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對股東權益回報率冇用論的回應


http://hk.myblog.yahoo.com/lgaim-foolman/article?mid=2241


這個理論是非常認同,通常上市公司的資產愈少愈好,盈利愈多愈好,盈利增長愈快愈好,權利較實體資產注入更好。

一來獲利權利如代理權、貿易公司等等等這樣東西盈利較不穩定,但實體資產的盈利較為穩定,且價值不會隨時消滅,所以實體資產的注入上市是較少的。

二盈利愈多,價值就愈大,增長概念更值高P/E,又可以賣貴一點,集資更多錢,使大股東受益大。

三資產少的話,ROE/ROA愈高,這可以用特別股息處理,而特別股息的用途,相信都是用來股東自肥吧,上市以高資產回報,可以賣得貴些。另外,一方面,以低資產價值可以賣到高價,大股東就大賺錢。

四如果大股東有太多錢,真的會有可能像一個小朋友由踏單車變駕汽車一樣,可能會左搖右擺,甚至反車。所以錢多,真的會可能會害了他。又想起「韓信點兵」的 一個故事,各位可以參考看看,劉備只能用十萬兵,用得太多就亂,但只要懂用韓信,應該千千萬萬的兵馬都可以,所以一定要有一個懂做財務控管的人,看住大股 東,但當然不要用太多財技分子啦。

五的話,如果你說適當負債可令公司的回報較好的話,李x楷可是精於此道的,我近來在做他本人的公司的研究,哈哈。

六的話,上面的日之出案例的話,「股東回報率」一詞,應用「資產回報率」,因始終你是用盈利/資產去算的。

七的話,要七年業績不是沒有,港交所可以提供1999-2009年的資料,不要就要辛苦一點逐年逐年找出來,但是新上市業績肯定不能看到七年。

八的話,其實中小企借錢都幾難,一般都需要有實體資產擔保才可以借,所以借錢的資產回報率一般很低。如果不用借錢的公司,經常都是賺大把大把的錢,因為大股東經常都喜歡把資產轉移到自己個袋,所以資產回報率一般都很高。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0387

股東權益回報率冇用論 味皇


From


http://hk.myblog.yahoo.com/lgaim-foolman/article?mid=2241


基本上我現正否定巴菲特的其中一個核心理論

巴菲特選股的重要標準之一----企業的長期股東權益回報率要有15%

我想讀者讀太多巴菲特的投資書中毒了,"企業的長期股東權益回報率要有15%"有個限制條件書上並沒有重點強調--"長期",所謂長期,是至7-10年,而在香港,我們基本上只能找到5年以內的數字,有7-10年資料的股票並不多,港交所亦不提供

為甚麼一定要7-10年呢?

目的是為了避開財技處理

比如說陽光能源,這幾年股東權益回報率如下:

                                      08(上市)    07          06         05          04

股東權益回報率   6.6           46.19    58.09     24.40     10.29

首先,如果看07年以年的數字,一定合乎甚至超乎股東權益回報率要有15%的要求,但是08年卻只有6.6%,原因是甚麼呢?財技上要進行什麼作業呢?

讓我用日之出食堂說明,假設主席味吉陽一唔派息,財務如下:

                 第一年          第二年          第三年

資產         100                   115                  132.25

盈利           15                 17.25                   19.84

以上的股東權益回報率為15%,現在改一改條件,現在假設,陽一打爛值50碗碟,於是問味皇集團借錢50,利息1分,唔打算還

                 第一年          第二年          第三年

資產          50                    60                     71.5

欠債          50                    50                        50

盈利          15                 16.5                    18.23  

利息            5                      5                          5

純利          10                  11.5                   13.23

以上的股東權益回報率為20%,19.2%,18.5%,唔好同我講佢更有投資價值,現在又假設味皇集團送左一批金器比陽一做店中裝飾,價值100,現在財務如下:

                 第一年          第二年          第三年

資產         200                   215                  232.25

盈利           15                 17.25                   19.84

以上的股東權益回報率不足7.5%,但是因為日之出食堂資產多左,實際價值更高,現在又假設陽一想提高股東權益回報率,因為在發放業績前老笠左批金,財務又變返如下:

                 第一年          第二年          第三年

資產         100                   115                  132.25

盈利           15                 17.25                   19.84

股東權益回報率為15%....

對於新集資的公司,上市前就好似老笠左批金咁,在發放業績前強力派息,減少資產,又或者瘋狂借錢,扮好有效率,令股東權益回報率上升,笠得越多,借得愈多,回報率上升得更快,上市後又好似多左咁金咁,資產多左,股東權益回報率下降,抽水越多,跌得越甘

我想香港流行的股票,大多是新股同半新股,就算唔係都好多有再次集資或派特別息,投行叫人買新股都是別有用心的,巴菲特本人應該冇試過買新股

所謂長期股東權益回報率,比如7年:

                 1            2*         3*       4(上市)  5            6         7

資產      100          60         68        78         190      164     164

集資          0            0           0          0         100          0         0 

派息          0          50           5          0             0          0         0

借款          0            0         10        30             0      -40         0

盈利         10           7           9        12           14      -24       17

如果係新上市股票,7年數字就可以現形

                 1      2(集資)       3          4            5            6         7

資產      100        110       221      236         256      270     280

集資          0        100           0          0             0          0         0 

派息          0            0           0          0             0        12       17

盈利         10         11         15        20           26        27       29

如果係新集資股票,7年數字就可以見到其工作效率,第2年集資的完全閒置,第3年運用了一部分,第5年先完全運用所有資產,雖然第3-4年的股東權 益回報率少於10%,但公司的資產利用率很明顯是10%,時間越長就可以看到管理層對資金的利用效率,以上情況係冇濫用的情況,如果濫用的情況會類似下 面:

                 1      2(集資)       3          4            5            6         7

資產      100        110       221      238         257      278     302

集資          0        100           0          0             0          0         0 

盈利         10         11         17        19           21        24       27

第3年有錢身癢,全部錢收購左利潤低的垃圾,或高價收購了商譽,利潤雖然一口氣提高很多,股價急升,但大量資源用在垃圾上,結果不能投資在其他地方,不利股東長期利益,管理層一d都唔憨豆,因為第3年投行同佢都要出貨

企業的長期股東權益回報率有15%,咁長時間,其間應該有機會看到管理層的智慧,如果一直都可以保持極高效率,咁先代表行業好或者管理層叻

香港或者叫做價值投資者的沙漠?基本上只能找到5年以內的數字,唔細心d好易踩屎,你知中國人有幾咁精叻架啦,股票通過財技而不是通過實務去吸資的投巧比鬼佬熟練得多了

另外巴菲特選股仲有一個條件---冇乜借貸

我認為15%同冇借貸兩點應該要合併作為一點,原因很簡單,好似下面例子:

           味皇集團            味將軍集團           

資產       150                        100                        

借貸           0                        120                                                                                  

盈利         23                          26      

味將軍集團的股東權益回報率有26%,而味皇集團只有15%,理論上投資味將軍集團會優於味皇集團,但是巴菲特不是傻子,他很可能買味皇而不睬味將 軍,原因很簡單,味皇用150的錢賺23盈利,效率15%,味將軍用220的錢賺26盈利,效率12%,味將軍的營運規式不能令巴菲特放心,再且,巴菲特 是可以在收購味皇集團後建議佢借少少錢,例如50,令味皇集團在合適的負債比率下營運,用200的錢賺30盈利

所有人在太多錢的時候都會身痕,很可能亂用,如果可以一直保持在充足水平,投資時會理性d,公司習慣用自己的錢投資時,利用效率是最高的,如果靠集資或大量借貸時,公司主管肯定非常在意公司短期的業績同股價表現而作出大量短期決定

有時公司會有閒錢太多的問題,公司的股東權益回報率會超低,如果是長期問題,巴菲特可能會冇興趣,因為老巴可能會覺得好難開口去逼人派錢,但是巴菲 特的老師葛拉罕可能很有興趣,他會進入董事會玩六國大封相,逼董事會將閒錢嘔清光,股東權益回報率會高返,之後巴菲特先可能有興趣 買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0389

吉利入主锰铜3年 权益大缩水


http://www.yicai.com/news/2010/04/330593.html

3月中旬,锰铜控股有限公司(下称“锰铜控股”)发布了2009年度的财报,其占权益48%的子公司上海英伦帝华汽车部件有限公司(下称“英伦帝 华”)在2009年度的销售额为648.2万英镑(人民币6668万元)。
目前,英伦帝华旗下生产两款汽车:SC7和TX4,其中后者为知名的“伦敦出租车”。根据乘联会发布的上牌量数据,TX4在2009年国内上牌统计 中,仅上牌14辆。

吉利方面在接受《第一财经日报》采访时表示,虽然上牌数较少,但是由于这款车型主要是针对出租车市场,因此私人用户比较少。而国内各地的出租车采购 份额,几乎全部为本地汽车生产商所垄断,TX4难以跑量。

原本中 国市场备受锰铜控股的期待,早在2006年,在与浙江吉利汽车商谈合资事项时,中国出租车采购市场的潜力,就很被看好。

2006年12月20日,吉利控股公告与锰铜控股成立合营企业事宜已获股东大会批准,宣告了这家民营企业以注入资产方式取得国际主流资本市场“非空 壳”上市公司的控制权。这也成了吉利并购历史上的第一次海外收购,一场处子秀。

当时,吉利与锰铜控股成立一家新的合营公司——英伦帝华,由香港上市公司吉利控股(00175.HK)以4.2亿港元现金出资占有99%的权益。然 后,以这个公司48%的权益换取锰铜控股570万新发行代价股,使得吉利成为锰铜控股第一大股东,占扩大后股本的23%,并占锰铜控股董事会两个席位;同 时,吉利与锰铜控股共享技术。

根据协议,吉利、锰铜控股与吉利母公司上海华普,各持有合资公司上海英伦帝华汽车51%、48%及1%股权,注册资本5430万美元,业务包括生产 及出售“伦敦出租车”和高级轿车零部件。

“这次资本运作本想利用吉利汽车来做,后来征询了香港一些股东的意见,决定还是用上市公司来操作。”吉利汽车CFO尹大庆告诉本报记者。

上市公司股东之所以同意吉利控股出资入股锰铜控股,无疑是看好其在中国发展的前景。

而且通过资本市场融资的方式来实施全部过程,对于年轻的吉利来说无疑是一次练兵。在未来并购中,如何按照国际惯例与包括投行、会计师事务所等机构打 交道,吉利积累了经验。

然而从结果来看,锰铜控股在2008年和2009年都蒙受了巨额亏损,总计2150万英镑。而锰铜控股的账面净资产,缩水到0.35亿英镑(合 4.2亿港元),属于吉利控股的权益部分缩水至9618万港元。

也就是说,投入仅3年时间,吉利控股当初4.2亿港元投资,就损失了3.24亿港元。而现在,锰铜控股则希望吉利控股持股比例升至51%。事实上, 瞬息万变的国际市场和政策壁垒高企的国内市场,都是吉利当初实施收购时始料未及的。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4936

主管機關漠視投資人權益 股價掛牌大跌 安恩、安瑞股票上櫃三大怪現象

2010-7-26 TWM





電視劇「新兵日記」紅火,股市新近掛牌的兩位僑生||安恩與安瑞也因為股價大跌,成了股市焦點。上述公司因採用第一上市方式掛牌,享受不少優惠,但衍生出來的風險竟要投資人自行負擔,不禁要問「主管機關為何不替投資人把關?」

撰文‧賴筱凡

被證交所與櫃買中心視為「政績」的第一上市,隨著陸續在五、六月掛牌的IML(簡稱安恩)與安瑞,因股價雙雙跌破承銷價而「破功」。安恩股價從最高價下跌迄今,跌幅更達四四%,遠甚於大盤,不禁令人要問,這兩家公司究竟出了什麼問題?

我們嘗試在安恩跟安瑞的公開說明書裡尋找蛛絲馬跡,希望能夠解答投資人的疑惑,才發現從安恩跟安瑞身上,能看到的怪象還真不少!

怪象一:各國會計制度不同累虧也能上市?

首先,攤開安瑞財報洋洋灑灑六百多頁,光是第一步解釋安瑞架構重組,又是控股公司、換股,就讓投資人看得頭昏眼花。櫃買中心副總朱竹元解釋,像安瑞這樣架 構重組後掛牌,在國外其實很普遍。但問題就出在,這種架構重組後公司,如何編製財報,台灣完全沒有明確規定。安瑞是開曼公司,又有美國、大陸子公司,每一 個地區的會計制度大不同,要如何統一,做出讓投資人看得懂的財報。

為符合台灣上市規定,安瑞特地在去年五月設立,再用安瑞與安瑞開曼(Array Cayman)進行換股。弔詭的是,安瑞沒有前三年的財報,因此櫃買中心容許安瑞採用所謂的擬制財報申報,又受制於各國會計制度相異,其實安瑞到去年九月 帳上累積虧損還有三.六九億元。

然而,按照櫃買中心的掛牌審核機制,去年申請上櫃的公司,至少○八年與○七年的稅前損益率要達三%,就算只看單一年度,稅前損益率也要有四%,而且是在不 能有累虧的狀況下,才能掛牌上櫃。把相同的標準放諸安瑞身上,卻完全不可行,光是兩地會計制度不同,就讓櫃買中心在審核安瑞的過程中處理很久。最後業界人 士也只能說,「既然台灣會計師敢簽,就代表他們負責。」讓安瑞這種累虧也能掛牌的怪象,稱之為一絕!

怪象二:營收集中單一客戶解釋得通就行?

同樣也是外國公司來台掛牌的安恩,最為人詬病的就是銷貨過度集中。高達七二%營收來自大客戶兼股東的三星,在客戶與股東關係加乘下,讓安恩坐擁比同業還高的毛利率。

其實,最懂營收過度集中單一客戶之痛的,莫過於蟬聯兩年興櫃獲利王的面板驅動IC廠瑞鼎。明明每年都有賺進一個股本的實力,卻始終只能在興櫃蹲,關鍵就是營收過度集中於單一客戶。同樣的客戶過度集中,在不同公司身上,出現截然不同的命運。

早期,主管機關有銷貨比重超過七成「不宜上市條款」,如今在時空環境改變下,變得更有彈性,只要解釋得通,不再是股票掛牌的阻礙,瑞鼎的問題也得以解套。 只是這些公司都能按照計畫降低單一客戶銷貨比重?「只要銷貨集中的比率沒有逐年上升,也有提出改善的計畫,我們的看法就會比較持平。」證交所副總朱士挺 說。

一家在開曼群島註冊的科技廠財務長就解釋,現行的IPO法規裡,不論是哪個國家,都沒有規定營收過度集中單一客戶,就不能上市掛牌,「你只能說它的投資風 險高,只要他們在審議會上解釋得通,審議委員就不能用這點不讓它掛牌。」怪象三:員工認股權發一堆費用壓力大增!

還有一大麻煩,就是員工分紅費用化的問題。為了留住人才,發行員工認股權是很正常的作法,不論是安恩、安瑞在掛牌前,都有發行員工認股權,只是來到台灣後,一旦員工要執行認股權,公司就得認列這筆費用。

安恩解釋,其實安恩在○七年前發行員工認股權時,就已經提列費用,有問題的是○八、○九年所發行的部分。由於美國提列員工認股權費用的會計制度與台灣不同,光是認列費用時,該用什麼計價方式,就有很大的差異,也讓近期市場對於安恩的員工認設權費用議論紛紛。

其實,在公開說明書裡,清楚寫著安恩兩次發行的員工認股權占總發行股數達二三.二一%,對照台灣公司的員工認股權比率不得超過一五%,安恩的員工認股權比 率似乎偏高。不過,安恩也表示,早在掛牌前,就已經盡量將能轉換的員工認股權轉成普通股,迄今尚未執行的只剩下一三.八九%,力求符合台灣的法規。

朱士挺承認,安恩員工認股權的問題,也是證交所要求必須加強揭露的部分,但安恩發行員工認股權是在掛牌前,「我們只能要求來台掛牌後不能再增加。」這樣的作法顯然消極許多。

儘管如此,一家正待審查的開曼公司主管還是替安恩、安瑞喊冤,「主管機關已經全盤要求外國公司要來台灣掛牌,不管面額、財報、制度,就得照台灣的遊戲規則 走。」但從安恩、安瑞的公開說明書中,還是找到不少與台廠掛牌相異的怪象,就連投資外國公司都得先簽「風險預告書」,確定求償無門,主管機關無疑將投資風 險讓投資人自負。

兩家外國公司掛牌後衍生的怪象,主管機關若不重新檢視審議過程、要求外國公司增加資訊透明度,屆時等著掛牌的十二家興櫃外國公司,可能都會讓投資人卻步,想投資也怕怕。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7083

中港炒家連手設局 四百萬保戶權益不保南山人壽交易 黑幕

2009-10-29  TWM




10月13日,南山人壽標售案由博智金融團隊得標。但博智究竟是誰?這家攸關台灣4百萬保戶、3萬6千名員工生計的保險公司,誰是新老闆?

揭開博智神祕面紗,一直隱身幕後的中國股市梟雄——肖建華,在本刊層層追蹤解析下,意外曝光!

肖建華曾在中國涉及多起炒股掏空案,避走海外,如果南山人壽真被一群以肖建華為首,集結借殼大王,以及多位曾被香港證監會處分的股市炒家所拿下,那麼,未來保戶的權益何在?員工的保障何在?金管會主委陳冲是否能負起嚴格把關的重責大任?

撰文‧林月然

在黑夜中,狼的眼神鋒芒銳利,披著羊皮的狼更是悄無聲息,一個猝不及防,就可一口咬下一隻肥羊,台灣第二大的保險公司南山人壽,是否就是這隻大肥羊?

十月十三日,擁有台灣四百萬保戶的南山人壽宣布出售,打敗眾多強勁對手出線的,是一個台灣保戶們幾乎完全沒聽過的組織,名叫﹁博智金融團隊﹂。接下來,只 要台灣經濟部投審會審查通過、金管會頭一點,南山人壽就立刻易主,這場台灣金融業有史以來金額最大的一樁購併案,就要告一段落。但到目前為止,這個﹁博智 金融團隊﹂到底是什麼來歷?外界始終看不清楚。

買家來歷不明

誰才是真正的新老闆?

根據該團隊表示,這是一個由港股掛牌的中策集團(○二三五HK)出資八成、博智金融出資兩成連手組成的團隊;只是,中策剛剛才被借殼易主,背後大老闆到底是誰,還是個大問號;而今年四月才緊急成立的博智金融又是什麼來頭?

換言之,到底誰才是真正台灣南山人壽的新老闆?未來四百萬保戶的保單理賠事宜,該找誰討?南山三萬六千名業務員和員工的權益保障問題,以及南山一.五兆元 龐大資產會不會落入禿鷹之手?一連串的問號,在主掌金融監理大權的金管會主委陳冲的心裡,究竟有沒有清楚的答案?

根據︽今周刊︾調查採訪,無論博智或是中策,恐怕都只是台面上的人物,這整個購併案,實際上有一位從未現身的金主,隱身幕後。就像一隻披著羊皮的狼,在黑 夜裡,張口咬向南山人壽。儘管未現身,但台灣其實已經有很多人認識他、見過他,他經營台灣政商關係已經整整一年,一切,都為了南山人壽。

披著羊皮的狼?

神祕金主肖建華隱身幕後

表面上,中策是一家港股掛牌公司,必須遵守香港上市公司的一切管理規則,似乎是相對透明;而另一方博智金融也說,他們請來曾經擔任亞洲花旗機構客戶集團執 行長的麥睿彬(Robert Morse)擔任董事長,總經理則是曾經為台灣的富邦金控當年成功引進花旗資金,參股富邦金控,為富邦立下汗馬功勞的前策略長吳榮輝。有這兩位在市場上都 是﹁叫得出名號﹂的人物把關,因此,十三日南山與博智一起召開的合併記者會後,面對外界一連串的疑問,吳榮輝就向︽今周刊︾表示,﹁請大家不要再懷疑 了!﹂但是,真的是這樣嗎?

時間回到一年前,二○○八年十月,當時雷曼風暴剛發生一個多月,全球最大保險集團AIG岌岌可危,當時市場開始出現傳言,台灣的南山人壽正是AIG集團裡的金雞母,有可能被列為緊急出售求現的名單,此風聲一出,令全球所有覬覦南山人壽的買家,都豎起耳朵。

隔沒幾天,有人見到當時才剛剛從亞洲花旗機構客戶集團執行長一職退下來的麥睿彬,突然出現在香港中環的某家五星級飯店大廳,據了解,這一天他特地來見一位金主,這位金主腳踩功夫鞋,年紀很輕,看上去不到四十歲,長相斯文,身上的裝扮搭配年紀,看上去有點突兀。

中國股市梟雄

涉及二起炒股案,被迫避走海外這位幕後金主的名字就叫肖建華。在中國股市,肖建華被稱為股市梟雄,號稱手握超過八百億人民幣的調度實力,過去十年,他馳騁 在中國與香港兩地的資本市場,曾經入主多家高科技公司、金融機構,最後甚至因為涉及二起炒股掏空案,被迫避走海外,落腳加拿大,一度無法入境中國,中國證 監會副主席王益更因他而下台。據消息人士透露,﹁肖建華光是炒股獲利,就超過一百億人民幣﹂,是典型的中國智慧型股票炒手,但即使如此,卻從不露臉,幾乎 沒有一家媒體拍過他的照片。

這一天,肖建華與麥睿彬就在飯店見面,據悉談話主題始終不脫南山人壽,一方對南山人壽有興趣,另一方手上擁有龐大資金,雙方一拍即合。肖建華與南山人壽之間的緣分,也就此開始。

肖建華,這是個台灣民眾幾乎全然陌生的名字,但他對台灣可是一點都不陌生。事實上,早在去年六、七月,他就開始來台尋覓投資標的。

擅於經營政商人脈的肖建華,去年開始在台灣展開一波﹁經營台灣關係之旅﹂,以真名、化名的方式,遍訪台灣政、商兩界名人,他最常用的假名是﹁張銘﹂,很多人稱他﹁張董﹂,據指出,他有多重身分,但許多人並不知道,他就是中國涉及炒股案的肖建華。

在台灣活動期間,如果是較敏感的地方,他則派出分身||也就是在博智資本擔任總裁一職的宦國蒼博士出面。他在台灣見過的人面之廣,根據熟識他的台灣友人轉 述,﹁除了台灣政府﹃最高領導﹄之外,其餘的,肖建華差不多全見過一輪了。﹂消息指出,他和宦國蒼曾在台北市的遠東飯店,與總統馬英九的姊姊馬以南喝過咖 啡,也曾拜會過海基會董事長江丙坤,而且與國民黨立委蔡正元、陳杰等人都認識。根據本刊向上述當事人求證,海基會證實肖建華確實曾經出現在該會,而蔡正元 也證實曾有金融界人士帶﹁一位姓肖的人﹂來與他認識,陳杰表示﹁並無特殊印象﹂,而馬以南則說,﹁從來沒有去過遠企喝咖啡,也不認識這個人﹂。

參與日盛金增資

在台灣金融市場的第一次出手據說每次只要肖建華來台北,他常落腳的君悅飯店,去見他的人幾乎可用﹁絡繹不絕﹂形容,就在君悅二樓的咖啡廳,他在這裡見過無 數台灣政商名人。此外,只要是中意的公司,肖建華也會親自拜會,幾乎台面上數得出來的金融業大老闆,全都見過、也認識肖建華。並有消息指出,去年經營面臨 壓力的台新金,也曾經與肖建華談過,但最後雙方因為條件談不攏而作罷。不過,本刊求證吳東亮身邊幕僚,幕僚只低調表示,吳東亮的﹁行程上並未出現此人﹂。

不過,在南山之前,肖建華還是成功參股了一家台灣最小的金控公司,就是表面上今年四月被建高集團參股成功的日盛金。如今的閣揆吳敦義的兒子吳子廉向本刊證實,確實因為日盛金增資一案,在去年六、七月間認識了這次傳言南山人壽的幕後買主——肖建華。

根據吳子廉表示,當時的日盛金風雨飄搖, RTC(金融重建基金)也沒錢接管,在協助找錢增資的過程中,吳子廉代表日盛金最大股東新生銀行找錢,而肖建華則與後來擔任日盛金獨立董事的新鴻基公司聯 繫上,肖建華最後以新鴻基有限公司的名義,參與日盛金的增資。這也是肖建華在台灣金融市場的第一次出手。

吳子廉坦言,他的確在日盛金一役中認識了肖建華,但雙方並無太多聯繫,直到今年九月,吳敦義當上閣揆後沒幾天,肖建華又透過朋友,要找吳子廉一起買南山人壽,但吳子廉未回應,雙方也沒有再見面。而這也是肖建華在這樁南山人壽標售案中,最直接的指證。

根據熟識肖建華的人士表示,在肖建華眼中,會看上台灣市場,是因為他一度和中國的關係緊張,因此躲到台灣,他認為台灣﹁絕對是最安全的地方﹂。台灣最得他 喜愛的產業有二種,一是名下有龐大資產的公司,這次的南山人壽也因此雀屏中選;另一則是媒體,據悉去年底被旺旺集團買走的中時集團,肖建華也一度覬覦。

談話間,肖建華喜歡展現自己的實力,包括資金實力與人脈實力,﹁八百億人民幣﹂的身價,據說就是在某一次的聚會中,他自己親口說出。但事實是否真是如此, 有人存疑,有人則委婉地表示,﹁應該是指八百億的調度實力﹂,也有人不客氣地表示,﹁肖建華充其量只是一位背景實力雄厚的仲介而已﹂。

肖建華的實力、背景眾說紛紜,但大部分的人都相信他應該是﹁真的﹂與中國前國家副主席曾慶紅兒子曾偉,交情十分深厚,因此,很多台灣企業界人士就是衝著這一層淵源,與肖建華保持一定的關係。

過去,肖建華在中國股市掀起巨浪,但從頭到尾,肖建華本人幾乎都未曾現身,這一次,在南山的戰役中,肖建華也是幕後操盤人,但為了成功掩飾肖建華的敏感身分,最後投標成功的博智金融,就像一隻變形蟲一樣變來變去,讓外界一頭霧水。

一開始,﹁博智資本﹂的掛名董事長就是宦國蒼,但因為宦與肖建華的緊密度太高,很多在台灣拜會的場合,兩人都是同時出現,一下子就讓肖建華原本想要躲在幕 後的企圖曝了光,而且宦國蒼的身分實在﹁太中國﹂,台灣媒體把他的名字一輸入搜尋引擎,立刻發現他是中國國企北京控股子公司的董事,加上外界認定博智資本 ﹁基本上就是一個私募基金﹂,也不合台灣金管會的意,因此,沒多久宦國蒼就﹁人間蒸發﹂,不再對外有任何發言。

幕後影武者

麥睿彬指的高層,就是肖建華?

甚至有一說,宦國蒼已經從博智離職,而﹁博智資本﹂也退場,改以博智資本轉投資的﹁博智金融﹂上陣,繼續這場南山人壽的最後角逐。

據指出,肖建華似是這場南山大戰幕後的影武者,但鑑於某種理由,從頭到尾不想或不能現身,宦國蒼代打卻讓肖建華的身分露餡,肖建華才又抬出後來掛名博智金融董事長與總經理的麥睿彬與吳榮輝,後來所有與金管會的往來,都由兩人出面接洽。

不過有趣的是,十月十三日宣布由博智奪標之後,麥睿彬與南山業務員的溝通,麥睿彬好幾次都脫口而出﹁我只是來聽問題的,回去會和高層溝通﹂,業務員當場質疑:﹁董事長還有高層?﹂其實麥睿彬指的高層,當然就是肖建華。

除了博智金融的角色之外,這次投標,博智金融團隊對外表示,博智出資二成,中策集團出資八成,而這家中策的背景,其實更令人起疑。

下指導棋?

新中策股東名單有肖建華痕跡中策本來只是一家資本額僅二億港元的公司,過去以製造販售電池為主,股價只有○.一五港元左右,市值約四.七億港元,但就在南 山投標前四個月,也就是六月八日當天,中策公告將以每股○.一港元的價格,發行七八○億股的新股(可轉換股權),因為這個數字實在太大,發行完成以後,原 有股東股權只剩二.○五%,換句話說,這個大幅增資的動作,其實就是市場俗稱的﹁借殼﹂,透過大量發行新股,把原有股東幾乎全部洗出場,而認購新股的股 東,是中策表面上看起來的新老闆。

不過,根據了解肖建華的人士透露,其實這份配股名單(見表),還是可以依稀看到肖建華幕後操刀的痕跡。

例如第一大股東張松橋就與肖建華熟識,而名列第九的歐亞平和肖建華的關係更為親密,據消息人士透露,兩人私交甚篤,曾連手打過江山,至於外界質疑,香港這幾位大富豪們有必要買肖建華的帳(為其出面)嗎?

這位人士意有所指地說,﹁不要忘了,肖建華背後最大的支撐就是來自曾慶紅,而當年曾慶紅的責任分工,就是主管港澳兩大行政區,在香港人脈驚人﹂。

﹁新中策﹂的股東名單看起來非常壯觀,名列第一的,是素有﹁重慶李嘉誠﹂之稱的張松橋,此外,香港幾大知名富豪包括劉鑾雄、鄭裕彤等都列名榜上,而另一位大股東任德章,據港媒報導,他以炒作低價股聞名,與市場派人士關係密切,過去曾因炒股,被香港證監會罰款。

此外,其中還有多位是炒股高手,光是炒股而被香港證監會處分的就有三人,除了任德章之 外,還有專業投資人谷保順、前結好投資公司持牌代表甄志平,也都因炒股被證監會處罰,另有借殼大王孫粗洪也隱身其中,這些雜牌軍組成的名單,就是表面上未 來中策的新股東,也是南山人壽的可能老闆。不過,老闆頭銜都還沒正式掛上,中策與博智連手標下南山消息出來,中策股價立刻漲到○.三七港元,這些股東們立 刻現賺二七○%的報酬。

這些富豪們到底只是暫時掛個名,等新股上市之後就獲利了結出場,而幕後真正的金主最後才現身接手股票?還是真的有心要投資南山人壽?就看這些富豪最後有沒 有出任中策的董事,應該就可見分曉。因為如果真有心投資,還成為前幾大股東,沒有理由不出任董事為公司把關,若一旦出任董事,所有股票進出都得報備,如果 只是掛名幫忙的性質,自然不想這麼麻煩。

落入炒家手裡

南山人壽前景堪慮

肖建華到底有沒有躲在中策的背後下指導棋,或許還需要一點時間證明,但可以確定的是,中策公司被這些台面上的大股東們借殼成功之後,和博智一起吃下南山人 壽,未來,南山將成為這家﹁新中策﹂名下僅有的資產,簡單地說,台灣的南山人壽搖身一變,立刻變成一家港股掛牌公司、代號○二三五.HK的孫公司。

這場精心布局一年之久的大戲,台面上,是一家﹁博智金融團隊﹂買下南山人壽,但實際上,肖建華幕後著力甚深。從此以後,南山人壽成為港股掛牌公司資產,台灣金管會管得了多少?令人憂心。

南山人壽是一家資產高達一.五兆元的保險公司,背後代表台灣四百萬保戶的保單權益,以及超過三萬六千名員工的家庭生計。如果南山真的交到博智和中策這兩家 買主手上,前者沒有事業、沒有員工,也沒有經營保險公司的經驗,在台灣連一間辦公樓都沒有,而後者則是一家香港上市公司,不受台灣資本市場的規範。屆時南 山保戶與員工的權益又有誰來維護?

金管會主委陳冲在揭曉南山交易案競標結果前曾說,﹁七年之內,南山的股權不得移轉﹂,但卻沒有料到,買家用控股公司的形式持有,未來,中策持有南山或許可 以七年不變,但誰能阻止中策這家上市公司在市場上做股權買賣?買主只要出脫中策股票,南山真正的老闆是誰?沒有人會知道。更何況買主還要在合庫融資三成, 一家連股東結構都尚待釐清的買家,官股的合庫是否能承辦這件貸款案,值得三思。

據熟悉金融操作人士指出,如果南山人壽落入股市炒家手裡,後果堪慮,其可能的結果有三:一是,買主透過中策在香港炒股獲利;二是,資產可能被掏空;三是,可能被掏空後賣給其他買家。

童話故事中,披著羊皮的狼,隱身在肥羊之後,正一步步悄悄逼近,如今,負責最後審查的金管會主委陳冲,到底會如何把關?全民都在看!

金管會主委陳冲:

鞭子一定是有的

對於南山人壽可能衍生的股東適格性問題,金管會主委陳冲表示:「歡迎提供」;至於金管會手上是否有任何鞭子可以處理?陳冲說,鞭子一定是有的,但不能說,否則豈不破功?但「always(總是)有方法的」。

但截至目前為止,金管會只有在10月13日當天,也就是南山與博智合併召開的記者會後,才與麥睿彬與吳榮輝見面。

陳冲說,之前麥睿彬曾透過管道想要拜訪,金管會為維持對所有買家的公平性,都予以婉拒。而兩人當天只是禮貌性拜訪,並沒有談到中資的相關問題,他也沒有見過肖建華本人。

主要股東爭議性高

中策集團是禿鷹大本營?

中策15位主要自然人股東裡,有多位是炒股高手,其中有3位曾因炒股被香港證監會處分,並有借殼大王隱身其中姓 名 職 銜 進出資本市場作為 認購股數

(億股)與占比

張松橋 中渝置地主席

現任政協委員 旗下中渝置地等公司有多次增資紀錄,擅長財務操作 80.0 (10.3%) 劉鑾雄 華人置業集團主席 擅長狙擊上市公司,先後發動多次企業收購戰,習於增資稀釋股東權益,讓小股東萬般無奈 45.0 (5.8%) 鄭裕彤 新世界發展主席 透過多重管道持有中國平安保險12%股權,潛在獲利逾新台幣千億元 45.0 (5.8%) 曹貴子 康健國際有限公司主席 在1年內5次增資,人稱新一代「抽水大王」,曾入股鄧清河旗下位元堂 40.8 (5.2%)

任德章 潤迅通信大股東

深圳足球隊投資人 以炒作低價股聞名,與市場派人士關係緊密,2007年因交易資訊披露不明,遭香港證監會罰款 40.0 (5.1%) 吳良好 中國林大公司董事長前任政協委員 創辦西裝製造商金威集團,後發展生態造林,公司曾有股權收購爭議鄧清河 宏安集團主席 於1年內辦理4次增資,籌措資金超過公司市值,博得「抽水機」稱號林孝文 中渝置地副主席 家族公司上市後陷入困境,遭張松橋入主改名中渝置地,擔任副主席至今 35.0 (4.5%) 歐亞平 百仕達控股主席 由燃油貿易起家,後轉賣中華煤氣,以百仕達之地產業務帶來現金流,與肖建華是合作夥伴 25.0 (3.2%) 孫粗洪 前中國雲錫礦業主席 今年9月購入崇高及百靈達過半股權,被視為借殼大王 22.0 (2.8%) 李鋈麟 比富達資產管理主席北京政協委員 從事保險業務10餘年,業務範圍包括生態養豬、電視購物等 20.0 (2.6%) 楊明光 福方集團執行董事 藉福方收購內地碳纖維業務,趁機入主公司 10.0 (1.3%) 湛威豪 前結好控股副主席 曾任結好控股副主席,該公司從事證券業務,此次增資亦認購50億股 11.8 (1.5%) 谷保順 專業投資人 2004年時,遭香港證監會檢控未充分披露股份權益,最後認罪 10.7 (1.4%) 甄志平 前結好投資公司持牌代表 在2002年間透過他人帳戶進行交易,遭香港證監會吊銷牌照4個月 12.0 (1.5%) 資料來源:香港交易所、香港證監會、香港《明報》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8480

安踏为何天价购买COC赞助权益

http://www.21cbh.com/HTML/2010-12-17/1NMDAwMDIxMTI1Nw.html

“体育营销”,有人谈的是概念,丁世忠聊起来就是一门生意。

为亚运会中国体育代表团提供领奖装备,安踏 (2020.HK)再次开展了一轮营销宣传,该项权益是2009年6月安踏与中国奥委会战略合作协议中的核心条款,根据协议,2009至2012年期间, 安踏独家为参与重大国际赛事的中国体育代表团提供出场装备,协议中的赛事包括2010年温哥华冬奥会和2012年伦敦奥运会。

据中国奥委会一位官员的公开说法,此项赞助金额“不低于2008年北京奥运会TOP级的赞助门槛”。一个案例可以形象诠释所谓“TOP级”的概念,联想集团曾是北京奥运会TOP级赞助商,其支付代价为6500万美元,按照当时汇率折合人民币约5.5亿元。

丁 世忠不讳言,安踏拿下中国奥委会赞助权益代价不菲,“有一个竞品企业跟我说,从实在生意的角度算,只能支付安踏价格的70%,高出70%就觉得不合适,可 是他们衡量价值的角度,没有考虑我们的战略需求。就安踏来说,最缺的就是代表中国体育至高点的资源。”他反问记者,“现在中国体育资源中哪一个比中国奥委 会位势更高?”

“捆绑”体育资源

“作为一个专业运动品牌,如何才能在公众心目当中建立起公信 度?运动品牌一个很有趣的游戏规则,就是占据高端的体育资源,无论耐克或阿迪达斯都概莫能外。跟何种层面的运动资源绑定,决定着运动品牌在行业里的地 位。”安踏执行董事兼执行副总裁郑捷说,此前他以中国区总经理的身份为锐步服务。包括利润、库存周转率在内的若干财务指标,安踏目前领跑中国本土体育服装 品牌,其市值规模一度超过400亿港币,在全球运动服装品牌仅次于耐克和阿迪达斯,战略目标直指本土运动品牌销售量和美誉度的No.1,然而,令丁世忠尴 尬的是,他手头就缺少“位势高”的体育资源。

翻阅一下安踏和李宁(02331.HK)2008年年报,安踏此前在优势体育资源的捉襟见肘一 目了然:奥运年,李宁品牌赞助的中国国家体操、跳水、乒乓球和射击四支队伍,获得了中国代表团51枚金牌中的27枚,而安踏的品牌赞助论述中甚至都没有出 现“奥运”字眼,只有CBA 和“中国乒乓球超级联赛”这样的本土资源。郑捷道出了安踏当时的落寞:“我们是这个行业的后来者,很多的优势体育资源都被阿迪达斯、耐克和李宁三大巨头瓜 分了,他们该拿的都拿走了,剩下的我们还能有什么?”

当中国奥委会决定将2009至2012年期间赞助权益打包出售,丁世忠决定果断出手, “不会有第二个选择”,价格甚至不是他最重要的考量因素。安踏副总裁张涛回忆,当时安踏管理层内部就赞助权益的价格存在很大分歧,丁世忠用一句话一锤定 音,“你们谁能告诉我还有哪个是更好的?如果没有更好的,我们就没有选择。”

丁世忠说他喜欢看英超,不过目前英超的价值对安踏并不大,“我 刚去英国看了英超,赛事资源真的不错,可是安踏99%的产品在中国内地销售,我去英超投入很大的营销资源,跟我目标消费者没有关联。”既然强调的要与品牌 定位和目标市场吻合度。那么,除去战略考虑,重金拿下的中国奥委会赞助权益,安踏凭什么说这是划得来的生意?

在郑捷看来,一个运动品牌内涵可以从三个维度考量:是否真正体现运动精神和体育精神,帮助提升消费者的运动水平;是否能够代表一个国家的运动形象,借此提升运动品牌的公信力和知名度;是否具有国际化的形象,以时尚设计、舒适体验的捕捉到年轻的消费者。

因 此,就安踏赞助体育盛事实现的效果,郑捷总结为两点,:一是代表中国体育,另外一个是代表体育精神。“这两点来讲都是站在国内最高的制高点上。而中国奥委 会的赞助资源,对于前两方面来说,价值非常大,毕竟,任何一个品牌只要可以跟国旗和五环能够结合在一起,代表的就是国家形象。所以,这样一个赞助本身对我 们来讲意义重大。”

求同与存异

顺延下来,一个要追问的问题是,这种听起来有点过于“宏大叙事”的中国体育的精神内涵,究竟能与安踏的消费人群产生怎样的实质性的联系及互动?

郑 捷的解释是,这种连接的纽带就是中国大众体育用品市场,这是安踏品牌的核心市场,也是与“三巨头”的区分所在,郑捷对于竞品的人群有着这样的解读:“耐 克、阿迪达斯,他们主力消费人群是中高端收入的白领,一二线城市为主。李宁进行的品牌再造,其消费群同样是一二线城市的90后年轻消费者。这个人群要的是 特立独行的,追求相对个性化、张扬自我的品牌性格,他要穿出来的东西跟同学、跟朋友就是有些不一样,让他们觉得自己很潮。”

然而,安踏所谓的“大众市场”,更为明确的指向是,分布在中国腹地更广泛的二三线城市(甚至是四线城市)的年轻消费群。中国社会发展的 梯度结构,赋予这个消费群另外一种精神特质。郑捷说,安踏聘请的三家市场调研公司,都不约而同捕捉到了这一点:“二、三线城市里的年轻人,他们希望大家认 为,他在穿着方面有一点点自己的特色,但是他不愿意脱离开这个群体,他非常恐惧自己不属于团队的一份子,这就是中国更大部分年轻人的现状,他们是寻找一种 差异化,但是寻找差异化是要有条件的,不能让别人觉得我是另外一个族群的人,跟其他人不搭界。”

也就是说,安踏的目标客户群,既希望有点小个性,但又希望与群体密不可分。这与李宁的新口号“让改变发生(Make the Change)”,有着明显的区隔。

于是,安踏便把二三线市场目标人群的这种心理倾向转化为产品设计,即产品要提供差异化,但是差异化或者个性化的程度不宜太明显;如果转化为品牌的精神特质,就是品牌需要为这个更广泛的人群提供共性的价值取向,产生集体归属感。

“即 便从目标市场出发,我们也一定要拿到一些体现共性的体育资源。这种共性,相当部分就是国家的一种归属感,对不对?亚运会看刘翔比赛,8万人的场馆全部爆 满,中国大多数年轻人都在看,很激动,都在摇旗呐喊,这种国家的荣誉感其实是根深蒂固的,并不会因为你相对前卫,有一点点特立独行而发生变化,这就是我们 品牌诉求寻找的共同点。我们立足一个大众品牌,借助奥委会的平台,运动员穿着我们的服装,看着国旗冉冉升起,就有一个更好的位势去扩大我们的基础。”郑捷 说。

当然,奥委会的特许权益并不是体育营销的全部。安踏运动品牌拓展的细分市场以篮球、网球以及跑步相关为重点。为了突出品牌专业会,亦在多个细分领域提供赞助,以篮球为例,即包括NBA球星、CBA和CUBA这样的本土赛事。

丁 世忠说,未来3-5年,安踏的品牌定位仍然立足于中国的大众市场,其体育营销的目标仍在于代表国家最高的体育精神,并以设计和产品创新提升品牌的美誉度, “拿一个篮球来讲,在5年之前,95%中国的篮球运动员,都是穿国际品牌,现在95%都是穿中国品牌,这个数字你们都可以去调查。你拿耐克的1500元的 鞋,跟安踏的500元的鞋,我们确实没有办法比,但凡是国际品牌比我们贵30%的产品,就力争全部做得都要好,追求‘创新超值’。”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0310

《證交法》管不了海外企業第一上市 修法怠忽 投資人權益漏洞何時補?

2010-12-27  TWM




二○○九年八月IML(安恩科技)遞件申請第一上市至今,證交所推動海外企業第一上市已逾一年,過程中,各界廣泛討論《證交法》對海外公司規範不足的問題,但主管機關至今遲未有效「補洞」,心態之消極,已讓小股民置身於高度風險之中。

撰文‧徐介凡

證交所拚業績推動海外企業來台第一上市(櫃),但國內修法配套卻沒有及時跟進,反而讓有心人士藉此規避《證交法》的漏洞,不但內線交易、操縱股價、財報不實等重大違規無法可管,就連董監事持股相關規定、資訊揭露等重大公司治理事項也無須遵守。

亂 源,出在「《證交法》管不了外國公司。」國際通商法律事務所律師朱永宜指出,《證交法》第四條規定:「本法所稱『公司』,謂依《公司法》組織之股份有限公 司。」換言之,只要該公司並非依據《中華民國公司法》成立,就不必遵守《證交法》,即使有違反的行為,也無人可管、無法可罰。

補救的修正案還躺在立院

除 了﹁純外資﹂企業無法可管之外,更加不合理的現象,是台灣公司披上「外資皮」刻意規避《證交法》。就算公司、工廠地點,甚至董監事、員工等都在台灣的純台 灣公司,只要將公司註冊在開曼等國家,就等於是取得了外資身分,能夠大鑽法律漏洞。如同立法委員羅淑蕾所說:「一旦(外國公司)犯了法,你根本就管不了 它。」事實上,二○○九年八月從第一家海外第一上市IML(安恩科技)送件申請至今,這個漏洞金管會不但早就知道,一○年十月二十六日,主委陳裕璋亦將增 設外國公司專章的證交法修正草案一併送至立法院審議,未來除了董監事持股成數等五項規定外,其他都得跟台灣公司一樣遵守《證交法》的規定。

但是,根據十二月十七日立法院的審議結果,雖然外國公司專章部分已經通過審議,但因為內線交易、操縱股價等修正案仍未通過,以目前進度來看,下次審議得等到一一年三月立法院的會期,也就是說,最快要到第二季才能真正上路實施。

證期局官員說,儘管目前《證交法》規範外國公司部分仍有疑慮,但實務上已由證交所將相關股東權益、公司治理等規範,納入上市櫃章程之中,應不會有發生弊端的問題。

證交所章程控管仍有疑慮

但 不願具名的金融界人士卻認為:「這樣的解決辦法,其實就是要求公司『承諾』遵守規定,約束力薄弱,因為若真有人打破承諾,只要證交法修正草案一天沒實施, 就無法可治罪。」另方面,證交所為了防止台灣公司利用法律漏洞,先在海外註冊、重組公司,再以海外公司身分回台申請第一上市,在章程中除將海外營收比重、 前往外國註冊公司的理由等,一併納入審查範圍外,更定出公司於海外註冊日期必須在○八年之前才能第一上市的條件,也就是所謂的「禁止迂迴上市條款」。

但知情人士批評,選擇○八年作分野,對其他有上市需求的台灣公司欠缺公平;相對的,主管機關亦應要求﹁純台灣﹂的海外公司,接受券商輔導前便先將公司註冊回台,藉此防範這些公司利用掛牌抬高股價後,於上市前在國外先賣股規避證交稅,甚至其他《證交法》的相關規定。

此外,推動海外企業來台掛牌被證交所視為重點工作,在「業績壓力」下,「人治」能發揮多少功能,令人不敢樂觀。

據了解,即使首家第一上市公司IML在證交所董事會審查過程,曾被列出長達四、五頁A4紙的建議改善事項,最後卻仍在證交所主管「趕業績」的要求下迅速通關。主事者的立場如此,也讓人擔心現行法律漏洞,恐將造成股市更多重大問題。

「法治」規定漏洞百出、「人治」效果不能樂觀,而金管會明知《證交法》的條文規定有重大瑕疵,卻不將修正案分拆送交立法院審議,以求加速實施時程,凸顯主管機關對於保護投資人的心態不夠積極,在證交所趕業績的過程中,遲遲不能加速撐起最基本的保護傘。

值 得注意的是,儘管證交法修正草案可望將大多數的法律漏洞補上,但董監事持股成數仍無須遵照《證交法》,這一點看在國內資深法界人士眼中有截然不同感受。 「如果公司董監事持股過低,很可能會導致股東代理成本過高的問題產生。」簡單說,外國公司董監事持有股權比率低,若發生虧損,薪水照領,賠的幾乎是股東們 買單,這就是代理成本的概念,也是公司治理中相當重要的一點,但證交法修正草案卻對此仍無限制,等於是容許「公司治理疑慮較高」的企業,在交易所掛牌供廣 大民眾掏錢投資。

證交所董事長薛琦對推動企業來台第一上市信心滿滿,但修法補洞速度太慢,是否能夠有效防堵有心人士大鑽方便之門,成了金管會最大的考驗。

海外企業第一上市櫃

法規漏洞

《證交法》修正前

對 外國公司規範嚴重不足,恐將造成企業重大違規卻無法可管1. 內線交易、意圖操縱股價、財報不實等,外國公司不適用2. 董監事持股相關規定,外國公司排除適用範圍3. 董事會可用書面決議,無須比照台灣《證交法》規範4. 沒有股東優先認購權,恐稀釋既有股東權益5. 資訊揭露無須按照台灣規定,每季揭露財報、每月營收公告

《證交法》修正後

仍不須適用五項規定,其中董監持股成數不受限仍被視 為重大疑慮1. 董監持股成數規定(《證交法》第26條)2. 股東會召集事由載明規定(《證交法》第26條之1) 3. 股東會公告方式(《證交法》第26條之2) 4. 投資人繳交股款、債款期限(《證交法》第33條)5. 公司交付股票與公司債券相關規定(《證交法》第34條)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0592

中港炒家連手設局 四百萬保戶權益不保南山人壽交易 黑幕

2009-10-26  TWM




10月13日,南山人壽標售案由博智金融團隊得標。但博智究竟是誰?這家攸關台灣4百萬保戶、3萬6千名員工生計的保險公司,誰是新老闆?

揭開博智神祕面紗,一直隱身幕後的中國股市梟雄——肖建華,在本刊層層追蹤解析下,意外曝光!

肖建華曾在中國涉及多起炒股掏空案,避走海外,如果南山人壽真被一群以肖建華為首,集結借殼大王,以及多位曾被香港證監會處分的股市炒家所拿下,那麼,未來保戶的權益何在?員工的保障何在?金管會主委陳冲是否能負起嚴格把關的重責大任?

撰文‧林月然

在黑夜中,狼的眼神鋒芒銳利,披著羊皮的狼更是悄無聲息,一個猝不及防,就可一口咬下一隻肥羊,台灣第二大的保險公司南山人壽,是否就是這隻大肥羊?

十月十三日,擁有台灣四百萬保戶的南山人壽宣布出售,打敗眾多強勁對手出線的,是一個台灣保戶們幾乎完全沒聽過的組織,名叫﹁博智金融團隊﹂。接下來,只要台灣經濟部投審會審查通過、金管會頭一點,南山人壽就立刻易主,這場台灣金融業有史以來金額最大的一樁購併案,就要告一段落。但到目前為止,這個﹁博智金融團隊﹂到底是什麼來歷?外界始終看不清楚。

買家來歷不明

誰才是真正的新老闆?

根據該團隊表示,這是一個由港股掛牌的中策集團(○二三五HK)出資八成、博智金融出資兩成連手組成的團隊;只是,中策剛剛才被借殼易主,背後大老闆到底是誰,還是個大問號;而今年四月才緊急成立的博智金融又是什麼來頭?

換言之,到底誰才是真正台灣南山人壽的新老闆?未來四百萬保戶的保單理賠事宜,該找誰討?南山三萬六千名業務員和員工的權益保障問題,以及南山一.五兆元龐大資產會不會落入禿鷹之手?一連串的問號,在主掌金融監理大權的金管會主委陳冲的心裡,究竟有沒有清楚的答案?

根據︽今周刊︾調查採訪,無論博智或是中策,恐怕都只是台面上的人物,這整個購併案,實際上有一位從未現身的金主,隱身幕後。就像一隻披著羊皮的狼,在黑夜裡,張口咬向南山人壽。儘管未現身,但台灣其實已經有很多人認識他、見過他,他經營台灣政商關係已經整整一年,一切,都為了南山人壽

披著羊皮的狼?

神祕金主肖建華隱身幕後

表面上,中策是一家港股掛牌公司,必須遵守香港上市公司的一切管理規則,似乎是相對透明;而另一方博智金融也說,他們請來曾經擔任亞洲花旗機構客戶集團執 行長的麥睿彬(Robert Morse)擔任董事長,總經理則是曾經為台灣的富邦金控當年成功引進花旗資金,參股富邦金控,為富邦立下汗馬功勞的前策略長吳榮輝。有這兩位在市場上都 是﹁叫得出名號﹂的人物把關,因此,十三日南山與博智一起召開的合併記者會後,面對外界一連串的疑問,吳榮輝就向︽今周刊︾表示,﹁請大家不要再懷疑 了!﹂但是,真的是這樣嗎?

時間回到一年前,二○○八年十月,當時雷曼風暴剛發生一個多月,全球最大保險集團AIG岌岌可危,當時市場開始出現傳言,台灣的南山人壽正是AIG集團裡的金雞母,有可能被列為緊急出售求現的名單,此風聲一出,令全球所有覬覦南山人壽的買家,都豎起耳朵。

隔沒幾天,有人見到當時才剛剛從亞洲花旗機構客戶集團執行長一職退下來的麥睿彬,突然出現在香港中環的某家五星級飯店大廳,據了解,這一天他特地來見一位金主,這位金主腳踩功夫鞋,年紀很輕,看上去不到四十歲,長相斯文,身上的裝扮搭配年紀,看上去有點突兀。

中國股市梟雄

涉及二起炒股案,被迫避走海外這位幕後金主的名字就叫肖建華。在中國股市,肖建華被稱為股市梟雄,號稱手握超過八百億人民幣的調度實力,過去十年,他馳騁 在中國與香港兩地的資本市場,曾經入主多家高科技公司、金融機構,最後甚至因為涉及二起炒股掏空案,被迫避走海外,落腳加拿大,一度無法入境中國,中國證 監會副主席王益更因他而下台。據消息人士透露,﹁肖建華光是炒股獲利,就超過一百億人民幣﹂,是典型的中國智慧型股票炒手,但即使如此,卻從不露臉,幾乎 沒有一家媒體拍過他的照片。

這一天,肖建華與麥睿彬就在飯店見面,據悉談話主題始終不脫南山人壽,一方對南山人壽有興趣,另一方手上擁有龐大資金,雙方一拍即合。肖建華與南山人壽之間的緣分,也就此開始。

肖建華,這是個台灣民眾幾乎全然陌生的名字,但他對台灣可是一點都不陌生。事實上,早在去年六、七月,他就開始來台尋覓投資標的。

擅於經營政商人脈的肖建華,去年開始在台灣展開一波﹁經營台灣關係之旅﹂,以真名、化名的方式,遍訪台灣政、商兩界名人,他最常用的假名是﹁張銘﹂,很多人稱他﹁張董﹂,據指出,他有多重身分,但許多人並不知道,他就是中國涉及炒股案的肖建華。

在台灣活動期間,如果是較敏感的地方,他則派出分身||也就是在博智資本擔任總裁一職的宦國蒼博士出面。他在台灣見過的人面之廣,根據熟識他的台灣友人轉 述,﹁除了台灣政府﹃最高領導﹄之外,其餘的,肖建華差不多全見過一輪了。﹂消息指出,他和宦國蒼曾在台北市的遠東飯店,與總統馬英九的姊姊馬以南喝過咖 啡,也曾拜會過海基會董事長江丙坤,而且與國民黨立委蔡正元、陳杰等人都認識。根據本刊向上述當事人求證,海基會證實肖建華確實曾經出現在該會,而蔡正元 也證實曾有金融界人士帶﹁一位姓肖的人﹂來與他認識,陳杰表示﹁並無特殊印象﹂,而馬以南則說,﹁從來沒有去過遠企喝咖啡,也不認識這個人﹂。

參與日盛金增資

在台灣金融市場的第一次出手據說每次只要肖建華來台北,他常落腳的君悅飯店,去見他的人幾乎可用﹁絡繹不絕﹂形容,就在君悅二樓的咖啡廳,他在這裡見過無 數台灣政商名人。此外,只要是中意的公司,肖建華也會親自拜會,幾乎台面上數得出來的金融業大老闆,全都見過、也認識肖建華。並有消息指出,去年經營面臨 壓力的台新金,也曾經與肖建華談過,但最後雙方因為條件談不攏而作罷。不過,本刊求證吳東亮身邊幕僚,幕僚只低調表示,吳東亮的﹁行程上並未出現此人﹂。

不過,在南山之前,肖建華還是成功參股了一家台灣最小的金控公司,就是表面上今年四月被建高集團參股成功的日盛金。如今的閣揆吳敦義的兒子吳子廉向本刊證實,確實因為日盛金增資一案,在去年六、七月間認識了這次傳言南山人壽的幕後買主——肖建華。

根據吳子廉表示,當時的日盛金風雨飄搖, RTC(金融重建基金)也沒錢接管,在協助找錢增資的過程中,吳子廉代表日盛金最大股東新生銀行找錢,而肖建華則與後來擔任日盛金獨立董事的新鴻基公司聯 繫上,肖建華最後以新鴻基有限公司的名義,參與日盛金的增資。這也是肖建華在台灣金融市場的第一次出手。

吳子廉坦言,他的確在日盛金一役中認識了肖建華,但雙方並無太多聯繫,直到今年九月,吳敦義當上閣揆後沒幾天,肖建華又透過朋友,要找吳子廉一起買南山人壽,但吳子廉未回應,雙方也沒有再見面。而這也是肖建華在這樁南山人壽標售案中,最直接的指證。

根據熟識肖建華的人士表示,在肖建華眼中,會看上台灣市場,是因為他一度和中國的關係緊張,因此躲到台灣,他認為台灣﹁絕對是最安全的地方﹂。台灣最得他喜愛的產業有二種,一是名下有龐大資產的公司,這次的南山人壽也因此雀屏中選;另一則是媒體,據悉去年底被旺旺集團買走的中時集團,肖建華也一度覬覦。

談話間,肖建華喜歡展現自己的實力,包括資金實力與人脈實力,﹁八百億人民幣﹂的身價,據說就是在某一次的聚會中,他自己親口說出。但事實是否真是如此, 有人存疑,有人則委婉地表示,﹁應該是指八百億的調度實力﹂,也有人不客氣地表示,﹁肖建華充其量只是一位背景實力雄厚的仲介而已﹂。

肖建華的實力、背景眾說紛紜,但大部分的人都相信他應該是﹁真的﹂與中國前國家副主席曾慶紅兒子曾偉,交情十分深厚,因此,很多台灣企業界人士就是衝著這一層淵源,與肖建華保持一定的關係。

過去,肖建華在中國股市掀起巨浪,但從頭到尾,肖建華本人幾乎都未曾現身,這一次,在南山的戰役中,肖建華也是幕後操盤人,但為了成功掩飾肖建華的敏感身分,最後投標成功的博智金融,就像一隻變形蟲一樣變來變去,讓外界一頭霧水。

一開始,﹁博智資本﹂的掛名董事長就是宦國蒼,但因為宦與肖建華的緊密度太高,很多在台灣拜會的場合,兩人都是同時出現,一下子就讓肖建華原本想要躲在幕 後的企圖曝了光,而且宦國蒼的身分實在﹁太中國﹂,台灣媒體把他的名字一輸入搜尋引擎,立刻發現他是中國國企北京控股子公司的董事,加上外界認定博智資本 ﹁基本上就是一個私募基金﹂,也不合台灣金管會的意,因此,沒多久宦國蒼就﹁人間蒸發﹂,不再對外有任何發言。

幕後影武者

麥睿彬指的高層,就是肖建華?

甚至有一說,宦國蒼已經從博智離職,而﹁博智資本﹂也退場,改以博智資本轉投資的﹁博智金融﹂上陣,繼續這場南山人壽的最後角逐。

據指出,肖建華似是這場南山大戰幕後的影武者,但鑑於某種理由,從頭到尾不想或不能現身,宦國蒼代打卻讓肖建華的身分露餡,肖建華才又抬出後來掛名博智金融董事長與總經理的麥睿彬與吳榮輝,後來所有與金管會的往來,都由兩人出面接洽。

不過有趣的是,十月十三日宣布由博智奪標之後,麥睿彬與南山業務員的溝通,麥睿彬好幾次都脫口而出﹁我只是來聽問題的,回去會和高層溝通﹂,業務員當場質疑:﹁董事長還有高層?﹂其實麥睿彬指的高層,當然就是肖建華。

除了博智金融的角色之外,這次投標,博智金融團隊對外表示,博智出資二成,中策集團出資八成,而這家中策的背景,其實更令人起疑。

下指導棋?

新中策股東名單有肖建華痕跡中策本來只是一家資本額僅二億港元的公司,過去以製造販售電池為主,股價只有○.一五港元左右,市值約四.七億港元,但就在南 山投標前四個月,也就是六月八日當天,中策公告將以每股○.一港元的價格,發行七八○億股的新股(可轉換股權),因為這個數字實在太大,發行完成以後,原 有股東股權只剩二.○五%,換句話說,這個大幅增資的動作,其實就是市場俗稱的﹁借殼﹂,透過大量發行新股,把原有股東幾乎全部洗出場,而認購新股的股 東,是中策表面上看起來的新老闆。

不過,根據了解肖建華的人士透露,其實這份配股名單(見表),還是可以依稀看到肖建華幕後操刀的痕跡。

例如第一大股東張松橋就與肖建華熟識,而名列第九的歐亞平和肖建華的關係更為親密,據消息人士透露,兩人私交甚篤,曾連手打過江山,至於外界質疑,香港這幾位大富豪們有必要買肖建華的帳(為其出面)嗎?

這位人士意有所指地說,﹁不要忘了,肖建華背後最大的支撐就是來自曾慶紅,而當年曾慶紅的責任分工,就是主管港澳兩大行政區,在香港人脈驚人﹂。

﹁新中策﹂的股東名單看起來非常壯觀,名列第一的,是素有﹁重慶李嘉誠﹂之稱的張松橋,此外,香港幾大知名富豪包括劉鑾雄、鄭裕彤等都列名榜上,而另一位大股東任德章,據港媒報導,他以炒作低價股聞名,與市場派人士關係密切,過去曾因炒股,被香港證監會罰款。

此外,其中還有多位是炒股高手,光是炒股而被香港證監會處分的就有三人,除了任德章之外,還有專業投資人谷保順、前結好投資公司持牌代表甄志平,也都因炒股被證監會處罰,另有借殼大王孫粗洪也隱身其中,這些雜牌軍組成的名單,就是表面上未來中策的新股東,也是南山人壽的可能老闆。不過,老闆頭銜都還沒正式掛上,中策與博智連手標下南山消息出來,中策股價立刻漲到○.三七港元,這些股東們立刻現賺二七○%的報酬。

這些富豪們到底只是暫時掛個名,等新股上市之後就獲利了結出場,而幕後真正的金主最後才現身接手股票?還是真的有心要投資南山人壽?就看這些富豪最後有沒有出任中策的董事,應該就可見分曉。因為如果真有心投資,還成為前幾大股東,沒有理由不出任董事為公司把關,若一旦出任董事,所有股票進出都得報備,如果只是掛名幫忙的性質,自然不想這麼麻煩。

落入炒家手裡

南山人壽前景堪慮

肖建華到底有沒有躲在中策的背後下指導棋,或許還需要一點時間證明,但可以確定的是,中策公司被這些台面上的大股東們借殼成功之後,和博智一起吃下南山人壽,未來,南山將成為這家﹁新中策﹂名下僅有的資產,簡單地說,台灣的南山人壽搖身一變,立刻變成一家港股掛牌公司、代號○二三五.HK的孫公司。

這場精心布局一年之久的大戲,台面上,是一家﹁博智金融團隊﹂買下南山人壽,但實際上,肖建華幕後著力甚深。從此以後,南山人壽成為港股掛牌公司資產,台灣金管會管得了多少?令人憂心。

南山人壽是 一家資產高達一.五兆元的保險公司,背後代表台灣四百萬保戶的保單權益,以及超過三萬六千名員工的家庭生計。如果南山真的交到博智和中策這兩家買主手上, 前者沒有事業、沒有員工,也沒有經營保險公司的經驗,在台灣連一間辦公樓都沒有,而後者則是一家香港上市公司,不受台灣資本市場的規範。屆時南山保戶與員 工的權益又有誰來維護?

金管會主委陳冲在揭曉南山交易案競標結果前曾說,﹁七年之內,南山的股權不得移轉﹂,但卻沒有料到,買家用控股公司的形式持有,未來,中策持有南山或許可 以七年不變,但誰能阻止中策這家上市公司在市場上做股權買賣?買主只要出脫中策股票,南山真正的老闆是誰?沒有人會知道。更何況買主還要在合庫融資三成, 一家連股東結構都尚待釐清的買家,官股的合庫是否能承辦這件貸款案,值得三思。

據熟悉金融操作人士指出,如果南山人壽落入股市炒家手裡,後果堪慮,其可能的結果有三:一是,買主透過中策在香港炒股獲利;二是,資產可能被掏空;三是,可能被掏空後賣給其他買家。

童話故事中,披著羊皮的狼,隱身在肥羊之後,正一步步悄悄逼近,如今,負責最後審查的金管會主委陳冲,到底會如何把關?全民都在看!

金管會主委陳冲:

鞭子一定是有的

對於南山人壽可能衍生的股東適格性問題,金管會主委陳冲表示:「歡迎提供」;至於金管會手上是否有任何鞭子可以處理?陳冲說,鞭子一定是有的,但不能說,否則豈不破功?但「always(總是)有方法的」。

但截至目前為止,金管會只有在10月13日當天,也就是南山與博智合併召開的記者會後,才與麥睿彬與吳榮輝見面。

陳冲說,之前麥睿彬曾透過管道想要拜訪,金管會為維持對所有買家的公平性,都予以婉拒。而兩人當天只是禮貌性拜訪,並沒有談到中資的相關問題,他也沒有見過肖建華本人。

主要股東爭議性高

中策集團是禿鷹大本營?

中策15位主要自然人股東裡,有多位是炒股高手,其中有3位曾因炒股被香港證監會處分,並有借殼大王隱身其中姓 名 職 銜 進出資本市場作為 認購股數

(億股)與占比

張松橋 中渝置地主席

現任政協委員 旗下中渝置地等公司有多次增資紀錄,擅長財務操作 80.0 (10.3%) 劉鑾雄 華人置業集團主席 擅長狙擊上市公司,先後發動多次企業收購戰,習於增資稀釋股東權益,讓小股東萬般無奈 45.0 (5.8%) 鄭裕彤 新世界發展主席 透過多重管道持有中國平安保險12%股權,潛在獲利逾新台幣千億元 45.0 (5.8%) 曹貴子 康健國際有限公司主席 在1年內5次增資,人稱新一代「抽水大王」,曾入股鄧清河旗下位元堂 40.8 (5.2%)

任德章 潤迅通信大股東

深圳足球隊投資人 以炒作低價股聞名,與市場派人士關係緊密,2007年因交易資訊披露不明,遭香港證監會罰款 40.0 (5.1%) 吳良好 中國林大公司董事長前任政協委員 創辦西裝製造商金威集團,後發展生態造林,公司曾有股權收購爭議鄧清河 宏安集團主席 於1年內辦理4次增資,籌措資金超過公司市值,博得「抽水機」稱號林孝文 中渝置地副主席 家族公司上市後陷入困境,遭張松橋入主改名中渝置地,擔任副主席至今 35.0 (4.5%) 歐亞平 百仕達控股主席 由燃油貿易起家,後轉賣中華煤氣,以百仕達之地產業務帶來現金流,與肖建華是合作夥伴 25.0 (3.2%) 孫粗洪 前中國雲錫礦業主席 今年9月購入崇高及百靈達過半股權,被視為借殼大王 22.0 (2.8%) 李鋈麟 比富達資產管理主席北京政協委員 從事保險業務10餘年,業務範圍包括生態養豬、電視購物等 20.0 (2.6%) 楊明光 福方集團執行董事 藉福方收購內地碳纖維業務,趁機入主公司 10.0 (1.3%) 湛威豪 前結好控股副主席 曾任結好控股副主席,該公司從事證券業務,此次增資亦認購50億股 11.8 (1.5%) 谷保順 專業投資人 2004年時,遭香港證監會檢控未充分披露股份權益,最後認罪 10.7 (1.4%) 甄志平 前結好投資公司持牌代表 在2002年間透過他人帳戶進行交易,遭香港證監會吊銷牌照4個月 12.0 (1.5%) 資料來源:香港交易所、香港證監會、香港《明報》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1655

豪特保健 (6880,OTO)發行2,000萬非上市認股權證,涉嫌傷害股東權益 (更新)

(筆者持有的股份佔總倉位5%,以下評論可能不公正,敬請留意。)
(1) 引子
今晚,OTO (6880,豪特保健)發行2,000萬非上市認股權證予不少於六名承配人,每1份認股權證可換1股,發行價每份1仙,行使價65.5仙,即每股發行價66.5仙,佔已發行股本約6.25%,及佔行使後擴大的本公司已發行股本約5.88%,配售代理為陰陽怪氣的軟庫金匯。

據公司方稱,「將用作本集團的一般營運資金以及於出現投資機會時作為本集團未來發展資金。」,但「本公司尚未確定任何具體投資計劃」,況且公司手上大把現金,錢對它根本無用。

(2) 對上市公司價值影響

根據Black Scholes 模型 計算機的計算,以天數365天,年率的標準差(standard deviation)大約28.5613%,行使價65.5仙,股價65仙,無風險利率以一年拆息0.86%計,這call的價錢值7.37 仙,扣除認購價1仙, 每一份認股權證,實值6.36仙,以2,000萬份計,值127.2萬左右。

如果以去年上市公司估值來計,假設本年業績和去年一樣,這批購股權證如行使,假設市盈率為8,各原有股東即損失1,289萬,每份4仙,計算如下:


2. 在各市盈率變化下,原有股東每份損失:


3. 原有股東合共損失:


由此可以見到新發購股權是損害原有股東權益。

(3) 總結

筆者認為,接貨或者是班財演或者公關公司相關人士,叫他們唱好股價,但是我認為你唔好咁蠢啦。筆者相信老細唔識財技,先畀呢班人呃。筆者點都算有少少公信力,又是你股東,你一蚊都唔使畀我,你只要搞好生意,賺到錢,派好少少股息,我只要不斷買貨唔沽貨,股價就會慢慢升番上去。你竟然畀班咁人,我對你非常失望。如果老細肯在此用化名問問題,我教你點玩,唔使畀班財技佬或財經演員或公關公司派來的人食幾百萬咁蠢。

如果大股東刻意貪小便宜的話,雖然今次讓你賺到幾百萬,但是如果你好心機做的話,這個是一個不小的市場,可以做得很大,盈利可以很高,變成高估值的內銷股,可能變成幾十億的公司,5%股權就是幾億,但是因為你這奇特的行為,減低了一些估值,未來沒幾千萬,這又值得嗎?

我強烈建議大股東應儘快取消這個配認股權證計劃,這實在太傷我這個小股東的心,如果你想提高知名度,搞好股價,唔識用財技我幫你。做好股價唔使宣傳的,做好間公司就得,其他事我地小股東會幫你做的。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8235

中國海外原油權益產量激增

http://wallstreetcn.com/node/22295

前段時間獲批的中海油出價180億美元收購Nexen事件,使得世界目光再次聚焦在中國海外原油權益產量激增的探討上。據IEA首席經濟學家Fatih Birol在倫敦舉辦的全球最重要的石油行業年度會議上對Financial Times說到,

」中國將成為一個重要的境外原油生產國家」 ;「在去年,中國原油一個非常顯著的生產增長都來源於海外併購交易。」

據中國石油集團內部期刊報導,去年中國海外油氣權益產量首次突破9000萬噸,比上年增長了3%,併購金額也創歷史新高。國企成為全球石油公司中最大的海外油氣資產收購方。 據Dealogic數據顯示,自2009年起,中國國企諸如中海油和中石化一直積極對海外油氣富足的國家進行併購,活動足跡從美國到安哥拉。去年,併購(包含合資和直接購買)金額創下了有史以來最高紀錄,達350億美元。

一些海外的分析家和政策制定者擔憂中國的這一舉動會影響到他們自己的能源需求。但是,來自IEA和其他的一些分析家則稱, 這些國營石油公司海外生產的原油並非運回本國消費,而是通過國際交易市場銷往海外。對此,中國石油高管們堅稱,這種做法是不可能的。作為世界第二大原油進口國家,這種規模龐大的海外併購只是為了滿足本國的能源需求。

 

中國與委內瑞拉之間的石油貿易數據差異可見一斑。據卡耐基-清華全球政策中心的Matt Ferchen講,從中國和委內瑞拉石油貿易數據來看,某些年份(比如2008年和2009年)中國官方的進口數據大幅低于于委內瑞拉發佈的對中國出口數據。

對此,Ferchen認為因為地理位置原因,委內瑞拉到中國的運輸線過長,這使得委內瑞拉生產的級油(heavy-grade oil)並不適合中國煉油廠的生產計劃安排。因此,IEA在諸多報告和期刊上都聲稱,中國大多數權益油實際上是在當地或國際市場上轉售了。

對於這種爭論,Birol先生評論道:

「中國的能源公司也在試圖在境外保護他們的生產」 他認為這一現象主要由「商業利益」引發的。

作為國企,中國政府對這些能源公司是有年度生產硬指標要求的。當中國國內最大的油氣資源近乎枯竭的時候,這些公司勢必轉往海外去實現這些生產目標
 
獲取關鍵技術也是中國企業海外併購另一個關鍵目標。尤其是與頁岩氣相關的各種技術對於目前中國來說極其需要。中國頁岩氣儲量豐富,2012年3月中國公佈發現可採資源潛力為25.1萬億立方米頁岩氣可供中國使用近200年。這在很大程度上可以緩解目前中國政府在世界上面臨的能源政治風險,蘇丹是其中一個非常顯著的例子。中國在南蘇丹有數十億美元的投資,尤其是在石油產業。但是自南北蘇丹分離後,暴力摩擦夾雜著綁架事件不斷出現並升級,這給作為目前南蘇丹最大的油田投資者的中國帶來極高的投資風險。

中國能源企業海外大手筆的併購,對中國國內消費者來說目前還沒有見到直接的效果。 國內消費者紛紛質疑油價太高。但據《2012年國內外油氣行業發展報告》稱,按照國內調價機制,去年國內油價仍未調到位,未到位空間達10美元/桶,國內煉油企業仍虧損。其中,去年1-9月,中石油、中石化煉油業務分別虧損300億和155億。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44284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