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有人問我,‘平安有20多家子公司,涉及銀行、保險、證券、信托這麽多業務,你只有兩只手,怎麽忙得過來,你是怎麽管的?’我告訴他,‘我兩只手都是空的。每家公司都各有自己的一把手,他們非常專業、高度敬業,日常經營管理交給他們,我非常放心。”在4月17日的平安人壽2017年高峰會上,中國平安董事長兼首席執行官馬明哲說。
自1996年以來,中國平安旗下的壽險板塊每年召集全國的頂尖代理人召開一次高峰會,今年是平安第一次用科技手段召開線上高峰會。
近日,第一財經記者獲得馬明哲在此次高峰會的現場交流記錄,不同於其他公共場合的是,馬明哲面對自家員工少了分客套,更多地聊及自己的生活和想法。
只看今天 就沒明天
“工作是我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一年365天,我通常每天工作13-15個小時,已經成習慣了。”馬明哲說。
那麽,每天工作15個小時,又對旗下子公司“兩手空空”的他,究竟在忙些什麽?
對此,馬明哲說,其實自己是定位於站在眾多“一把手”的背後,思考公司明年、後年的戰略方向,“因為我清楚地知道,如果我把精力聚焦在今天,平安就沒有明天。”他說,“不一樣”、“差異化”,是他作為平安的創始人,在公司成立30年來每天都在思考的問題。
可以看到,30年來,中國平安的每一次重大戰略調整、布局的背後,都閃現著馬明哲的身影,遠到引入麥肯錫徹底改造平安管理框架,近到互聯網金融的超前布局,打造平安業績貢獻“第四級”。
壽險,可以說是平安起步的原點,1988年,從深圳蛇口誕生的那家小保險公司開始,最終成長為市值超千億美元的金融控股上市公司。
十三年前,平安開始研發針對於代理人隊伍的展業工具—E行銷系統,初期在深圳部分營業部試點。
“我和當時的壽險班子、科技團隊到營業部參加啟動儀式時,我向他們了解使用情況和體驗,日常管理中的真實需求,研究如何從團隊長、營業部經理的角度,開發出一整套適合他們需要的管理系統,從增員、培訓、活動管理等各個方面,切實幫助大家提高工作效率、管理成效。此後,公司在系統的升級優化方面持續投入大量研發、推廣的人力、時間和資源,很多同仁告訴我,E行銷支持系統給他們帶來了很大幫助,而且還讓他們在市場上顯得很不一樣。隨著現代科技的持續進步,過去的E行銷系統已經升級到了現在大家每天都離不開的‘口袋E’,這是大家一直在努力的過程。”他說。
十年前,馬明哲給代理人團隊的定位是“保險的專家、金融的顧問、生活的助手”,在2009年的壽險高峰會上,馬明哲提出一個通俗易懂的口號,“買房買車買保險,投資儲蓄信用卡”,2010年,他再次提出“要讓業務員成為007,用科技讓業務同仁插上騰飛的翅膀”,這些口號也一一應驗。
“過去3年來,我一直和壽險班子一起研究壽險未來5年的發展戰略,確定了壽險一、二元發展戰略、十一個殺手鐧,以及壽險科技創新,包括空中課堂、金管家等。”馬明哲說。
科技創新不是取代人 至少目前不會
在此次高峰會上,馬明哲也透露了一組此前並未對外公布的數據,2016年,平安集團整體收入約7745億元,其中,在科技研發和創新方面投入約77億元,其力度在國內並不多見。
事實上,馬明哲可以說是一位科技“發燒友”,其對科技創新的極度熱情和好奇心並不亞於三大互聯網巨頭BAT,這看上去並不像是一位金融界人士的慣常行為。
在平安內部,馬明哲幾乎最先用上微博,最早用上微信,也很可能是第一個把黑莓手機的移動應用引入中國金融機構的人。2009年蘋果發布iPad後,馬明哲又要求高管們在日常工作中使用,推行移動辦公。
據了解,在平安內部住著一個專司研究頂尖科技的“神秘組織”,他們一直在追尋的是科技創新與金融創新之間的聚合點。
擁有一個“科技迷”老板是一種怎樣的體驗?平安的代理人目前正擔心的一個有趣的問題是,龐大的業務員團隊會不會最終被科技互聯網所取代,自己將“飯碗”不保。
“我可以負責任地回答,起碼在未來30-50年內,業務員不會被科技互聯網取代,”馬明哲解釋道,能在互聯網上銷售的產品必須非常簡單、容易理解。而壽險既有純保障型產品,又有保障+投資型產品,需要業務員根據客戶不同的個人、家庭情況量身定制,客戶的個性化需求差異化很大,不像在網上買瓶可樂那麽簡單。平安是綜合金融服務集團,平安業務員的定位是“保險專家、金融顧問、生活助手”,要圍繞客戶的“醫食住行”需求提供金融生活服務,有數十種產品,還有很多面對面的生活服務,是互聯網所取代不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