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商業周刊》封面:拯救美國銀行

 http://news.imeigu.com/a/1315812360789.html

導讀:最新一期《商業周刊》於9月8日正式出刊,本期封面文章題目是《拯救美國銀行》,文章介紹了美國銀行近十幾年以來的發展歷程,同時也分析了當前美國銀行面臨的困境及其為應對危機而採取的措施。

 

對加里-林奇(Gary G. Lynch)來說,8月23日有兩件事讓他發狂,一件是平生第一次經歷地震,他和同事在桌子底下躲了很久;另一件是華爾街盛傳美國銀行將被迫接受由政府安排的,來自JP摩根的經濟援助。

林奇從7月開始接管美國銀行的法律和監管事務,他的主要工作是處理一系列涉及數億美元的法律訴訟和政府針對對該公司在房地產泡沫時發行的抵押擔保債券所進行的調查。當時美國銀行的股價已經比年初下降了50%,就要跌破6美元。外界普遍推測美國銀行將要被強行併購,一些專家也悲觀的預測處理這些抵押債券將耗光美國銀行的資金。

本年第二季度美國銀行虧損88億美元,人們似乎嗅到了2008年的味道,擔心它會步雷曼兄弟和貝爾斯登的後塵。當時貝爾斯登像廢品一樣被出售,而雷曼兄弟隨後破產,引爆了全球性的金融危機。美國銀行的管理者們不得不提前結束假期,他們趕回辦公室用盡各種辦法安撫驚慌失措的投資者。

8月25日出現了轉機,就像他2008年對高盛所作的一樣,巴菲特戲劇性的決定對美國銀行注資50億美元,把它從破產的邊緣救了回來。9月6日,美國銀行CEO布萊恩-莫尼漢(Brian T. Moynihan)決定改組美國銀行的管理團隊,提升了兩名新的COO,同時解除薩莉-克勞切克(Sallie Krawcheck)全球財富管理總裁的職位。此後美國銀行股票觸底反彈,大漲了19%。

巴菲特的注資、更換管理團隊或者挽留幾個知名的律師,這些都不可能真正解決美國銀行的問題。美國銀行所處的困境就是美國經濟的縮影,揮之不去的房地產危機以及居高不下的失業率,才是真正影響美國銀行業績的內在原因。作為美國最大的銀行,美國銀行負責發放全美20%的房屋貸款,它擁有5700個營業網點以及5800萬個客戶。現在美國銀行已經擁有4000億美元的流動資產,更重要的是其資產規模已經達到23000億美元,如果這樣的銀行倒閉將嚴重拖累美國經濟,美國政府不可能對此坐視不理。

美國銀行的歷史上最糟糕的一次併購就是前CEO肯尼斯-劉易斯(Kenneth D. Lewis)2008年收購全國金融公司,這個以發放次級貸款為主的公司嚴重拖累了美國銀行,現在這家公司的損失已經超過300億美元,投資者擔心美國銀行是否有足夠的資金應對如此龐大的和抵押貸款相關的壞賬損失。

2009年12月,美國銀行決定讓莫尼漢接替劉易斯出任CEO。很快人們總結了莫尼漢的幾個特點,首先是說話含混不清,你很難徹底領會他的意思;其次是喜歡在重要場合放衛星,比如在一次重要​​會議上他擅做主張宣布年底公司分紅每股增加一美分;最後他和華爾街的前輩銀行家的經營理念有很大不同,包括劉易斯以及前花旗CEO桑福德-威爾(Sanford I. Weill)在內的許多上一代銀行家熱衷於建立特大規模的金融機構,大到不好管理,大到華盛頓不能准許其出現任何問題。2008年的金融海嘯就是由這些大機構引起的,其造成的混亂至今都沒有徹底解決。而莫尼漢不同,他決定讓美國銀行成為更專業的公司,並且從長遠看不會對金融體系造成威脅。莫尼漢上任伊始就開始著手一一變賣劉易斯曾經併購的資產。

短短12年間,美國銀行就從一個地區性銀行變為全國性的金融機構,夏洛特也成為了美國繼紐約之後的第二大銀行中心。2008年,在小布什政府的鼓動下,劉易斯收購了奄奄一息的美林集團,而就是這次收購最後迫使劉易斯下台,因為公司董事會認為當初劉易斯在推動股東同意這筆290億美元的併購協議時,並沒有充分紕漏美林的財務狀況。

2004年前,莫尼漢一直效力於艦隊波士頓金融公司,當劉易斯用470億美元收購這家公司以後,莫尼漢也隨即加入了美國銀行。他的很多波士頓的同事後來都無法忍受劉易斯苛刻的要求紛紛辭職,可是莫尼漢卻堅持下來。在美國銀行,莫尼漢忘我的工作著,為了減少睡覺時間,他天天從自己在波士頓的住所趕往美國銀行的紐約總部上班,他的奉獻精神感染了很多同事。

2009年,劉易斯逐漸失去了對美國銀行的控制,而之後,在夏洛特沒有根基,也沒有當過CEO經驗的莫尼漢脫穎而出戰勝了其他候選人,成為了最終的勝利者。因為這件事美國銀行董事會出現了分裂,一些候選人也離開了公司。同年12月莫尼漢給董事會提交了他的管理戰略,就是短短的幾句話:停止收購,讓我們重新開始做一家銀行。

之後在夏洛特的上任儀式上,作為主持的劉易斯不斷挖苦著莫尼漢,帶著這份尷尬的祝福,莫尼漢開始了自己的新工作。緊接著聯邦政府的450億美元的援助款到位,更讓人驚訝的是,導致劉易斯下台的美林公司起死回生,開始大量盈利。2010年4月,在償還了所有聯邦政府貸款之後,新任CEO宣佈公司第一季度的利潤為32億美元。

然而,2008年對全國金融公司來說卻是一場災難,這家公司在金融危機中損失慘重,2010年6月,因為全國金融公司對抵押貸款客戶超標準收費,美國銀行不得不支付了1.08億美元的罰款。然而,麻煩才剛剛開始。2010年秋天,大量客戶投訴全國金融公司濫用抵押條款,美國銀行不得不臨時取消了在全國范圍內的抵押品贖回權。莫尼漢表示美國銀行正在修改抵押貸款條例,這樣可以使得人們都能住在自己家裡。可是後來出乎所有人的意料,美國很多地方的股價繼續暴跌,整個經濟增長乏力,美聯儲宣布維持接近零的超低利率。

除此以外,新的危機接踵而至。美國兩家半官方性質的房地產金融機構,房地美和房利美表示,他們為了支持房地產業而購買的大量抵押貸款存在嚴重問題,要求美國銀行贖回這些貸款;許多機構投資者購買了由這些抵押貸款為擔保的債券,當借款人停止償還貸款時,這些債券全部違約,投資者要求得到賠償。2010年10月18日,黑石集團和太平洋投資管理公司要求美國銀行贖回這些價值470億美元的債券,更糟的是此類事件仍可能繼續發生。第二天,美國銀行宣佈在第三季度斥資8.72億美元贖回這些抵押貸款,而第一季度是12.5億美元,第二季度是5.26億美元。可是儘管這樣,為了顯示公司的資本狀況良好,莫尼漢還是宣布提高當年的分紅水平,並額外贖回房地美和房利美30億美元的抵押貸款。

聯合銀行CEO約翰-科納斯(John Kanas)一直是莫尼漢的支持者,但是這次他表示,莫尼漢也許是個有經驗的執行官,但它不是一個有經驗的首席執行官,這次他犯了一個大錯——過渡承諾。

今年3月,美聯儲拒絕了美國銀行希望提高2011年下半年股息的要求。美聯儲對包括美國銀、JP摩根、花旗銀行和富國銀行在內四家美國最大的銀行進行了財務狀況的調查,而唯一被拒絕增加股息的就是美國銀行。進入4月,美國銀行被迫宣布和Assured Guaranty (AGO)公司簽署一份價值16億美元的協議,用於彌補這家保險公司為抵押擔保債券提供的賠償。5月初,眾多私人投資者要求美國銀行贖回14億美元的抵押擔保債券,比預計的多出4億美元。5月底,莫尼漢和房利美簽署的協議被曝光,這家國有控股公司決定加速要求美國銀行回購抵押貸款。6月份,美國銀行答應賠償黑石公司和太平洋投資管理公司共計85億美元。儘管2010年美國銀行收入超過1112億美元,完全有能力承擔這些債務,但是人們最憂慮的是對未來的不確定性,包括美國銀行在內的所有人都不清楚全國金融公司到底會造成多大的損失。

當然還有人對美國銀行充滿信心,他們認為這些不會擊垮他,而且市場分析結果也讓人振奮:美國銀行清理價值比其市場價值高出760億美元。可是這種分析並不是美國銀行想要聽到的。而清算美國銀行有更多價值的消息也安撫不了成千上萬每月按揭付款的房主,他們宣稱這家銀行貪得無厭,並虐待他們。

在莫尼漢位於夏洛特城區美國銀行集團中心第58層的私人會客室裡,他開始對公司的情況侃侃而談。在他看來,自己公司的情況和華爾街的觀點完全不同。莫尼漢說道:“我們的公司現在資本實力雄厚,是近十年以來最強的,同時有充足的流動性資產。另外公司的一級資本達到1150億美元,折算成資本比率就是8.2%,遠遠超過現在美國的規定,並且符合正在逐步引入的更嚴格的國際標準。費城聯儲的前檢察官保羅-米勒也說,嚴格來講這家銀行的財務狀況沒有問題。莫尼漢繼續說道:“現在我的第一要務就是把美國銀行變得更加純粹更加專注,摒棄過去大就是好的思想。

他開始給美國銀行瘦身,目前已經出售了大約400億美元的資產,這其中包括在一家巴西銀行的股份(價值39億美元),一家墨西哥銀行的股份(價值25億美元),在黑石公司價值109億美元的投資以及在一家保險公司23億美元的股份。同時還出售了一些在英國、西班牙和加拿大的投資,最近還出售了其持有的中國建設銀行一半的股份,共計83億美元。

9月6日,他又對公司管理層進行了調整。提升了兩個COO,一個是大衛-達尼爾(David C. Darnell)主要負責個人業務,包括:存款、信用卡、房屋貸款以及財產管理;另一個是托馬斯-蒙塔格(Thomas K. Montag ),主要負責監管集團和機構投資者的相關業務。消費銀行業務主管普利斯(Joe Price)和全球財富與投資管理主管科勞切克(Sallie Krawchech)一起被要求離職。

採訪中,莫尼漢並沒有主動提到全國金融集團,對於是否讓這個公司破產,他不置可否,只是草草的說,這是我們過去在房地產泡沫時期遺留下來的問題,我們不得不繼續承擔它帶來的不確定性風險,最終我們會消除這種風險。對於全國金融集團的細節問題,他建議去和加里-林奇談談。

在紐約第六大道的辦公室裡,加里-林奇談到了美國銀行現在面臨的法律訴訟。根據他的職業判斷,林奇認為這些訴訟大致可以分為三類。

第一類就是所謂的“聲明和保證”索賠權,這一類主要來自像房地美、房利美以及黑石公司和太平洋資產管理公司等類似的公司。他們要求美國銀行回購抵押貸款,他們認為美國就借款人和資產狀況提供了錯誤信息。美國銀行正在積極和他們進行磋商,並將滿足其中大部分的要求。

第二類是欺詐訴訟,主要由購買抵押貸款債券的投資者提出,他們手中的債券都出現了大幅度貶值。美國國際集團就在8月8號提出了訴訟,他們要求100億美元的賠償。林奇說美國銀行正在處理這些訴訟,不過他明確表示美國國際集團在購買抵押貸款債券之前就應該清楚此類債券的風險。

第三類是政府對全國金融公司的欺詐性終結贖回權的起訴,美國銀行和其他大的貸款機構正在同50名州檢察官周旋,希望就這項合計達200億美元的案件達成和解。

對於解決這些訴訟案件,林奇非常有信心,他說美國銀行有充足的資金。不過如果有人問他到底美國銀行為解決這些糾紛願意付出多少,林奇表示他不能準確估計,而且這些訴訟也不可能在幾個月或者一年的事件內解決,這些案件會持續數年。

現在的問題是,即便美國銀行解決了一些訴訟,仍會有新的麻煩。比如銀行同意修改一些抵押貸款的條款,這樣人們可以保住自己的房子,但是來自紐約、特拉華州還有內華達州的檢察官卻表示他們並不認為這就可以結束,他們還要徹底清查銀行的違規行為。

2008年經濟危機以後,美國銀行業出現了奇怪的現象。這些銀行更加相信規模越大就越不會破產,他們開始不斷擴張,比如美國銀行收購了美林和全國金融公司,JP摩根收購了貝爾斯登公司和華盛頓互惠銀行。美國最大的四家銀行控制了7.7萬億美元的資本,佔整個金融資本的56.8%,而危機爆發前只有45.2%。

隨著資本不斷集中,以及隨時可能發生的銀行擠兌風險,監管者對於美國銀行的困境越來越無能為力。新的弗蘭克金融改革法案還在修訂之中,銀行業就已經開始不斷遊說國會,放寬法案中的規定,比如銀行該如何發放貸款,應該控制多少資本等等。另外法案還規定為了避免以後可能出現的極端情況,各大銀行應該提交一份“遺囑”,萬不得已的時候可以照此來分拆這些銀行,可是至今沒有一家銀行提交。最後這個法案也沒有解決美國現在投資銀行和商業銀行混業經營的局面。唯一積極的因素就是對銀行的監管加強,美聯儲的官員表示,他們現在可以更加緊密的監控銀行的債券和貸款業務以及與資本充足率和資產相關的風險。

雖然監管得到了加強,新的麻煩又出現了,一些部門開始向美國銀行提出資產訴求,很可能引發新的危機。當州檢察官對喪失抵押贖回權的調查告一段落的時候,有幾名檢查官突然提出了新的處理意見,這將大大超出美國銀行預期的賠償金額;9月2日,管理房地美和房利美的聯邦住房金融署開始發難,指控美國銀行和其它16家放款機構,誤導房地美和房利美購買了數億美元的抵押貸款債券。

Premier Mortgage Group的信貸分析師露-巴爾內斯(Lou Barnes)指出,現在似乎人人都在起訴美國銀行,而莫尼漢也不知道這些起訴何時才能停止。房地產信息提供商Lender Processing Services最新數據顯示:全美現在有410萬起超過90天延期還貸或者失抵押權贖回權的案件,延期還貸是歷史最高水平的2倍,而失抵押權贖回權是歷史平均水平的8倍。巴爾內斯表示,美國銀行未來可能會遭受更大的風險,損失之大足可以把它擊垮。最後巴爾內斯說:“誰也無法預測未來,我們只能摸著石頭過河。”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7609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