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新奧技術出海

http://news.hexun.com.tw/2011-03-14/127920972.html

 作為胡錦濤主席訪美期間的重要成果,有關中美清潔能源合作的消息在農曆新年前迅速升溫,又在春節後歸於沈寂。不過,其中中國民營能源企業與美國電力巨頭的牽手,依舊惹人遐想。

  1月18日,中國新奧集團股份有限公司(下稱新奧)與美國杜克能源公司(Duke Energy Corporation,NYSE: DUK,下稱杜克能源)正式簽署《關於協同建設未來能源技術示範平臺之合作備忘錄》(下稱《備忘錄》),前者提供清潔能源開發和利用技術,後者協助開拓北美市場。

這不僅是中國民營能源企業對國外市場的首次新能源技術輸出,亦是科技部與美能源部啟動的「中美清潔能源研究中心」聯合項目的重要內容之一。

  根據合作協議,新奧將基於其系統能效理論和泛能網技術,集中對未來能源技術示範平臺進行規劃、設計和建設,體現清潔煤、能效建築和清潔車輛技術的應用,並在美國各州規劃建設一批能源生態城。

  新奧創建於1989年,是國內最早提出「推供清潔能源整體解決方案服務」的企業。成立於1904年的杜克能源是美國第三大電力企業,以火力發電為主,輔以水電、風電、核電、光電等。1月初,該公司收購了美國前進能源(Progress Energy,NYSE: PGN),收購總值達137億美元,交易完成後,杜克能源將成為北美最大電力公司。

  杜克能源董事會主席、總裁兼首席執行官吉姆·羅傑斯(James E. Rogers)評價稱,「協議彰顯了中美兩國的能源合作將會給21世紀帶來的可能」,並「論證下一代能源技術如何改變我們的生活方式」。

  多數國內能源專家持審慎觀望態度,廈門大學中國能源經濟研究中心主任林伯強表示,藉此認為中國能源技術超越美國並不合適,「這只能麻痺自己」,雖不排除某些企業在某些領域有做得好,但中美間能源技術差距十分明顯,尤其在新能源方面,美國的投入和科研均領先中國。

  《財經》記者瞭解到,《備忘錄》尚屬「藍圖規劃」,僅涉及雙方可能要進行技術合作的領域,相關合作細節如是否成立合資公司、投資金額、出資比例等仍在具體磋商中。樂觀估計,今年中將會有階段性談判成果。

  「敲門磚」

  2月18日,在接受《財經》記者專訪時,新奧副總裁兼首席品牌總監蔡洪秋概括新奧與杜克能源之間的合作是「由點及面」。

  身處加利福尼亞州,杜克能源作為以火力發電為主要形式的傳統發電企業。加州《公用事業法案》明確指出,到2012年,該州電力公司所銷售的電力必須有20%來自可再生能源。這一指標也限定了杜克能源的發展方向。

  可再生能源中包括光電、風電、生物質能和水電。水電受資源制約,風電受環境制約,生物質能發電仍處技術摸索階段。太陽能發電,尤其是光伏發電,自然成為現實條件下的最優選擇。

  杜克能源此前並沒有進行技術研發與投入,而是借助收購或合作方式提升其可再生能源發電比例。2008年和2009年,該公司均曾直接購買風電場以擴張風電佔比,但即使加上此前在水電、核電等領域的發電量,它們對指標配比的貢獻仍不盡如人意。

  迫於壓力,杜克能源不得不面臨兩個選擇,一是如何在傳統發電中植入更清潔的技術;二是在終端發電中如何使用更多的光伏發電。

  新奧進入光伏能源領域則是在2007年,通過購買美國應用材料公司的太陽能薄膜電池全套自動化生產線,成為亞洲第一家薄膜太陽能電池生產企業。2008年,全球第一片超大型5.7平方米的矽基薄膜太陽能電池板下線,太陽能轉換率可以達到9%。

  2009年,新奧註冊成立北美公司,開始招攬本地員工並逐一拜訪當地的電力公司,還在加州建立了一個小型光伏電站做示範展示。

  「一個想買,一個想賣。」蔡洪秋告訴《財經》記者,雙方的結合便順遂而成,「這也為此次生態城的合作埋下了伏筆。」

  新奧面臨的競爭對手並不少。2003年至2007年,全球光伏產業高速發展,中國13家光伏企業幾乎同時IPO。光伏電池板亦成為最搶手的產品之一,多晶矽價格最高點曾達到每千克400美元-500美元。

  然而,2008年9月金融危機爆發後,光伏產業一落千丈,多晶矽價格直跌至每千克22美元。幾乎所有電池板廠商都沒有出路,不少中國企業裁員、關停生產線,一片肅殺景象。

  蔡洪秋稱,當時,中國所有電池板製造商都有一個共同舉動——往終端延伸,拉長產業鏈,研究市場、做集成服務,「找合作夥伴,用自己的產品建電站。」這一選擇也正符合新奧「系統集成服務提供商」。同時,歐洲企業開始進軍北美市場,又形成一個頗具競爭力的國外軍團。

  「他們屬於機會推動型、市場壓力型,我們的初始定位就不是做設備製造商,是主動往終端沈下去,要形成一個集光伏發電、二氧化碳減排、煤基能源清潔利用等於一身的聯合艦隊。」蔡洪秋說,這一差別促使杜克最終選擇了新奧,雙方決定對北美市場光伏能源進行聯合開發。

  蔡洪秋對《財經》記者透露,杜克在謀求戰略轉型的過程中,已經厭煩了「一個項目換一個合作夥伴」,希望找到一個長期的戰略合作者。

  2010年全球光伏市場回暖,一度被迫向終端延展的電池板製造商立即毫不猶豫地收回戰線,轉而著力擴大產能,從「集成服務」變回「產品製造出口」。

  「新奧的理念就是要為客戶提供清潔能源整體解決方案,生態城就是這一理念的最好體現,但理念輸出畢竟有難度,只能借助可見可感的太陽能技術這塊 『敲門磚』。」不便具名的新奧人士表示,新奧與阿布紮比有過類似接觸,以太陽能合作為引子,繼而推廣生態城,「希望以後這種方式可以擴展到其他國家和市 場」。

 政府態度利市

  蔡洪秋對《財經》記者表示,新奧希望能將其“生態城概念”和相關的新能源技術帶到美國。

  這一概念的輸出並不容易,知情人士透露,無論發展風電還是光電,杜克能源在當時實乃權宜之計,直接目的是填補可再生能源指標不足。“那個時候,他們認為新能源只是初級階段,不認為清潔能源將形成持續產業鏈。”

更直接的考慮則是,杜克能源的發電部分屬政府管制企業,利潤得到有效保證,但清潔能源部分屬非管制企業,必須參與到殘酷的市場競爭中,這對於一個既無研發團隊又無創新技術的企業而言,著實讓人心裏沒底。

  不過,美國政府對可再生能源發展篤定的支持態度和政策刺激,敦促杜克能源重新思考。

  不過,美國政府對可再生能源發展篤定的支持態度和政策刺激,促使杜克能源重新思考。

  2010年9月,作為美國清潔能源標準最嚴格的幾個州之一,加州空氣資源委員會立法要求到2020年達到33%可再生電力標準。也就意味著,到 2020年該州銷售電力的三分之一必須來自於可再生能源,分階段目標對使用可再生能源的比例分別是2012年-2014年達到20%,2015年 -2017年達到24%,2018年-2019年28%,2020年達到33%。

  最近幾年,美國總統奧巴馬多次在重要場合公開表態,要想使美國的經濟真正轉型、維護美國的國家安全並使地球免遭氣候變化之苦,生產清潔的可再生能源勢在必行。

  今年1月,奧巴馬在發表國情咨文時表示,政府計劃將全美清潔能源產量提升一倍,要實現這一計劃,到2035年美清潔能源發電比例需達到80%。

  有分析指出,奧巴馬新計劃內涵遠超過去年的法律提案,雖不一定能最終獲得通過,但彰顯出美國政府大力發展清潔能源的決心。

  未來,可再生能源發電將不再局限於風能和太陽能,還包括核能、天然氣以及碳捕獲和掩埋技術等。

  杜克能源意識到,囿於傳統能源領域並不明智,謀求戰略轉型才是亟須,並開始重新審視新奧灌輸的新能源方案。而對於新奧而言,獲得杜克能源的技術肯定才更加緊要。

  蔡洪秋告訴記者,太陽能合作簽約完成後,甚至在一些項目做起來後,杜克能源仍對新奧持懷疑態度,“他們還是試試探探的,心裏在打鼓,這家企業到底行不行,這家民企到底有沒有技術。”

  隨著合作深入,杜克能源的疑慮被一點點打消。《財經》記者了解到,新奧已在北美建造起一座10兆瓦光伏發電站,在談項目包括新澤西垃圾填埋場光伏合作項目、內華達州200兆瓦光伏項目、加州100兆瓦光伏項目等。

  “這是一個相互摸底、相互交底的過程,雙方的資源和意願一層層、一步步表達出來。”蔡洪秋告訴記者,項目談判中逐漸涉及其他合作領域,如微藻吸碳合作、泛能網技術應用、能源生產儲配和利用回收等,“凡是清潔能源產業鏈中能夠合作的點,我們都做了充分交流和溝通。”

  模式復制存疑

  《備忘錄》的簽訂過程非常順利,蔡洪秋表示,“這一回合的談判沒有競爭對手”。

  據介紹,新奧與杜克能源未來在能源技術示範平臺的項目建設內容,包括能源生產、能源儲運、能源應用、能源再生和能效匹配中心五個模塊,這正是新奧生態城的模型。

  生態城模型中,包括利用當地太陽能生產電力、燃氣和熱水,最大限度吸收環境勢能,實現能源自給。

  新奧的生態城模型通過能源供應系統與建築、公用設施、交通設施等用能單元交互,達到能源供需相當、品質匹配。通過高效儲冷熱和儲電系統,對生態 城內產能和用能在時間和空間上的供需進行調節。對汙水、雨水進行循環凈化使用,垃圾進行氧化發電,二氧化碳進行資源化轉換,達到廢棄物、廢棄能量全部回 用。

  蔡洪秋表示,生態城構建出一個涵蓋建築、工業、交通的完整城市能源系統,借助IT智能進行匹配、監控和調度,使系統能效保持在最優狀態。

  據測算,生態城內可再生能源使用率可達70%,垃圾回收利用率超過90%,綠色交通比例達100%,碳減排率(包括可再生能源、生物固碳和CCS技術減排)超過70%,可將“生態循環,系統增效”變成現實。

  “這一模式的贏利點在於,把客戶單一的能源需求變成綜合供應保障,把單一的能源消費變成某一區域智能化的匹配保障。”蔡洪秋透露,生態城不僅是 一條完整的可再生能源產業鏈,更是一種商業模式,可以不斷在各個城市復制,從客戶節省的能源費用中獲得利潤回報,贏利方式類似於目前的合同能源管理。

  蔡洪秋推算,單從商業利益看,生態城的毛利率最高可達50%,若考慮社會價值,一般設計其利潤回報為30%到50%。“技術創新帶來的商業價值具有獨占性,企業就擁有了獨家定價權,沒有直接市場壓力。”

  然而,在還沒有一個示範項目實際運作的前提下,一切設計與計算畢竟只是停留在紙面上,它顯得那麽模糊。目前,新奧就正面臨這樣的考驗——是否真正有技術,技術又是否真正具備市場價值?

  “在清潔能源技術的開發實踐上,我們正在努力做。讓我們的技術轉換為直接的市場競爭力,轉換為直接的利益,還需要有一段時間去證明。”蔡洪秋說。

  今年底前,新奧在廊坊投資建設的“能源生態城”將對外開放,其可再生能源使用比例可達63%,和傳統城市能源應用相比,碳排放將減少35%,能效提高20%。屆時,有關技術方面的疑問或許能夠得到解答。

  但生態城的商業效益到底怎樣,仍然是個未知數。至於新奧所期冀的模式復制,更是一個遙遠的期望。

  蔡洪秋在接受《財經》記者專訪時,並未對生態城營運策略和贏利模式做過多闡述,他只是不斷強調,“我們需要尋找到合適的合作夥伴,去幫助我們在市場中釋放技術。”

  新奧與杜克能源的對接談判正在進行中,接下來,雙方將會成立一個或多個合資公司實施具體合作。圍繞生態城所覆蓋的領域,如光伏、微藻、煤基等,也正在北美洽談除杜克能源外的其他客戶,談判對象超過十家。

  “民營企業在海外談合作更方便一些,不存在傾銷、政府補貼這類問題,安全審查也沒有問題。”蔡洪秋表示,很看好北美、歐洲和東南亞市場。

  至於新奧能否成功講述一個能源民企的美國故事,只能留待時間和市場給出答案。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4802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