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十、置地

http://stockalchemist.blogspot.com/2010/12/blog-post_8176.html

70年代末80年代初,英資的和記黃埔、九龍倉先後被李嘉誠、包玉剛收購,置地成為新 與華商覬覦的罔標。面對收購威脅,置地大股東怡和的主席紐壁堅採取了「連環船」方 式,即透過怡和與置地互持對方四成股權的策略去保衛置地。然而,在隨後掩至的地產 崩潰中,置地虧損嚴重,負債纍纍,並且累及怡和,令整個集團處於危城困守之中。 1983年怡和新主席西門,凱瑟克上任後,隨即採取了一系列救亡措施,首先是出售置地 的非核心業務以減低負債,其次是使「連環船」脫鉤。1986年底,置地宣佈先後將旗下 經營零售業的牛奶國際和經營酒店業的文華東方分拆上市;1987年2月怡和宣佈成立一 家名為「怡和策略」的控股公司,將怡和與置地互控轉變成怡和與怡策互控,再由怡策 持有置地、牛奶國際、文華東方3家上市公司股權。經過連串重組,置地被打回原形, 從一家大型綜合性企業集團重新變成一家純粹地產投資公司。 80年代期間,置地的大型地產發展計劃主要只有兩項:即交易廣場發展計劃和雪廠街9 號重建計劃。交易廣場地盤是置地於1982年2用以47.55億元的高價向港府投得。該地盤 佔地14.4萬方呎,投資總額高達80億元,是置地在最困難時期展開的最龐大工程。整項 發展計劃分兩期進行。第一期工程包括兩幢52層高的甲級商廈,即交易廣場一、二座; 第二期工程包括一幢33層高甲級寫字樓,即交易廣場三座,以及一座可與交易廣場一、 二座相連接的3層高富臨閣購物商場和一個大型公眾花園。 交易廣場一、二期工程分別於1985和1988年落成,總共可提供約150萬方呎的出租寫字 樓面積,供超過300家大型國際機構開設辦事處。交易廣場坐落於中環核心商業區,建 有行人天橋與置地旗下其他貴重物業相連,並且通地鐵、渡輪及巴士站,交通便和。因 此,交易廣場一開業,即成為香港的商業樞紐,及中區甲級寫字樓租金的指標。1994年 初地產高峰期間,交易廣場每月每方呎租金曾創下110元的紀錄。 置地的雪廠街9號重建計劃前後歷時逾10年。1980年,置地宣佈展開雪廠街9號重建計 劃,當時置地僅擁有雪廠街荷蘭行及有利銀行舊址地段,地盤狹小。其後,置地先後於 1982及1987年購入廣東銀行大廈(德輔道中8號)及球義大廈地皮,將原來只有一萬方 呎地盤合併成3萬多方呎地盤。當時,置地有意一併連毗鄰的恆昌大廈也買下來,可惜 未能如願。雪廠街9號重建計劃於1991年12月最終落成,並被命名為「大道中九號」。 該物業樓高38層,總樓面面積35.8萬方呎,在設計上採用了濃郁的古典風格和獨特的幾 何設計模式,匯聚了中西精粹的建築特色,給人以精雕細琢之感,彰顯出卓爾不凡的氣 派。大道中九號的建成,為置地從70年代起策劃的中區重建計劃,畫上了個句號。 踏入過渡時期,隨著大股東怡和的遷冊、逐步淡出香港,置地的投資策略亦轉趨消極, 其重要標誌就是逐步將旗下的非核心物業出售。1987年,置地將銅鑼灣皇室大廈和灣仔 夏愨大廈兩幢高級寫字樓以23.8億元價格售予華人置業,又將價價13.5億元的一批土地 儲備賣給新鴻基地產。1988年,置地將半山區的地利根德閣豪宅出售給澳洲奔達集團, 套現20多億元;1990年再將銅鑼灣世界貿易中心出售,作價17億元。1991年,置地又先 後向新地出售4項商場物業,向華人置業出售怡東商場、新港中心商場及海運大廈。 1992年,置地更將建成不久的中區核心物業—─皇后大道中九號以38億元的高價出售給 一中資背景財團。至此,置地已幾乎將中區以外物業全部售罄,套現金額超過130億 元。 到1994年底置地撤離香港股市時,置地擁有的中區黃金地段甲級商廈僅剩7幢,包括歷 山大廈,交易廣場一、二、三座及平台、富臨間,香港會大廈,怡和大廈,置地廣場 (告羅士打大廈、大堂及公爵大廈)、太子大廈及太古大廈,可供出租樓總面積486.2 萬方呎。該年底,置地市值406.7億元,已落後於新鴻基地產、長江實業、恆基地產、 九龍倉而排第五位。 不過,90年代中期以後,怡和系海外發展屢遭挫折,置地對香港地產的投資又轉趨積 極。1995年底,置地罕有地派代表競投港府推出的一幅豪宅用地拍賣,可惜無功而返。 這是置地自1982年投得中環交易廣場以來的第一次。1996年初,置地自組財團參與機場 鐵路中環總站上蓋物業發展權,然而被新地、恆地組成財團擊敗。至此,置地這顆香港 地產「冠皇上的明珠」因投資策略的失誤已黯然失色。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7930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