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天來了,萬物複蘇,就連妖孽也不例外。就在上周,美圖和輝山乳業便接連登場,教大家在港股中如何做人。搞得不明真相的群眾還以為每天幾十億的大起大落,就是港股通的全部。
Really?
今天蝸牛妹(公號ID:hkwoniumei)就請來廣發基金的基金經理余昊,給大家來說一說港股通到底是什麽樣子的。
先說下余昊的背景。雖然是位80後基金經理,但人家2013年已經開始從事投資崗位,無論是團隊管理還是獨立管理,過去幾年的年化收益都超過了20%,目前手里管理著內地QDII里五年第一的公募基金——廣發全球精選,絕對是內地機構化投資港股的先驅。
是什麽樣的土豪在炒港股通?
自從有了滬港通,內地土豪似乎成了一切市場異動的萬能解釋。
為什麽這個版塊現在這麽強?因為南下資金在炒!
為什麽最近這幾只個股表現這麽強勢,有啥消息麽?因為南下資金在炒!
為什麽近期大市這麽旺?因為南下資金來了!
一副任憑市場萬千變化,都是我A股大媽的神跡。但盡管大媽在A股市場來無影去無蹤、統治八成交易份額,但是在港股這個海外市場,真正的解放軍力量是由機構組成的。
第一大金主是銀行,規模大到沒法統計;第二大金主是保險金主;第三金主是老QDII基金,規模大約400-500億(當然這里面很多錢都是保險、銀行爸爸給的);第四名是一些主動公募,大的能有個300億(依然是從銀行、保險爸爸那融了很多錢)。
反而內地大媽對投資港股或港股公募興趣不大,全市場60-70個滬港深基金,港股持倉超過一半的大概只有12家公司(投資團隊超過5個人的團隊就更加減少到5-6家左右)。
所以大媽在哪里?
真正的解放軍,主要由銀行和保險組成。
銀行、保險爸爸都在想什麽?
這就到了港股二級狗最關心的話題:銀行、保險爸爸都在想什麽呢?
首先好理解的是,第一批來的爸爸們主要是出於資產配置的角度。主要邏輯是兩地價差大,人民幣又貶值,怎樣保值分散風險是爸爸們的主要考慮。
你們看,2016年初的時候,港股的估值那叫一個便宜,直逼1997年水平,你說這合理不合理呢?
2016年第二季度直至7、8月份,金主爸爸們便開始南下掃貨。
來到配置的時候,他們的投資風格和風險偏好和外資大哥差不多,甚至比外資大哥更加保守,只買自己灰常灰常灰常有把握的票。
接著16年這波行情來說。盡管年初時候經濟是向下的周期,內銀是最為外資大哥唾棄的板塊,但是想想同一家銀行怎麽能比A股折價20%呢?外資不看好就不看好唄,但是銀行、保險爸爸自己還能不知道自己的數麽?
內銀是宇宙級國企,分紅又高,估值還那麽便宜,你們不喜歡就不喜歡,我自己買(突然想到了同樣自信的旺旺蔡老板)!不服看圖!
這麽幾波明顯的賺錢效應之後,大媽什麽才知道來炒港股的好不好!當然和A股一樣,在A股不會買銀行的他們,來港股肯定也不會啊,要買就買最大聲的,於是也就有了美圖這樣的走勢。
不過由於歷史上的港股QDII,由於推出時間在高位,給投資者虧過很多錢,當時深深傷害了零售客戶,所以現在盡管港股基金業績秒殺A股基金,但零售客戶的熱情依然不高。
但事情都有兩面性,越是少人走的路,反而越有機會。農民工開始跑步進入A股時候,差不多預示著A股走到高位;零售客戶還沒開始關註港股,說明行情還有一段路啊。
港股通路在何方
過去幾年港股市場為什麽不好?因為外資大哥在不斷走資。
那為什麽過去幾年港股市場又沒有那麽不好?因為內地的金主爸爸又在不斷買買買。
再看全球基金的資金流向,2015-2016年流出香港、中國的基金規模超過300億。聽起來好像很大的樣子,其實也就是港股通半年的量,即港股相逢,土豪勝!(可以閉上眼,把港股通想成去日本賞櫻花的大波中國中產們)
再拉久一點來講,港股之前沒有沒有本土投資者。中國人出上市公司,外資大哥出錢還有研究員,導致認識和model和股價有很大差距。連希臘違約帶出來的歐債危機,都能讓港股跌成狗,真是躺槍~~
現在好了,港股通開通了,中國金主爸爸們合法合理的來了,市場的認知水平提高了,本土投資者也就越來越多,我大港股這小三市場也終於扶正了!
現在港股每天100億美元的成交量,港股通占比是低雙位數,再過個三五年占到一半的成交量並不是不可能。那麽港股結構性與A股收窄估值便是大勢所趨。
銀行股就從2016年超過20%的折價,縮窄到2017年的幾乎平價;但是再看非銀行藍籌還有30%-50%的折價;就不要提更加便宜的中小市值公司了。
再舉個栗子。以前一旦行業的景氣度提高,A股肯定是領漲港股,但是去年三四季度開始,鋼鐵、有色、煤炭、工程機械的股價彈性都好於A股;汽車4S店這一輪的估值收窄,還是港股先走的。
留給純港股二級狗的時間不多了
這個意義上,留給純港股二級狗的時間可能只有三到五年了。畢竟兩地市場平價後,就不會再分港股或A股研究員了,兩地都要看才有飯吃啊。
你們看,港股通開了之後,大家的工作範圍和方法都會變。China PM、外資HF參與A股的頻率和深究深度都提高的非常快。格力、茅臺的前十大流通股東,都被外資大哥滲透了。
看完港股,兩輪賺錢效應後,除了銀行、保險爸爸外,國內的私募、上海的基金們都開始考慮部署港股了;與此同時,境內的券商中很多強勢的小組,也都開始有專門的人看海外市場,進行研究上的交叉驗證了。三五年後,再造一個市場出來絕對不是空話。
對純港股的二級狗來說,可能也都要被迫看A股了,特別在高度本地化的行業如消費、互聯網,可能再也就看不到新的鬼佬分析猿了。
不過辭舊迎新嘛,港股是時候迎來新面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