則由國家補貼的模式仍不能避免。

在2014年國務院公布46號文「關於加快發展體育產業,促進體育消費的若干意見」,被認為是官方決定加快內地體育產業化發展的文件,提出到2025年,內地體育產業總規模要超過5萬億的目標。

佔內地GDP低 遠遜美韓

體育成為一種產業,跟影視業一樣,包括運動員(明星)、俱樂部(影視公司)、賽事(電影、節目、轉播權),投資的主要對象是體育競賽,外國成功例子如英超、NBA等,都是一盤大生意。

據內地媒體的報道,內地體育產業佔GDP的比重僅得0.6%,與美國的2.7%、韓國的2.95%相比,都遠遠落後。以市場規模計,中國體育產業的產值在2012年約為3000億元,現在大約是9526億元;美國在2010年就達到2.5萬億元,也有一段很大距離。在政策主導下,內地體育產業將成為投資市場熱點。

市場化、職業化之下的體育界,對中國的奧運金牌大國地位有何影響?下屆奧運應該會有答案。

[陳景祥 齊物論]


來源: http://www.mpfinance.com/fin/dai ... 3243&issue=20160812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05440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