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另類本地遊 型賣「港味」

2012-03-22    NM

坊間的本地遊,大多以平、靚、正做賣點,參加者大部分是屋村師奶或老人家。二十五歲的鄭浩宜(Josie)和鍾振傑(Stephen),打破傳統, 大搞以「港式文化」為噱頭的本地一日遊。二人去年於Facebook成立Secret Tour專頁,利用工餘時間,免費帶領一班在港工作的外國人,捐窿捐罅遊蘇屋、灣仔舊區等,體驗地道香港文化,連CNN和日本電視台NHK亦來港採訪他 們。兩個年輕人見「Walking Tour」「有得做」,乘勢於今年二月將Secret Tour發展成一盤生意,主攻居港外國人及公司客,短短一個月,已吸引到領匯及太古城日本太太團找上門,月賺三萬七千元。


上 週六下午兩點,Secret Tour老闆Stephen和Josie,帶着二十個外國和本地傳媒記者,包括《華爾街日報》、《Time Out》、香港電台等,來到沙田禾輋街市大牌檔「陳根記」。Stephen先介紹大牌檔歷史及老闆,再觀賞即場斬燒鵝。吃過燒鵝,再去舊式士多「篤」魚 蛋,然後走過城門河,到茶餐廳飲奶茶,最後在盛記麵家吃雲吞。這是Secret Tour第一次接到公司客,幫領匯搞傳媒團,由揀店鋪、聯絡傳媒和寫講稿都由Stephen和Josie一腳踢,「大部分記者係之前訪問我哋而認識嘅。」 Stephen說。
三小時行程,收費三萬多元,是Secret Tour首宗「大生意」,對領匯來說卻是「小意思」,領匯市場部主管黃端華說:「公司有個員工參加過Secret Tour,話好得意,我哋咪搵Stephen合作,叫佢搞個團講吓領匯旗下老字號商鋪嘅歷史。做咗市場推廣咁耐,諗唔到咩新橋,佢哋嘅做法新鮮,又唔使點 使錢。」Josie續說,Secret Tour將於四月推出同一個行程的團予公眾報名,名額三十人,領匯以約四千五百元,買下一半名額,自行招募參加者。

「地道文化」引外國客
原 本在4A廣告公司打工的Stephen和Josie,放假最喜歡揹背包去旅行,捐窿捐罅體驗當地文化。二人去年開始在Facebook成立專頁,免費組織 在港工作或旅行的外國人,到香港各區體驗地道文化。每次主題都不同,包括參觀老牌屋邨蘇屋邨,其間由長沙灣搭地鐵到旺角,體驗狹窄空間,還有去新界郊區搞 野餐日,週日到中環和菲律賓傭工跳舞,甚至有「奶茶團」,由團友自備私家杯到舊式茶檔飲奶茶,「香港唔係只得睇大佛、去迪士尼,反而識吓本地人,聽佢哋講 故事,甚至去佢哋屋企食餐飯最開心。」Josie笑說。 一年以來,Facebook的「粉絲」已逾五千人,八成為外地人。二人覺得有商機,遂於去年十二月辭職創業,在大坑以月租四千五百元,租下五百呎的唐樓住 宅單位,由團友贈送沙發枱椅,正式開門做生意。「以前諗法好單純,鍾意去邊都得。依家辭咗份工,無得返轉頭,收支都要諗清楚。」Josie認真說。

首團「蝦碌」百出
公 司成立後第一炮是攝影團。Stephen和Josie見時下潮人喜用iPhone及專業攝相機四處拍照,想到請導師教團友拍攝街頭相片。他們挑選了一個同 為廣告出身的前輩Nick任攝影導師,「英文要好,仲要識講古仔,影相唔使太專業。」Stephen說。他們上網找資料計劃路線,包括土瓜灣、十三街、宋 皇臺、衙前圍村等,並親身到土瓜灣試行路線。二月一號放上Facebook作宣傳,十一號出團,每人收費七百元,一星期前報名減一百,名額二十人,怎知二 十小時內已爆滿。參加者以Paypal或銀行轉賬付款,合共一萬二千元。
創業「第一炮」,兩位老闆十分緊張,更叮囑隨團的記者不可透露身份,以免團友不快。當日早上十一時在旺角地鐵站集合,參加者包括從事金融業的新加 坡人、澳洲人,也有美國留學生及印度人等,他們均在香港生活了一段時間,大部分是參加Secret Tour的免費團而認識的。一行人自資乘小巴到達土瓜灣,Stephen用英文講解舊區外牆特色,團友都細心聆聽,更有英國華僑拿出筆記抄寫。導師 Nick用iPad展示以往影下的街頭照,指導團友拍照。之後,再到白宮冰室及牛棚書院等。由於Stephen不懂控制時間,到了下午兩點多,仍未吃午 餐。來自加拿大的Rachel向朋友投訴:「旅程好有趣,但我真係好肚餓。」最後Stephen要取消宋皇臺和啟德機場等景點,直接前往預先訂好的九龍城 樂口福潮州酒家。
這時,Stephen才醒覺沒有預先訂菜,惟有「丟下」團友予Josie,先跑去酒家點菜。「收人七百蚊,沒理由叫人去茶餐廳,一定要去啲企理 的。」Stephen氣喘地說,他預計每人開支七、八十元,每枱點了八碟例牌分量菜式,怎知團友自行添菜,酒家見人多又將菜式加大分量,到埋單時發現超出 預算。「我諗住一千五百蚊食午飯,依家要成三千蚊。」他無奈道。不過首仗仍「報捷」,扣除攝影導師的二千多元酬金,淨賺七千元。

鎖定公司客
除了攝影團,中文大學善衡書院學生事務處在報紙看到Secret Tour的報導,主動找上門,為新來港的交流生,搞團往元朗錦田和天水圍,看鄉郊村落與新城鎮規劃的對比,收費五千元。另外,公司亦繼續辦免費團當宣傳。 二月底的週末,他們推出免費灣仔舊區遊,參觀藍屋及用古董裝飾的大龍鳳酒吧等,一百人報名,須分開兩團。「嗰日落雨,好辛苦,講到口水乾,最後傳個袋收貼 士,外國人俾二至三百元,有個香港人竟然扔咗兩蚊入去,我真係好嬲。」Stephen激氣道,最後兩團合共收了二千元。他們明白靠散客難「賺大錢」,「除 非搞好多團,以量取勝,但我哋賣點係講古仔,好難搵到員工幫手帶團,得我同Josie做唔來。」Stephen說。 於是,他主攻公司客及團體客,目標是在香港居住和工作的外地人。「有啲外國太太因老公工作關係,來到香港生活,佢哋有自己圈子,平時好得閒,想認識香港, 又肯消費。」上月,Stephen便透過免費團,認識了專負責安排外國人在港住宿的中介公司,商議搞太太團。另外,一個曾參加Secret Tour的日本太太Mika,提議組織一班住在太古城的日本太太包團,「我喺香港住咗一年,之前上網見到Secret Tour,參加過觀塘廠廈團,睇人紋身、玩音樂,好有趣。其實好多外國人嚟到香港,都想接觸本地文化。」Mika笑說。Stephen特意為她們安排在早 晨送孩子上學後空閒時間,到大坑睇畫廊、整手作公仔,每人收四百元。第一團將於四月中開始,未定人數。「好過做散客團,但都好驚包團客都係一次性嘅。」 Josie擔心道。他們亦發現要向大公司賣「橋」不容易,「試過向一間公司提議搞個一百人嘅公司日,係搵個新界草地起個遊樂場,收費十萬元,講完就無咗下 文。」Stephen嘆氣道。

本小「冇嘢輸」
Josie和Stephen同在中大畢業,Stephen主修新聞系,Josie主修工商管理。Stephen坦言自小已喜歡吸引人注意,「中學時上上吓 堂覺得悶,試過突然起身行出去打開課室門,關上再行返埋位,老師同學呆晒望住我,哈哈。」談不上「乖」,但成績好,考上港大法律系,開學兩個星期後因「懶 背書」,瞞着家人轉報中大新聞系。大學二年班,Stephen在《成報》任實習記者,有次向上司採訪主任打探月薪,「個採主已三、四十歲,好有經驗,我問 坐到佢個位有幾多人工,點知只有兩萬蚊,當堂打個突。」畢業後他即轉行做廣告,其間認識同事Josie。 Josie愛好旅行,讀書時曾往芬蘭做了一年交流生,又曾獨自揹背囊去印度遊蕩,「去旅行最開心唔係去啲出名嘅景點,而係旅途遇到嘅人和事。」Josie 指,廣告工作不時要通宵達旦,生活單調。二人閒時喜歡分享旅行趣聞,索性成立Secret Tour,利用週末接待來香港旅行的外國人,每月搞一次特色團。 雖為興趣,他們也絕不馬虎。每次計劃路線,都會找一個在該區住了超過十年的朋友,為路線圖提供意見,再親身試行。平日,二人不時向人打聽趣聞,如哪間茶餐 廳的阿嬸沖的奶茶最大杯等。「外地旅客就算睇《Lonely Planet》都無呢啲地方,旅遊書介紹嘅好商業化,我哋要開闢未有嘅市場,令人諗起香港特色團就諗到我哋。」Stephen說,無心插柳,結果成立 Secret Tour公司,「以前月薪三萬元,吃餐飯每人最少都一百蚊,依家剛開始創業,限定一日用五十蚊食飯。我廿五歲,俾一年時間瞓身去做,唔得咪出嚟打工,有咩 輸唔起。」Stephen自信道。

開業資料(2/2012)
租金*: $9,000 裝修: $4,000 宣傳#: $12,000 雜費: $1,000 總投資: $26,000 *一個月按金,一個月上期 #製作網頁

營業資料(2/2012)
總營業額: $45,000 租金: $4,500 宣傳: $0 雜費: $3,500 人工: $0 盈利: $37,000 未計老闆人工

一點意見
東瀛遊創辦人兼執行董事禤國全承認Secret Tour「有諗頭」,更指出搞特色團的利與弊。

1 旅遊業競爭大,好多旅行社都有搞本地遊,例如西貢食海鮮,團費鬥平鬥賤爭客,Secret Tour的團賣主題及各區特色,市場少見,有得做。
2 主攻居港外國人市場只可短期維持公司運作,主題一旦重複,好快沒有「翻頭客」;長期應繼續以項目形式和團體及公司合作,例如搞商場租客團、公司日等。
3 為免過濫,每一個行業只可找一至兩間公司合作,例如同領匯合作開,就唔好再搵新鴻基等,可試下銀行、學校等。
4 應多向團友諮詢意見,發展更多主題不同的特色團,保持新鮮感,從舊客中搵新客。公司剛起步,一定要繼續搞免費團作宣傳。 ####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2055

《使徒行者》的港味:“一定要保證娛樂性”

來源: http://www.infzm.com/content/129170

苗僑偉在兩部《使徒行者》中都飾演主角“卓sir”,他已經59歲了。(騰訊視頻供圖/圖)

(本文首發於2017年9月21日《南方周末》,原標題為《“這個刺激,對TVB來說是很大的” 港劇《使徒行者》系列在內地》)

在《使徒行者2》中,雙方想保留的元素非常清晰:港劇的“港味”。

2017年9月13日下午,因為通過口岸時略有延誤,電視劇《使徒行者2》的幾位香港主演罕見地遲到了。不過,他們仍給內地工作人員留下了好印象:禮貌、配合,不會跟著一大堆助理,“香港藝人有點不一樣”。

主演苗僑偉快步走進采訪間,連聲道歉。他戴著墨鏡,側身而坐,左耳的鉆石耳釘閃閃發亮。苗僑偉59歲了,在兩部《使徒行者》中都扮演“卓sir”,由他尋找臥底串起全劇,而第二部被設定為前傳。

1983年,苗僑偉在《射雕英雄傳》里飾演金國小王子楊康,與同為香港無線電視(TVB)演員的梁朝偉、劉德華、湯鎮業、黃日華並稱“無線五虎將”。那時候,苗僑偉和TVB都處在自己的黃金年代。

如今,50歲的TVB卻透出衰老氣息。“香港整體娛樂圈的競爭力和無線電視一樣,十幾年前或許還能獨步華人世界,今天老早就已經掉落到邊緣的位置了。”作家梁文道曾評論道。

有人把《使徒行者》稱為港劇的“翻身大仗”。2014年,該劇第一部播出,內地網絡播放量達到24億次,成為唯一一部播放量超過20億次的港劇。2016年,《使徒行者》電影版上映,內地票房超過6億元。

“沒有想過觀眾這麽喜歡關於臥底的故事。”苗僑偉告訴南方周末記者,《使徒行者》受歡迎的程度出乎眾多主創意料。

2015年11月,騰訊視頻與TVB達成合作協議,參與《使徒行者2》的制作。TVB負責節目及制作的副總經理杜之克曾表示:“TVB應該要認真想一下怎麽組織在整個亞洲有影響力的節目。內地近年流行制造IP,這個概念我們很認同,也是我們未來的目標。把節目的特色做出來,能否成為IP,不容易。”

9月13日晚間,在《使徒行者2》的開播發布會上,杜之克表示,這部電視劇的宣傳準備應當是TVB歷史上最多的。“我也希望通過這次經驗去學習,騰訊在面對幾個億觀眾的平臺上怎麽樣去做一件事情,應該怎麽樣宣傳、跟觀眾交流等。”他謙遜地說,“很多東西我們都需要學習。”

他們要的不是合拍劇,而是純港劇

港劇的內地之旅由來已久。尤其是自由貿易協議《關於建立更緊密經貿關系的安排》(CEPA)於2003年簽署後,香港和內地影視業的關系越發密切。

2004年,湖南衛視引進TVB出品的宮鬥劇《金枝欲孽》,獲得巨大商業回報,引起多家電視臺對香港電視劇的熱情。據中國傳媒大學學者張宗偉觀察,作為港劇最大生產商,“TVB的最新劇集也往往在制作階段就被內地電視臺搶購獨播權。”

不過,短短幾年後形勢大變。2010年起,TVB的盈利增長速度開始放緩,2014年出現五年以來首次凈利潤下滑。2016年底,TVB發布上市後首個盈利警告,顯示當年年度盈利較前一年下跌約55%到65%。

與香港電影界類似,TVB多次嘗試與內地合作:2006年,與浙江衛視合作取材於吳越爭霸的歷史劇《爭霸傳奇》;2007年,在香港回歸十周年之際與中央電視臺合拍商業題材劇集《歲月風雲》;2012年8月,與上海東方傳媒(SMG)合資成立上海翡翠東方傳播有限公司(TVBC),準備進一步打開內地市場。經營危機使這部分業務更為重要。

苗僑偉多次赴內地拍戲,發覺兩邊的制作水平差距日益縮小。“這幾年香港很多演員、導演、幕後、編劇都在內地發展,從某種程度上來說,內地的制作水準比香港還要高。”苗僑偉說。

2015年開始與騰訊視頻合作後,杜之克發現“內地的發展是飛快的”。“不到兩年時間,我們看到內地的發展已經經過幾個階段的改變。”他坦言,“這個刺激,對TVB來說是很大的。”

但合拍劇往往受到“劇情俗套、港味不足”的質疑。學者張宗偉觀察到,《歲月風雲》被批評“內地導演和香港演員在配合上不夠默契,在風格上有明顯的夾生感,像是水土不服的港式主旋律”。

拍攝《使徒行者2》時,雙方共同決定改變合作方式:內容依照TVB方式制作,演員都來自香港。“我們最後和騰訊視頻落實下來的合作基礎就是,他們需要的不是合拍劇,他們需要的是純港劇。”杜之克告訴南方周末記者,港劇比合拍劇“好很多”。

騰訊視頻帶來了什麽變化?“當然是錢更多啦,”苗僑偉直言不諱,“場面會更好一些、大一點,制作資源更多了。”除在TVB片場拍攝,《使徒行者2》還前往內地和泰國取景。“我們真的希望透過跟內地媒體的合作,盡快把TVB的制作水平提高。”杜之克說。

在《使徒行者2》中,雙方想保留的元素也非常清晰:港劇的“港味”。

但“港味”難以具體界定。固定的戲劇套路可能算一種,比如人們總是圍在一起“打邊爐”,即吃火鍋;以及類似於“做人最重要的是開心”的固定臺詞。苗僑偉則認為,反映當代生活的港劇也“與內地拍的現代戲感覺不一樣”。

譬如,《使徒行者》里驚心動魄的臥底故事,在內地電視劇里就不多見。在杜之克看來,那得益於他們跟香港警方“關系非常好”。

“長期以來,香港警察知道讓社會接受警察,對他們有好感的方法是通過媒體,所以願意協助,寧願‘你問我’‘你煩我吧’‘我好好告訴你很多材料,你不要亂說,盡量能夠真實’。”杜之克解釋,“我們也對社會有責任,不會拍一部警匪劇來歌頌壞人,這個價值觀是內化的。”

香港警匪劇里的角色亦正亦邪,時常出現“黑警”。顧問警察們有時在飯桌上發牢騷:“能不能不要說那麽多香港警察是‘黑警’啊!”。提及這個場景時,杜之克笑了起來:“就這樣而已,(警方)沒有給我們壓力。”

TVB與諸多行業建立了合作關系。計劃2018年拍攝的一部醫療劇,請了16位醫生做顧問。“完全沒有收費,也不需要向香港的醫科大學、醫療團體去‘叫’,他們用個人身份為我們提出一些意見,讓我們的劇質感能夠做好。”杜之克形容,依照這種流程拍攝的專業劇,不需要承受和顧慮太多問題,“能夠專註於怎麽樣呈現醫生的故事”。

“內地再往下走,我相信必定會出現專業程度非常高的專業劇。”杜之克認為,專業性目前是港劇的制作優勢,但很快就會被趕上。他給出的解決方法是“一定要保證娛樂性”,並強調這是港劇的根本。這似乎也是一種“港味”。

“我們就是拍劇來娛樂的,真的沒有想太多。什麽樣的故事能夠反映某一些人的心態,能夠反映這個社會、時代,能夠娛樂大家,最重要的是必須要有娛樂性,這是前提,是我們做劇的總體想法。”杜之克補充道。

用任何角度看,TVB都是一個“怪胎”

一些好萊塢制作人來到香港,對杜之克感嘆,TVB的運作方式“在美國是不可想象的”。美國的影視業高層很難像TVB那樣,統一管理旗下的創作團隊。

“用任何角度看TVB都是一個‘怪胎’,很難想象這麽小的城市能夠發展出一套比較具規模的操作方法,長期地讓觀眾接受,而且影響到其他地區的華人市場。”杜之克對此深感“奇怪”。

半個世紀里形成的流水線操作,保障了TVB的持續產出。其攝影廠幾乎全年無休,拍完一部緊接著下一部,拍攝團隊每天工作時間長達16至18小時。

“TVB的創作者、制作者有一個傳統,這個傳統是不理你的,換了一個老板,對他們來說生活沒有改變。”杜之克說,“沒有一個‘穿西裝的人’敢把它改變,不會‘搞’他們,外行不會亂領導內行。”

但這個龐大機制越來越僵化。“它慢慢變成一種自我操作的流程,大家都會關註自己的時間表,把自己的所有力量都放在跟進這個時間表和流程上。”杜之克發現,內容、質量和流程幾方面究竟孰輕孰重,已經變得模糊。

包括演員在內的所有工作人員都成了流水線的一環,很難真正地創作,大家紛紛赴內地發展。“那時候在公司工作方面有點不開心。”參演了《使徒行者2》的宣萱也是其中一個,“走了再算吧,反正不會餓死的”。

“TVB像很好的學校,像小時候念書的時候,你住在學校里,學到很多,可能工資不能給你很多,但是能給你知名度,能訓練你的戲,給你很多演出機會,讓觀眾認識你。”宣萱坦言,TVB給了自己許多,但也形成了瓶頸,“到一個地步,你要學更多的話,要離開,要走出去”。

2016年的臺慶頒獎典禮上,一度離開TVB的演員鄧萃雯作為頒獎嘉賓出席,演員黎耀祥插科打諢地問她,如果請她回來,有什麽要求。

“我要錢!”“錢的問題,我們TVB一向不談的。”“我要有時間睡覺。”“這陣子我們流行拍到吃早餐喔。”鄧萃雯與黎耀祥半開玩笑地一問一答。

近幾年,TVB意識到改革的必要性,首先邀請出走的演員回來拍戲。“藝人的想法其實很簡單。”杜之克認識到,大家需要滿意的酬勞和高質量作品:“我們都有共同的願望,都不希望看見TVB退步,不希望看到TVB或者港劇的影響力一直走下坡路,在酬勞不太虧的情況下,能夠幫助‘港劇’這個品牌繼續保持競爭力,我覺得很多人都會努力。”

從2017年播出的《不懂撒嬌的女人》和《使徒行者2》開始,TVB的電視劇的拍攝質量開始接近電影。杜之克稱之為“類電影的操作方法”,其特征體現在素材量、顏色、場景、光線、視覺效果等諸多方面,“每一部分都在加強影像的感染力”。杜之克保證,2018年所有的開拍劇集里有超過300小時達標,“希望2019年能看到TVB的劇基本都在制作上達到這個水準。”

“演員不可能改變一個公司”

宣萱一回來就參演了前述兩部“類電影”劇集,體會到制作水準的變化。但她依然失望於某些舊有的處理方式。譬如,《使徒行者2》一共30集,只寫18集劇本就開拍,即演員們詬病已久的“飛紙仔”。邊寫劇本邊拍攝,使他們無法認真鉆研角色。

“其實講了很多遍,我們說要開工之前談好,把所有事情處理好,劇本完了要給演員一點時間看,才能把角色演得更好。”宣萱了解,TVB電視劇不間斷地播出,現有編劇人員要不停地工作,“可能這個戲沒有完,他們已經開始想下一部戲,一部電視劇有完整的劇本非常困難,除非他們請更多編劇”。

“演員不可能改變一個公司,我沒有嘗試去改變它。”宣萱補充道。

“改變過程必定出現問題,有一些矛盾、不協調、不願意,很多情緒問題都存在。”杜之克用懷孕打比方,“現在孩子怎樣不一定能說清楚,但是在懷孕過程中,我們現在非常努力地保持,希望它吸收足夠的營養”。

TVB還要面對互聯網世界的飛速變遷。

“2014年開始已經有一個比較整體的規劃,要在網絡上輸出自己的節目,但是當時,整個香港的網絡環境還不能非常容易做到穩定地輸送影像。”杜之克說,現在這已經不是問題了。2017年6月,TVB終於推出智能手機應用“big-big-channel”,試圖拓展年輕人的市場。

在互聯網流量已經成為內地電視劇的重要評價標準時,傳統的港劇制作模式是否能適應內地,尚不可知。根據對網絡觀眾的了解,騰訊視頻希望《使徒行者2》“更快節奏”。杜之克就此回憶道:“我們的學習過程跟《使徒行者2》的制作過程是同步的,所以《使徒行者2》很多東西不一定能夠趕得及吸收。”

雙方都清楚,兩邊的觀眾口味有別。港劇在香港針對家庭觀眾,TVB負責戲劇制作的助理總經理曾勵珍說:“我們制作的劇是要讓全家人一起看的。”TVB將與企鵝影視合作出品《溏心風暴3》,仍舊講述餐飲業家族的故事。其第二部曾在香港創下50點的收視紀錄,至今未被超過,而《使徒行者》的最高收視紀錄為33點。這種全家歡題材在內地的受歡迎程度,還有待觀察。

TVB每年與內地合作三至四部劇集,最多四部。而在內地視頻網站所引進的海外劇集里,港劇實際上算小眾需求。

“內地觀眾的口味越來越精準,他們辨析什麽是好制作、好故事、能演的演員,要求越來越高。”在杜之克眼中,內地觀眾進步得非常快。“我真有點擔心,如果現在可能50%的港劇他們能接受,不一定喜歡,要是我們再不進步的話,再過三年恐怕不到十分之一。”

“在所謂爭取進步的步伐上,我們真的非常非常緊張。”杜之克強調。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57592

RubberBand 獨立發展毋忘港人港味 2017/08/08

1 : GS(14)@2017-08-18 07:12:40

https://skypost.ulifestyle.com.h ... A%E6%B8%AF%E5%91%B3

2017/08/08

(左至右)阿偉、6號、泥鯭

RubberBand自04年成立至今,一直堅持打造充滿香港本土味道作品,由《發現號》,為非洲居港移民寫的《細街盃》,以至勉勵DSE考生的《天光了》及EP《呢度》,都是我城生活最貼地的寫照。8月12日,RubberBand四子將參與在西九文化區舉行的《wow and flutter THE WEEKEND本地薑週末》演出,繼續唱出港人港味。

RubberBand出道13年,歷經金牌大風及寰亞唱片等不同公司的洗練,去年中他們毅然決定獨立發展,公司就以象徵RubberBand的R Flat(Flat是音樂符號#,樂譜上的標記就是b)命名,標誌他們踏入事業發展的全新階段。

似髮型師吸客過檔

現時他們已全力製作新歌,希望能趕及在演出當晚登場。「之前我們的大碟以A至G字順序推出,現在我們也在籌備最新H字頭大碟,預計新歌推出時間會橫跨今年和明年。這次我們也會嘗試新概念,全碟收錄八首歌,我們四個人每人做兩首,超級負責任。例如我可以在負責的兩首歌中表達多些想法,三位隊友就可以配合。」6號說。身旁的泥鯭也深表認同︰「一直以來co-produce的方式,會令隊友犧牲了自己的想法,這次我們嘗試每人負責監製兩首歌,在創作上也會更有發揮。」

由資源充裕的大公司過渡至獨立運作,RubberBand認為是好的開始,也能汲取過往在大公司的經驗,靈活運用。「公司由我們四人及兩位負責行政的朋友幫忙,規模小的好處是無論大家有甚麼想法,也能即時交流,要做決定也可以很靈巧,很快有答案。以前在大公司雖然有資源,但始終很多事情無法由我們控制。去年我們準備獨立時,也有些中小型唱片公司和我們談合作,不過我覺得現階段還是完全自主較適合我們。」6號說。

泥鯭則認為現時很多工序都碎片化,反而覺得在大公司也未必得到支援。「我們在大公司十年,也了解他們的運作。大公司始終較臃腫,例如排期宣傳也要花上好一段時間編排,現在我們想幾時宣傳都得。在大公司也學會了怎樣處理版權及管理收入,這些經驗都很有用。Fans也是由大公司時期開始儲下來的,我們之前就像Salon髮型師,當儲了一定客源,獨立開店的話也能令客人過檔跟隨。」

成員離隊帶來衝擊

一路走來,RubberBand也曾經歷高低起伏。阿偉坦言初時對樂隊的前途不太肯定,但一直很享受和兄弟們一同創作演出的過程。泥鯭則認為開始時大家太樂觀︰「我們辭掉工作,全情投入,可幸很快pick up到,也能維持生計。對我來說,最艱難時期是去年準備獨立時,那時未完全脫離舊公司,不可以太活躍,但又不能不活躍。」6號則表示前隊員藝琛離隊帶來頗大衝擊。「突然發現自己的崗位好像模糊不清,我只負責唱歌,並無負責樂器,在樂隊中好像好廢。曾想過樂隊路向是否應仿效我們很喜歡的Red Hot Chili Peppers,後來得到資深客席樂手如Patrick Lui等幫忙,我就再沒擔憂了。」

場地︰HOW

撰文︰宣柏健

攝影︰梁細權

編輯︰黃寶恩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40099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