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北大課題組:經濟開局平穩,觸底回升尚早

2016年下半年開始企穩的實體經濟,今年開局繼續平穩,一季度GDP保持強勁增長,同比增速達6.8%,余下三季度增速將會逐步放緩至6.5%。全年經濟增長有望達到6.6%左右。

21日,由北京大學光華管理學院和北京大學經濟政策研究所舉辦的“2017兩會後經濟形勢和政策分析會”上,北京大學經濟政策研究所課題組對2017年的宏觀經濟形勢做出如上預判,並認為實體經濟開局平穩,觸底回升為時尚早。

2017年開局樂觀

統計數據顯示,規模以上增加值同比增速從去年12月的6.0%加快至6.3%,1~2月的固定資產投資同比增速自去年12月的6.5%加快至8.9%;基建類投資同比增幅大幅增長27.3%,民間投資同比增長6.6%。

在今年的兩會上,中央宣布將2017年經濟增長目標由6.5~7.0%下調為6.5%左右,2017年政策重心調整為保證經濟穩定增長的同時遏制金融風險和資產泡沫。對於保持擴張財政政策,課題組估算,2017年預算財政赤字GDP占比實際超過4%。貨幣政策已收緊,金融去杠桿已成為政策重心。政策性利率逐步上調,今年有望繼續上調10~20個基點。

針對2016年中國經濟仍獲得6.7%的增長、重奪全球增速第一、2017年頭兩個月經濟數據也相對樂觀的局面,北大光華管理學院院長、金融學系教授劉俏認為,在投資資本收益率比較低的前提下,中國經濟要實現穩增長只能靠投資率。

與之相對應的,是金融的過度發展、與實體經濟的進一步脫節。他提到,過去10年,金融附加值占GDP比例節節升高,已達9.5%。與此同時,貨幣政策的邊際效應卻在下滑,2016年,近25萬億的新增融資量只帶來了5萬億~6萬億的GDP增長。實證研究發現,金融發展(金融附加值占GDP比例)與經濟增長和固定資本形成之間沒有關系。

劉俏提到,從長遠來講,重塑微觀基礎是中國實現經濟穩健增長的關鍵——國企改革、財稅改革、企業減負、創新體系的建設、私有產權的保護等必須加速。

迎接挑戰

在分析會上,北京大學光華管理學院應用經濟學系教授、北京大學經濟政策研究所所長陳玉宇提到,有長期和短期兩種力量影響著經濟。從短期力量來看,偶發與隨機產生的各種力量給經濟造成的沖擊在連續不斷地發生,並將影響未來10年、甚至是20年。

比如,全球化退潮和地緣政治緊張的深層經濟力量。全球化力量將削弱,地緣政治處於大變動時期,充滿了不確定性。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取得的巨大成就,相當大程度依賴於全球化,中國發展需要應對全球化削弱帶來的挑戰。

其次,公共服務需求和政府規模擴大。隨著中國進入中等收入階段,人民對各種公共服務的需求隨著收入上升而快速增加。政府規模將會繼續擴大,瓦格納定律(當國民收入增長時,財政支出會以更大比例增長。隨著人均收入水平的提高,政府支出占國民生產總值的比重將會提高)在起作用。一方面中國減稅增進企業活力的空間減少,另一方面也需要改革財政體系,更高效率、更公平地提供公共服務。政府成為配置占GDP比重越來越大資源份額的主體。解決不好這個挑戰,我們既會失去效率,也得不到公平。

再者,農業生產率提高相對緩慢,影響結構變化速度。以及靈活的勞動力市場建設,是最大的市場體制短板和挑戰。中國在未來20~30年內,將面臨著勞動力市場建設的挑戰。可預見的是,中國在未來需要持續地將勞動力進行兩個再配置。這都需要一個靈活的、富於效率的全國性勞動力市場。

勞動力的兩個再配置,其一發生在產業間。具體表現在,低效的行業衰退萎縮,高效的行業興盛起來,低技術行業衰落,高技術行業興起。制造業吸納就業能力縮減,而服務業吸納就業能力增強,勞動力市場就需要把就業者從衰落的部門配置到興盛的部門;另一個發生在地理空間上,即遵從市場規律,追逐產業集聚,將勞動力配置到有前途的城市里。

他認為,這些挑戰正擺在當前中國人的面前,我們需要根據條件變化不斷地迎接挑戰,慢慢解決。

此外,為解決構性失衡的問題,當前政府一直采用行政手段,比如嚴格的購房令、嚴格的再融資審批。北京大學光華管理學院金融系主任劉曉蕾稱,這些行政手段可能在短期內非常有效,但必須意識到行政幹預對市場的扭曲作用。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42184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