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誰將是中國電影的下一個霸主?

來源: http://www.iheima.com/zixun/2017/0406/162424.shtml

誰將是中國電影的下一個霸主?
壹娛觀察 壹娛觀察

誰將是中國電影的下一個霸主?

老牌的華誼風光不再,擁有不少“特權”的中影如今也已鮮被稱為業界老大。眾多的影企,或在中下遊抱團取暖,或通過資本相互聯結。

本文系壹娛觀察(微信ID:yiyuguancha)授權i黑馬發布。

眾多上市影企、院線近日紛紛發布了2016年的年報(或業績預報)。與過往幾年業績集體飛增不同的是,今年則有人歡喜有人憂。

持續多年的民營影企老大華誼兄弟上市八年來業績首次下滑,這還是去年賣了12億掌趣股票,否則賬面成績會很難看;從電視節目半路出家影業的光線去年凈利8.1億,增幅78%,大有超趕老大哥之意;準備從美股回歸A股的博納去年預估凈利也超過了4億元。

1

王中磊、於冬、王長田

除了老牌的華誼風光不再,擁有不少“特權”的中影如今也已鮮被稱為業界老大。伴隨著一批國有影企的逐漸沒落,產業整體正在越來越開放與市場化,而資本的湧入,則讓業內有了無數重新洗牌的可能性:眾多的影企,或在中下遊抱團取暖,或通過資本相互聯結。

盡管目前仍未有持續產出優質電影的能力,但是如今沒有人敢小覷下遊的霸主萬達院線,以及去年虧損接近十億的阿里影業。與參投了多家影企的騰訊一樣,他們都在瞄準著影視業全產業鏈的發展,並且有著許多民企難以仰望的巨大優勢:不差錢。

多方角力之下,誰會是中國電影產業的下一個霸主?

產業上遊話語權缺失,影企中下遊端抱團取暖

在幾家大影企里,或許沒有誰在2016年比華誼過得更加失落。

從其剛披露的2016年年報來看,公司2016年實現營業收入35.03億元,同比下滑9.55%;歸屬於上市公司股東的凈利潤8.08億元,同比下滑17.21%,凈利潤的下滑更是華誼上市以來的首次。

值得註意的是,盡管賬面上的凈利潤有8億元,但是去年華誼兄弟歸屬於上市公司股東扣除非經常性損益的凈利潤為-4018.28萬元,這也就意味著,除去非經營性損益,華誼去年在主營業務上其實是虧損的。而華誼非經營性損益的主要收益來自於公司通過套現掌趣科技獲得的7.25億元投資收益。

除去公司業績上的表現不佳,2016年華誼參投、主控的影片均沒有過於亮眼的成績。其精心準備數年、據傳成本過億的《搖滾藏獒》,最終只在暑期檔拿下不足4000萬票房,引得華誼電影高層將該片的發行相關人員進行了降職處理。

2

華誼2016年的兩部重磅影片《我不是潘金蓮》與《羅曼蒂克消亡史》更是因為自身旗下沒有影院飽受了院線一哥萬達排片少的氣。盡管兩部影片的質量在2016均屬翹楚,但是其最終票房皆與公司期望值相去甚遠,而排片問題也引得萬達華誼雙邊大打口水仗。

華誼落寞的背後,中國電影產業鏈的話語權正在發生扭轉性的變化:上遊現在已不是產業鏈里最有話語權的一環,而會受到多方力量的鉗制,中下遊的力量反過來可能會影響到上遊。

換到十余年前,這或許是難以想象的事情。彼時能出產影片的公司並不像今日有如此之多,發行還需要實體的膠片拷貝,院線端幾乎很難強勢——掐掉拷貝,影院也就無米下鍋了。中上遊勢力龐大的中影等國營影企更是說一不二,要求影院的排片幾乎很難有影院可以說不。

電影上遊的話語權在更多公司進入上遊以及拷貝的數字化之後逐漸削弱,而在大量資本從中下遊開始發力進入電影產業之後則接近徹底消失。“去年的時候,中影一個片子,還和我們說要求排片要占到多少。”在壹娛觀察記者親歷的一個發行圈子飯局上,一位發行人員將這件事當成了笑話來講。

3

“四海之內皆兄弟,五洲震蕩和為貴”(《陽光燦爛的日子》劇照)

中下遊越來越強勢,影企也開始在中下遊出現抱團。2014年,萬達、大地、金逸、橫店四大院線宣布共同組建以電影營銷策劃、發行為一體的合資公司五洲電影發行有限公司,並且靠著強勢的市場占有率在2015年登頂發行榜首;2015年6月,上影牽頭,與浙江時代電影、江蘇幸福藍海院線、四川省電影公司、河南奧斯卡電影院線宣布成立四海發行;而去年的6月,從萬達跳槽至華誼的葉寧牽頭與微影時代創辦了華影天下,隨後上影同樣入股華影。

影企開始在中下遊抱團的同時,國內的電影總票房從200億在短短三年內飛升至400億,越來越多的業外資金開始瞄上影視行業這塊肥肉。然而制片仍然有不低的準入門檻,下遊的影院無論建設還是收購皆非一朝一夕之功,發行則成為了最便捷的進入這個產業的通道。2013年才成立、靠著保底《美人魚》一鳴驚人的和和影業便是最典型的成功案例,而其在2016年的下半年,就已經公布了包括姜文新片在內30部影片的片單。

資本入局電影行業,BAT自然也不甘人後。2014年,擁有騰訊基因的微影時代成立,隨後開始發力票務端;與此同時阿里收購中國文化並更名為阿里影業,緊接著年底淘寶電影上線;百度同樣從團購向網絡票務方向發力,隨後成立了百度糯米影業。

騰訊和阿里把華誼、博納、光線買成了“兄弟”

如果說業外資金的入局打亂了電影行業原本的秩序,那麽互聯網企業的入局,則改變了整個電影業的生態。彼時各自為戰相互較勁兒的影企,如今背後可能有著共同的股東。

BAT進入電影產業都是從票務端開始發力,之後便開始切入整個產業鏈。除去已經掉隊的百度糯米,騰訊與阿里這兩年已經穩固了在線票務的市場,在當今貓眼、淘票票、娛票兒三分天下的局勢中站穩兩席。

而在線票務市場的競爭格局極其背後交錯的股東名單非常有趣,它折射了現在整個行業的一個態勢:影企都在抱團做大,且謀求全產業鏈的發展;騰訊、阿里則是影企相互之間會有所關聯背後的重要推手。

被美團拆分出來的貓眼電影曾經獨占70%的在線票務市場,如今被娛票兒、淘票票追趕之後,在去年賣身給了光線,被認為是無法短時間提升在下遊實力的光線一個合適選擇。騰訊是美團背後的股東,而光線的二股東,則是阿里旗下的杭州阿里創業投資有限公司。

已經改名娛票兒的微票兒,早期股東里排名前兩位的,便是騰訊和萬達,在隨後幾輪融資中,悉數引進華人控股、中國文化產業投資基金、文資華夏等文娛產業中的重要資本。

而改名淘票票的淘寶電影,去年獲得17億元人民幣A輪融資,由鼎暉投資、螞蟻金服、新浪網領投,和和影業、博納影業、華策影視、南派泛娛、聯瑞影業等多家企業參與。

位居產業中下遊的在線票務市場只是一個入口,阿里與騰訊都以此為切入點來試圖打通整個產業鏈。這也是過去兩年影企的一個共識:無論是制片、發行還是院線,只擁有其中一環,在產業中將難以強勢。之如光線收購貓眼,華誼與博納,都開始在中下遊發力,華誼投資影院、8000萬入股大地院線,博納加速自身影院建設等,但是都推行緩慢。

這時就突顯出了騰訊與阿里的優勢,有錢。與華誼8000萬入股大地院線相比,阿里2016年認購的是大地影院10億元的可轉債。阿里與騰訊的買買買,使得現在各路影企背後都有錯綜複雜的關系和千絲萬縷的聯系。

中國目前最重要的三個上遊民營影企華誼、博納、光線,不知不覺就相互成為了“兄弟”——

2014年末,阿里出資15億元,騰訊出資12億元,分別認購華誼兄弟的股份,之後騰訊共持有華誼兄弟8.08%的股份,杭州阿里創業投資有限公司持有華誼兄弟4.45%股份,馬雲持有華誼兄弟3.61%股份,分別為華誼兄弟第二、第四、第五大股東;

2015年,阿里24億元入股光線,成為光線的的第二大股東;

2016年,博納的私有化及之後2017年的A輪融資中,阿里影業與騰訊都是其主要投資方;

2017年,與華誼聯手的工夫影業,騰訊影業有其15%的股權。

5

馮小剛、馬雲、王中軍

中遊的電子票務市場,騰訊、阿里同樣是重要的角色。在發行端的新銳和和影業,在參與博納融資後,被阿里影業收購了30%的股權;在影院端,阿里影業除去,投資大地之外,還收購影院謀求實驗性改造;與CGV達成戰略合作的萬達則仍然在給一些著名的影投公司報價……

全產業鏈發展下、萬達、阿里誰會走的更遠?

盡管那些老牌電影廠家的影人可能不願意承認,但是目前的電影行業正在越來越變成一個誰有錢誰說話的市場。壹娛觀察(微信ID:yiyuguancha)認為,目前的電影行業內有三個已經成形的趨勢:

1.上遊現在已經不是產業鏈里最有話語權的一環了。會受多方力量的鉗制,中下遊的力量反過來可能影響到上遊;

2.國內的影企已經不再單打獨鬥,而是合縱連橫,抱團取暖。中遊和下遊都在整合,上遊或許很難出現整合,但是很有可能出現更多“華誼+功夫”這種模式的抱團;

3.影企都在上中下遊全方位布局,上遊的想要有影院,下遊的想要去制片,短時間內看,有錢的能走的更快。

在這樣的背景下,騰訊、阿里、萬達三家企業毫無疑問無論在哪個維度的持續燒錢戰中都能有實力消耗與角逐,而他們將與之前的老大哥中影一道構成電影圈的第一梯隊。

盡管擁有雄厚背景與行政資源的中影當前市值不高,且近兩年電影資本圈的血雨腥風看起來也沒中影什麽事,但是已經上市的中影實力仍然不容小覷。除去進口片的發行業務帶來的豐厚利潤,中影旗下有三條控股院線及四條參股院線,從2016年初的數字占比來說,中影股份控股和參股院線擁有的加盟影院數量占全國城市影院總量的28.90%,其中僅中影下屬3條控股院線實現的票房占全國票房總額20.17%,皆超出了萬達的體量。

把以上四家企業綜合梳理來看——

中影的制片曾經輝煌,但是如今卻只能給中影帶來一成的利潤,其在下遊擁有超過萬達的影院數量,這也使得中影具備很強的發行能力。中影在上市前賬面上就躺著37億現金,上市後融資的便利同樣可以使其在中下遊擴張;

騰訊旗下的兩家影企(騰訊影業、企鵝影業)在上遊布局了眾多IP,且其野心不止於電影產業,而是整個視頻鏈條。在上遊入股多家制作公司之後,騰訊影業、企鵝影業自己也在主導一些項目的制片及發行。雖然騰訊在網票和發行端口投資了貓眼和娛票兒,但是目前並沒有顯示出太多對下遊的興趣;

6

王健林、馬雲

萬達院線當前不僅在國內下遊的實力最強,在澳洲、北美同樣具備相當數量的影院。而將傳奇納入手中之後,加上萬達影視,萬達的上遊業務已經具備國際化的生產、制作能力。萬達在中遊稍顯薄弱,網票僅參股娛票兒,而五洲發行在2016年下半年也略顯疲態;

阿里在上遊除去入股光線、華誼、博納以及投資大IP的海外項目,阿里影業自己也在謀求獨立的制片能力;在中遊淘票票去年砸錢占領了市場,同時也擁有了當前發行新銳和和影業30%的股權。而阿里對於大地及其他院線的投資,以阿里的風格來看,肯定不會止於參股,同時阿里還在自建影院,並且不排除未來打造自己的院線。阿里的投資多且全,但是目前還缺乏證明自己的產品。

四家企業都在中下遊具備一定的力量,但是當前的共同點是都沒有持續出產優質內容的能力。短時間內看,有錢能讓企業走得更快,但電影最終還是一個專業化的事情,靠錢並不能堆出來成績,阿里影業近兩年影片的失敗便是最好的例證。如果不尊重市場,那麽很可能會被市場教訓。因此,對於阿里、騰訊、萬達、中影來說,誰能走的更遠的最關鍵的點,就是看未來誰能持續的做出好內容:內容在現階段並不成熟的市場行情里很難“為王,但是擁有持續生產好內容的能力,則是影企稱王的必經之路。

b7d002f

 

華誼兄弟 影業
贊(...)
文章評論
匿名用戶
發布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44458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