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評論:募資縮水讓上市走向理性

一家公司上市後,募資多少是最受關註的話題之一,和以往超募資金的話題不同的是,最近A股整體出現了募資縮水現象。

5月18日晚間,證監會核發了過會一個多月的動力電池獨角獸寧德時代IPO批文,募資不超過54.4億元,公司此前在招股書申報稿中擬募資131億元,意味著公司此次IPO募資縮水約六成。另一家以IPO形式回歸A股的中概股獨角獸藥明康德最新公布的招股意向書亦顯示,擬使用募集資金數額為21.3億元,較2月份招股書顯示的57.41億元,縮水六成多。

實際上,除了上述獨角獸外,證監會近期下發的IPO批文,整體出現了募資縮水的現象。如4月20日核準的深信服和福達合金,兩家企業的籌資總額不超過15億元,深信服原擬募資約13億元,縮水至約11.55億元,福達合金原擬募資約2.82億元,縮水至約2.09億元;5月4日核準的科沃斯和漢嘉設計,兩家企業籌資總額不超過11億元,其中科沃斯原擬募資約9.12億元,但在獲得批文後縮水至約7.51億元。

和此前新股發行動輒數億甚至十幾億元的超募相比,募資縮水可以說是一個新現象。而且,相比此前上市公司超募資金使用不規範甚至揮霍,募資縮水一定程度上是理性上市的體現。一般而言,一家企業有融資需求又滿足條件可以登陸資本市場募資,應該根據實際業務需求募集資金。不過在A股卻有所不同,此前因為上市不易等原因,新股上市往往盡可能多地募集資金,結果不但資金未能得到充分利用,還讓A股因“圈錢”市場而備受質疑。

最近兩年,新股發行速度明顯提升,2016年共有227家企業成功IPO,乃此前5年新高,2017年共發行新股438家,今年以來,證監會重申將保持新股發行常態化。這樣的發行速度引發了些許爭議,雖然監管層有恢複股市融資功能支持實體經濟的長遠考量,但並沒有忽略“抽水”過多可能會對市場產生的影響。於是,規範上市公司募資金額就顯得頗具必要性。

此番募資縮水幅度較大的是獨角獸公司,從監管層的角度而言,雖然獨角獸概念的火爆或讓市場為之瘋狂,但“抽水”效應的金融風險也不容忽視。獨角獸企業本身規模巨大且集中發行,如果吸納的資金過多或泡沫過大,難免引起投資者對於獨角獸企業上市分流大量資金的擔憂。此前證監會放行360回歸A股,令其獲得市場青睞、估值倍增,主要是360是借殼而非直接IPO,且穩定持續的盈利對估值有一定的支撐,即便如此,市場對於360高估值的質疑之聲,仍不絕於耳。

而且,獨角獸企業的上市事關當前監管層正在推行的CDR(中國存托憑證)制度和新經濟行業上市制度改革,如果市場出現大幅波動或讓投資者對所謂新經濟公司形成反感的氛圍,都不利於後續工作開展。如上市後表現被業內普遍看好的藥明康德,其IPO發行結果顯示,累計棄購數量達32.84萬股。

當然,雖說募集資金過大會對二級市場造成沖擊,但募資金額“縮水”對獨角獸企業而言影響不會太大。因為,這些企業如果發展不錯,未來還可以通過增發或者發行債券、配股等方式解決募集資金問題。

最重要的還在於,一家公司上市,對自身募資多少及用途的判斷,需要更加理性。新股發行常態化背景之下,A股市場“圈錢”的負面評價必須隨著時間的驗證而消失。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64539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