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2016滬市公司營收、利潤雙升 上證所將全面加強一線監管

2017年4月30日,滬市1264家上市公司的年報披露順利收官。5月4日晚間,上海證券交易所(下稱“上證所”)發布滬市上市公司2016年年報整體分析報告。

過去一年,滬市上市公司扭轉了2015年營收和利潤雙降的局面,營業收入和凈利潤分別同比上升4.55%和1.29%。整體來看,滬市公司2016年寶呈現出藍籌主板市場的優勢地位明顯、實體類上市公司業績整體改善、並購重組助推效應得到強化、投資者回報繼續保持高位水平等七大積極特征。

未來在監管上,上證所表示將繼續全面加強一線監管,整治市場亂象,抑制上市公司“脫實向虛”的不良傾向。具體包括,從嚴監管概念炒作、“忽悠式”重組、大股東清倉式減持等市場亂象,繼續完善高送轉、股東減持、權益變動等相關配套制度。另外,持續推進全方位、實質性監管,讓中介機構承擔起“看門人”的責任。最後,對杠桿增持、舉牌等行為,強化出資方、資金來源、杠桿水平等方面的穿透式披露,在揭示風險的同時,也避免違規杠桿資金流入股市,防止金融風險的交叉感染,維護市場穩定。

7大積極特征

2016年,滬市公司共實現營業收入24.46萬億元,同比上升4.55%;共實現凈利潤約2.18萬億元,同比上升1.29%,扭轉了2015年營收和利潤雙降的局面。

整體上看,滬市營業收入和凈利潤占兩市比例分別為74.66%和78.99%,藍籌主板市場對實體經濟的貢獻仍占主體地位,藍籌主板市場的優勢地位依舊明顯。

具體從滬市企業的業績表現來看,代表國家支柱性行業龍頭的上證50、上證180公司的經濟貢獻最為顯著。上證50實現營業收入12.97萬億,凈利潤1.41萬億元,占滬市整體53.04%、64.75%,上證180實現營業收入18.16萬億,凈利潤1.92萬億元,占滬市整體74.26%、87.90%。

另外,國有企業繼續發揮了支柱和龍頭作用。報告期內,滬市國有公司(包括金融類)數量648家,約占總體的5成,實現營業收入20余萬億元,占滬市整體比例約9成;實現凈利潤約1.97萬億元,占比90%。

2016年,實體類上市公司業績整體改善的趨勢也較為明顯。數據顯示,扣除金融類企業,滬市實體類公司實現營業收入18.91萬億元,同比上升5.72%;實現凈利潤0.72萬億元,同比上升12.98%,實現了收入與盈利的雙增長。

相較於2015年滬市實體類公司營業收入8.57%和凈利潤21.93%的降幅,滬市非金融類企業一改2015年走勢疲弱的態勢,2016年實體經濟回暖態勢顯現。不少傳統行業企業加大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力度,業績得到明顯改善,如萬華化學等;同時,國家“一帶一路”戰略為不少企業提供了強大的發展助力,如中國建築等。

傳統過剩行業的調整初見成效,戰略新興產業也繼續保持了良好的發展勢頭。數據顯示,高技術產業、戰略性新興產業等新動能持續較快增長,其中尤以汽車、電子、醫藥制造、電氣機械等新興制造業更為明顯,合計實現營業收入2.43萬億元,同比增長15.31%;實現凈利潤1421.85億元,同比增長17.21%,業績保持了高於滬市平均水平的高速增長。

另外,2016年,在整體制造業固定資產投資增速有所回落的情況下,汽車、電子、醫藥制造、電氣機械等新興制造業投資增速保持上升趨勢,達到17.42%,較上年提高近10個百分點。同時,新興制造業占滬市營業收入的比重由2015年的11.16%上升至2016年的12.87%,新興制造業對整個實體經濟的貢獻率也在不斷提高。

服務消費行業方面,近年來,滬市利潤貢獻公司已經以第三產業的服務業為主。。2016年,滬市包括房地產、金融、文化、信息技術、飲食、零售百貨等在內的服務業公司,合計實現凈利潤約1.7萬億,占總體比例已近八成,貢獻極大。

就過去一年監管風暴不斷的並購重組來說,2016年,滬市公司並購重組呈現量減質增的總體態勢。全年共完成並購重組594家次,交易總金額8500億,較上一年度同比分別下降31%和18%。

重大資產重組方面,共有178家公司停牌啟動重組,同比下降28%;共披露150個重組預案,同比下降1.32%;89家公司完成重大資產重組,涉及交易金額3500億元,合計增加市值1900億元,新增市值超過百億公司13家。與往年相比,2016年滬市並購重組回歸價值創造本源,與宏觀經濟改革更為合拍。

總體來看,滬市2016年並購重組有三個亮點。首先,150單重大重組中,接近130家公司涉及橫向或縱向產業整合,交易金額近4000億元,方案數量和交易金額的占比均達到滬市整體重組公司的8成,聚焦主業做強做精做細產業鏈成為滬市並購重組的主基調。

其次,重組產業多分布於實體行業,主要集中於電子、醫藥、化工、房地產等與國民經濟休戚相關的制造業和服務業,標的資產屬於實體行業的方案數量與交易金額均超過滬市整體的80%,並購重組的方向呈現出回歸實體經濟的良好態勢。

最後,全部並購重組案例中,近1/2集中於高端制造、節能環保、生物醫療、新能源等新興行業,展現出通過整合協同,加速向高端價值創造發展的新方向,並購重組支持企業產業轉型中升級發揮的作用更加明顯。

在投資者回報方面,2016年滬市公司分紅整體比例為31.38%,與往年基本持平。統計顯示,共有870余家公司推出派現方案,占公司總數的69.38%,同比增加約2個百分點;合計派現6800余億元,同比增加約1.5個百分點。

分紅公司里,代表藍籌績優股的上證50和上證180成分公司依然是分紅主力,分別派現4068億元和5747億元,占滬市分紅總額的59.56%和84.15%。從行業分布情況看,金融業的派現力度最大。

從公司分布情況看,持續穩定高比例分紅公司群體正在逐漸形成,單年分紅比例在50%以上的企業174家,30%以上的634家,其中有300余家公司連續三年分紅比例超過30%。諸如中國神華、福耀玻璃、大秦鐵路等公司已經成為滬市公司長期大比例分紅的典範。

最後在公司成本費用方面,2016年,在國家“三去一降一補”宏觀政策影響下,滬市實體經濟(非金融類公司)在成本節約、費用控制、現金流量方面都呈現良好趨勢,整體經營質量有所改善。

四個不平衡因素

上證所在滬市上市公司2016年年報整體分析報告中也指出,滬市上市公司發展存在四個不平衡因素。首先是傳統產業與新興產業發展不平衡,部分傳統產能行業業績仍出現較大幅度下滑。

例如,受國際油價低位震蕩、國內天然氣價格大幅下降等因素影響,石油開采業及加工業的營業收入及凈利潤較去年同期下滑約5%。其中,石化油服等公司業績出現大幅虧損。另外,傳統產業的增長持續性仍待觀察,新興動能規模尚小,對經濟發展的支持作用仍需培育。

第二是金融與非金融企業利潤貢獻和發展速度不平衡,滬市金融業貢獻占比過大的局面仍然延續。統計顯示,2016年,金融業公司實現凈利潤1.46萬億元,在其營業收入約20%的情況下,凈利潤占滬市整體比例高達2/3,滬市利潤貢獻還存在過於依賴金融業的情況。

同時,金融業發展規模有所趨緩,在營業收入較去年同比基本持平的情況下,凈利潤同比下滑3.59%。其中,滬市21家上市銀行,2016年共實現營業收入3.63萬億元,同比僅微增0.36%;實現凈利潤1.30萬億元,同比僅增長1.74%,遠低於非金融類公司的增長率。

第三是國有民營企業經濟增長不平衡。總體上看,滬市國企業績的增長水平低於滬市平均水平。除金融行業外,滬市國企主要分布在采掘、電力、交通運輸、汽車、鋼鐵等傳統制造業,受周期性、總量性等因素影響,2016年國企營業收入同比僅上升2.41%,並且凈利潤下降1.28%,低於滬市平均水平。

此外,國企、民企經營業績增速差異明顯。2016年,與國企營業收入微增,凈利潤下滑相反,民企營業收入和利潤實現了“雙升”,增長率分別達到20%和29%,並且遠高於滬市平均水平。

第四是不同公司財務質量和經營風險不平衡,部分公司出現業績滑坡甚至虧損。統計表明,419家上市公司凈利潤同比出現下降,其中145家公司同比下降50%以上;236家公司主營業務虧損,其中,131家依靠政府補助、資產處置收益等非經常性損益項目實現盈利;107家公司出現虧損,占公司總數的8.47%,其中31家公司因連續兩年虧損等財務指標觸及退市指標,被實施退市風險警示(*ST),有2家公司因連續三年虧損被予以暫停上市。

盈利公司中,部分公司盈利質量不高。統計數據表明,1157家盈利公司中,212家公司經營活動產生的現金流凈額為負,部分非金融類公司存在杠桿比率較高的現象,有180余家公司資產負債率高達70%以上。

另外,還有部分公司在財務報表信息質量和內控方面存在問題。具體來看,51家公司年度報告被年審會計師出具非標準審計意見;部分公司會計政策、估計和處理不規範,對財務報表結果產生不當影響。此外,部分公司內部控制被出具否定或無法表示意見,公司治理和規範運作存在較為嚴重的缺陷。

繼續加強一線監管

上證所表示,將繼續全面加強一線監管,整治市場亂象,抑制上市公司“脫實向虛”的不良傾向。

首先上證所將鞏固整治市場亂象的成果。從嚴監管概念炒作、“忽悠式”重組、大股東清倉式減持等市場亂象,繼續完善高送轉、股東減持、權益變動等相關配套制度。

第二,將持續持續推進全方位、實質性監管。要從公司、中介、交易、會員等各方面,全面強化一線監管。對擾亂市場秩序的行為,堅決打擊,切實強化公司責任意識,讓中介機構承擔起“看門人”的責任,凈化市場環境,改善資本市場生態。

第三,將實施穿透式監管,防止金融風險向實體經濟傳導。對杠桿增持、舉牌等行為,強化出資方、資金來源、杠桿水平等方面的穿透式披露,在揭示風險的同時,也避免違規杠桿資金流入股市,防止金融風險的交叉感染,維護市場穩定。

在服務上,上證所將優化上市公司結構,吸引更多戰略新興產業公司在藍籌主板上市。統計顯示,近一年來,滬市180余家新上市公司中,80%的新公司屬於高端設備制造、信息技術、文化傳媒等戰略新興行業。

另外,上證所將促進更多公司利用可轉債、優先股等再融資品種發展壯大;也將積極支持上市公司利用並購重組實現結構調整和轉型升級。對符合國家產業政策、有利於幫助上市公司化解過剩產能、支持實體經濟發展等重大資產重組事項,加大政策咨詢服務力度,提高信息披露事後審核效率,引導鼓勵上市公司主動利用資本市場持續改善經營質量。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47888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