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實體書店還有前途嗎

來源: http://www.infzm.com/content/125907

臺灣誠品書店蘇州店。(新華社記者 何俊昌/圖)

(本文首發於2017年7月13日《南方周末》)

2017年7月8日至9日,以“十座城·十座文化地標”為主題的亞洲書店論壇在成都舉行,與會者就中國實體書店發展方向進行深入探討。這些年來,在網絡書店及電子書的沖擊之下,中國實體書店步入嚴冬,紛紛謀求轉型。在此背景下,一批謀求多元化經營、在售書之外拓展新的業務的複合型書店應運而生。複合型書店會否成為中國實體書店轉型的新方向?實體書店還有前途嗎?值得一辯。

正方:

實體書店的消亡是個時間問題。首先,購買實體書,網購享受的折扣高、價錢更便宜;選書購書也方便,一臺電腦或一臺手機就能搞掂。實體書店購書,又貴又費時又費力,毫無比較優勢。其次,現在電子讀物、電子書大行其道,註重閱讀體驗的,會購買專門的電子閱讀器;不太註重閱讀體驗的,會選擇用智能手機看書。網上有海量免費電子讀物;即使收費讀物,在線購買,電子支付,實時推送,也很方便。在人類閱讀方式及圖書銷售渠道均發生根本變革的情況下,網絡書店對實體書店的替代、電子讀物對實體書的替代,都是不可阻遏的趨勢。

反方:

家庭投影儀、大屏幕液晶電視都面世好些年了,再加上環繞立體聲,在家里都可以有不錯的觀影體驗。如果不太註重體驗,用手機屏幕也可以在線看電影。但是,電影院的生意可沒有因此走下坡路啊。相反,這些年中國電影票房是連年創新高。實體書店也類似。在實體書店與親友一起讀書挑書購書的體驗是網絡書店無法替代的。有墨香、有質感、翻起來嘩嘩響的實體書,閱讀體驗也是電子讀物無法替代的。這種因素決定了實體書店與實體書盡管面臨一些挑戰,但絕不可能消亡的,如果把營造體驗做到極致,說不定就有複興、浴火重生的機會。

正方:

轉折點已經來臨。2016年圖書銷售額為了701億元,同比增長12.3%,但實體書店和網上書店冰火兩重天,實體書店銷售額同比下降2.33%,網絡書店銷售額同比增長30%,並且網絡書店銷售額首次超越書店。愛看實體書、愛逛實體書店的,年齡相對老一些;愛看電子讀物、愛網上購書的,相對年輕一些。後者到前者的年紀,難道會改變閱讀方式與購書渠道嗎?

反方:

實體書店可以努力營造網絡無法替代的體驗。例如臺灣誠品書店,現在它已發展成與商場有機結合的新經營模式,書香與時尚精品、高端餐廳融合,營造一種雅致、有品位的生活。又如內地的一些實體書店,走多樣化經營的複合型書店之路,把實體書店打造成一個涵蓋書店、咖啡廳、藝術畫廊、文創生活館、創意孵化地的城市文化空間,打高端、文化、創意的牌。

正方:

如果一個經營場所,做多種生意,賣書、賣咖啡、做餐飲、做文創產品、搞創意孵化,賣書的生意占比很低,還自稱“複合型書店”,似乎有些名不副實吧?這其實是在消費實體書店最後一點殘留美譽。這與其說是兼做其他生意的實體書店,還不如是實體書店生意已邊緣化的多種經營複合體;這與其說是實體書店的轉型之道,還不如說是實體書店的自我消亡之道。

反方:

第一,就實體書店而言,盡管市場在萎縮,但走小眾精品之路仍是有前途的。第二,其他生意願意借重實體書店與實體書在大眾心目中的墨香典雅形象,並願意為此付費,也是實體書店繼續存在的一個重要理由。第三,每個城市都有打造城市文化地標的需求,這就是為什麽圖書館、大劇院不掙錢,每個有品位的城市仍紛紛興建的原因。實體書店把自己打造成城市文化地標有諸多好處,一是可以取得政府對文化事業的補貼,二是大賺有文化追求的遊客的錢。

【點評者說】實體書店與實體書會消亡嗎?還真難說。電視機發明後,有人預言廣播“藥丸”,但汽車普及,讓廣播找到了新的載體,有了新的用武之地。實體書店會有這樣的轉機嗎?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54594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