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The Business of Art: 為何《最後的晚餐》創天價 楊天帥

1 : GS(14)@2013-10-22 00:07:31

http://hk.apple.nextmedia.com/financeestate/art/20131021/18472469

                  「你記得《最後的晚餐》叫價大約1億元之後,只有兩人透過電話你來我往,把價格推到1.6億元?可靠消息指,勝方是一個歐洲私人收藏家。」
「輸家呢?」
「不知道。據說是一個中國人,但拿不準。」
「可能是那個收藏家的情敵?」
「那可能是:他們兩人同時愛上一個女孩。那女孩是一個港女,就說誰想跟我睡,先得買下全亞洲最貴的當代藝術品。他們說行,只要把曾梵志的《最後的晚餐》價格推高,買下來便成。當然他們兩個只能活一個,最終是那個歐洲收藏家活過來了。」
「那港女要這張畫做甚麼?」
「燒掉。丟進暖爐取暖。」

金錢較量 抑或美學角力?

                「不,可能那兩個人是一對反目的朋友。一個喜歡曾梵志的畫,另一個討厭。他們曾經展開過一場美學觀的激辯,最後不歡而散。討厭曾梵志那人知道對方一心想擁有《最後的晚餐》,便連番阻撓。這表面上是金錢較量,暗地裏其實是美學觀點的角力。」
「又可能是:二人有天在酒池肉林泡湯,談起誰比較有錢的問題,各不相讓,就決定要以這幅畫一決生死。」
「那也可能是拍賣場上的《大時代》,背後涉及兩個家庭之間的恩怨情仇。你不如找找拍賣翌日報紙國際版,說不定還能讀到某家四子逐一跳樓的報道……」
「等等,你怎麼知道這兩人一定認識?」
「你以為世界上能花、也願意花1.6億元買畫的有幾人?難道你會覺得他們全都素未謀面?」
「也有你的道理,但是……」
「好,我當他們就不認識。可能他們二人不過是被同一個經紀唆擺。那經紀說,這畫來年易手可以賣到兩、三億。兩個笨收藏家就這樣相信了。其實那經紀自己收起不知多少曾梵志的畫,就待這畫家紅起來,全數賣出,一炮發達。」
「你別講陰謀論。也可能那二人不過是閒着無事,給曾梵志開個無所謂的玩笑。」
「若說閒着無事,你也可以說他們不過是無聊。就像那些暑假期間無所事事的學生,用濫交的方法自娛自樂。那二人可能有奇怪的性癖好,要透過拍賣叫價才能獲取快感。」
「哪有這種性癖好的?也太誇張了吧。」
「這又有甚麼誇張的?兩個身份不明的人,甚麼事也幹得出來。這和在高登匿名吹水是同一道理,區別只在於高登仔無錢,而收藏家有錢。有了錢,可以幹的事更多更瘋狂。」
「說瘋狂,怎樣也瘋狂不過那些『分析員』。看了1.6億元的數字就煞有介事地說中國藝術市場回暖,或者當代藝術投資前景佳,或者投資曾梵志回報率高,或者拍賣行業如日中天。不過是兩個人的遊戲,怎麼代表得了整個市場?」
「就是這麼一回事。所以,除了幻想他們之間的故事外,我們又能說甚麼呢?」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83965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