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管理中的人盡其才

1 : GS(14)@2011-02-13 14:52:08

2011-1 新財經


文/ 愛新覺羅·啓 翊

孔子認為,要想成為身居高位的管理者,一定要先學習做人的基本素質,而不是只執著于技術技能型工作的學習。如果管理者做法得當,四面八方的老百姓就會投奔而來,哪裡用得著管理者自己去種莊稼《論語·子路第十三:樊遲請學稼》,子曰:“吾不如老農。”請學為圃,曰:“吾不如老圃。”樊遲出。子曰:“小人哉,樊須也!上好禮,則民莫敢不敬;上好義,則民莫敢不服;上好信,則民莫敢不用情。夫如是,則四方之民繈負其子而至矣,焉用稼?”樊遲,名須,字子遲,春秋末魯國人。他出生于貧苦家庭,但讀書刻苦,還懂種田。在其未拜孔子為師之前,已經在季氏家臣冉求處任職。孔子在周游列國重新回到魯國後,比孔子小36 歲的樊遲正式拜孔子為師。雖然他很有謀略,也很勇武,是孔門弟子中的佼佼者,唐宋的時候還被追封為侯,但在孔子眼中,樊遲似乎算是比較笨的。而恰恰是比較笨的樊遲、曾參,繼承了孔子的衣缽,教書育人,為孔子的身後名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前文大意如下:樊遲向孔子請教怎樣學種莊稼,孔子說:“我不如老農民。”樊遲又請教怎樣學種菜,孔子說:“我不如老菜農。”樊遲出去了。孔子說:“這個樊須,真是一個志向淺薄的小人啊!管理者提倡禮節,百姓就會以敬待人;管理者辦事合理,百姓就會服從;管理者講求信用,百姓就會說真話。如果管理者這樣做,四面八方的老百姓就會背著自己的小孩來投奔,哪裡用得著

自己去種莊稼?”

乍一看,孔子對弟子樊遲的請教很不耐煩。樊遲向孔子請教如何幹農活,孔子很不感興趣甚至很看不起他,讓他去找會幹農活的農民去學習。等他離開之後,孔子還在其他學生面前批評樊遲,說他不務正業。實際上,在這則故事里,孔子要告訴學生的是,要想成為身居高位的管理者,一定要學習做人的基本素質,而不是只執著于技術技能型工作的學習。

被誤讀的孔子

這個故事常常被後人誤讀,後世很多知識分子沒能理解孔子的本意,只是緊緊抓住孔子不提倡弟子幹農活,斷章取義地理解為管理者就應該不識五穀,不幹粗活。結果自身修養沒能提高,還落了個“手無縛雞之力”的下場,連自己也養活不了。這也招致後人的一些謾罵,罵孔子、罵儒家養了一幫寄生蟲。

事實上,為了謀生,孔子曾當過 季氏的家臣,看倉庫、喂牲口、做會計,一步一步升上去,有機會就學習,終於自學成才,成為當時頂尖級的大學問家。他這樣貶斥樊遲,只是有些惱火樊遲的捨本逐末,就好像民國時期的孫中山先生創辦了黃埔軍校,本意是培養軍官,非要有個人去問蔣介石校長,我想學習農業,不被罵才怪!

在孔子出生成長的那個時候,一般人是沒資格學習文化知識的,只有貴族階層才有權利學。後來,周朝日益衰弱,進入了一個“禮崩樂壞”的時代。政治上大分裂:春秋;軍事上戰火連天:諸侯國互相征伐;外交上外族入侵:周幽王被西北部的犬戎所殺;經濟上大改組:奴隸社會進入封建社會;道德大滑坡:善惡的標準需要重新界定;文化大融合:貴族文化和平民文化逐漸融合。

正是在這樣一個混亂的時代,自學成才的孔子在30 歲左右立下了宏願——以教育為終身職業。什麼教育?

素質教育!教出來學生幹什麼?當官。

孔子的目的很明確,他想濟世救民,他懷著拯救亂世的理想找到了自己的人生定位,他希望通過對夏、商、周三朝文化傳統的理解、梳理和更新,教育一批人才,共同匡扶社稷,實現自己心目中的太平盛世。

於是,他在融會貫通了貴族教育體系後,開始改變傳統的“學在官府”的貴族教育模式,提倡“有教無類”的“平民教育”,打破了教育一直被貴族階級壟斷的局面。自此,教育權不再是貴族階層的特權,而是所有人都可以享受的權利。這,是孔子最偉大之處。

孔子為做官立原則

孔子希望培養的是“仕”,是未來為統治階層服務的人,放在現在,就是公務員,也就是官僚體系中的中堅階層。這樣的一批人,決定了一個國家、一個社會的道德標準和價值體系。他們上能夠影響統治者,通過勸 諫的方式幫助統治者糾正他們的管理錯誤;下,能夠影響百姓,通過教化的方式讓百姓懂得規矩和禮儀,使得整個社會更加有秩序,更加和諧。

孔子很明白,想要改變社會,只有兩個途徑:一是自己成為統治者,用征伐的方式來改造社會,讓社會“硬著陸”,但這樣的方式,改造成本太大;二是培養一批人,讓這些人去幫助現有的統治階層改造社會,這是“軟著陸”,改造成本也低許多。所以,孔子選擇了第二種方式。為此,他不惜把自己廣而告知出去。他高調宣佈,如果有人用他來治國和齊家,保證“一年內見成效,三年內會大獲成功”。

培養一批人容易,而要按照自己的標準培養一批人就難了,還希望他們能夠幫助自己實現匡扶社稷的理想就更難了。所以,孔子給自己的學校制定了做官的標準——從道不從君,意即我是來幫助你和勸諫你的,不是來助紂為虐的。所以,孔子說:“國家政治清明,就可以出來做官。國家政治黑暗,也做官領薪水,就是可恥的。”他還說:“天下太平,就出來工作;不太平,就當隱士。國家政治清明,你還貧困潦倒,沒有財富也沒有地位,那是可恥的!國家政治黑暗,你卻榮華富貴,飛黃騰達,更可恥!”孔子的弟子孟子把孔子的這個標準繼續發揚光大,就變成了“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如果參照這個去做官入仕,不但可以實施政治藍圖,還能實踐學術主張,同時也能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

這才是做公務員的意義所在,這才產生了後世的無數好官,如唐朝魏徵、宋朝寇准、三國諸葛亮、明朝張居正,等等。

企業管理層該堅守怎樣的操守孔子為“仕”這個階層制定了一套獨立的素質教育體系。

在孔子看來,身居上位做一個管理者,本身一定要好禮節、講誠敬,懂得尊重別人,這樣下面的人自然會向他學習,彼此互相尊重敬愛了。身居上位者的一言一行常常具有相當大的導向性。如果他偏向某一方面,不用過多久,整個組織乃至整個社會的風氣和習性都會偏向那一方面。壞的導向當然後患無窮,就是好的導向,如果不善加引導,有可能會過猶不及,也會出問題。

在企業里,職業經理人或企業的中高層所扮演的也是公務員的角色,他們的職業操守決定了企業未來的發展速度和發展規模。可是,在中國的商學院里,我們能體會到的往往是知識和技能的傳授,而很少見職業素質的培養。這已經嚴重地阻礙了中國職業經理人隊伍和企業中高層的健康成長,也進而阻礙了中國企業的成長。

在一個成熟的企業里,企業的實際控制人—— 董事長,往往會聘請職業經理人來協助自己打理企業。職業經理人首先需要界定的,是公司的利益高于一切,還是董事長的利益高于一切?如果是公司的利益高于一切,那所有股東和員工的權益都能得到保障;如果是董事長的利益高于一切,那就會頻頻發生損害公司其他人的利益而單單肥了董事長的事情。這樣的例子在中國的上市公司中屢見不鮮並愈演愈烈。所以,要想建立一個基業長青的企業,首先要界定職業經理人階層,包括企業的中高層所堅守的職業素質是什麼。

如果管理者講求大義,處處要求仁義為先,愛人為重,甚至可以犧牲自己而幫助別人。那麼,下面員工一定會發自內心、自然地服從你,心悅誠服地願意聽從你的指揮。

如果管理者講求誠信,此信不但指講信用,說了話算數,還包括信人、信己,做到用人不疑、疑人不用,並做到以此“信”回報大家,下面的員工怎麼會不對你感恩戴德?怎麼會做不到“士為知己者死”的豪邁呢?如果整個企業成員都把心掏出來,願意付出真情陪你前行,這個企業怎麼能做不好呢?

如果管理者能做到以上這些方面,賢名遠播,求職者都以能進你的企業為榮,都以能和你共事為安,他們就會拖家帶口來追隨你、依附你,還怕沒有人給你幹活,給你種地嗎?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72987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