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趨嚴厲的環保處罰對上市公司的影響會如何體現在股票市場中?上市公司是否會因為環保處罰事件而損失市值?這種市場反應是否明顯?又是否對上市公司造成了威懾作用?
最新一期的《中國環境管理》給出結論:在環保處罰公示當日,調查的49家“兩高”(高汙染、高能耗)上市公司股價大幅下跌,帶來顯著為負的異常收益率,最多的下跌了7.72%,並且這種影響可以持續到次日。
在市值損失方面,調查的67家上市公司平均損失了約2.85億元市值,最多的損失了約48.5億元,整個樣本的總市值損失約為191億元。
研究人員王依、龔新宇此前曾手工搜集了2007-2017年49家“兩高”上市公司的67個環保處罰樣本,涉及化工、鋼鐵、煤炭開采等六個行業,采用事件研究法對環保處罰發布前後股票市場的反應進行了實證研究,並估算了每個環保處罰事件給企業帶來的市值損失。
研究發現,2006-2015年這十年間,受到環保處罰的上市公司分別為29家、30家、54家、45家、89家、85家、119家、155家、171家和198家。受到環保處罰的上市公司數量逐年遞增。如此多的環保處罰,一方面可能是由於上市公司環境違規行為增多;另一方面也反映了環境規制強度的加大和執法力度的加強。
從行業分布看,67個事件樣本來自化工、有色冶煉加工、鋼鐵、煤炭開采、造紙和紡織制造六個行業。其中,化工行業的樣本共32個,占全部樣本的47.76%;有色冶煉加工行業和鋼鐵行業的樣本均為11個,分別占全部樣本的16.42%;煤炭開采行業的樣本共8個,占全部樣本的11.94%;造紙行業的樣本共4個,占全部樣本的5.97%;紡織制造行業共1個樣本,占全部樣本的1.49%。從上市地點分布看,49家上市公司中,24家來自深圳證券交易所,25家來自上海證券交易所。
研究發現,作為新信息負面事件,環保處罰事件會反映在股票價格上,造成股價的異常波動,從而產生異常收益率。在事件日當天以及事後一天,平均異常收益率出現了大幅下跌,事件發生當日股票價格平均下跌了0.64%,最多的下跌了7.72%,並且這種大幅下跌可以持續到次日。
而對於累積平均異常收益率,在事件發生後其一直在下降,說明股票價格在短時間內並沒有回升,截止到事件發生後第五天,樣本的累積平均異常收益率均值達到了-1.86%,最多的下跌了13.75%。意味著在事件日後股價持續走低,難以回彈。
王依表示,針對我國股票市場的反應,上市公司應認識到環保處罰可能對市值造成的負面影響。在日趨加強的環保監管力度下,相應地改變自己的行為。上市公司受到環保處罰的原因主要是汙染物的排放。為了避免受到環保處罰,應投入更多的環保資金,加快設備革新和技術轉型升級,從源頭上減少生產經營過程中汙染物的排放。
“上市公司應加快研發更環保、更綠色的產品投入市場。”王依說,市值下跌顯示出投資者關註著這一類信息並且持消極態度。由我國各項環保政策的出臺可以預見,綠色發展是歷史的必然。隨著公眾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環保意識的提升,未來對環保產品的需求將會快速增長,環保產品具有很大的市場潛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