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挪威式創新解密:政府主導,小企業當道

企業規模不到100人,80%的公司員工不到5人,卻創造了70%的就業機會。作為北歐五國之一的挪威,僅有500多萬人口,尤其在海洋科技、生命健康、清潔能源方面表現突出。

在世界知識產權組織發布的2016年全球創新指數排行榜上挪威位列第二十二,這一排行榜的衡量指標包括大學科研質量、企業研發支出、產學研合作、專利數量、科技人才數量等。

“小企業意味著創新和創造,小即美、小即強大。”在2017年中國挪威商業峰會上阿里巴巴創始人馬雲表示。

誰來主導創新

在挪威,負責科技創新的機構主要有三個,挪威研究理事會(ResearchCouncilofNorway)、挪威創新署(InnovationNorway)和挪威產業發展公司(SIVA),而這三個機構均為國有企業,董事會由學術界和私營機構組成,一方面為政府研究和創新政策的制定提供建議,另一方面,也為創新企業發展提供咨詢和服務。

挪威研究理事會隸屬於教育與研究部,致力於提升科學領域中所有基礎和應用研究。理事會為很多國家研究計劃提供資助,並為研究機構提供機構基金,負責了大約1/3公共研究基金的分配。下設六個部門負責挪威工業和能源、生物生產和改良、環境與發展、文化和社會、自然科學和技術方面的研究。

2014年,發現“大腦中的GPS”而獲得諾貝爾醫學獎的挪威科技大學教授梅·布里特·莫澤及其丈夫愛德華·莫澤就曾得到歐盟委員會和挪威研究理事會的大筆撥款,得以將研究深入開展。

“在特隆赫姆不管是大學還是科研機構都十分支持我們的研究工作,這也是我願意一直留在這里的原因,同時我們還能夠獲得很多的內部資金支援,當我們有什麽需求的時候,他們也很耐心聽取我們的想法,這是很難得的。”愛德華·莫澤告訴第一財經記者。

挪威研究理事會對科研的投入也在不斷加大,根據其就國家2018年重點布局領域提交的計劃來看,2018財年國家預算中對科研的投入預算再增加12億挪威克朗。

產業部與貿易部下也設有挪威創新署和挪威產業發展公司,前者為半官方性質,采取企業運作管理模式,主要負責完善和管理以商業為導向的國家及區域創新政策。挪威創新署在國內各市鎮設置了70多個辦公網點,並通過與外交部合作,在世界各地建立40多個國際網點。

為了鼓勵促進企業在特殊地區開展具有潛在盈利可能的商業活動,創新署提供貸款、擔保以及股權投資,該基金的資產總額已經超過87.2億挪威克朗。借助這個網絡,挪威企業的最新創意可以“走出去”,獲得外國資本支持。同時,國際上最新的市場信息也可以快速地傳入挪威國內。

挪威產業發展公司則更為商業化,主要為中小微型企業提供投資資本、擔保等服務,幫助企業搭建研發合作網絡,並入股多家科學園區、孵化器和投資公司。

“挪威有高技術產品,但並非聞名於世,因為挪威不是主要面向C端市場,而是2B市場。”挪威創新署首席執行官AnitaKrohnTraaseth告訴第一財經記者。

產學研結合

大學也是特隆赫姆科技創新的重要引擎之一。特隆赫姆是挪威的教育重鎮,挪威第二大的大學挪威科技大學(NTUN)就位於特隆赫姆,該大學是挪威全國頂尖的工程與工業技術研究中心。除NTNU之外,南特倫德拉格學院、毛德皇後學齡前教育學院與BI挪威管理學院特隆赫姆校區均坐落於這座小鎮。特隆赫姆市的大學生人數基本占全市人口的五分之一。

挪威實施十年制義務教育,高等教育直接由中央政府負責,以公立教育為主,教研團隊的研究經費非常豐富。例如在挪威博士生實施導師項目資助制,即先有項目和需求,再根據這些需求招聘博士,在讀博之前學校會簽訂博士合同,這些博士擁有薪資,除參與教研團隊的課題外,還承擔一定的教學任務。

據了解,挪威博士的起薪在2015年大約是43萬挪威克朗,因為公立大學的博士算是國家雇員,所以薪資也會隨著國家整體薪資水平調整而變動。豐厚的生活保障和發展空間,讓教研團隊能夠靜下心來進行長期的前沿課題研究。

在科研成果轉換方面,大學也扮演了極為重要的角色。挪威科技大學校長GunnarBovim告訴記者,學校成立了專門的支持教研創新的技術轉移辦公室和科研企業加速器,這些部門一方面與外部商業機構保持密切聯系,另一方面又與高校科研和創新團隊保持密切聯系,通過資金和資源協助,鼓勵學生和教師團隊挖掘項目商業價值,並推動項目落地和商業轉化。“重要的是讓學生感受到,創業是被歡迎和支持的,無論結果是失敗還是成功。”GunnarBovim說。

教育、科研與產業緊密結合是挪威創業項目常見的模式,在科研和創新的實施層面,挪威形成了所謂“三位一體”的格局,即高等教育機構、獨立研究機構、工業研究部門三部門共同推動科學研究。

北歐地區最大規模的獨立研究機構SINTEF(挪威科技工作研究院)同樣位於特隆赫姆,在超過60年的時間里,該研究所創造了大量的科技以及創新技術。今天SINTEF更加國際化,尤其在科技、醫藥以及社會科學領域,有著廣泛的國際合作。

該研究所的2000名工作人員,來自70個國家。每一年,SINTEF支持2000個左右的挪威和國際公司開展科研發展活動。“SINTEF會將科研成果轉化成立新公司,並幫助這些公司發展,這些公司成功之後會賣掉所擁有的股份,獲得的新資金用於投資創造新的科學研究。”SINTEF負責人表示。

稅收激勵

為了鼓勵科研創新,挪威政府對企業研發費用實施稅收減免,Skatterfunn制度即針對所有研發企業的稅收減免體制,也就是說,企業的研發經費可以抵免當年應繳稅額,對大型公司被批準的研發計劃可減免18%的稅費,對小型企業可減免20%的稅費。

這一激勵措施也產生了很好的效果,根據挪威統計局對外公布的《科技研發與創新支持政策的評價報告書》來看,當政府以企業研發經費抵免應繳稅額達到100萬挪威克朗時,會增加1.2~1.7個長期就業崗位。

和沒有接受政府減免優惠的企業比較,接受優惠的企業每投入100萬挪威克朗能夠創造出180萬挪威克朗的生產價值。

值得一提的是,研發抵免計劃的重要特色之一是在抵免稅額大於應繳稅額的情況下,差額部分以現金補貼的形式發放給企業,特別是在企業因虧損等原因無需納稅時,抵免金額將全額發放給企業,這無疑給缺乏科研資金的中小企業極大的幫助。

以企業為主體,發揮政府的引導和服務功能,調動社會各方資源實現產學研資源整合,在驅動國家創新探索上挪威提供了參考樣本。

根據駐挪威經商參處的統計,從2008年到2012年4月,共收到29728個項目申請,獲得批準的項目為22582個,批準率為76%。包含研發經費560億挪威克朗,抵免稅額達107億挪威克朗,涉及9600個企業。其中研發最為活躍的即信息通信、石油天然氣和漁業,分別占批準項目的20%、11%、11%。截至2012年3月,84%的項目完成最終目標,75%的項目已經獲得或顯現出可觀的經濟回報,已完成的項目中,96%的研發成果已經商業化。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45339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