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貼圖]秦曉
1 :
GS(14)@2011-04-11 21:38:04
2 :
GS(14)@2011-04-11 21:38:47
招行前董事長秦曉:監管挑戰雖大 內銀仍可買
2011年4月11日
【明報專訊】內銀股過去一年股價幾經波折,至近日才見起色。去年從招商局及招商銀行(3968)董事長一職退下來的秦曉,對內銀前景不無憂慮。他指內地監管機構想引入的監管要求,若全部落實,將會令內銀每年要融資6000億元(人民幣.下同),每家內銀每隔兩年便要集資。
雖然如此,他說內銀股始終會受惠中國經濟增長,只要買入價合理,中長線仍可看好。
金融海嘯後醞釀多時的國際金融監管改革,於去年底進一步落實框架細節,《巴塞爾資本協議III》出台及系統重要性銀行的構思,意味全球銀行業的發展將面臨更多的規管,也意味銀行的資本愈來愈吃緊。
若落實新規 每年須融資6000億
秦曉贊同監管改革的總方向,但認為內地監管當局在引入國際監管新規時,宜考慮中西方金融業的差異,例如中國的銀行不存在資產負債表的問題——既沒有毒資產,也沒有過度槓桿化。此外,目前中國銀行業仍受利率管制的保護。
「在存款及貸款的兩個benchmarks(基準利率)中間鎖了淨利差,利差在正常的情下,比國際同業高1個百分點(見圖)。」秦曉表示,這個利差,相當於準資本(soft capital),「西方國家這一塊比我們小,我們的貸存比率也較他們低,槓桿率低也是準資本……一同考慮這幾個因素,才計算一個中國銀行業適應的資本要求,如果完全套用西方的東西,甚至在這之上『加碼』,會出現銀行要每隔2至3年便要到資本市場融資。現在這種要求還在討論階段,如果完全實行,未來幾年,內地銀行業每年需要在股市融資6000億元。」這樣,無論對股市,以及銀行的每股淨利潤及股價都構成重大衝擊,形成惡性循環。
中西有別 監管不宜照抄
秦曉稱,雖然根據以往歷史,銀行平均每3年融資1次,但銀行過往強勁的利潤增長,可抵消融資把每股盈利及每股淨資產攤薄的效應,「所以雖然這幾年大部分銀行已經融資過3次(見下表),但每股淨利潤還是增長的,你要在這個基礎上再加大什麼貸款撥備率,可能就不是這樣了。」
身兼全國政協委員的秦曉,在今年兩會期間,提出了加快利率市場化的議案。自言是市場經濟信仰者的他,談到這個議題時有感而發,「老百姓的錢存到銀行裡頭不能拿高息,銀行用高息把錢貸走,這已經不是經濟問題,而是不公平的問題。」
存貸利差一旦不被保護,對銀行的打擊非同小可,「大型銀行實力強,能經得起利差減少,但小銀行經不住。」但他覺得,「如果你要國家保護來生存的話,這本身就是個問題。」
利率市場化 對百姓更公平
秦曉認為,內地推行利率市場化時不能「一棍打死」,但總要逐步改變,可以先開放存款利率,「譬如原來只能(按照基準利率)下浮,不能上浮,現在可以上浮10%,然後20%,不要一波浪似的放開就會亂了。」他估計,利率市場化5年內應可完成。「如果5年都做不了,那你(銀行)就改行去做別的事情吧。」
利率市場化會遏抑內銀的淨利息收入,但秦曉認為,中央可以減輕內銀的稅賦,包括調低營業稅率及調整貸款撥備的扣稅安排。
受惠經濟增長 中長期看好
目前,內銀將貸款按質素分成五級,包括正常、關注、次級、可疑及損失,後三類被列為不良貸款。「但第三至第四類撥備不可扣稅,只有最後一類(損失類)才可以,我認為,稅收與貸款五級政策應該是同步的。」
對於內銀股前景,作為銀行家的秦曉始終看好,「因為中國經濟90%都是靠銀行業支持的,而且銀行整體資產負債狀良好,只要買入價格合理,按中長期考慮,都是可以的。」
撰文:劉欣欣、高志堅
3 :
GS(14)@2011-04-11 21:39:03內地通脹已成常態
2011年4月11日
【明報專訊】秦曉認為內地通脹應不會惡化,全年保持在4%的目標亦可以達到。但他又說,高通脹在中國將會成為常態,所以不要期望調控力度會放鬆,因為一放鬆,通脹又會反彈。
內外因素夾擊 游資充斥
秦認為內地通脹有美國推QE2(第二度量化寬鬆),引致商品價格大升而引起的輸入通脹;亦有因為勞動力成本上升的因素,還有天災令農產品失收等。但最重要的還是因為金融海嘯之後,中央推出4萬億元(人民幣.下同)刺激經濟方案,接是20萬億元的貸款及投資,令市場充斥流動性。
「但再看清楚,金融危機之後,全球經濟仍不是太活躍。所以我估計上半年通脹升上5.5%左右,便會掉頭。」日後會否惡化,還要看油價如何,有研究機構指出油價每升10%,就會令到中國的消費物價指數(CPI)升0.4個百分點。
中央政策摸不清 影響中港股市
雖然通脹會回落,但秦曉說,流動性存量仍很大,貿易順差亦會持續,再加上工資漲升的趨勢不會改變,所以高通脹將會成為中國的常態。
問秦曉怎樣看中港股市?他說最重要是重磅股內銀及內房均受到不明朗的政策所打壓。與此同時,政府的宏觀政策方向,亦沒有人能講得清楚。「去年初我已提出要加息,但一直就沒加。市場就是不知道他們(人行)的想法。美聯儲(即聯儲局)都會公開有個說法,有certainty(明確性),人行可以突然來一下,下一步會怎樣,沒有人知道。」他說若果中央對銀行及房地產的政策能說清楚,有了方向,使人可以預期,投資者就會有興趣入市。
4 :
GS(14)@2011-04-11 21:39:25
退而不休 推動港人民幣發展
2011年4月11日
【明報專訊】去年卸任招商局及招商銀行董事長的秦曉,選擇退而不休,擔任博源基金會的理事長,繼續致力研究社會及經濟轉型,並特別關注香港人民幣業務發展。他預計,本港人民幣存款2年內將達2萬億元,形成具合理規模的「水庫」,與「水壩」之外的內地各自分工,構成完整的人民幣系統。
匯控大供股 曾助中央釋疑
秦曉說,博源基金會找來多家投行的大中華首席經濟師任特約經濟學家,大摩王慶、瑞信陶冬及德銀馬駿都榜上有名。另外,據悉該會成員包括人民銀行副行長易綱及前副行長吳曉靈、前金管局總裁任志剛和前律政司司長梁愛詩。
猛人雲集,定期討論國際及中國經濟最新形勢,並把大家的意見傳達內地有關部門。原來,2009年初匯控(0005)「世紀供股」,也曾是該會的焦點所在。「中央也很關注,緊張的程度,讓我們馬上開電話會議,去跟經濟學家溝通,然後形成的看法是,匯豐沒有大問題。」
在發掘香港人民幣業務的發展機遇方面,基金會與金管局合作無間,雙方正計劃到內地、東南亞及中亞地區進行路演,推廣香港人民幣業務發展優勢。
秦曉認為,在香港人民幣貿易帳項下產生的頭寸,對定息產品存在需求,以本港法制及金融中心地位,十分適合建立離岸固定收益的資本市場。截至2月底,本港人民幣存款總額突破4000億元,他預計,有關金額於2年內可增至2萬億元。「是一個合理規模去作交易,整個結構在香港有一個水庫和一個回流渠道,內地則有一個水壩。由於一個離岸一個在岸,兩邊的監管機構要各自分工。」
擬赴東南亞中亞推廣港優勢
資金回流規模取決於內地資本帳的開放進程,「應該5年內可以解決,可能並非完全解決,但在資本項下會有一定的通道。」
除了基金會之外,秦曉是3家本港上市公司的非執行董事(見表),其中包括友邦(1299)。「保險業務我不是太熟悉,正好是學習的機會。」他形容以往做董事長,凡事有同事代勞。現在任非執董,看文件要親力親為,令他忙碌程度不遜以往。
任對基金顧問
最近他亦出任對基金德劭基金(D. E. Shaw)的中國顧問。秦曉說這家基金的創辦人是一班科學家,用新興的另類投資方法管理資產。他多年工作亦較少涉獵基金投資範疇,剛好對方亦需要有人在中國「帶路」,於是大家一拍即合。
5 :
GS(14)@2011-04-11 21:39:50昔日當紅衛兵 今日關心法制
2011年4月11日
【明報專訊】文革爆發時,秦曉在讀高中,他順理成章地成了一名「紅衛兵」。秦說,他跟10多名當年的「紅衛兵」,最近寫成了一本回憶錄,講述他們過去幾十年來的心路歷程。這本名為《回憶與反思﹕紅衛兵時代風雲人物口述歷史》的書,日內將會在本港出版。秦曉是內地首屈一指的企業家,但退休之後,他更關心內地的法律制度及價值制度建設。
遭老左打壓 憂文革回來
早前有傳聞指秦曉侵吞國有資產,因而畏罪出逃。結果秦曉以全國政協代表身分現身北京人民大會堂,傳聞才不攻自破。說到這傳聞,秦曉說自己並沒動氣:「就是老左派要打壓我,覺得我是個有影響力的人物。他們也打壓過吳敬璉老師(內地著名經濟學家),指他是CIA(美國中央情報局成員)。我就覺得文革的文化回來了,我也很擔憂。把你打成異教徒,然後給你抹黑,這不是現代社會的文化。」
社會須三大制度支撐
他指一個社會要有三大支柱。「首先經濟制度是要靠企業家建立起來。第二中國還要建立法律制度,用法律去制約政府,這也要看國民的素質。第三是價值制度,西方有宗教,精神價值在於真善美。中國也要建立起本身的文化及精神制度。這是政府、精英及市民都要努力的……你看日本大地震之後,社會那麼有秩序、有同情心,這不是一兩天能建立起來的,是長期有法律制度、精神制度的結果。」
秦曉說最近在看兩本書,一本叫《昨日的世界》,是奧地利文學家茨威格,寫有識之士為何在兩次大戰之間倒向希特勒。另一本書是《當知識分子遇到政治》,同樣是寫大知識分子怎樣倒向極權。他說﹕「如果民族主義及民粹主義結合起來時,就很危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