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生于2008,第三季

1 : GS(14)@2011-01-01 12:20:54

http://www.cbnweek.com/Details.aspx?idid=1&nid=5073

2008年《第一财经周刊》创刊,当年年底我们选择同年创业的四家企业和它们的创始人,记录他们在每一年的创业历程,下面又是他们的故事。
  “创业公司在两年半的时候是最危险的”。2010年忙于搭建创业企业平台的《创业家》杂志总编辑牛文文说。在这一年中,他成功地利用杂志吸引了一批 “黑马”创业企业,而创业伙伴杂志主编申音也辞职开始了新的事业。这是这些从2008年开始新事业的人们变化最多的一年,“两年半”所言不虚。踌躇满志的孙路已经不从事第三方理财业务了,他开始了美国投资移民。2009年开始转型的高宽长算是一个成功的案例,从教育平台转型做培训的他已经尝到了甜头,也有了不错的现金流能够支撑他回到最初的创业道路上来。而曾经的导演程亮也不再只执着于“好创意”,他开始为执行力担忧,也学会挑选投资人。暂时的窘迫与难料的政策却还是他们最常谈到的话题。虽然还会抱怨现实,但至少说明他们看清了现实。
  这一年,他们开始变得更加务实,更加认清了方向,变得会放弃,但暂时的放弃往往是为了更长远的坚持。



01
转行投资移民
投资公司解散,2008年创业失败,开始新业务。

创业者:孙路
诞生时间:2008年1月
前季回放:第三方理财公司开始业务收缩、裁员
2010年进展:加入其他团队,转做美国投资移民项目

  在创业第二年的时候,孙路已经能够感受到在国内市场做第三方理财会水土不服,2010年这种感受更加明显。他所创办的投资公司后期基本以销售信托产品为主要业务。孙路现在觉得,在国内现在的政策条件下,没有独立公司做第三方理财的空间。“我们当时做的更像是信托公司的销售部门。”
  而孙路给2010年的总结为“改变巨大”。因为他离开了原先的投资咨询公司开始转做美国投资移民的项目。孙路有这个想法是因为当时准备接手一个私立教育项目,虽然最后没有成功,但是让他了解到了美国投资移民这一块的内容和市场。
  2010年,他有10个月的时间在国内到处奔波做讲座,剩下的两个月在美国,寻找和甄别好的投资移民项目。
  在中国投资移民领域,大约有300家公司,其中有100家做美国投资移民的项目,而美国投资移民需要真正投资当地的项目,给当地带来10个就业机会。而这些项目的品质良莠不齐,孙路希望凭借自己的投资经验和对美国法律的熟悉去筛选适合国内投资者的产品,当然,“不可能百分之百保证成功。”
  在孙路刚开始做美国投资移民的时候,这个市场的客户相对谨慎,关注度不高,但现在的好消息是加拿大和澳大利亚的投资移民要求翻了一倍,美国投资移民看上去性价比高了很多。
  2011年,孙路还会在美国做更多的活动去吸引投资项目。银行收紧信贷之后,一些公司并没有意识到投资移民可以成为融资的来源。
  孙路现在的工作更像是一个私募,“找好的投资项目”是他的兴趣所在,也能最大限度发挥他的优势。
  孙路对于一开始的创业选择没有更多的懊悔,“生意本身就是生意。坚持不懈是一方面,但有时,铁杵还没有磨成针的时候,你就磨死了。”在他看来,现在回国创业对于海归来说很多行业的资金和政府的门槛高了不少。
  比如出国留学机构,一个早年回国的海归能更早占领这个市场,即使后来的海归有更好的学历背景,也只能是给别人打工。他对这一点看的很明白“凭什么你在国外生活10年回国之后就能满地捡钱呢?”
  孙路现在的客户起点更高,投资要求从50万美元起。虽然找到这些人并且说服他们进行投资移民的难度很大,但是相比之前的第三方理财业务仅仅1%的返佣率,这个行业的利润率更高。“也有坏处,就是回款慢,通常要半年之后。”


02
不只提供杂志
发展势头很好,但创业团队发生变化。

创业者:牛文文
诞生时间:2008年9月
前季回放:《创业家》杂志吸引到一群固定的读者
2010年进展:从提供杂志内容转到提供活动、平台等等

  一年之前的《创业家》杂志年会上有大约200多位创业者到达现场,今年这个数字达到了1000人,这本成立于2008年秋天的杂志拥有了自己的小圈子。
  牛文文过去一年仍然是“在路上”生活,如果说2009年的奔波是为了获取读者需求的话,今年他是为了更好地推荐《创业家》的几个落地产品。在与创业者交流的过程中他发现的第一个需求来自于沟通,《创业家》推出了沙龙,俱乐部的活动吸引这些创业者走到一起。“但是光说说还没有用,要拜访大佬。”这是推出 “黑马成长营”的一个原因。黑马成长营更像是一个微型和移动的商学院概念,除了学校的老师会做相关培训,每一名成员会与一些行业内的大佬结成对子,相互交流和学习。这个活动的学员最早来自于《创业家》的黑马栏目,在这个栏目背后还有一个黑马库,《创业家》关注那些年收入1亿元以下,高科技行业的初创企业。现在首批20个学员正在深圳学习中。
  牛文文一开始就知道不会仅仅做杂志,杂志是一个平台,从去年开始他们完成了从阅读到现实服务的一个过程。而2011年,随着黑马基金的启动,牛文文希望不仅能够验证黑马库选择公司的眼光,也能更好的帮助初创企业发展。
  他很喜欢正在做的事情,他乐于帮助创业者和创业服务公司搭建一个平台,同为创业者,他知道其他人的需求和困惑在哪里,在心理层面上,杂志与创业者的亲近性很强。
  “创业公司在两年半的时候是最危险的。”这是牛文文的体会,产品推出来,客户有需求,正是往上走的时候,但对于团队来说也是一个懈怠期和交替期。创业型的企业在创业初期很少有什么规范,热情似乎主导了一切。但是当企业成熟之后,尤其是开始提供产品之后就需要更多专业化的人才。这一年,一些员工离开,一些员工进来,为了激励他们的积极性,牛文文打算在明年初提出员工持股计划。
  至于前段时间主编申音宣布辞职创业,牛文文更多的是支持和理解,甚至他觉得很兴奋,“《创业家》杂志的主编去创业了,说明我们相信自己在做的这些事情。”他还举了美国《快公司》杂志的创始人艾伦韦伯的故事,这位前《哈佛商业评论》的编辑在创办了《快公司》杂志之后又走上了创业的道路,不是做媒体,而是去做一家真正的创业企业。《创业家》的黑马基金也给了申音支持。
  牛文文对于创业的大环境,抱怨最多的还是创业环境的问题,并且言辞激烈。但牛文文认为自己是个乐观的人,他引用微博上的一句话,“我的微博上有一拨在兴致勃勃谈商业创新,一拨在无比沉痛谈令人绝望的中国社会。其实两个声音也总在我心里冲突:到底哪股力量会最终决定中国的未来?”“脚踏实地以及仰望星空”,这是牛文文给出的答案。
  明年,这位登机时不免会错掏出前次的登记牌,打车回酒店时说不清或说错酒店名,坐飞机时瞬间会记不起飞哪里的创业者希望:能少坐点飞机,多爬点香山。


03
导演变老板
他创办了第三个网站,终于懂得现金流的重要性。

创业者:程亮
诞生时间:2008年5月
前季回放:在国货墙和不景气网站之后,他的知识分享网站“72人”诞生
2010年进展:网站开始盈利,程亮也逐渐走进创业者的角色

  曾经当过导演的程亮经常一脑袋的点子,以至于浴缸旁边要备着纸笔,黑莓手机里文档功能要随时待命来记录他时不时爆发出来的新想法。
  他2008年的点子“不景气”网和国货墙,完成了用户积累的使命,让他的“72人”知识分享网站在2009年成功上线。
  这个网站在一年之内从几百个用户扩充到7000人,目前平均每天的流量是6万。首页推荐的“老师”从教美式口语的美国家庭主妇,研究恐龙的中科院院士到卖假睫毛的淘宝店主不一而足。
  他们都是主动注册的用户,而不是程亮创立网站之初邀请来的“达人”。同时闻风而来的,还有投资者。
  2010年,程亮陆陆续续接待了几拨对网站有意的投资人,其中坐下来谈到合同细则的有三组,目前还有三组在洽谈。但程亮一笔钱都没有接。这固然有投资性价比不高的原因,更重要的是有些投资之意并不在“72人”,而是要求程亮作为一个运营者去操作别的项目。
  程亮开始思考开办大巷科技这家公司的目的:“我有创意,我也想按照自己的想法去实现它。”他的确需要钱,但他也不想再为别人打工了。
  “我开始趋向于理性,当导演那会儿一个项目赚一票的习惯不能再带到公司运营里,”程亮说:“有一个好创意不能代表你赢,能执行出来才是。”
  不轻易接受投资人的钱,就意味着程亮和他的团队必须要另谋生路:他们靠接各种创意营销方案应付支出,客户从奥美到不知名小公司。
  程亮有层出不穷的点子,但他也刚刚明白现金流短缺这回事到底意味着什么:收入里面有1/4是应收账款,明明看起来生意已经相当不错了,可一到给员工发工资的时候总是捉襟见肘。
  他自嘲为这是“文艺青年搞生意”必须要吃的苦头:在公司创办第三年才懂经营常识。但他也学会不那么急吼吼地把新点子执行出来,而是抛出去给上门的投资人评估一下。通常,他和投资人聊了两三个创意就能总结出共性,“所以有时候一杯星巴克真的能学到好多生意经”。
  虽然辛苦,但2010年大巷科技总算实现了盈利,程亮觉得它不再是一个依靠几个人创意的简单作坊,而是一个实实在在往公司架构上迈进的组织。
  “我可能成功,也可能失败,但至少我知道这些可能性的决定权在我手里”。程亮很享受这种能够掌控自己未来的创业生活,2011年“72”人会有更多计划。


04
峰回路转
搭上Android平台的车,把握住一个趋势,生意慢慢好起来。

创业者:高宽长
诞生时间:2008年秋季
前季回放:本来要做移动终端教育资源平台的他意外地在培训项目上找到了机会
2010年进展:培训项目渐有规模,原本计划的移动终端的教育资源平台有了新的发展

  2008年刚创业的时候,高宽长的想法是做移动终端上的教育资源平台,为此他注册了极地星空通信技术公司。当时的想法是就像应用程序商店一样,人们在这里选择购买他们感兴趣的教育产品。那时移动互联网领域远没有现在那么火热,原本的计划因此停滞下来。
  在与运营商、开发者以及企业交流之后,高宽长开始做起了Android平台上应用程序的培训。
  这个看似意外的项目现在做的不错,高宽长也将开发、培训和工作机会三者结合在一起作为培训项目的卖点。
  由于讲师大多是技术人员出身,高宽长的团队清楚的知道什么样的培训能够达到企业用人的要求,加上一直在这个产业的前沿,培训内容也领先于一般高校的相关课程。让高宽长颇为骄傲的是,首批与中科院合作的学员现在已经全部就业。这给了高宽长信心,也让他在与其他高校的谈判过程中有了更多的筹码。
  2009年,高宽长的培训项目有了更多的学校合作。由于目标客户是在校学生,之前1.48万的学费显然是个门槛,在经历了一轮市场调查之后,高宽长降低了学习费用,并且还找了担保公司,“学生零首付,有点像是学生贷款,就业之后每个月几百元的还款。”好的就业率让担保公司愿意提供这样的服务。为了让学员有更多的实践机会,高宽长甚至还给他们提供Android平板电脑。
  一些出版机构还找到了高宽长,合作出版的教材也在准备中。培训生意开始走向正轨,一些风投也希望加入。
  随着培训业务开始稳步发展,高宽长开始有机会和时间做自己原本打算做的东西—教育平台。虽然产品研发上面的前期投入很大,但是学费的收入能带来不错的现金流。
  这个项目在2010年6月也开始有了更大的发展机会,高宽长与中国联通深圳分公司合作,各出一半的资金,现在正在局部地区试验,3个月到6个月之后会正式上线。
  高宽长也为这个项目找了很多的教育培训机构,说服他们把内容做成应用程序放到网上。一些教育机构觉得不错,但是也会担心风险,就把应用程序项目外包给了高宽长的公司。
  对于高宽长来说,这也是一个机会,不仅能更清楚的知道这些公司的情况,也为以后自己的平台积累内容。而当平台项目真的上线之后,每家公司分散的应用程序可以直接与平台对接。
  高宽长的2010年依然非常忙碌,与2009年相比,只是更加的踏实。与之前在公司工作渴望双休日不同,现在高宽长碰见双休日的头一个念头就是:谈合作的计划又要往后延两天了。
  联系编辑:[email protected]



文|CBN记者 袁园 杨樱 图|林舒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72370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