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9-29 NM
今時今日走在銅鑼灣尖沙咀,在人流最多的大街上最常見到的,是錶行。自由行同胞的鼎力支持,手錶顧客的購物 模式已不像往時,幾萬元的,是銷售額最高的價位,而幾十萬甚至過百萬的腕錶亦大有捧場客,而且出產越少又或 者開宗名義叫限量版的,更多人爭更多人肯排隊在waiting list等,鐘錶行業盛勢,絕對前所未見。東方表行屹立 香港50年,顧客由三角碼頭行船佬演變成今日的大中華同胞,見證了香港鐘錶業的興衰。歷時半世紀發生在獅子山 下的故事,由東方表行董事林慶麟從1961年講起。
為慶祝創業50周年,特別邀得IWC、Jaeger-LeCoultre、Zenith及Piaget四個瑞士高級製錶品牌推出限量特別版腕 錶,把值得記念的創業年份1961年雕刻在錶盤或錶背,同時度身訂做特別配色,令這幾枚特別版更加值得珍藏。
壹:壹週刊林:林慶麟壹:近50年的香港鐘錶業有什麼轉變?林:從前腕錶是奢侈品,賣的都是機械錶,並非人 人負擔得起。然而香港是自由港,97年前又被英國統治,物資遠比亞洲其他國家充裕,所以以前中環三角碼頭一帶 很多人買賣水貨手錶。其後,石英錶的誕生令市況從供不應求變成供過於求。90年代中國開放市場,但內地人的購 買力依然弱,而且關稅太高,根本沒有人會買正價手錶,造就了很多香港水貨運返大陸的情況。2003年沙士襲港經 濟蕭條,中國政府開放自由行,香港鐘錶業從此變天,亦因為瑞士人手製機械錶的傳統令供應遠低於需求,間接構 成今日鐘錶業的盛世。壹:對鐘錶業有什麼憧憬?
林:路還是很長,中國關稅高,國民又可以外遊,現時他們有80%的奢侈品都在海外旅遊時購買,而且國內的中產階級人口有增無減,鐘錶業還有很大的增長空間。今時今日,手 錶不是提供時間的工具,對女士甚至男士來說都是一件首飾。人愛進步,沒有人只擁有一枚手錶。我常對客人說:今日不買,明天更貴,因為年年加價,我們又從未舉行大減價。因此,我對鐘錶業的發展充滿信心。
壹:國內顧客與香港人的品味有何不同?林:中國市場從前着重出口,現在內需增加,人均收入不斷提升,而他 們喜歡買流動性資產,加上送禮文化濃厚,腕錶自然是絕佳選擇。香港人的買錶文化比國內人行先一步,金錶早已 不是港人口味,但卻仍是國內客的選擇;相反,港人喜歡的運動錶不是大部分國內人的那杯茶,對錶行來說是好事,什麼款式都有顧客消化,又因為品味不同而不會互相影響。不過當下的國內顧客要求已越來越高,有部分正在追 求罕有,限量的款式。壹:東方表行有什麼優勢,成為當代香港鐘錶業中的重要角色?林:我們的優勢是管理層想 法開放,給新一代很大的發展空間。
93年,東方表行成為首間香港上市錶行,其實我們算不上特別進取,但當下的 商業環境是不進則退,為向股東交代,擴展業務是必須的。香港大部分老字號仍然存在,但因為錶行的零售方式很 傳統,不少第二代第三代均不願投放時間拓展家族生意,而且開錶行門檻高,囤積存貨成本又高,鋪租又貴,擴展 業務實在不容易。壹:往後有什麼展望?林:繼2008年於香港皇后大道中100號開設佔地兩層過萬呎旗艦店後,我們 剛於上海外灘27號開設8,000呎新店,店內設有一個勞力士展覽館,展示勞力士的歷史和歷年款式,籌備歷時2年。 勞力士從未與任何公司合辦這類型的活動,這次合作真的難能可貴。為慶祝創業50周年,我們又特別與4個頂級瑞士 品牌推出5款限量腕錶,每款錶均刻上1961(公司創業年份)字樣,更起用特別顏色,不單有紀念性,獨特的配色亦 叫錶迷另眼相看,絕對值得珍藏。
50年歷史
1961年於德輔道中開設第一間零售店1973年購入銅鑼灣及旺角瑞士表行的控制權1980年成為30多個品牌的指定代 理1993年於香港聯合交易所上市2004年積極開拓國內零售市場2008年香港皇后大道中100號萬呎旗艦店開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