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李嘉誠遭遇加拿大反避稅裁決

http://slamnow.blog.163.com/blog/static/1993182362011112111433488/

香港長江實業(00001.HK)主席李嘉誠或許要重新衡量他對加拿大特別的個人感情了。

加拿大聯邦最高法院於12月16日做出終審裁決,認定李嘉誠及其長子李澤鉅涉及在海外避稅高達875萬加元。根據裁決書,李嘉誠除了需支付875萬加元的避稅款項以及10%的罰款(即約87.5萬加元)外,還需承擔上訴的訴訟費用。

「這是濫用公司合併,根據一般反避稅規例(GAAR)的裁決是恰當的。」裁決書稱,加拿大聯邦最高法院的9位法官就此達成一致。

由於適用範圍的寬泛和實施上的不確定性,一般反避稅規例往往成為各國所得稅中最受爭議的部分。加拿大一般反避稅規例生效20年以來也僅運用過3次。

此前,李氏集團旗下的加拿大子公司Copthorne控股公司(Copthorne Holdings Ltd,下稱「Copthorne I」)已多次上訴。2007年,加拿大聯邦稅務法庭判決Copthorne I敗訴。此後,Copthorne I不服,提出上訴,而2009年加拿大聯邦上訴法庭支持了稅務法庭的判決結果。今年1月份,加拿大最高法院聆訊該案並於12月16日公佈終審裁決。

「垂直兼併」化身「橫向兼併」

事情要追溯到上個世紀90年代。

1993年,李氏集團決定將4家子公司合併,包括VHHC控股公司(VHHC Holdings Ltd,下稱「VHHC I」)、Copthorne I和另外兩家公司。VHHC I是赫斯基石油公司(Husky Oil Ltd,下稱「赫斯基石油」)的控股公司,直接持有赫斯基石油的部分股權,同時通過子公司VHSUB控股公司(VHSUB Holdings Inc,下稱「VHSUB」)間接持有部分赫斯基石油的股權。而Copthorne I是李氏集團旗下一家荷蘭公司--大城市工程公司(Big City Project Corporation B.V,下稱「大城市」)的全資子公司。

根據加拿大所得稅法(Income Tax Act),如果兩家公司是母、子公司關係,合併(即垂直兼併)後新成立公司的已繳股本並非二者之和,而是要將母公司持有的子公司的股權做沖銷處理。

「沒有採用常規途徑合併,就可以看做是有規避的嫌疑。」一位法律界人士告訴本報記者。

由於VHHC I是Copthorne I的全資子公司,如果不經「處理」,在垂直兼併的情況下,VHHC I的已繳股本總額6740萬加元將被抵銷。為了避免股權被沖銷,李氏集團通過一系列交易,將Copthorne I和VHHC I從母子公司變成姐妹公司。

1993年7月7日,Copthorne I將其持有的VHHC I股權出售給母公司大城市;1994年1月1日,Copthorne I、VHHC I和另外兩家公司合併,新公司仍然命名為Copthorne控股公司(下稱「Copthorne II」),Copthorne II發行的所有股份由大城市持有。橫向兼併的結果,是使各子公司的已繳股本得以累加。

通過多次合併交易避稅

1994年,加拿大修訂海外應計財產所得(FAPI)後,Copthorne I 的子公司Copthorne海外投資公司(一家在巴巴多斯註冊的公司,下稱「COIL」)的收入需要繳納稅款,李嘉誠隨即決定將這家在新加坡從事債券交易的公司併入集團下的其他實體。

同年,李嘉誠在巴巴多斯成立L.F.投資公司[L.F. Investments (Barbados) Ltd,下稱「LF」],分別從大城市和L.F.控股公司(L.F. Holdings)手中買下Copthorne II 和VHHC I的控股公司VHHC投資公司(VHHC Investments Ltd,下稱「VHHC」)的全部股份,根據加拿大和荷蘭的稅收協議,大城市出售股份的資本利得屬於非應稅收入。

1995年,李氏集團旗下兩家子公司再次與Copthorne II 和VHHC合併,新公司仍命名為Copthorne 控股公司(Copthorne III)。通過這次合併,LF從Copthorne III獲得164,138,025份D級優先股,每股1加元。

合併後不久,Copthorne III贖回LF持有的142,035,895股D級優先股,支付對價約為1.42億加元,由於贖回金額並未超過該筆股份的已繳股本額,贖回行為不適用所得稅法,Copthorne III也並未代扣代繳任何稅款。

儘管加拿大所得稅法並未明確要求這種資本返還應作為應稅收入,但加拿大聯邦稅務局認為,李氏集團旗下公司的一系列交易是濫用合併,故意規避所得稅法的相關規定,違反了一般反避稅規例。

Copthorne I還承擔了另一項掩蓋收益的重擔。

1989年,Copthorne I出售持有的Harbour Castle酒店獲得豐厚盈利,並將盈利投資於子公司COIL。1991年,赫斯基石油的市場價值下跌,VHSUB所持股權蒙受未實現的資本損失。1992年,VHHC將持有的VHHC I股份出售給Copthorne I後,VHHC I將所持VHSUB股份轉手給Copthorne I,使Copthorne I藉著赫斯基石油的資本損失來掩蓋出售Harbour Castle酒店帶來的利得。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0082

恒指之父病逝加拿大

2012-1-12  NM

恒生指數的起跌,每天都牽動着散戶及金融界的脈搏,但相信沒多少人知道誰是恒指創辦人,他就是剛於多倫多去世的關士光。關士光出身於金融世家,父親 及大伯開辦銀號,他曾在舅父鄧肇堅的天福銀號打工;六二年加入恒生,在老闆何善衡的推動下,於六九年十一月廿四日創立恒生指數,不單成為香港金融業的指 標,更為恒生打造一個金漆招牌廣告。 年輕時,滿腔熱血的關士光在二戰時曾任美軍的翻譯員,他不屑中國政府「講一套,做一套」的作風,遂於八四年中英聯合聲明簽署後離開栽培他廿二年的恒生,舉 家移民加拿大,過着平淡的生活。喜歡閱讀寫作的他,在彼邦出版了一本回憶錄——《The Dragon and the Crown》,記載着香港的政治、經濟、歷史以及他與恒生銀行的感情。


士 光於去年除夕於嘉堡慈恩醫院(Grace Hospital)去世,喪禮於多倫多時間上週六於北約克央街(Yonge Street)的R. S. Kane Funeral Home殯儀館舉行,約一百五十名出席者都是關家親友,關士光的長女關慧瑜及姪女關慧中分別致辭,談及生活趣事。現場所見,儀式簡單低調進行,也未見有老 僱主恒生銀行致送的花圈,喪禮舉行約四十五分鐘,由姪兒關卓中等人扶靈,遺體隨即送往火化,一代恒指之父化作一縷輕煙。 晚年的關士光,因心臟病需要照顧,入住多倫多頤康安老院,院友後來才得悉他是恒指之父,與關士光特別投契的姪兒關卓中接受本刊訪問時說:「叔父在加拿大, 生活平淡清靜,佢有一班恒生舊朋友喺呢度,閒時一齊打麻雀、飲茶,他最愛閱讀及寫作,香港嗰邊都有定時寄恒生通訊俾佢。」曾任雜誌編輯的關卓中又稱與妹妹 慧中,鼓勵叔父撰寫回憶錄,讓年輕人認識香港早年歷史及經濟,關士光遂於二○○八年十二月在多倫多出版《The Dragon and the Crown》,書中不止憶述編製恒生指數的過程,還透露他有如恒指般變化萬千的人生。「阿叔都係想寫俾下一代睇,叫做對子孫有所交代,佢好鍾意寫作同睇 書,我哋做姪嘅,都鼓勵佢。」

父親大伯辦銀號
關士光雖然像個文人,但他一生與金融業有不解之緣。關士光一九二五年在 香港出生,在家排名第三,與四兄弟、一家六口居於堅尼地城青蓮台,母親鄧肇瓊為鄧肇堅的妹妹,父親關濟東曾與伯父關淮洲合作開辦肇源銀號,風光過一陣子。 但二十年代末期,美國經濟衰退、全球經濟陷入危機,銀號又因從事投機,接連虧蝕先後倒閉,伯父的銀號破產。 父親關濟東為養家從事過多份工作,雖然經營銀號失敗,惟他還安排當時十五歲的關士光,到舅父鄧肇堅主持的「天福銀號」當後生兩個月,希望他能學習銀號經營 之道,在金融界發展。關士光小學畢業後入讀名校皇仁書院,後來太平洋戰爭爆發,港英政府備戰,在親友鼓勵下,成為防空救護員,至一九四一年香港淪陷,關士 光被迫輟學,一家生活亦陷入困境,母親鄧肇瓊只好先後送他及四弟子光,到柳州投靠親人,關士光渴望繼續讀書,但人浮於事,加上父親在一九四三年七月病逝, 令他打消升學念頭,並響應國民政府號召,入伍為美軍當翻譯官。關士光在回憶錄透露,歷經二戰、國共內戰,到共產黨解放中國大陸,他與很多年輕人般,懷着一 腔希望新中國可以進步的熱血,一度想入讀專為培訓革命幹部的廣州南方大學進修,但最後打消念頭,他接受朋友勸告,指他的英文底子好,不如回港,了解國際經 濟及社會後,才重回祖國服務。就這樣一念之差,改變了關士光一生。

關士光生平

編製恒指 免費廣告
關 士光於一九六二年二月一日加入恒生工作,雖說有良好英語根基,但他在書中透露,能加入恒生全因人事關係,年長他四年的兄長關文光,當時在新加坡大昌貿易行 任總經理,董事長何善衡是恒生銀行老闆,而大昌行的副董事長兼總經理梁銶琚也是恒生董事,關士光得兄長引薦進入恒生,擔任資料研究室主管。當時的研究部只 有他一人,一張書桌、一張椅和一個小書櫃。 而關士光在恒生的「伯樂」,則是於六十年代後期,升任為董事長的利國偉,當時經濟發展迅速,何善衡、何添及利國偉等人認為,恒生應編製一項對投資者有用的 服務,利國偉等人便構思一個測度股市走勢的指數,何善衡亦對此大表支持,一個以恒生為名的指數,每天在各傳媒通報股市消息,宣傳之效無可估計。利國偉便着 關士光籌備,在多位經濟學家相助下,關士光等人以加權資本市值法(weighted market capitalization method)計算恒指,而為分類市值良莠不齊的股票,又將股市最有代表性的股票選為成份股(component stock);最後選擇一九六四年七月三十一日為恒指基數日,因當年股市表現最為平淡,當天甚少公司宣布派息或紅股,至一九六九年十一月廿四日正式公開發 表。恒指的誕生也帶來不少壓力,關士光在書中透露,當時有傳媒戲稱恒指為「老友記指數」,暗示恒生與某些成分股公司關係密切,亦因名列這些「藍籌股」,故 不少上市公司均意圖說服恒生,以其股票作為成分股,幸何善衡等人站得住腳,婉拒不合理要求。


恒生前常務董事兼副行政總裁陸觀豪(左)曾跟隨關士光,籌備恒生指數。圖為他與鄭海泉(右)於二○○三年恒生慶祝七十周年活動上祝酒。記者致電陸觀豪,他的太太稱丈夫外遊,至本週三才返港,她也得悉關士光去世,指這位老人家很友善。

不諳職場權鬥
關 士光創辦恒生指數之餘,也作為銀行的文膽,曾在恒生銀行工作的許沂光回憶:「關士光文筆好好,當時利Sir(利國偉)的講稿演詞都係佢寫。」關士光於一九 七八年一月獲利國偉升任為高級經理,但他在回憶錄中,坦言在恒生工作,如果不懂辦公室政治,即使有多大本事,在恒生的前途有限,又形容自己「個性耿直、嫉 惡如仇,不屑對人呵護奉承」,在同事心目中亦是「不識撈」的人,在工作與辦公室政治壓力下,一九八三年他心絞痛入院後,令他萌生去意。對香港,他不見留 戀,他不滿香港空氣混濁、環境侷促,不適合退休生活;他承認崇洋,但亦希望中國不會出現一個以暴易暴的政權,在書中直言:「中國政府往往講一套、做一套, 結果人民受到一場又一場的浩劫」,很難相信回歸後的香港會是下一代安樂窩,他遂於一九八四年、五十九歲退休,與妻女移民加拿大,歸於平淡。但在八九年六四 民運時,仍組織民眾在多倫多市中心遊行,聲援民運人士,還自言當地比殖民地時代的香港,更有集會自由。恒指之父在書中引述孔子說話︰「五十而知天命,六十 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踰矩」,他為香港人創立重要經濟指標,晚年卻在異鄉,方可尋求到理想的生活。 ####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0608

高福利國家的個人付出和回報——談談加拿大的稅收制度

http://www.infzm.com/content/88808

一位從國內移民過來的朋友,暫時找不到理想的工作而選擇了讀書,在聊天的時候感嘆:「一分錢都還沒貢獻就已經收了一堆的福利,都覺得不好意思接受。」

誰都知道加拿大是個高福利國家。窮人教育一路免費,社會福利開支佔GDP的23.1%。在加拿大,如果沒有收入來源,單身可每月領取500到700加元(1加元約合6.06元人民幣)的生活保障金,三口之家每月可領取1100到1300加元的生活保障金,如果一直沒工作,這筆錢可一直領下去,直到死亡。任何65歲以上的公民不管過去工作與否或工作時間長短,均可申請聯邦養老金。

但是,在加拿大你也別想發大財,高福利國家並不是個個都成富翁。有人說,加拿大是「萬稅之國」,這當然有些過頭,但加拿大確實是世界上稅負最重的國家之一。高福利來自高稅收,此話不假。個人向國家納稅,國家保證人民安定富足地生活,在加拿大這類國家是天經地義的事。

那麼,究竟加拿大的稅收負擔對於每個人來說有多重,個人又從國家中得到多少福利呢?我移居加拿大近半年,就以切身體驗談談這個國家的稅制、福利情況。

付出:稅負確實比較高

在加拿大,稅無處不在。在我所居住的安大略省(下簡稱安省),合計13%的GST(商品服務稅)和HST(和諧消費稅)幾乎在絕大多數日常的交易中都需要額外支付;個人所得稅在每個月工資賬單上「血淋淋」地呈現,稅率比國內還高;至於企業經營,各式各樣的稅種更是數不勝數。

在安省,13%的GST和HST是一項增值稅種,除了規定一些商品和服務項目適用免稅外,其餘的交易一概徵收。這種控制交易商品和商家的辦法,比控制徵收人群更明確、容易。在加拿大,無論多小的餐館,甚至出租車上都有正規交易系統或刷卡服務,因為打開門做生意就要面對稅務監管,用標準化的系統和服務可以減輕商家的賬務負擔。當然,總有例外,有人做生意就只收現金人工記賬,但照樣要客人支付13%的稅。

對個人所得稅,加拿大和中國一樣採用累進稅率,主要由聯邦稅和各省自己的稅疊加而成,兩部分的稅率不盡相同。簡單估算,假如年收入為10萬加元,理論上每年要交約28354加元的所得稅。

個人所得稅的徵收採取先征後退的方法。個人的每次收入(加拿大的薪酬發放多為週薪或者雙週薪)只要超過了區間的起征點就要按比例納稅,至於最終年收入是否超過起征點,將通過年度個人收入申報來確定是否需要補稅或退稅。

從以上的納稅比例來看,加拿大稅負明顯比中國國內高。難道加拿大人比中國人能忍受?或者說這些稅對於加國人民來說根本不算什麼?不是。為什麼中國人和加拿大人對稅的態度會有天壤之別?個人認為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其一,法規的明確性;其二,稅法的公平性;其三,稅的用途。客觀說,絕大多數人不會選擇去觸犯法規,只要法規明確規定的稅率和適用範圍,大家不會覺得交稅難以接受。對徵收對象,國內最可怕的是有太多特例,太多「不適用範圍」,導致很多人削尖腦袋擠進這個「不適用的範圍」,享受各種不該享受的待遇。

回報:讓你覺得都不好意思

有付出就要有回報,交了稅就要享受到納稅的好處,不是簡單的「納稅光榮」就會滿足,否則人人都不會自覺納稅。加拿大對納稅人有什麼回報?

關於稅的用途,聯邦及每個省的稅務機關網站,都有清晰的報表和說明,告訴人民每年的稅收和使用狀況。但相信大多數平民百姓並不太關心這些,大家會更關心真真切切降臨到自己頭上的利益。

除了上邊提到的退稅及各項福利外,納稅的多少還將影響個人信用、貸款申請以及移民親屬團聚申請等等與生活息息相關的各個方面。

剛到加拿大時,在移民服務中心,服務顧問拿出了一摞表格,要我仔細閱讀琢磨後再填。我花了將近一個星期才能完成,填完之後換回來的是一系列的回報:

首先,對於小孩,政府從不會吝惜。大家耳熟能詳的牛奶金(CCTB)和育兒補貼(UCCB),是政府資助所有家庭撫養嬰幼兒的補貼。在安省,6歲以下小孩固定每月補貼100加元,然後根據家庭收入狀況另外給以援助,可以拿到將近380加元,也就是說每月總計最高有480加元的補貼。因此有人笑說,多生幾個夠養一家子了。此外,每年每個小孩還可以獲得約500加元的課外活動補助,用於培養小孩的各樣興趣愛好。

其次,政府每年還會根據社會的平均收入和消費水平,計算出一個針對個人(家庭)的稅收抵免。這些減免當中有部分是不可返還的,將直接用於抵扣個人所得稅,因此才有部分免稅個人(家庭)的出現。而另一部分可返還的稅收抵免,將會每個月以退稅的形式支付到個人(家庭)賬戶上。

再者,針對社會上低收入、失業人群,政府還有一系列的資助計劃。比如EI(失業保險),針對在過去52周內工作滿900小時的人,在非個人原因被僱主解僱時,可領取政府給予的最長45周、數額最高達55%過往平均週薪的補助。

在醫療方面,加拿大政府也算是「大方闊綽」。每個安省居民都會有一張健康醫療卡,拿著這張卡片可以在安省範圍內找自己的家庭醫生,每年每個人都有一次免費的健康體檢和一次免費的洗牙服務。如果真的有不幸事情發生了,只要進了醫院,在醫院裡發生的所有費用一概不用支付。當然進醫院並不是一件輕易的事情,沒有家庭醫生或者診所的診斷書醫院根本不會搭理你。

而最令人感到幸福的還要數OSAP(安省的學生資助計劃)。該計劃針對所有安省的居民、不論年齡大小,只要你符合資格就可以申請貸款讀書。貸款計劃裡不但減免30%的學費,還根據申請者的收入狀況給予部分貸款免於償還,而且所有貸款都是免息的。所以在經濟

低迷的時候,許多人都會選擇貸款去讀書深造,等經濟回暖後能抓住更好的機會。

一位從國內移民過來的朋友,暫時找不到理想的工作而選擇了讀書,在聊天的時候感嘆:「一分錢都還沒貢獻就已經收了一堆的福利,都覺得不好意思接受。」

合理合法的避稅和延稅

在加拿大,政府提供一系列的方式方法給個人去合理避稅或延稅。

所謂避稅,就是通過合法的途徑降低繳納所得稅款。而延稅,即是將原本現階段需要繳納的稅款延至將

來某個時期,比如退休以後,從而有效降低當前的應稅負擔。

在加拿大生活的人,都會接觸諸如TFSA(免稅存儲賬戶)、RRSP(註冊退休存儲計劃)和RESP(註冊教育存儲計劃)等等。或許和當地人喜歡花未來錢的消費觀念有關,過多依賴貸款過日子,政府在前些年出台了一系列存儲計劃,意在鼓勵個人多存點錢,為未來著想。

這些計劃怎麼實施?怎麼引導個人參與?一是相對高息,更重要的是能起到免稅或者延稅的作用。這些計劃都針對個人,夫妻雙方如果有一方沒有收入,或者收入差距特別大時,可以由收入高的一方給另一方存款,從而降低整個家庭的應稅收入。因此,合理地將錢投入到不同的存儲計劃裡,就有機會使家庭的應稅率降低一個檔次,無形中將為整個家庭減輕好幾個百分點的稅金支出。在華人圈子裡,這很有吸引力,有不少人為客戶當理財顧問,通過選擇不同的存儲計劃、保險及基金等產品來避稅或延稅,為這個行業增加了不少就業機會。

此外,諸如買新房或裝修房子的稅收抵免、長者的房產物業稅資助、政治捐款稅收抵免等等,對我是太新鮮了。

在加拿大,取之於民惠之於民,是看得見摸得著的。無論對國家還是個人而言,大家講求的都應是合理的付出贏得合理的回報,只要雙方都共同遵守這個原則,這將是一個共贏的結果。

作者係僑居加拿大多倫多IT人士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53825

新農民的生活與生意 在加拿大當地主

http://www.infzm.com/content/93062

去加拿大買農地,正在成為許多中國人的投資新選擇。他們希望,既能享受新鮮的生活方式,還能分享土地增值收益,甚至通過這條相對寬鬆的政策移民。不過,這個地主之夢,並非想像的那麼容易。

去加拿大買地

整個7月,王明和妻兒都在加拿大多倫多。

王明四十多歲,曾從事投資多年,現在是一名農場主,在號稱「加拿大穀倉」的薩斯喀徹溫省(以下簡稱薩省)擁有二十多夸特(當地一種土地計量單位,1夸特約為900多畝)農地。他將大部分農地出租,自己種著約5夸特杜倫麥,每年有四個多月時間是農忙期。

薩省大片價格相對低廉的農地正在成為中國投資者的熱寵。2010年開始,越來越多的中國人像王明一樣來到這裡當起了地主。法新社報導說,因為越來越多中國投資客在薩省買地,2012年當地農地價格上漲10%,近3年則上漲45%。

南方週末記者查閱FCC(加拿大農田信貸辦公室)調查報告發現,加拿大農地價格近年來的確在上漲。薩省上半年漲幅平均分別是9.1%和9.7%。從2002年起,該地區農地平均漲幅是10.1%。在整個薩省,土地需求如此旺盛,賣農地甚至不需要打廣告。

對王明來說,當農民是一種新鮮的生活方式,他得自己清洗種子、開耙草機、收割糧食。每到初冬,杜倫麥一排排密密匝匝,空心莖的切口都有曬乾的黃豆粒那樣大,看到這豐收的場景,「心情低落都好了」。

而田園風情的背後,農場也帶來了直接的經濟利益。2011年王明和朋友買下這些地花了150萬加元(約合人民幣八百多萬元),又花了30萬加元買拖拉機、卡車、儲糧罐等機械和設備。

現在,王明出租的近20夸特農地每年地租約8萬加元(約合人民幣四十多萬元)。

自己種的每夸特地小麥能盈利約1.5萬加元,「現在糧食價格不錯,一英畝硬麥能賣240加元,種子、人工、化肥等成本大概80加元」。

另一個收益則來自土地增值。王明說,第一次購買的12夸特農地,買價約5.7萬加元每夸特。2011年底FCC的農地價值報告中,薩省的農地在前半年增值了11.6%,全年增值超過15%,王明所在的薩省東南區屬於漲勢最猛的。

這意味著,即使按照15%計算,光是土地,約帶給他15萬-16萬加元收入。

陌生的風險

「買地後,最重要的是找到租戶。」王明說。在他看來,想去加拿大買農地的中國人大部分都沒有從事農業的想法,只是看好其升值潛力。他提醒,在加拿大,一個現實的問題是,誰來耕種呢?

「因為薩省農業人口減少,官方公佈的數據是草原三省農民平均年齡58歲。找人種地很難,如果沒人租,損失會很大。」

他把這個問題拋給了中介,得到的建議是,買地時加個條件,只有租出去了合同才成立。

接下來是曲折的尋找租客的過程。合同交割前一個多星期,一個租戶爽約,這意味著王明的12夸特農地只有4夸特能確定租戶。如果找不到人來耕種,他無法完成購地合同。

幸運的是,在尋找租客耕作的網站上,他找到一個薩省南部長大的年輕人,想從鋼鐵廠回歸農業。此時,合同交割只剩12小時。

王明不得不百分之百答應了年輕人提出的要求,條件是從5夸特開始租。終於,在合同截止時間的半小時前,王明完成了租地交易。

如果找不到租戶,即使就算買到了土地,也是一個大包袱。李方也是一位農地投資客,他說,如果閒置,每年1夸特土地光除草劑就要3000加元,算上其他維護費用,一般人很難承受。

經營農場的另一種痛苦則集中呈現在一個叫王希望的移民身上。他在加拿大《環球華報》上講述這段經歷。

2012年,他在蒙特利爾買了農地,開始種了300畝的生菜,第三天就下了半尺厚的雪,菜苗都凍死了。於是改種蘿蔔,但苗長到三寸高時,一場時速80公里的大風把他的希望吹滅了。接連打擊後,他把全部股份送給了合夥人。

混亂裡的機會

「我放棄國內的工作,跑到薩省來,確實是看到農地交易很賺錢。確切地說是薩省農田交易透明度很低,信息不對稱。」蘇東亮說。他是加拿大一家農地中介的總經理。

蘇東亮做農地中介只有一年多時間,此前他是農地投資者。第一塊地,三個月後就賣了,漲了30%。「不是市場價格漲了30%,而是買得太便宜了。」

很快他就發現做中介是比買地更賺錢的生意,「賣方給的佣金是交易價的5%,雙方經紀各分一半,收益挺高」。

在他看來,加拿大的地就是沉睡的資源,有的十多二十年沒有交易過,賣的人根本不知道價格。再加上不同區域的地、不同土壤的地都不一樣,價格便不那麼有可比性,中間的空間便很大。

當投資者無法準確評估土地到底值多少錢時,陷阱出現了。李方住安大略省,參加了一些薩省農地中介辦的宣傳會。「多數是中國人辦的。針對的也是在加華人或國內同胞。」在宣傳會上,他親眼看到狂熱的買家在沒看到土地的情況下,簽訂購買協議。

李方覺得很多購買者不瞭解加拿大農地環境,不瞭解農業規律,有些購買的農地甚至無法種植。

「我們一般不建議買H以下級別的農地,這樣的農地耕種有風險。」薩斯卡通專業房產經紀公司農田經營管理負責人鄭宏宇說。在加拿大,農地價格主要根據政府參考價和保險公司評定的保險級別來評估,最高級別是A。

在這裡,農場越大越值錢,同樣質量的地,如果買方能將五六塊地連成一片,價格將立馬上漲,「如果原先的價格是10萬,連成一片之後可以賣到11萬到12萬。這種地便於管理,再轉手也更值錢。」

新移民陷阱?

外來資金湧現的背景是,2010年前後,加拿大移民政策大調整,從技術移民為主轉為以投資移民為主,且投資移民資金門檻越來越高,尺度越來越嚴。人口稀少、移民來源匱乏的「草原三省」則因為省提名移民計劃(SINP)相對寬鬆成為移民們首選。

在薩省,有專門針對「年輕農場主」和「農場主」的SINP項目,前者只要擁有30萬加元資產、3年以上農業工作經驗,提供一個商業農業提案,展示適銷對路的就業技能,年齡小於40歲便可申請。後者要求先行購買薩省農地,提供「資深農業經營者」證明,提前兩年簽署農地購買合同,並擁有50萬加元以上資產,但無年齡限制。

這個條件,相比加拿大投資移民的條件要寬鬆許多。許多新興的薩省農地經紀公司,最初恰是主營投資移民中介的公司,這也許並非巧合。

不過,這條路,也並不容易。

王明擁有加拿大永久居住權,他買地資金是向國內親戚朋友借的。買地時,三番五次接受薩省農田安全管理委員會調查。「幾乎每買一次地就要問一次,主要是資金來源。有一次還把我叫過去了,讓我保證交易是合乎當地規定的。」

薩省農田安全管理委員會的職責是制定執行薩省農田安全法案,包括立法限制人們對薩省農田的所有權。

薩省農業廳廳長Lyle Stewart書面回覆南方週末記者稱,對於非加拿大人,只允許擁有10英畝(約合60畝)地。這個限制包括對薩省土地所有權或者其他任何農田收益。如果想擁有10英畝以上的農地,必須是加拿大公民、永久居住民或者是百分百的加拿大公司。

他確認說現在有外國人在加買地的可疑案例,但是拒絕評論是否與中國人有關。「我們會越來越重視購買土地的人是否遵守農田安全法案。現在已經聘請了一位調查人員協助調查涉嫌替外國人購買和持有農地的加拿大居民。」

薩省農業廳高級行政助理Shelley Duke則對南方週末記者表示,加拿大人利用中國親戚的資產購買農地是被允許的。至於是否能用公司「曲線買地」,他說,「購買土地的公司必須是100%為加拿大人或者是加拿大長期居住民擁有,公司不能有任何非加拿大籍股東,公司不能包含任何非加拿大人的股份。」

但是,仍有中國人試圖繞過這些規定。身在上海的陳兵,準備在明年春天去加拿大實地考察農地投資。如何解決身份問題?「那邊有朋友在溫哥華開公司,他出讓名義上的股份給我。成為股東後,以公司名義購買農地。」

這樣的做法,已經引起不少當地人的不滿。一些公開報導顯示,薩省農民和政治家開始對「大量農地被亞洲人買走」而當地農場主「淪為租客」感到憂心忡忡。

王明也感覺到了這種反感的存在。他曾主動找到一個當地農民希望買土地,但後來這塊地卻以更低的價格賣給了當地人。這一度讓他無法理解。他說,「除了對外來者的反感,沒更好的解釋了」。

「不論在加拿大本土,還是中國,媒體、網絡上鋪天蓋地的加拿大農地投資前景熱,很大程度是農地中介公司精心策劃、大量投入的產物。」旅居加拿大的專欄作家陶短房在一篇文章中警告說,加拿大農地不失為一個可以考慮的投資新選擇,但絕非對每個人都合適,尤其是「人地兩生」的外籍人士。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70740

為什麼巴菲特重金投資加拿大油砂?

http://wallstreetcn.com/node/53366

週四巴菲特旗下Berkshire Hathaway Inc基金公司向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SEC)遞交的報告顯示,該基金第二季度共斥資46.4億美元購買股票,其中包括市值達5.42億美元的加拿大油砂Suncor Energy Inc。

CNNMoney報導稱,

巴菲特看好美國經濟復甦,投入重金購買美股,包括投資被視為未來能源主流的油砂產業。

消息發佈後,引來媒體的關注。其實回顧一下2008年的新聞就會發現,巴菲特對油砂項目早已青睞有加。加拿大媒體2008年8月發佈消息稱,美國兩位首富巴菲特和蓋茨18日突然造訪阿爾伯特省的油砂項目。加拿大石油生產商協會副主席Greg Stringham在事後表示,被要求報告油砂田的概況與加拿大在全球能源領域的角色。並透露,蓋茲與巴菲特好奇心十足,對油砂的龐大規模驚嘆不已。

油砂又稱焦油砂和瀝青砂。是一種含瀝青成分的砂質鈾礦。開採不易且成本較高。但因為近年油價攀升趨勢導致油砂資源也逐漸變得搶手。阿爾伯塔省油砂產區可採儲量約達1,700億桶石油,近些年因為技術進步該省可採石油儲量僅次於沙特,位列全球第二。

加拿大Suncor Energy公司是全球最大的油砂能源企業,主要業務為石油天然氣勘探,在加拿大阿爾伯塔省開採和提煉油砂後進行銷售。Suncor Energy在2009年收購加拿大石油公司,獲得該公司北海,北非和拉美的資產從而握有全球最豐富的油砂資源。

美國向來高度依賴從加拿大進口石油,今年2月加拿大石油公司的Keystone XL計劃興建一條近3000公里長的輸油管線,連接加拿大西部至美國德州。該項目的設計運載能力達到800,000桶/天,將能有效解決加拿大和美國,以及美國國內的原油運輸問題。由於管道計劃通過美國自然保護區和水源地,引起了環保組織的抗議,導致項目被擱置。目前項目南線已經獲批開始動工,但北線跨境項目仍在審批等待之中。巴菲特重金持有Suncor Energy股份的消息發佈後,亦引來了眾多環保界的批評。

CNN Money對此報導稱,

巴菲特重金收購Suncor Energy股份,可能是為了確保其旗下鐵路公司Burlington Northern Santa Fe LLC有穩定的石油供應。目前石油約佔該鐵路公司4%的供應量。

但分析師對此觀點不一,有分析師認為

「巴菲特此舉很可能是考慮到油砂資源將是未來能源的主流。研究調查顯示,2035年時全球石油資源預期需求量將達到9000萬桶/天,而我們面臨的將是傳統石油供應量逐漸下降的趨勢。對於石油資源來說,油砂為首的非傳統石油勢必成為世界主要能源之一。」

而Morningstar基金石油分析師David McColl表示,

「未來5年Suncor Energy股價將從32美元/股直接上升至52美元/股。前景相當看好,而目前則是最佳買入時期。」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73626

中石化集團擬出售加拿大兩最大頁岩氣田半數權益

http://wallstreetcn.com/node/61250

中國石化集團國際石油勘探開發有限公司北美董事長馮志強向路透表示,中石化打算出售其在加拿大兩個最大頁岩氣田的半數權益,以分散成本及加快開發。

「我們不只是買家,同時也在積極尋找合作夥伴來優化資產。沒有哪一家國企的任務是光買資源,規模很重要,而能賺錢的規模更加重要。」

中國石化集團正在為Montney和Duvernay兩頁岩氣田尋找平等股權合夥人。這兩處礦區位於加拿大西部,共計面積約50萬英畝(2,023平方公里),是中國石化在2011年以逾20億美元購入的Daylight Energy資產之一,並隨後進行了擴展。

出售股權可能在加拿大產生正面效應。今年稍早,中國國有企業中海油完成對加拿大油氣公司Nexen的151億美元收購,引發了激烈的政治辯論和政策抵制。

馮志強拒絕為該部分礦區股權標價,但表示總的可採儲量範圍在數十萬億立方英呎左右。

「由於勘探成功和收購價低廉,中國石化已經將Montney的價值『翻了多倍』,但是將這種非傳統資源開採所需的鑽探任務過於繁重,中國石化無力獨自承擔。中國石化希望維持運營者身份。」

中石化迄今已投資約100億美元在加拿大,約佔其整體海外投資的14%。中石化在加國兩大主要併購對象為重質油製造商Syncrude和以頁岩氣為主的Daylight Energy。這兩家企業每日為中石化生產相當於7萬桶。但這和中石化每日從國際市場買進的近500萬桶相比,僅是杯水車薪。

馮志強表示,由於開發成本非常高,且美國頁岩榮景後天然氣價格疲軟,Syncrude迄今所產生的報酬率低於預期,而Daylight的現金流仍然為負。

儘管如此,中石化仍希望未來幾年在加拿大加速拓展。中國在上月取代美國成為全球最大石油淨進口國。加拿大石油儲量在全球名列第三僅次於沙特和委內瑞拉,而且可能是中國未來穩定且主要的供應來源。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79862

一中國移民在加拿大的真實生活 何新博客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b712d230102e6g0.html
作者:huerhei
 轉帖:ws
  
 來加了,也很快找到專業工作,但與原來瞭解的大不一樣,把親身感受寫給國內的親友看看。

    1、社會福利好?

   福利都是給沒有正經工作的窮人的,有專業工作人士的義務是繳稅,窮人的義務是享受福利。你要覺得可以忍受類似國內普通保安的收入,然後拿一點兒福利,OK,你來吧,生活處於小區保安那個水平。

    2、房價便宜?

   一個專業工作者納稅後年入5萬加幣算是很好的了(senior職位),但房價100萬。溫哥華就更貴了。本地白人青年現在也是蝸居在別人的地下室裡。你說OK,我帶國內的錢來買房。但請注意20年後,你小孩長大面臨本地白人一樣的情況。你願意你小孩住別人家地下室嗎?不願意?你給地方他住,小孩未必願意跟你一起住(被這邊的教育洗腦了)。想便宜,去小鎮吧,也就相當於中國的鄉鎮,自然環境不錯,但你別想找到工作。

    
    3、房子是私人的,永久產權?

   100萬的房子,每年要交地產稅6000加元。注意喔,專業工作稅後收入5萬一年就算很好了,哐當一下,6000又沒了。還不算房屋保險什麼的。

   真正私人擁有的東西,需要每年上稅麼?比如你買了台電腦,每年要給政府交電腦稅嗎?沒有吧,買的東西不用每年繳稅,那才是你的東西。所以有房產稅的情況下,房子是私人擁有是個謊言。

    4、教育好?

   加國的大學在世界能排上名的屈指可數,與中國差不多。小學初中放羊,下午三點就放學,整個就是玩。這都不是重點,重點是:你見過那個地方的教育能讓所有小孩成材的嗎?沒有吧?這說明什麼,要成才就得競爭!三點放學後,得給他補課,還得報各種興趣班,還得上IB課程讓他有機會考美國大學。各位,這邊小孩一點兒不輕鬆。此外,這也是一大筆開銷,5萬根本cover不住。沒錢?跟本地白人小孩一樣,高中畢業了學個修車啥的,或者去工廠扛箱子啥的。

   加國本地垃圾的比例一定高於國內,我就不明白國外教育比國內好,這個結論怎麼做出來的。興許是指大學,這邊好大學學習壓力的確很大,學到晚上1點不奇怪。

    5、社會公平?

   修座橋,花的錢是中國同樣橋的幾十倍,即使加國人工高,請問需要貴幾十倍嗎(將近30倍)?錢去哪兒了?這個問題要寫清楚得費很多筆墨,這裡就提示下各位。

   加國利益集團通過准入控制,壟斷行業以獲得高收入;

   例如,牙醫得要牙醫拍照。看上去很合理,但他條件非常苛刻,據此嚴格的控制了牙醫的數量,物依稀為貴,這就是為啥牙醫收入高的原因。這種制度一樣出來爛牙醫,剛報導一個從不消毒的牙醫診所。

   醫生,就更不要提了,同樣嚴格控制數量,但醫生水平遠低於國內,特別是做手術的醫生。這就是為啥很多國人回國看病的原因之一。

   再例如,加國一個清潔工的收入可能與程序員一樣。為啥?清潔工是一個集團,有工會,不開這麼高薪水就不干活。受制於允許模式,你還不能開除他。

   你來加國後能加入一個利益團體嗎?抱歉,可能性很小,那種從加國政府輕鬆撈錢的崗位,基本被本地白人把持。

    6、社會氛圍好?

   小孩從小在學校唱女王萬歲,這個歌還曾經是加國的國歌呢!好像1995年才改的國歌。

   入籍時,你得宣誓永遠效忠英國女王和她的子子孫孫。否則不讓入籍,今年有人認為這不合理,上訴到法院。白人法官判決:公民入籍時必須向英女王宣誓效忠是強迫性的言論,強制的入籍誓詞符合憲法。

   你家小孩從小在這裡被洗腦喔,這還沒提那個宗*教的事兒。

    7、免費醫療?

   加國驗血要3周才能拿到結果的醫療系統已經臭名遠颺,不多寫了。

   1、不是免費,你每個月得交100元的保險費,多倫多是按年交

   2、不是免費,醫生只給你開處方,一個處方他找政府哪幾十塊錢。藥費你得自己掏。

    3、只有需要住院的大病,才免費。

    8、奮鬥即可成功嗎?

   有博士在這裡奮鬥考電工證,今後以電工為職業的例子。他是奮鬥了,難道一個博士移民的價值,就是來加國做電工?刷盤子的教授,地鐵賣藝的國家藝術獎獲得者,我就不提了。

    
    本人移民一年,雖有工作在手(別奇怪我總強調專業工作在手,N多中國博士碩士教授移民們羨慕呢,他們還在扛箱子刷盤子或者在上這裡的技校,準備搞本地文憑,找個專業工作,入電工,物流倉庫管理啥的),一直覺得後悔不已。
   想回國,無奈年紀偏大,在國內不好找技術工作,又不想回國失業,所以只好仍在加國混著。

    「天堂」很精彩也很無奈

   當年在中國大陸是精英,與大多數國人相比,社會地位不低。新移民們,在沒有好消息的情況下,只有保持沉默。沉默之餘,他們在思考,移民加拿大,到底來幹什麼。

    中國移民市場高達百億美元

   毫無疑問,在這撥方興未艾的中國大陸移民潮中,眾多在加拿大註冊的移民公司起了推波助瀾的作用。

   在中國大陸的移民公司收費多少?1996年到1997年時,深圳的一般價格是每個主申請人6000美元,1998年後,由於眾多移民公司介入,價格開始下降到每個主申請人收費5000美元甚至更低。目前各地價格大都在每人3000美元左右。據統計,目前想出國的中國大陸人已經達到幾百萬。如果有五百萬中國大陸人士都想移民,每人都通過移民公司代理,每人的代理費僅收2000美元,那麼這就是一個高達百億美元的巨大市場。

    為快樂而痛,為希望而痛

   我們省略掉被採訪者的姓名和背景,把他們的部分困惑和迷茫,也把他們的希望記錄下來。

   悲觀者:「我總覺得這一步好像走錯了。當初不應該出來。在國內那麼好的工作,那麼好的生活條件,為什麼還要出來?出來了,找不到工作,只好到餐館給人打工。」

   「難道說我們在這裡的價值就是去中餐館打工或是去車衣廠做衣服嗎?」

   「出國是一種榮耀,為這種虛榮出來真不值得。」

   「有時候回頭想想,國內那些原來的同事,覺得他們不跟風移民出來,真是很明智。自己這樣做看來是錯了。放棄那麼好的條件,到這裡來給中餐館或是車衣廠打工,這樣做有什麼價值?」

   樂觀者:「出來是為了回去,我們的價值是在中國大陸。」劉先生斬釘截鐵地說,目光裡透露出堅定。他原在上海一家機械廠任技術廠長,已經來溫哥華半年,至今並沒有找到適合的工作,只好到一家中餐館打雜工。

   「我們有準備,大不了艱苦上幾年,情況肯定會好轉。」「再怎麼比,這裡總好過我那個地方,起碼空氣是清新的。」

   「不是說嗎?每個新移民有這個過程。中國人口太多了,看著心裡就煩。」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86189

下一個房地產泡沫──債務高企的加拿大

來源: http://wallstreetcn.com/node/73177

自從2007年美國房地產泡沫破裂以來,觀察人士就認為,加拿大監管有序的金融系統幫助其避免了美國式的經濟崩潰。但加拿大人也非一勞永逸。過去兩年,加拿大的房地產泡沫不斷膨脹。現在,許多分析師預計泡沫將會很快破裂。 那麽多觀察人士都在擔心以下幾件事: 1. 7.5%加拿大勞動力在建築業工作,而7%的加拿大經濟由建築業創造——這兩個數據都創下歷史新高。 2. 加拿大最新就業報告慘淡:12月非農就業人口減少45000個,失業率從6.9%上升到7.2%。 3. 前所未有的債務水平:加拿大的債務收入比已飆升至創紀錄的164%,高於美國金融危機之前的水平。 研究機構BCA的Matt Barnes繪制的圖表說明了加拿大的債務問題。如果失業率繼續由於建築支出大幅回落而上升,或利率開始上升,那這些巨大的債務負擔可能會構成嚴重威脅。 宏觀研究公司Capital Economics的經濟學家Amna Asaf: 即使抵押貸款利率只是小幅增加,購房成本就會顯著上升。購房成本的上漲將超過家庭收入的預期增長,並最終使一些潛在購房者無力支付,導致房屋銷售回落。 美國經濟就是這樣最終沈沒並引發了全球金融危機。然而,加拿大的救命稻草可能會是其嚴格的住房法規,該法規鼓勵高首付和購買政府保險。加拿大政府保險的存在意味著加拿大不太可能遭受類似於美國的金融危機,但它並不意味著加拿大將避免任何與房地產泡沫破裂有關的災難。 最終,政府將不得不為一切買單。如果房地產泡沫導致了失業率攀升,而同時政府在其他領域削減開支,那加拿大經濟可能將面臨一個大難關。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89607

4.6萬中國富翁移民加拿大的美夢泡湯

來源: http://wallstreetcn.com/node/76196

加拿大政府決定取消備受爭議的“移民投資者計劃”以及“企業家移民計劃”,這使得4.6萬等候排隊的華人富豪美夢破碎。 據《南華早報》報道,本周二下午,加拿大財政部長Jim Flaherty向議會發布預算案時宣布了這項決定。5.9萬投資者申請人和7000名企業家將被返還申請,其中70%的申請人來自中國,這意味著有逾4.6萬的內地申請人將受影響。 此前,由於成本低且毫無風險,加拿大的移民投資者計劃成為全球最受歡迎的財富移民計劃,也吸引了一大批中國大陸居民。 按照計劃要求,外國人至少要擁有160萬加元的資產,並在5年間向加拿大政府提供80萬加元的無息貸款,才具備移民資格。 《南華早報》報道指出,加拿大駐香港領事館被大量湧入的內地富豪申請壓得不堪重負,該計劃已經失控。由於加拿大入境處人員疲於清理積壓個案,2012年加拿大當局已凍結該計劃申請。 隨著成千上萬的中國富翁被擋在加拿大國門之外,溫哥華的房地產市場可能會受到影響。有地產中介預計,在一些當地的富人區,有80%-90%的交易都是與中國買家達成的。 無論是投資房地產發家的富豪,還是隱藏了大量財富的貪官,他們大都渴望將家庭成員以及資產轉移到海外。根據《胡潤百富》調查,去年已經移民和正考慮移民的中國百萬富豪比例上升到了64%,其中1/3的身價超過億元的富豪已經移民到國外。 而加拿大並不是他們移民的唯一目的地,去年美國通過EB-5簽證移民項目向中國國民發放了近6900張綠卡,該項目要求海外居民至少向美國投資50萬美元並至少雇請10位雇員。澳大利亞的“重要投資者簽證計劃”自2012年11月以來已經吸引了595位申請者,其中將近500位來自中國,這項計劃的投資要求是至少500萬澳元投資到州或領地政府指定的項目上。 下圖分別顯示2013年美國、魁北克、澳大利亞、葡萄牙和英國簽發給中國公民的永久居民簽證數量。 (圖片自來QZ)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90928

4.6萬中國富翁移民加拿大的美夢泡湯

來源: http://wallstreetcn.com/node/76196

加拿大政府決定取消備受爭議的“移民投資者計劃”以及“企業家移民計劃”,這使得4.6萬等候排隊的華人富豪美夢破碎。 據《南華早報》報道,本周二下午,加拿大財政部長Jim Flaherty向議會發布預算案時宣布了這項決定。5.9萬投資者申請人和7000名企業家將被返還申請,其中70%的申請人來自中國,這意味著有逾4.6萬的內地申請人將受影響。 此前,由於成本低且毫無風險,加拿大的移民投資者計劃成為全球最受歡迎的財富移民計劃,也吸引了一大批中國大陸居民。 按照計劃要求,外國人至少要擁有160萬加元的資產,並在5年間向加拿大政府提供80萬加元的無息貸款,才具備移民資格。 《南華早報》報道指出,加拿大駐香港領事館被大量湧入的內地富豪申請壓得不堪重負,該計劃已經失控。由於加拿大入境處人員疲於清理積壓個案,2012年加拿大當局已凍結該計劃申請。 隨著成千上萬的中國富翁被擋在加拿大國門之外,溫哥華的房地產市場可能會受到影響。有地產中介預計,在一些當地的富人區,有80%-90%的交易都是與中國買家達成的。 無論是投資房地產發家的富豪,還是隱藏了大量財富的貪官,他們大都渴望將家庭成員以及資產轉移到海外。根據《胡潤百富》調查,去年已經移民和正考慮移民的中國百萬富豪比例上升到了64%,其中1/3的身價超過億元的富豪已經移民到國外。 而加拿大並不是他們移民的唯一目的地,去年美國通過EB-5簽證移民項目向中國國民發放了近6900張綠卡,該項目要求海外居民至少向美國投資50萬美元並至少雇請10位雇員。澳大利亞的“重要投資者簽證計劃”自2012年11月以來已經吸引了595位申請者,其中將近500位來自中國,這項計劃的投資要求是至少500萬澳元投資到州或領地政府指定的項目上。 下圖分別顯示2013年美國、魁北克、澳大利亞、葡萄牙和英國簽發給中國公民的投資移民簽證數量。 (圖片自來QZ)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91021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