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高曉松:阿里與騰訊萬達們討論組建“好萊塢中國俱樂部”

來源: http://www.iheima.com/zixun/2018/0120/167005.shtml

高曉松:阿里與騰訊萬達們討論組建“好萊塢中國俱樂部”
虎嗅網 虎嗅網

高曉松:阿里與騰訊萬達們討論組建“好萊塢中國俱樂部”

中國公司,這些資本,到目前為止,在好萊塢,絕大多數都是屬於“點外賣”模式,要什麽臨時買什麽,趕上涼飯剩飯也沒轍。沒法進入圈子,跟人坐下來吃熱飯。

來源 | 虎嗅網

口述丨高曉松

采訪丨常芳菲、李拓、周余

本篇編輯丨周余

未來好萊塢的視頻和電影行業面臨很大的變化,其中一個大的變化是Netflix這種訂閱模式產生了嚴重的問題。

Netflix內容定制采購模式的問題

訂閱模式的優勢當然是明顯的,誰都看得到——用別人的錢拍戲,你先交錢,大家把年費都交了,我拿這錢拍戲,這不是太好了嗎?相當於Netflix說,你先把一年電影票給我,我再去拍戲。

但是由此產生嚴重的問題,就是它跟內容不掛鉤——因為它不是分賬模式,這樣內容永遠賺不了大錢。Netflix的內容是要麽采購,要麽自制。定制、采購、自制都是一個意思——就是說,你就是成本加20%~30%的利潤。在訂閱模式下,《紙牌屋》看的人再多,你也沒有一分錢分賬。

232601497873

如果是“pay per view”(按次計費)的點播模式,一人看一次付了4.99,當然就跟你分賬了。訂閱模式是人家付的年費、月費,這個會員就沒辦法來分賬。

而且它也不公布數據。所有訂閱模式平臺從來都不公布數據。所以天天在好萊塢打架:Netflix不公布數據,尼爾森公布,Netflix就說你這不對——尼爾森說那你告訴我——我不告訴你,我告訴你幹嘛?

內容人的身段是最柔軟的。不分賬的模式導致所有內容人會迅速地根據不同的平臺,和不同的商業模式,改變自己的創作態度。

如果是分賬模式,內容人當然是需要做到最好,我用三年五年也就做一部好戲,因為一部戲我就夠了,因為我分來那麽多票房,收益足夠。

但是這個訂閱模式,它無論是自制采購,都是給你20%~30%的Margin(利潤加成),就是你花多少錢拍,我給你加個20%~30%,你就這點利潤。當這利潤見頂的時候,好的內容人就不開心了。

內容人是最重要的品性是賭性和狼性。內容人如果不去賭,不去賭這個戲能掙五倍,能掙十倍,他哪還有動力去把質量做到最好?

所以,在好萊塢都明白Netflix模式,叫做Quantity is more important than quality(數量比質量重要)。如果大家給Netflix幹活的話,因為數量重要,我拍十個,每個反正我都掙20%~30%。

我拍一個質量一流的也就掙這20%~30%,因為他不給你分賬。我拍十個質量一般的,我每個也掙20%~30%,反正賠的可能性是沒有,因為他給你錢,他采購你。

2017年Netflix投65億美金做內容,這個投入真嚇人,但是還不如迪士尼做得好。迪士尼作為全球最大的studio(制片廠),投三四十億美金做內容,好作品比Netflix還多。

Netflix不靠內容來掙錢,而靠會員模式掙錢,當然會員模式因為還有人口紅利,所以還在向前走。但人口紅利會結束,不可能說每年上千萬個新增用戶。

這導致優秀的內容慢慢就退出了訂閱模式的合作。這相當於我是一廚師,你是用年卡來吃飯的,那我這麽好一個廚師,我閑著沒事在食堂里做什麽飯?食堂你買張年卡你就進來吃飯了,我炒什麽菜,我也不多掙錢。

那只有所謂的一般的廚師,就覺得有一個工作穩定,挺好,才會參與訂閱模式。內容人也一樣,內容人覺得,我做一些中不溜的東西,去賭風險也很大,那就給Netflix,反正他肯定給我加20%~30%利潤,那我就給他幹。

最好的我就不給他了,我願意去賭。而內容的前進,全依賴於賭性跟狼性。一旦內容人不賭了,他就越來越差,他就越來越做不出好東西。

內容在Netflix和Amazon那里並沒有那麽受重視

Netflix的優勢在消退,本質上還是永恒的內容壓倒了流水的渠道。亞馬遜等巨頭在內容上遭遇的問題同理。

每個新科技來的時候,初期的紅利都是巨大的,都蔑視內容。

比如說一百年前,唱片誕生的時候,對內容就是蔑視的。余叔巖、楊小樓,這麽多京劇大師想要灌唱片,還在我門口排隊呢。因為新科技導致新的分發,原來花兩塊大洋,二兩銀子上戲院看戲去,現在一毛錢能買張唱片。我提供新的分發渠道,你們來我這排隊。

可是等他把這些經典的戲都灌了唱片賣了以後,賺了一大堆錢,才發現京劇的生產沒那麽快——京劇七十年才產生多少新戲啊,最著名的是那八個樣板戲,那是新戲——發行方才開始說,又得去求內容,說咱們得有點新的內容啊。

一個工廠在印唱片,到紅利期消失以後,就得去簽周璇,去簽李香蘭,給夠他們錢,把他們養成百萬富翁,才能再去掙錢——結果發現內容還是為王。

現在,一模一樣的路要重走一遍。新的技術→新的分發渠道→新的一輪紅利。開始上網的時候,大家都求著互聯網,能分發到那麽多人,多高興啊。互聯網那時候多厲害,不給錢,盜版的時候都理直氣壯——說我幫你推廣了——是吧,當時不就這話嗎?

現在誰還敢說這話呢?因為最開始老上海只有百代一家唱片公司,後來上海產生七八家唱片公司,不就是從法國進口兩臺生產線壓唱片了嘛。大角兒說不用你推廣我,隔壁還有一家呢。

那不就內容繼續為王了嗎?

每一次新的介質進入的時候,都先吃一輪科技紅利,然後繼續進入內容為王的時代。現在從中國到美國,Netflix也是,Netflix的口號叫“在HBO變成我們之前,我們要變成HBO”。還是把自己當一家內容公司了,因為HBO這種掌握大內容IP的公司,他想弄個平臺還不容易嗎?

你弄一平臺,你沒東西,你平臺幹嘛用。所以Netflix砸65億美金,亞馬遜砸45億美金,做內容。

但是,這些都沒有studio拍得好。特別明顯,而且大量的明顯地撿studio剩的東西,就是在大studio沒過綠燈委員會的那些項目,跑Netflix這兒拍了。

最明顯的就是亞馬遜拍的伍迪·艾倫電視劇。我是伍迪·艾倫鐵粉,每年一部伍迪·艾倫新電影我都看,但那個電視劇看了三集我就已經睡著了。這肯定是伍迪·艾倫沒拍成的一個特長的電影,就是一個三個多小時的電影,最後一直沒人投,最後給亞馬遜了,把三個多小時的電影切成六集。

這個是互聯網模式的問題。因為亞馬遜和Netflix模式,其實都是互聯網+的模式(而不是+互聯網),以他們的平臺為主。內容是餵養平臺用的,而不是屁股坐到內容那去。

亞馬遜更不在乎了。亞馬遜的prime會員,是在亞馬遜買東西,因為你花了79.99元美金年費,所以你有兩天到貨的權利,同時附送你看視頻聽音樂——你說你是內容方,你願意給亞馬遜拍戲嗎?給亞馬遜拍戲,合著我是一個白送的,搭的。而且你也不給別人看,你就搭給你那些兩天到貨的電商用戶看。

233931289889

未來互聯網將出現新型的“點播式平臺”

內容與渠道地位的變化,不僅威脅到Netflix,也挑戰了全美院線的權威。高曉松說,這是變革的時代,也是中國人最好的機會。中國人最擅長的線上票務,將憑借pay per view的契機,在好萊塢擁有一立足之地。

凡是做電影公司的老板,已經很少去拉斯維加斯和澳門賭博了,因為做內容本來就是賭博——這賭博多厲害,好幾億砸進去,準備兩年,一個禮拜就見分曉,第一個周末就明白是怎麽回事了。

所以,點播式的平臺,是一定會出現的。給兩頭的東西,一頭就是所謂的敢賭的頭部內容,願意跟你賭;一頭就是在院線和各種平臺上都“一日遊”的那些內容。

平臺跟內容人分賬,內容人也有收入。而且點播平臺就可以非常分眾化,因為點播平臺要求的不是流量,要求的是ARPU值,就是每個用戶花的錢,而不是時長。

原來那些大平臺主要是流量和時長。流量、時長導致了會員,如果是pay per view式的,那我要時長幹嘛?我要收入,就是你花錢就行,這樣的平臺一定會出現。

怎麽出現呢?院線現在也面臨很大的壓力,院線現在面臨的就是窗口期的壓力。過去是窗口期72天,長的可能到90天,影片先給院線,然後才去上其它平臺,給Netflix也好,還是給亞馬遜、蘋果,還是電視臺去播。

現在因為平臺多了,有利可圖,再加上還有運營商親爹(運營商入場的原因請見第一篇),時代華納上邊有AT&T,AT&T下邊還有direc TV——這麽大的有線電視平臺,急需內容。

Comcast那也是,NBC環球上邊有Comcast——我親爹需要餵養——餵養電影院的那些房子,還是餵養我親爹這大平臺,選擇什麽還用說嗎?

001728678424

親爹大平臺那些付費用戶,那都是一年花多少錢的這些電信用戶,爭奪付費用戶的需求和你找院線去跟人分45%~55%隨機用戶的票房現金,哪一個更重要?

所以院線已經面臨巨大的壓力,就是要求縮短窗口期。其中最激烈的要求縮短到17天,如果真的照此執行,對院線來說,將是滅頂之災。因為院線過去的模式是mall的模式,是地產模式。院線相當於mall,我不開店,我開一mall,你們大家來開店,你賣你東西,我抽成就完了,把我這mall的成本弄回來。原來是你拍電影,這個就分點票房,支撐我這成本,然後我賣我的爆米花跟可樂。

我現在說這倆事會往一起合流:pay per view,就是點播式的平臺,跟線上票務平臺會結合起來。

為什麽呢?先說美國線上票務為什麽做得這麽差——剛剛才到20%票房,中國已經快100%了。中國的線上票務,前年可能才80%,去年已經快到100%,電影票全都線上買了。

一個重要原因就是,美國的院線票房分賬占總收入的比例,比中國院線少很多,所以他他重視的是他那爆米花跟可樂。

因為他一個爆米花可樂掙5元錢,這5元錢可比他在票上的分賬要多。所以他討厭線上售票尤其是第三方線上票務平臺,是因為他討厭別人準時到。你準時到了,跑到屋里看電影去了,你就沒來得及買我這爆米花跟可樂。

所以他對線上售票的平臺,都讓你多一元錢,強制你charge你一元錢Service fee。所以在美國線上買電影票,比去電影院買貴,不像中國,線上買更便宜,便宜太多了。

所以線上票務這個領域,整個美國模式是相當落後。國內曾經有友商企圖在美國做這線上售票,跟院線談了一輪,院線要求是charge 2元錢,就是它得比線下貴2元錢。

友商直接就退回中國了——別弄了,因為你貴2元錢你就別幹了這事。就算不charge,你都得靠補貼去吸流量,保增長,更別說還charge你2元錢。其它的是1元錢,像Fandango這種平臺。

但是,如果六大電影公司減少窗口期,咱且不說到17天,咱保守估計,可能妥協到45天,對院線來說還不止這些,還要提出各種各樣的要求——因為我也參與了這里邊的各種談判,所以見識到了。

有什麽奇怪的要求呢,比如說一部電影首周末票房如果沒過1000萬美金,那窗口期就17天——你就給我拿回來吧。首周末沒有過1000萬美金,相當於一日遊了,我都一日遊了,你也不放我,我還閑著給你72天、90天幹嘛?我就拿回來餵我爹(內容平臺)去了。

因為迪士尼這種巨頭沒平臺,也沒親爹,電影主要收入還是從票房和衍生品來,所以現在有這個需求,院線還能扛一陣子。可是迪士尼如果收了福克斯(可能收購的原因請見第一篇),福克斯這還有Hulu,又有平臺了——我有Hulu了。去年迪士尼已經把所有內容都從Netflix撤回來了。

234522639678

原來就你一出口,現在我有了一Hulu,未來可能還有別的。如果最後六大都有自己的出口了,逼院線說退到多少天,院線就會從mall的模式,轉變成supermarket的模式,就是自己花錢進貨了。

這個模式是巨大的改變。如果院線被逼到自己去進貨,那就是自己保底片子,自己采購片子,甚至自己拍片子。那院線就必須改變了。萬達有了AMC院線不還是有傳奇影業嗎。他對票的需求就不一樣了,因為他就不是光靠賣爆米花什麽的,這個對線上票務平臺的需求就大了很多。

線上票務,從20%增加到50%——那也是巨大的成長空間。而中國的這個線上票務做得全球領先,我們的產品模式,美國人聞所未聞,而且都做起來了。

這是巨大的機會。而且會做到你要買票就買票,如果你要看沒有在院線上映的電影,我就上點播模式,所以聚合成一個平臺。這個平臺實際上就是線上線下同時pay per view——你pay了一張電影票去電影院看,和你pay了一個4.99元,在我這平臺上直接看了一個電影,實際上是一個意思,只是說剛剛上映的電影可能貴一點。

現在大家在討論價錢,比如說同時上院線的,如果你平臺上pay per view,有各種反盜版技術,那麽50元,或者30元,他為一家子四口人買,一起在家里看了。如果是過去的電影,已經下線的電影可能4.99元,6.99元之類的。

線上票務和pay per view,這兩個平臺明顯地是應該聚合在一起的,就是影迷來,有要看現在的電影的,有要看過去的電影的,有去不了電影院的。

美國有一個巨大的階層,25到35歲階層。明明有錢,但是孩子又小,所以去不了電影院,他願意花50元錢或者30元錢在家看。所以這個點播式的平臺,跟售票平臺是可以完全聚合在一起的。

這個事情,我在我們阿里大文娛內部已經建議推進了。就是我們的淘票票,未來會從只售票,變成售票+點播平臺——就是你也可以買電影票,你也可以看已經下線的電影,付費點播看。

我們有一個訂閱性的平臺,就是優酷。同時也要有個點播性的平臺,訂閱性平臺沒法轉成點播平臺,因為人家已經交了年費了——人說你欺詐我呀,我都交了年費來看電影,結果你突然告訴我說,對不起,這不能看,那不能看,都得再交錢,這不可能。

所以,正好我們有淘票票這麽一個平臺。淘票票平臺未來會從只賣票,變成了實際上就是賣電影:可能是電影院在放的電影,也可能是在平臺上放的電影。我們正好有這個優勢。

在好萊塢,實際上這個空間是巨大的。因為整個院線模式如果改變的話,線上票務會爆發性成長。爆發性成長,同時又配上一個點播平臺,因為大家都看到Netflix這個模式未來有嚴重的問題。Netflix投65億美金,拍出來的良品率遠低於迪士尼投那三四十億美金,所以他也沒辦法給頭部內容分賬,因為垃圾內容吃掉他太多錢。

所以,好萊塢今年開始有大機會,中國資本和技術有很大的機會,在票務+點播上直接切進去。

避免“點外賣”,中國文娛公司要組建“中國俱樂部”

利用資本或利用先進的產品和商業模式切入好萊塢以後,如果不想被人宰割或者交“保護費”,摩拳擦掌的中國企業應該聯合起來。以“中國俱樂部”之勢,以先進的互聯網產品及雄厚的資本為武器,中國企業將不再“點外賣”,而是“坐下來”,像當年的日本人一樣,在好萊塢擁有自己的地位。

中國公司,這些資本,到目前為止,在好萊塢,絕大多數都是屬於“點外賣”模式,要什麽臨時買什麽,趕上涼飯剩飯也沒轍。沒法進入圈子,跟人坐下來吃熱飯。

這兩年代表阿里,我努力在促成大家組成一個“中國俱樂部”。人家六大有MPA(Motion Picture Association),在海外共進退,跟中國談判配額,跟歐洲談判稅收。我們去了,大家都點外賣,一個一個來,應該說萬達算是坐下了,因為它有全球最大院線,其它公司還都在“點外賣”狀態。

我們在海外的這些代表中國公司的高管關系都很好。在國內大家激烈競爭,刺刀見血,但是到海外,我們都是新玩家,都被人家玩。人家玩你特簡單,我已經遇見無數次。

美國人跟阿里說,說你們給我們多少多少錢,我們怎麽做內容,只要你一打磕巴,說你這太貴了,他馬上當著你面說,我要去找你的友商——找騰訊,找萬達。因為大家都是剛剛來。

大家都深感這個問題之嚴重。大家都揣著很多錢和夢想,人家那幫老炮就在你們中間來回來去地漲價。中國公司之間的激烈競價已經出現過很多次。有一家不錯的電視制作公司,我們開7億,友商開10億,咱這不神經病嗎?結果賣家說我們還得再等等,再競競價,反正你們有錢。

有錢不假,我們沒有那麽冤大頭。我痛感我們這些中國公司去美國,不抱團。所以我也花了一些時間,試圖組織一個中國俱樂部。

我先跟Martin劉熾平聊了聊,劉熾平很支持,說這是大家共同的痛點;然後我也跟黎叔黎瑞剛談了,黎叔也很支持;跟萬達文娛海外的老大高群耀談了(2017年底從萬達離職),我也跟王中軍談了,我也跟於冬談了,大家都很願意。

可是為什麽沒組織起來呢?這個就是我們中國公司一貫的問題,大家都覺得這事是一好事,可是大家都有各自排斥的對象。結果把這關系鏈組織起來,我回家仔細畫了個關系圖,發現所有人都歡迎的就只有兩家,就是阿里和騰訊。每個人都說,你們倆必須在,最好咱仨或咱五個幹,不要其他人。導致我到現在也沒組織起來。

我覺得大家組成一個組織,最起碼可以一起學習,先把這個產業啥樣的,哪里是溝哪里是坑,大家一起搞清楚。肯定不會去“圍標”,圍標是犯法的,但是至少大家能互相分享信息,一家交了學費其他人就別交了。

我今年會繼續努力推動這個事,爭取把這個中國俱樂部組織起來,因為對所有人有利無害。包括對好萊塢,有中國俱樂部在,也能一定程度防止中國騙子去忽悠,敗壞中國公司名譽。

真正的文化是包容,不是拒絕

好萊塢是世界的好萊塢,不是美國的好萊塢。從資本上進入好萊塢,不代表一定要“中國化”。真正在好萊塢拿下“座位”後,你的視野就變了。

好萊塢的頭部公司,我稱之為“十三太保”(六大電影公司、三大唱片公司、兩大演出公司Live Nation和AEG、兩大經紀公司CAA和WME)。我們就看看十三太保的大股東都是誰——

首先三家唱片公司,三大是現在最大市值的:環球母公司是法國維旺迪,索尼母公司日本索尼,華納母公司是一俄國人。怎麽了,三大都不是美國的,這有什麽,不都一樣——你只管去控制它就行。

CAA咱們CMC(華人文化產業投資基金)入股了,是第二大股東。WME,中國一個——我現在還不能透露是哪家——一家超級大機構,正在談判買入WME很大股份。

這十三太保里上遊最大的兩個經紀公司如果都被中資滲透了,這不是很好嗎?你去滲透他,再逐漸改變他。

而且你控制了以後你發現,你的視野變了,因為你控制之前你老想著中國中國。你看索尼當年,一把買下哥倫比亞,其實有一個重大原因是因為跟松下競爭。當時所謂了高清磁帶有兩種制式,一種是索尼的Betacam,松下出了一種叫M2,這倆競爭不下。因為專業制式只有你死我活,是不可能兼容的,因為不兼容的話,電視臺沒法交流節目。索尼為了打死松下,最後把哥倫比亞電影公司、唱片公司、電視臺都買了,他們都用Betacam,其它電視網也只好用Betacam。松下由此一蹶不振,退出了所謂的專業器材市場,全球專業器材都用索尼的——他是這麽考慮的。

進去以後視野更廣了,索尼到今天為止,也沒有說讓索尼電影專拍日美合拍片,沒讓索尼音樂出一大堆日本歌手。索尼最大牌是邁克爾·傑克遜。

000021207646

一旦到了那個位置,你的視野就變成全球視野,你就不再拘泥於我是一個中國公司。索尼最終成為了一個國際公司,而且給日本整個的國家形象,各方面起了重大作用。當然索尼當年確實給日本做了最大的國家性的推廣。當時索尼買哥倫比亞,美國國內反彈巨大:小日本買哥倫比亞唱片公司,鮑勃·迪倫當年都在這里頭,變成索尼的?人家後來也習慣了,今天你再問美國人,你說索尼是哪的,沒有人跟你說索尼是日本公司,人都說索尼是一個全球公司。

我試過這個問題,我在美國街上問過很多人,我說三星是哪的?沒有人知道是韓國的。人說三星不就是手機嗎,或者電視——三星是一個全球公司。所以實際上你會逐步地一步一步走到一個國際視野,你只有走到國際視野你才真正成為國際大公司。當然你的中國基因還是帶著呢。

所以我就覺得這個就是我們要做的事情。我們大家在好萊塢為什麽那麽團結?一天到晚,我們大家,阿里的我,騰訊的,萬達的,CMC,我們經常在一起聊天,團結極了。只是還沒形成中國俱樂部,但是大家都覺得有一點意思。包括從其它公司出來的人,都還是願意在中國公司工作, 因為大家覺得我在美國公司工作,也就是一份工作,還都是有那種情懷的。所以我覺得(愛國和國際化)這兩件事一點不矛盾。

而且,不是說我們控制一個公司之後,這公司只出京劇,你必須得聽京劇。真正的文化自信是包容,而不是拒絕。

高曉松 阿里巴巴 好萊塢
贊(...)
文章評論
匿名用戶
發布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60323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