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社論:以開放來主動化解金融風險

改革開放四十周年之際,中國一再向世界宣示擴大對外開放的決心,這一次是備受關註的金融領域。

5月7日,中國人民銀行行長易綱稱,擴大金融業開放正是中國防範化解系統性金融風險的主動選擇,中國將繼續堅持金融市場的基本開放戰略。開放不等於放松監管,通過合理安排開放順序,有序把握開放節奏,在開放過程中可以有效防控風險。

回顧過去四十年中國經濟的飛速發展,對外開放功不可沒,中國經濟對外開放步伐也一直較快。不過比起制造業,金融領域卻存在一定的滯後性,原因是擔心過度金融開放會給金融體制帶來風險,甚至對經濟穩定造成影響。如銀行、證券、保險行業均存在對外資的持股比例限制,外資行與外資券商的持股比例限制為20%、49%,外資券商與壽險公司無法在國內設立獨資公司等。

換言之,改革開放四十年後的今天,中國經濟已融入世界,推動並受益於全球化發展。但國內金融機構一直處於不完全市場化競爭的環境,國內金融行業一直以來的保護機制,雖然曾經為經濟發展提供了穩定的環境,但因為長期相對封閉,自身風險不斷積累,資金“脫實入虛”、金融系統空轉以及剛性兌付等問題,為系統性金融風險埋下了隱患。

這種現狀到了不得不改變的時刻,更為重要的是,主動開放也是化解金融風險的有效舉措。

優化自身無疑是化解風險的重要方向,擴大開放將助推打造更加健康而富有效率的金融體系。金融本質上說是競爭性服務業,競爭對行業發展至關重要。近年國內金融業快速成長,無論是規模還是成熟度,都有明顯改觀,很大程度上緣於競爭越來越充分。競爭帶來壓力,壓力推動進步,通過開放,吸引更多競爭者,特別是具有先進經營理念的外資金融機構,有助於進一步推動國內金融業的效率提升。

也就是說,對於國內金融機構,金融開放必然會帶來競爭的提升,有利於提升國內金融機構的治理結構、風險控制能力和金融創新能力。而且,金融業的對外開放是雙向的,中國金融機構也有走出去的意願、動力和需要,近年國內金融機構陸續開展“走出去”,特別是服務於“一帶一路”,積極參與全球競爭。

而且,從中國開放的歷史來看,越是積極開放融入世界經濟大勢的行業,反而發展越好。以2001年加入世貿組織為例,彼時對於中國諸多行業參與世界競爭信心不足,十幾年的發展證明,中國成為入世和參與全球化的最大受益者,特別是當初信心不足的制造業。金融作為社會經濟穩定運行的保障,多年來半封閉的狀態讓中國金融業發展頗為滯後,如今既已進入市場經濟軌道,金融市場也有必要按照市場經濟的規則運行。

包括開放金融系統外資持股比例在內的金融業對外開放,也是中國加入世貿組織的承諾,隨著中國經濟基本有能力抗擊外來經濟波動,金融業擴大對外開放的時機也已到來。去年11月取消外資投資部分金融機構的持股限制,正是金融開放的重要一步,在今年4月的博鰲論壇上釋放擴大開放信號後,日前中國銀保監會推出了加快落實銀行及保險業對外開放的相關措施,中國證監會亦宣布外資在證券行業的投資實現了“由參轉控”,合資券商可逐步實現“全牌照”運營。

一國的金融市場發展與金融開放互相作用,如今國內金融機構需要擔憂的不是外資進入,而是要修煉內功、提升能力,且擴大開放亦能促進金融機構加強內功的緊迫感,以化解金融風險。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63659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