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大企劃:星夢方程式

1 : GS(14)@2013-08-17 18:27:57

http://hk.apple.nextmedia.com/entertainment/art/20130815/18378983

雖然大家翻開報章,會看見大堆甚麼《中國好聲音》、《中國夢之聲》、《中國最強音》等名字相近、且永遠分不清所屬哪家電視台的節目,或會錯覺認為中國終於有自家創作的音樂真人騷。但那其實是一班內地電視人,每年湧進康城電視節洽購歐美節目版權,再包裝而成的山寨版。
要探討這類型音樂真人騷的歷史,非得從著名電視人Simon Fuller創作的《American Idol》說起。這曾被譽為美國電視史上最震撼的真人騷,於02年首播,迄今已播到第12季,基本概念簡單,參賽者需通過一連串歌唱面試、複試,然後由評判及觀眾以投票方式選出冠軍。得勝者可獲一紙歌星合約,並確保能推出六張專輯,據說歷年得勝者均可於一年內賺取逾100萬美元(約775萬港元),難怪參賽者趨之若鶩。節目同時成為歌星搖籃,這十多年間便培育出無數能打進Billboard榜的歌手,Kelly Clarkson、Carrie Underwood、Kris Allen等今日已能獨當一面。

■章子怡與羅大佑任《中國最強音》導師,二人表面不和,你相信是真的嗎?互聯網圖片

在商言商錢作怪

無可否認,真人騷提供平凡人實踐音樂夢想的平台,但在商言商,沒有背後龐大的金錢利益,又何來夢想?就以《American Idol》為例,據統計節目於一年可賺取9億美元(約69.8億港元)收入,來源包括廣告、贊助、版權費、歌手專輯、演唱會門券及周邊商品。顯然而見,真人騷其實是金錢堆砌的遊戲。
這也解釋為何近年內地電視人,每逢4月例必走訪康城電視節洽購音樂真人騷版權,縱使價值不菲,動輒幾百萬元,但他們仍躍躍欲試。據悉,浙江衛視以300萬元買下荷蘭節目《The Voice》版權,去年製作成《中國好聲音》,原本每15秒15萬元的廣告費,去年節目播出一個月,即飆升至36萬元,到最後甚至高達116萬元天價。有分析指,該節目來到第二季,總收入連冠名費、植入廣告及插播廣告,竟高達16億元,實在是得人驚的數字。
當然,全國一窩蜂製作同類型節目,沒可能同時賺得天文數字廣告費,畢竟廣告收益與收視率成正比,一些知名度低或沒有巨星效應的,只有當炮灰的份兒。但肯定的是,少數能賺錢的真人騷均有一套特定食糊方程式——勵志+煽情+炒作=成功。
真人騷顧名思義,「騷」佔頗大比重,當大家明白這一點,便不難想像節目以「表演」為主,「真偽」為次,最重要是讓觀眾看得感動、看得過癮,有追看的衝勁,從而墮入製作人預設的陷阱。因此,凡這類型音樂節目,十居其九以「夢想」來包裝,參賽者似乎不太關心獎金或獎品,大夥兒都在為追尋夢想而打拼,純真得令人汗顏。大家還記得樣子灰諧的孔慶翔吧,當年他參加《American Idol》時清唱Ricky Martin的《She Bangs》,雖然聲線駭人,但因一句「I already gave my best,I have no regrets at all」(我已全力以赴,沒有半點後悔),竟然一夜成名,後來甚至來港拍電影、出唱片。老實說,大家欣賞他的歌藝嗎?當然不是,大家只關心其潛在商機。

■《中國好聲音》早前被傳媒炒熱,連帶廣告收益亦變成天文數字。
互聯網圖片


硬加插催淚元素

煽情是真人騷的另一撒手鐧,要對付愚民政策長大的一輩師奶族群,總能發揮預期成效。就如當年台灣製作的《超級星光大道》,以追求歌唱夢為基調,但在殘酷的淘汰過程中,硬加插參賽者間彼此激勵、共同進退的催淚元素,故作沒有明爭暗鬥,只有惺惺相惜。每當有參賽者被淘汰,隨之而來總是一幕幕哭哭啼啼畫面。你我或會覺得虛偽,但總有人被感動。節目在當地引起「星光症候群」,上班族為追看節目,不惜放棄應酬夜蒲,終演變成社會現象。
另一方面,不少真人騷為營造比連續劇更甚的張力和戲劇效果,往往將參賽者塑造成悲劇人物,他們總有些不為人知的辛酸過去。如《Britain's Got Talent》首屆冠軍Paul Potts,便自揭讀書時因樣子問題被同學欺凌,後來任職手機sales生意慘淡,一度靠借貸度日。觀眾先對其遭遇予以同情,之後他一開腔即製造出極大反差,那就是戲劇性所在。至於09年冒起的「靚聲村姑」Susan Boyle只不過是舊酒新瓶,她同樣是外表平庸的弱勢社群,卻憑一曲《I Dreamed a Dream》唱出一片天。某程度上,觀眾對參賽者產生自身投射,渴望目睹他們成功來換取慰藉。
然而近年,這類煽情伎倆已達濫情地步,觀眾亦開始對這催淚方式產生免疫抗體。正所謂窮則變、變則通,於是真人騷多了「炒作」元素,借傳媒來催谷節目收視。好像早前湖南衛視的《中國最強音》,邀請非唱家班的章子怡擔任參賽者導師,全屬策略性部署。在節目播出前,先安排章子怡與浙江衛視《中國好聲音》導師那英上演一輪口水戰;到播出後,再加插章子怡與羅大佑不和的把戲。在微博、YouTube、facebook等互聯網的推波助瀾下,《中國最強音》保得住知名度,廣告收入便隨之而來。你以為章子怡真的與眾人鬧翻?少年,你太年輕了。

■羽泉參加《我是歌手》取勝,被指牽涉政治因素。互聯網圖片

變相扼殺創作力

原本適量的煽情炒作,對於商業節目而言是無傷大雅,但當演變成賽果造假欠公允,甚至牽涉到政治層面,便不能接受。今年初湖南衛視舉辦的《我是歌手》,台灣歌手林志炫和楊宗緯本是大熱,但總決賽當晚卻由內地組合羽泉奪冠,遭台灣網民洗版式狂罵賽果不公及內定。
據非正式統計,今年總共有29個同類型音樂真人騷分別在省級衛視播出,觀眾被褫奪收看其他類型節目的機會事少,電視人過份依賴購買外國節目版權,導致降低原創的衝勁事大。中國向來以山寨見稱,雖然願意花錢買版權,是踏出尊重知識產權的第一步,值得嘉許,但電視人亦會養成一種惰性,反正複製節目都賺大錢,又何必費精力去創作節目?然而長遠來說,擁有原創節目非但商機無限,若能對外輸出,也是軟實力象徵,潛在的影響力非常深遠。今日,無綫製作人在享受《星夢傳奇》帶來讚譽的同時,亦是時候反思,方能在未來挑戰中找到方向。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83684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