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蘋果21周年】喬布斯的後遺:報紙檔的404 Not Found
1 :
GS(14)@2016-06-21 07:39:11未來,冇咗報攤,會唔會變成這樣:「404 Not Found」(設計圖片)
你多久沒有在書報攤買過一份報紙?有否忘記揭開報紙時那一陣紙張混着油墨的氣味?一份報章,由報館編採、印刷、發行之後,要交到讀者手中,就靠報攤。跟讀者最接近的,亦是報攤。今日你打開手機看這篇文章和動新聞的時候回想,手中拿着一份報紙的日子,是否像是十分遙遠的事?今日,紙媒被喻為步入寒冬期,最受影響的,除了報館,就是報販。
富哥(林長富,香港報販協會營運總監)將報攤的最好和最壞的時代一一細數
蘋果日報廿一周年
最近,報販協會更與本地藝術家團隊合作進行活化,在港九幾個報攤架設藝術裝置,大搞創意文化,吸引路人及遊客的眼球
我們借《蘋果日報》21周年的日子,也來探一探多年來每天「好天曬、落雨淋」,毫無怨言地,以最街頭、最貼地的方法,將資訊親手交給讀者手中的一群。與香港人共同經歷了多次高山低谷,富哥(林長富,香港報販協會營運總監)將香港報攤的最好和最壞的時代一一細數。九十年代,街頭持牌報檔約有一千二百個,以商業登記經營的書報社約三千間。今日,持牌報檔只剩下少於四百個,書報社只有六百多間。「90年代初,報紙檔可算是個興旺的年代。就我這一檔,一個早上可以賣幾百份報紙。」他說,1995年,《蘋果》面世,令整個傳媒帶來新景象。《蘋果》大膽創新的編採手法和印刷風格,帶來競爭,衝擊了整個報業市場。「可能是糖衣毒藥,吃完這份甜,就來了一份苦。」廿一年來,汰弱留強,多份報刊相繼結業。
活化報攤的裝置藝術
通常正正在報攤後面,就是便利店
在馬會前面,賣得最多的,當然是「馬紙」
多年來,報販經歷多個市場挑戰。例如連鎖便利店加入競爭,送膠袋、紙巾及減價戰等隨即展開。07年,免費報紙出現,變成付費與免費之間的直接殺戮。「免費報紙,全港人人都有份埋單。」富哥認為,免費報紙的出現既不環保,亦間接令傳統報紙銷量下跌。結果,傳統報紙的內容,也逐漸減少,受影響的最終都是讀者。香煙加價也令報攤出現經營困難。09年香煙賣29元一包,現在已經加價至57元,報販要用接近一倍的成本入貨,變相令營運資金倍數上升,但利潤,卻跟09年相差不遠。
《在變》另一款雕塑
中環的「標準」報攤
有冇留意路邊嘅一班每日日曬雨淋嘅報販
對報攤打擊最大的,富哥說,是智能手機的興起。「互聯網還未發達時,是讀者去找新聞看;智能手機發達之後,現在卻是新聞主動去找讀者。像你們《蘋果》,也有搞動新聞。落樓去買報紙的習慣,在年青人來說,是消失了。」不知道喬布斯當時又有沒有想到,iPhone的出現,對報攤帶來那麼大衝擊?生存,就要改變。09年政府加100%煙稅,報販賣香煙的收入大跌,於是他們向政府成功爭取在報攤兼售其他商品,例如:樽裝水、利是封、電話卡、小精品,及可以在報攤擺放相關廣告。誰知道,來到今天,有些報攤的主要盈利已經不是來自報刊,而是樽裝水和電話卡。後來,報販致力數碼化,更建議在報攤加裝WiFi熱點和數碼屏幕,以增加人流和廣告收入。最近,更與本地藝術家團隊合作進行活化,在港九幾個報攤架設藝術裝置,大搞創意文化,吸引路人及遊客的眼球。「希望將報紙檔修飾得更美觀,讓遊客和市民觀賞,也希望能做的生意也相對多些。」
冇留意依家好多報攤都有賣利是封
電話卡亦係報販重要嘅收入來源之一
數碼化,是傳統媒體的一大挑戰,亦可能是一大商機。報販協會也乘着這股浪潮,希望推出更便民的服務,例如所謂的「O2O」營銷模式(線上對應線下實體的銷售手法),善用全港十八區近千個報檔,提供網購後的物流提貨點。更建議將報攤轉型成為各區的線上與線下之間的旅遊大使或地區指南等。雖然建議「十劃都未有一撇」,但目的都只有一個,就是希望結合數碼資訊,將報販由傳統銷售印刷資訊的渠道,演變成為提供數碼資訊的在地服務熱點。「我想紙媒總有它的存在價值,可能需要結合電子媒體,與其唔夠佢打,倒不如同佢做朋友。」
「最重要要解決一個問題,就是如何承傳。」富哥說,做那麽多,為的只是「活下去!」將多年心血保留下來,就是希望下一代仍然可以將這個街頭歷史文化承傳下去。無論是報販的下一代,還是讀者的下一代,留下的都是一份心意。當你每日在街頭等車,低着頭,看着手機上的面書和動新聞的時候,有沒有試過抬高一點點頭,看一眼,你身邊正在改變的一些本土文化?今日,你又會否在報攤,跟報販說句加油,然後坐下來,喝一杯咖啡或茶,揭開報紙,感受那一陣紙張混着油墨的氣味?旁白:Joanna採訪:Roy、Joyce撰文:Kaman協力:Cindy、Halen攝影:Teddy、Neo剪接後期:Roy編導:Kaman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entertainment/art/20160621/196629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