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打破剛兌如何看

來源: http://www.infzm.com/content/130908

央行發布《關於規範金融機構資產管理業務的指導意見(征求意見稿)》公開征求意見。(視覺中國/圖)

(本文首發於2017年11月23日《南方周末》)

日前,央行、銀監會、證監會、保監會和外匯局聯合發布了《關於規範金融機構資產管理業務指導意見(征求意見稿)》。這是一項旨在長遠的頂層設計,旨在控制高達近百萬億的資管市場的系統風險,壓縮通道業務等監管套利的空間,促進市場參與者向主動型管理、高水平管理的質量提升方向開展良性競爭,同時將互聯網金融等新興參與者納入監管範圍,消除了監管死角、提升監管的反應速度。

對於通過銀行進行理財的中小投資者而言,最為牽動神經的是“凈值化管理”“打破剛兌”的政策。

銀行理財市場體量龐大,總規模高達近30萬億,投資者主體是中小散戶,追求“安全的高收益”是這個群體的主要訴求。長期以來,已經習慣了“事前收益確定”“事後剛性兌付”的理財模式,新規“凈值化管理”打破了“事前收益確定”;“剛兌違規”打破了“事後剛性兌付”,這是一個根本性的規則變化,投資者自然不免疑慮說這是不是意味著銀行理財不再安全?

毋庸諱言,打破剛兌後,將來自然不免會有一個微小的產品比例會出現一定的風險,但整個理財市場會將會變得更健康。從最終效果來看,投資者還是最終的最大的受益者。

“高風險高回報”“高回報高風險”,收益與風險是相伴共生的,天下並沒有免費的午餐,這是常理和常識。但在銀行理財市場發展的初期,這個常識顯然被暫時擱置起來了,銀行理財產品的投資者取得了較銀行存款高得多的收益,同時又獲得了與銀行存款幾乎相同等級的安全性。然而,投資者獲得了無風險的高收益,並不意味著風險就消失了,而只是風險被重新分配了,或者說被集中到了銀行一側。隨著銀行理財市場的迅速擴大,銀行側的風險也在不斷累積,在宏觀經濟向好的景氣周期中,這些風險並無大礙,然而,一旦當經濟轉向收縮周期時,這些長期累積的風險就容易發展成嚴重的問題,甚至危及整個金融系統的安全,進而波及整個實體經濟。穿過未來看現在,及時打破剛兌,大大降低了未來的系統性風險,是一種未雨綢繆。

從微觀角度看,剛兌還扭曲了各參與方的激勵,鼓勵了金融資源的不當配置。剛兌的安排,降低了銀行大量籌集表外資金的難度,銀行容易過度擴張。而且過度擴張籌集的資金更多地是流向了從事資產交易的機構,而非實體企業。這些機構在傳統銀行信貸渠道中是無法獲得如此規模的資金的,這意味理財給這些從事虛擬經濟的玩家提供了大量的彈藥,加劇了整體經濟的脫實向虛的傾向。其中形成了一個效應是,“搞實業的不如炒資產的”,扭曲了全社會的良性激勵。

剛兌的持續,在變相鼓勵炒家的同時,還給大量的寄生利益相關者提供了空間,給監管套利者提供了空間,同時也降低了整個資管行業的主動管理水平,形成了靠研究、靠手藝吃飯的不如靠套利、靠寄生牟利的行業扭曲現象。打破剛兌,壓縮了寄生套利的空間,促動利益相關方,尤其是銀行,從躺在客戶和渠道優勢上轉向加強研究和風控、轉向主動性管理。從而提高全行業的業務水平,有助於整個資管行業的由大變強。

剛兌的打破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無法一蹴而就。政策制定者們已經充分考慮到了投資者的認識和接受需要一個過程,並給出了新老劃斷的安排,設置了18個月的過渡期。中小投資者完全無需恐慌。

毫無疑問,打破剛兌,是一個做強全資管行業、最終有利於投資者、有利於實體經濟的好事。但不容忽視的是,相關的投資者教育亟需加強。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59439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