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magazine.caijing.com.cn/2011-10-23/110913088.html
經過近十年的探索之後,備受關注的文化體制改革可能會迎來一個新的轉折。
10月18日,中共十七屆六中全會審議通過了《中共中央關於深化文化體制改革、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按此前慣例,這一文件將在會議後一週左右,即10月25日前後正式公佈,具體的扶植政策也將會隨之明朗。
分析人士預計,除了新的扶植政策之外,原有的稅收優惠等政策有可能延續。
在形成這一層級最高的指導性文件之前,中國文化體制改革已經過了近十年時間的探索。
2002年中共十六大,首次提出「積極發展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的要求,推進文化體制改革」。
而在此文件正式下發之前,電影、出版等行業在生存壓力之下,已經率先在局部開始探索嘗試市場化改革的初期試驗。
這一文件下發之後,2003年,在廣電、電影、出版等領域內,各地確定了多個文化體制改革試點單位,在區隔文化產業和文化事業的基礎上,培育市 場主體投入產業化經營之中。至2005年,國務院下發《關於深化文化體制改革的若干意見》,一年之後,全國文化體制改革試點範圍進一步擴大。
2006年9月,國務院下發《國家「十一五」時期文化發展規劃綱要》,對進一步推動文化體制改革作出進一步的部署。2007年,中共十七大提出了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的戰略任務。
文化體制改革數年經驗,成效日漸顯現,試點範圍不斷擴大,決策層對於體制改革的決心逐漸堅決,從提出文化產業到上升為戰略性產業,再明確提出發展成為支柱性產業的目標。
中國傳媒大學文化產業研究院研究員齊勇鋒對《財經》記者表示,這次中央提出「文化強國」的目標的背景是,經濟發展到了一個新的階段,對文化建設 提出了更為迫切的要求。中國文化體制改革從2003年提出,八年的探索階段過去,積累了很多的經驗,這次會迎來一些突破,文化改革應該會有實質內容。
一位資深投行人士認為,在決策層將文化體制改革提升至戰略高度之後,各部委有可能會各自出台具體執行細則,這也將有助於此前文化體制改革中難點的突破,比如廣電企業的整體上市等等。
在率先進行改制嘗試的廣電企業中,上海文廣和湖南廣播影視集團極受矚目。
10月11日,新聞出版總署署長柳斌傑在接受新華社等媒體採訪時明確表示:「我們文化體制要進行徹底改革,不僅僅是從體制、機制上進行改革,而是整個文化領域都要改革。」
深化轉企改制
文化體制改革經歷了極為小心謹慎的探索過程,由自發而慢慢變為自覺。
10月18日,最早一批開始探索體制改革的長影集團董事長劉麗娟對《財經》記者介紹,最初她來長影報到時,長影賬上的現金不過幾萬元,當年的取暖費都無法支付。
在生存壓力之下,長影開始探索自髮式的體制改革。長春電影製片廠改製為長春電影集團,名字改變的同時也意味著體制的轉變,從原來的國有工廠變成了現代企業制度下的企業。
通過體制改革,長影集團脫離了生死存亡的邊緣,在2010年淨利潤達到5979萬元。目前,長影集團的總資產已經由改革前的2.5億元增長到2010年的20億元。此外,2010年長影集團總共創作了50部故事影片,是改制前1997年的8倍。
劉麗娟對《財經》記者表示:「這些數字證明長影集團的體制改革道路是正確的。」
過去數年之中,多數出版、電影、劇團企業的改革過程經歷了與長影集團類似的過程,可經營性的資產改製成為企業,轉制之後的整個產業也取得了飛快的發展。
一位資深廣電人士分析認為,從劇團到出版再到今天的廣電,從非時政類報刊到時政類報刊,從地方出版企業到國字頭的出版集團,中國文化體制改革清晰地走了先易後難,逐漸探索的道路。
目前,出版、演藝團體的改革進展最為迅速。
今年初,在幾部委關於文化體制改革的說明會上,文化部副部長歐陽堅、新聞出版總署副署長蔣建國、廣電總局副局長張海濤分別介紹了文藝院團、新聞出版、廣電行業的改革進展。
歐陽堅透露,國有文藝院團體制改革已經取得了新突破,全國共有461個國有文藝院團已經完成或正在進行轉企改制,共組建了46家演藝集團。
蔣建國介紹,全國10多萬家國有印刷複製單位,3000多家國有新華書店全部轉企改制,1251家非時政類出版單位轉制和註冊為企業法人,並組建了100多家報刊集團和出版傳媒企業。
張海濤介紹,全國有35家國有電影製片單位,70家電視劇製作機構,204家省市電影公司,293家電影院完成了轉企改制。19個省區市完成了全省性有線電視網絡融合,9家廣播影視企業重組上市。
10月11日,柳斌傑在接受新華社等媒體採訪時透露,目前,180家中央出版社中有148家需要轉企改制已經完成,其中134家出版社的事業編制已經註銷。
對於報刊體制改革,柳斌傑預計,非時政類的報刊體制改革要在兩年時間內完成轉企改制,目前已經有1500家完成轉企,預計到今年底將有一半非時政類報刊出版單位完成轉企改制。
而最近兩年,廣電行業的體制改革也在通過「製播分離」政策獲得了局部突破,上海、湖南的製播分離轉企改制方案也已經開始實施。
支柱產業願景
2002年,中共十六大明確提出「文化產業」的概念,此後,隨著文化體制改革探索的深入,隨著中國經濟的發展,文化產業的重要性日漸提升。
2009年,國務院審議通過了《文化產業振興規劃》,文化產業被確立為戰略性產業。至2010年10月,在中共十七屆五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於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的第十二個五年規劃的建議》,明確提出了推動文化產業成為國民經濟的支柱性產業的戰略目標。
一年之後,六中全會再次提出,加快發展文化產業,推動文化產業成為國民經濟支柱性產業的目標。
目前,文化產業佔整個GDP的比例並不高。國家統計局網站披露的信息顯示,2010年中國文化及相關產業佔到國內生產總值的2.75%,總產值為1.27萬億元。而一般而言,支柱產業應佔到當年GDP的5%。
公開資料顯示,美國文化產業的GDP佔比超過20%左右,日本、英國的文化產業佔比也在20%左右,中國距離文化強國之路還有相當長的道路。
有分析人士預測,如果要在2015年達到5%的佔比目標,文化產業的產值至少要達到2.7萬億元,也就意味著在未來五年中,文化產業要實現翻番。但是,得益於中國經濟社會的飛速成長,這樣的目標實現起來似乎並不困難。
10月11日,柳斌傑對媒體表示,預計在「十二五」期末,中國的新聞出版業產值會達到3萬億元。除了新聞出版之外,中國的電影產業、新媒體產業也均在快速成長,這都將有助於GDP佔比5%目標的早日實現。
值得注意的是,經過數年改革之後,中國的電影、圖書出版、廣電等文化企業已經開始試著進入玩具衍生品、文化樂園等項目,唯此,方可以與迪斯尼等跨國文化企業競爭。
據長影集團負責人介紹,2005年5月,集團投資的電影主題公園長影世紀城開園,很快即有不錯的贏利。今年長影計劃投資3.3億元投資長影世紀 城二期,有望在明年長春電影節前投入使用。同時,長影集團今年還計劃投資3.5億元,將長影老區改造成為長影電影產業園,亦計劃在明年投入使用。
規模龐大的長影海南世紀城在2010年12月被確立為海南省的「十二五」重點項目,長影集團以品牌、創意入股,將會建立三個電影基地、兩個電影產業孵化中心和電影產業會展交易中心,以及一個主題公園。
目前,長影海南世紀城的10億元啟動資金已經到位,預計明年6月可以開工,2014年一期項目可以投入運營。屆時,長影集團總資產規模將會達到40億元,年收入達到20億元。
對於外界推測的長影集團改制上市事宜,相關負責人未予正面回應。但在一些研究文化產業的投資界人士看來,類似長影這樣率先改制且實現贏利的試點文化企業集團,應是未來資本市場青睞的對象。
國家統計局網站披露的信息顯示,在文化體制改革試點正式確立以後,從2004年到2010年期間,中國文化產業產值年均增長超過23%。
浮現「最好的時期」
長達十年的探索,一方面表明文化體制改革的複雜性,同時亦令改革時間表日益緊迫。
10月11日,柳斌傑表示,曾經談及文化體制改革的必要和迫切:「文化發展的時代發生了變化,全球文化的交融、交流、交鋒,整個傳播技術的革 命,使文化的國界、邊界已經突破了。在這樣全球化文化多樣化和傳播信息化的態勢下,中國如果沒有一個適應於世界競爭的文化體制,是難以在世界文化領域裡有 主導權和發言權的。」
齊勇峰認為,文化體制改革現在應該著重解決准入門檻、區域分割、文化立法、向外資開放等四方面的問題。
10月18日,十七屆六中全會通報中提及了繁榮多種所有制的文化的問題。齊勇峰認為,應該進一步降低投資者准入門檻,不能光靠國有資本來發展。社會資本可以進入出版了,但是還不夠。
齊勇峰認為,目前生活類財經類報紙期刊還不允許社會資本進入,這是很不合理的。除了時政類,至少生活類財經類時尚類這些是可以面向社會資本開放的,做法可以穩妥,可以試點以後再逐步推開。
柳斌傑對媒體透露,目前已經有40多家新聞出版企業完成上市,融資近5000億元。但是,上市的出版企業融資後卻面臨投資困境,跨省的出版企業 的兼併重組並不順暢。而這一困境在尚未全面開始轉企改制的廣電行業尤為明顯,今年初,廣電總局新聞發言人明確表態不允許搞跨區域整合。
齊勇峰認為,文化資源橫一刀豎一刀,沒有全國性的大企業,嚴重阻礙了文化生產力,和國外企業相比規模要小得多。這一狀況急需打破,但因為這直接和中國政治相關,實現起來有一定難度。
此外,齊勇峰認為,近十年來,改革靠政治推動,立法滯後,下一步應該把立法提到日程。最後,關於利用外資,應該實現文化發展國際化,要進入國際市場,市場開放不夠,市場開放是對等的,雖然有文化例外,但是市場也是需要逐步開放的。
齊勇峰認為,以上幾個方面「應該有所突破」,「現在是深化文化改革的最好的時期」。
一位資深投行人士認為,此前,不同部委之間在文化體制改革的理解、步調方面並不協調一致,直接導致不同部門對文化產業的複製政策在實施過程當中扭曲變形,甚至無法實施。
今年初,廣電總局新聞發言人吳保安明確表態,不允許搞整體上市,不允許搞頻道頻率公司化和企業化經營。這一明確表態,直接影響到了廣電資產的企業計劃。
在證監會剛性的減少關聯交易要求,以及廣電系統剛性的不允許頻道頻率企業化的要求之間,所有主流廣電資產上市無門。
在十七屆六中全會將文化體制改革提到高度的時候,或許此前改革中遇到的一些技術問題可以得到部分解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