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會城市是省域發展的關鍵引擎,近幾年各個省會城市的引領作用不斷凸顯。
根據《江西日報》報道,8月6日上午,中共南昌市委十一屆五次全體(擴大)會議消息,南昌提出今後要1小時通達都市圈內所有縣城,打造“半天工作生活圈”。 為實現這一目標,南昌正在完成或即將開工建設一批交通要道,明年實現城市一環全面打通、二環初見維形。
大南昌都市圈是以南昌為核心,以贛江新區為引擎,以九江、撫州為支撐,以一小時交通時空距離為半徑,聯動豐樟高、鄱余萬等周邊縣市而打造的。
南昌打造大都市圈
根據《江西省城鎮體系規劃(2015-2030年)》,南昌大都市區包括南昌市轄區、撫州市轄區、南昌縣、新建區、安義縣、奉新縣、高安市、豐城市、樟樹市、靖安縣、進賢縣、東鄉區、余幹縣、永修縣等,總面積約2.3萬平方公里。
廣西師範大學歷史文化與旅遊學院副教授江田祥是江西人,他對第一財經記者分析稱,由於歷史因素,在長江中遊幾個省份中,江西的經濟基礎比較薄弱,城鎮化水平較低,經濟體量也較小。作為江西的省會,南昌的經濟總量、城市競爭力比同為中部的武漢、長沙、鄭州、合肥都遜色不少,對江西的帶動作用也比較弱。
數據顯示,2017年南昌GDP總量首次突破5000億大關,達到了5003.19億元,但僅為長沙的47.5%,武漢的37.3%,合肥的69.4%,鄭州的54.8%,與兄弟城市之間的差距十分明顯。
不過,近年來南昌正不斷發力做大中心城市,帶動整個江西經濟的發展。2016年6月,國家級新區——江西贛江新區獲批,贛江新區範圍包括南昌市青山湖區、新建區和共青城市、永修縣的部分區域,規劃面積465平方公里。
贛江新區的獲批,可以發揮核心城市的輻射作用,進而帶動整個江西發展。江西財經大學經濟發展與改革研究院院長吳誌軍認為,贛江新區的設立,將進一步聚集政策、資金、人才等各種資源,改變南昌目前經濟輻射帶動力不強的尷尬局面,對南昌市做大經濟體量、提升競爭力是一個契機。
未來,南昌將按照“城市功能互補、人口分布優化、產業配置密切”的定位,加強與周邊市縣在空間規劃、交通物流、產業發展、城鎮體系、體制機制、公共服務等方面一體化銜接,推動都市圈在更大空間、更廣範圍、更高平臺聚集更多的資源,加速都市圈一體融合、抱團發展步伐。
強化省會引領作用
省會是一個省的政治中心、經濟中心、文化中心,也是一個省經濟社會發展的核心。除了南昌,其他省會城市也在加快做強做大,突出省會城市的引領作用,強化省會意識,突出產業集群,正成為省域經濟發展的一個顯著特點。
在同處中部的太原,上半年,太原地區生產總值 1729.82億元,地區生產總值增長9.1%,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增長11.5%,固定資產投資增長17.4%,這3項指標增速在中部省會城市中均居第一位。
對太原未來的發展方向,今年1月份的山西“兩會”上,山西省委書記駱惠寧指出,“太原市要進一步強化省會意識,攻堅克難、銳意進取,率先發展、奮力趕超,通過五年努力,實現太原市在全省的首位度和在全國省會城市的綜合排名‘雙提升’。”
在貴陽,此前7月16日,《貴陽日報》刊登的中共貴陽市委黨校寫作組的文章指出,省會不僅是一個省的“窗口”和“形象”,更是引領全省經濟社會發展的“排頭兵”。作為省會城市,貴陽在貴州發展中起著引領作用。文章指出,要切實強化省會意識,勇於擔當省會使命,積極發揮省會作用。
作為第三經濟大省山東的省會,濟南對人口吸引的力度相較周邊省會城市明顯偏弱。數據顯示,去年濟南GDP占全省比重僅為9.9%,在全國27個省會城市首位度排名中是倒數第一。而同期中西部的西安和武漢這一比重分別達到了34%和37%左右。
濟南市市長孫述濤此前在接受媒體采訪時表示,濟南作為省會城市,其應有的地位和作用沒有充分發揮出來。“落伍不要緊,重要的是要知道自己落伍了,知道自己在什麽地方落伍了,知道自己為什麽落伍了,知恥而後勇。”
從數據來看,近幾年,不少省會城市的經濟增速都在所在省內名列前茅,省會城市的引領作用不斷凸顯。
比如,南京過去長期居於蘇州和無錫之後,位列江蘇省內第三。數據顯示,2006年,南京GDP只相當於無錫的82.6%。不過近年來尤其是金融危機之後,兩者的差距不斷縮小。南京至2014年更是首度超越了無錫,上升至江蘇地市經濟總量第二位,近年來不斷拉大同無錫的差距,縮小與榜首蘇州的距離。
省會引領作用不斷凸顯,一大原因在於,在近幾年的基建大潮中,直轄市、省會城市具有天然的優勢,比如高鐵,一般都是以省會城市為中心展開的,很多重大投資項目也都會選擇在省會投資。
在這個過程中,高鐵、城際軌道加速推動人口、經濟要素從三四線城市向一二線尤其是二線省會城市集聚,加速推進人口、要素向大都市圈集聚。標準排名城市研究院院長謝良兵說,高鐵虹吸效應導致作為二線城市的省會集聚優勢明顯,首位度不斷加強。
尤其是中西部的強省會城市,作為所在省的單極核心城市,集聚了全省最好的教育、醫療文化資源,在加速城鎮化的過程中,大量人口向這些省會城市集聚。
以鄭州為例,河南大學中原發展研究院院長耿明齋對第一財經分析,與沿海省份大多擁有雙中心乃至多中心的格局相比,河南是一個單中心的區域結構。在省會鄭州之外,河南其他地級市與鄭州的差距太大,無法形成於鄭州相競爭的格局,這也使得河南的產業要素、資源等優先向鄭州集聚。再加上河南人口規模很大,城鎮化水平又相對滯後,目前河南處在高速城鎮化的階段,使得各種要素不斷向鄭州集聚。
另一方面,隨著經濟發展進入到產業結構調整和轉型升級的階段,對科教、人才的需求和依賴也越來越大。在這個過程中,省會城市所擁有的科教文化和高端生產要素的優勢要比普通地級市要突出很多,省會城市的引領作用也更進一步凸顯。
培育副中心城市
不過,對於一些中西部人口大省來說,僅僅靠一個省會城市帶動顯然不夠,也不地區之間的均衡發展。近年來,包括四川、河南、湖北、安徽等中西部人口大省,都在加快打造省域副中心城市。
6月29日,四川省委書記彭清華在四川省第十一屆委員會第三次全體會議上指出,做為四川這樣一個人口和經濟大省,沒有一定規模的經濟副中心是不行的,一個還不夠,二三個也不多。但誰能擔此重任,要靠實力說話。目前四川候選的7個區域中心城市,即綿陽、德陽、樂山、宜賓、瀘州、南充、達州,這些城市經濟總量目前在全省都是排在前列的。“(四川)省委鼓勵和支持有條件的區域中心城市爭創全省經濟副中心。”
在戶籍人口第一大省河南,去年年中,河南出臺的《河南省建設中原城市群實施方案》增加了“一副”的布局。一副,即洛陽中原城市群副中心城市,市域面積1.52萬平方公里,2015年底總人口700.3萬人,中心城區建成區面積209平方公里,常住人口超過230萬人。
在湖北,近幾年來,湖北把宜昌、襄陽作為兩個省域副中心城市發展,與武漢相互呼應,形成“一主兩副”的鼎足發展格局。
廈門大學經濟學系副教授丁長發分析,從沿海擁有“雙子星”、“多子星”的省份來看,省會之外的其他城市之所以成為該省的中心城市,除了自身的努力之外,還具有區位優勢,以及不弱於省會的行政資源優勢。比如需要所在省加大傾斜力度,加快交通樞紐的打造。
實際上,即便在沿海發達省份,打造更多的省域副中心城市也十分重要。例如,廣東作為經濟第一大省和常住人口第一大省,已不滿足只擁有廣州和深圳兩大中心城市,未來還將把珠海、汕頭、湛江這三座城市打造成省域副中心城市。
此內容為第一財經原創。未經第一財經授權,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轉載、摘編、複制或建立鏡像。第一財經將追究侵權者的法律責任。 如需獲得授權請聯系第一財經版權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