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中資崛起的背後(2017/4/6)李兆富

2017-04-06  NM

「當一個國家控制一個地方主要經濟命脈,市民想見到民主及好的生活方式,就難搞好多。」自由黨榮譽主席田北俊在今個星期《眾新聞》舉辦的論壇上表示,香港經濟自八十年代由本地十大財團,取代英資控制,主權移交後的今日,也都能出現「中字號」崛起的局面。

無獨有偶,上星期施永青在他的專欄又有提到,中資地產商積極擴展在香港的業務,雖然表面上是天價投地,實際上是有更長遠的盤算:「這樣發展下去,香港的發展商會步英資後塵,變成愈來愈不敢接新的發展項目,只可以繼續持有一些優質物業,繼續收點租,有個穩定的租金收入就算了。」施永青和田北俊,都是香港地產界的老手,經歷過八十年代,也見證過九七亞洲金融風暴和之後的種種變遷,當他們說感到港資大勢已去,或者在我們見不到的層次,的確在醞釀某種暗湧。香港的政治經濟地貌,一定程度上受主權國取態的影響,但當中也有市場競爭環境轉變的成分。英資稱雄的日子,殖民地政府固然有予以方便,但是也不要忘記,由十九世紀末到第一次世界大戰前,英國仍然是世界經濟強國。英資洋行在那個時空夾縫中謀取利益,只是延續着殖民地貿易的傳統。

英國殖民地歷史自十六世紀開始,到香港的時候,英國人已經有超過三百年管治海外殖民地的經驗;香港的政治經濟制度設計,是從其他地方慘痛教訓換來的智慧。相對其他英國殖民地,香港從一開始已經算是相對公平開放;世界各地的洋行買辦,甚至與英國作戰的敵對國,都可以在香港自由貿易。甚至乎在最初,西敏寺根本不贊成砵甸乍在香港島設立據點,而不干預的價值,從那一刻便深植在香港,是香港政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麥理浩之前,香港總督都是出身殖民地部。麥理浩是殖民地部解散後,首位由外交部派駐香港的總督。事實上他也刻意改造了香港,為當時尚未發生的中英談判爭取籌碼。不過,也要知道,當時世界仍在冷戰的高峰期,而且第三世界的去殖獨立運動也開到荼䕷,與此同時歐美經濟在戰後的最低點;要了解港資崛起的現象,絕對不能忽視這些重要的環境因素。當時在香港的洋行,雖然也有沾手地產。但對比那些剛剛發跡的本地工業家,英資洋行有更深厚的根基,但換個角度看也是更大的包袱。當時的港資在政治上其實是處於弱勢,甚至他們上市集資也要靠遠東交易所這個另類平台。話說回頭,港資企業亦不是個個都一帆風順,人人都可以進身超級富豪行列。幾十年來,被淘汰的,又或者仍然在經營工商貿易的商人,一樣大有人在。如是者,香港又過了近半個世紀。中資的冒起,本來自然不過。近年中資不惜工本往外擴張,屢遭質疑。再者,過去太多中資在海外以低價投標,最終卻爛尾收場的案例,更令人質疑計劃經濟2.0的背後,不蝕錢的生意究竟有何盤算。(計劃經濟2.0系列.之一)

李兆富,筆名利世民,時事評論作家、出版人。作者Facebook專頁: http://www.facebook.com/leesimon.hk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46529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