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用塑化劑的廠商 太信任上游?

2011-7-25  TCW




編按:陳其一在惠普公司首創行為經濟學的實驗室,這在企業史上是前所未有的創舉。他對於人類行為極富開創性的研究和實驗,為惠普公司帶來明確實效,證實只需要改變一些條件和狀況,即能讓人的行為大有改變,也讓惠普公司輕輕鬆鬆省下數百萬美元的成本。

在本書中,將告訴你如何以科學的方法,來處理一些實務問題,足供任何規模的企業做為參考,進而為機會和獲利開展出全新領域。

二○○七年八月十一日,五十二歲的香港企業家張樹鴻在他公司的廠房倉庫上吊身亡。過去他主持的利達公司,一直是全球最大玩具廠商美泰兒公司 (Mattel)的供應商,全盛時期,利達公司聘用員工超過五千人,還有三家工廠負責製造生產。但在美泰兒公司發現芝麻街等卡通玩偶的油漆塗料含鉛量超過 標準後,一切就破滅了。這個嚴重的問題牽涉到美泰兒公司的八十三種產品,總共大約有一百萬個玩具流入市面,還有三十萬個已經售出,迫使美泰兒公司在二○○ 七年宣布全面回收這些玩具,十足丟盡了顏面。最後,美國消費者產品安全委員會裁定美泰兒公司須罰鍰二百三十萬美元。美泰兒公司除因回收損失三千萬美元外, 其商譽損失更是難以估量。這件事對於美泰兒公司來說可真是不幸,但對張樹鴻而言,才真正是個致命的災難。他的利達公司不但一向只跟美泰兒公司做生意,在中 國政府撤銷他的出口許可之後,這家沒有國內市場的企業就只有死路一條了。

為什麼累積聲譽長達十五年、美泰兒公司最信任的供應商之一,會用有毒的漆料來製造玩具呢?後來發現,那些漆料是張樹鴻向他最要好的朋友開設的公司購買的, 而製造漆料的顏料又是那位好朋友向另一家供應商購進的。那家跟美泰兒公司隔了三層、提供顏料的供應商,正是問題的根源,因他們使用便宜的含鉛溶劑來稀釋。 張樹鴻並不知道上游廠商在搞鬼,他知道的話,這場災難也許會到此為止,不會向下延燒,但他沒想到這個環節會出錯,於是他相信自己的朋友,而美泰兒公司則相 信他。

愛荷華大學的喬伊斯.伯格(Joyce Berg)領銜三位經濟學家,設計一個聰明的遊戲,用於檢驗信任和可信賴度。

誘因,決定說謊的可能

當你來到實驗室後,要選擇扮演兩個角色當中的一種,即投資人(委託人)或受託管理人。不管你選擇扮演哪一個,只要你到了實驗室,便可以得到十美元,而且你還有個機會,可以在另一位玩家的幫助下增加獲利,但你跟另一個搭檔的玩家不能相互交談。

你委託對方一美元,受託管理人可以決定回饋你三美元、二美元、一美元,或者乾脆分文不給。這個實驗要判讀的數據是,你會從十美元中委託多少錢給對方,這是衡量你對那個陌生人的信任程度;受託管理人又決定回饋多少錢給你,這是衡量那個人的可信賴度。

如果你非常相信對方,而對方也絕對值得信賴,在兩相配合之下,你們的錢會從原本的二十美元(每人十美元),增加為四十美元(你的十美元增為三十美元,再加 上對方原本得到的十美元;假設對方決定公平均分,每人可得到二十美元)。如果你不是那麼信任對方,委託的金額較少,那麼不管受託管理人回饋你多少,都不會 跟全然信任一樣多。

這個遊戲巧妙捕捉到信任的基本面向,即在一個經濟交換的關係中,越是信任便能創造越多財富。不過,我們說信任可以帶來繁榮,並不是說盲目的信任也同樣有 效。不管是在實驗室裡、美泰兒公司回收事件、馬多夫詐欺案,或各式各樣所見的背信詐欺中,都能看到,信任只會導向剝削濫用。對於信任要到什麼程度才適當, 同時牽涉到幾個面向,包括意圖和能力等方面。

但是當人們考慮信任的問題時,通常只關心意圖那一面。我們的思考通常是,這個商家是否誠實,會不會欺騙我?

雖然意圖良善與否很重要,但光有良好意圖也才完成一半而已,假如能力不足以發揮,那麼這個良好的意圖也得不到好的結果。

如果特定情境中的能力和意圖會影響可信賴度,那麼任何會影響到能力和意圖的因素,自然也會影響到可信賴度。誘因通常具備強大的力量,但它對「能力」的影響 則很有限,例如給你五百美元,要你單手舉起一噸重的石頭,假若你辦不到,那麼就算給你一百萬美元也照樣沒辦法。事實上,誘因在支配「意圖」上非常有力,不 管是令它為善或為惡。

以美泰兒公司回收事件為例,由於維持低價的壓力很大,整條供應鏈上的各個廠商的利潤都很低,因此抄捷徑、走偏鋒的誘惑便十分吸引人,於是供應商最後選擇了 含鉛的便宜顏料。漆料製造商原本是利達公司老闆的好朋友,雖然他沒幹什麼壞事,但並未對顏料進行查驗,就直接拿來生產漆料;同樣的,生產玩具的利達公司並 未查驗漆料,就塗在玩具上頭;美泰兒公司在將玩具送入市面、賣給消費者之前,也不曾查驗成品。同樣的,這些人如果在不同的經濟情境中,具備比較好的誘因條 件時,也許就不會有人做出同樣的事情。退一步來講,如果在原本的條件下,美泰兒公司或負責生產玩具的利達公司察覺到,這個生產結構中存在著強烈的欺騙誘 因,這兩家公司對於上游廠商便不致過度信任,也就不會疏忽查驗的步驟,從而在造成許多傷害之前便能發現問題。

資訊,影響信任的程度

這個商業情境是如此設計的,假設你經營商店,販售的東西是從一家製造商批來,製造商需要知道你未來三個月的銷量預估,它才能設定產能,並且知道該向自己的 供應商購進多少原料或零件。由於你比製造商更接近末端消費者,因此更適合預估未來的需求。現在,製造商要求你提供需求預估,你會怎麼說呢?

雖然產能設定過高,會讓製造商負擔更多成本,但是對你而言根本毫不相干。事實上,提供一個偏高的預估數字比較符合你的利益,因為未來不管你怎麼下訂單,製造商都有貨品給你。但一個精明的製造商明白你有很強的誘因膨脹需求預估,自然不會完全相信你。

但各位也一定明白,現實世界並不是這樣子,人們常常彼此信任,即使是在賽局專家認為不該相信的情況下亦然。這種偏向於相信的人性,即使是空話,我們也會相信,其實還是有點道理的。

但事情變得有趣的地方就在這裡,實驗顯示,信任和可信賴度取決於一個不太明顯的因素,即是零售商對於未來需求到底知道多少。當雙方都瞭解需求水準比較穩定 時,製造商會更信任零售商的資訊。比方說,米的需求比電視遊樂器穩定多了,因為米的需求比較穩定,零售商對於需求的判斷自然也會比較精確。結果,實驗發 現,他在提供預估時誇大的成分會比較少。因此,販售米的零售商所提供的數據,自然會比販售電視遊樂品的商家更可信賴。

在這個設定的情境中,還有一點很重要,就是你們兩個的利益並不完全衝突,雖然誇大需求預估時,製造商要負擔成本,而你不必,但是站在製造商的角度來說,他 也希望自己有足夠的存貨可以滿足你的需求,在這一點上,雙方的要求是一致的。由於這一部分的共同利益,你跟他之間便存在更多相互信任的誘因。

不過,人們都善意的分享正確資訊嗎?我們在進行實驗時,雖然很小心的控制在同一個時間裡只允許一樣變數,但很可能有其他變數在運作,現實世界的情況通常就 是如此。比方說,這個上下游之間的關係可能是競爭的,或是多家零售商在進貨上也可能陷於競爭態勢;或者,相反的,雙方都擁有長期而成果豐碩的歷史,那麼他 們維持聲譽的誘因也會比較大;也或者,雙方簽有正式契約,這也是個誘因。當你要決定該相信到什麼程度時,這些誘因都要考慮進去。 (本文摘錄自第六章)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6582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