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中國人過敏性休克誘因首度排序食物排首位,小麥成最大“元兇”

來源: http://www.infzm.com/content/119763

7月5日,收割機在甘肅省永靖縣鹽鍋峽鎮的小麥田中作業。(新華社 史有東/圖)

中國人發生過敏性休克的誘因有哪些?日前,北京協和醫院變態反應科在國際上首次發布了中國人過敏性休克的誘因排序,食物成了誘發國人過敏性休克的首要原因。

在不同地區,過敏性休克的誘因存在顯著差異——在美國,花生位列誘因之首,日韓為蕎麥、小麥,新加坡則是燕窩。協和醫院的這項歷時15年的研究,顛覆了此前對於國人過敏性休克誘因的種種猜測,繪出了中國特有的致敏食物譜。

該項研究發表於《亞洲臨床免疫與變態反應雜誌》上。

小麥制品成國人過敏性休克“主兇”

多數人可能並沒有意識到,看似問題不大的過敏,可能會在頃刻間奪人性命。過敏性休克,正是這樣一種可危及生命的全身多系統速發變態反應。它就像潛伏在人們身邊的“刺客”,接觸過敏原後,患者可在幾分鐘之內,從輕微的皮膚癥狀,迅速發展成血管性水腫、血壓下降、心律失常、意識喪失、休克甚至死亡。

作為全國過敏性疾病診療中心,北京協和醫院變態反應科從2000年-2014年接診的逾千例過敏性休克患者中,按一定標準篩選出907例納入研究。研究發現:食物誘因占77%,藥物占7%,昆蟲占0.6%,其余為不明原因的“特發性”休克。

在對誘發過敏性休克的食物清單進行梳理後,研究人員發現,小麥成了最大“元兇”,占總誘因的37%;水果和蔬菜占20%,位列第二;隨後是豆類和花生、堅果和種子。其中,最常見的致敏水果和堅果分別為桃子和腰果。

研究人員還將907個病例按年齡段分組,發現68%的嚴重過敏反應發生在18-50歲。此外,不同年齡段人群,發生過敏性休克的首因不同——在0-3歲的嬰幼兒中,62%的首因為牛奶;4-9歲的兒童,59%的首因為水果蔬菜。

值得註意的是,在10歲之後的青少年及成人組中,小麥誘發的過敏性休克躍升至首位,且隨年齡增長占比不斷攀升。

專家推測,國內缺少“免面筋”的小麥制品及國人遺傳易感性,或是中國小麥誘發休克比例偏高的原因。日常生活中,面筋蛋白主要存在於小麥、大麥和燕麥的面粉中,麩質過敏癥患者對其十分敏感。

藥物誘發過敏性休克為“小眾”

據協和醫院變態反應科主任尹佳介紹,誘發過敏性休克的致敏藥物分析,也是本研究的一大亮點。

在此次的研究人群中,由藥物誘發的過敏性休克,排在第一位的是中藥,占37%,其中,清開靈註射液、雙黃連註射液、魚腥草註射液最為常見。抗生素、解熱鎮痛類藥物位列第二、三位。

註射液可直接註射入人體的組織、血管或器官內,吸收快,作用迅速。特別是靜脈註射,藥液直接進入血液循環,出現過敏反應的幾率也比口服、外用等方式高。

值得慶幸的是,只要積極防範,大多數的過敏性休克都是可以避免的。不過,尹佳團隊的研究顯示,在過敏性休克的急救方面,70%的患者在發生嚴重過敏反應急診處理時,使用糖皮質激素,僅有25%使用腎上腺素。而在美國,腎上腺素的使用率高達79%。

“目前國內醫生對過敏性休克認識不足,特別需要對醫生、患者以及家屬進行培訓教育,提高對腎上腺素在過敏性休克治療中重要性的認識。”尹佳說。

在急救中,正確使用腎上腺素的方法是肌肉註射。腎上腺素可以在短時間內收縮全身血管,增加心肌收縮力、回心血容量,迅速提升血壓。“掌握腎上腺素肌肉註射方法,關鍵時刻能救自己或家人一命。”尹佳說。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16447

專家:空氣汙染會導致幹眼、過敏性結膜炎兩大眼疾

霧霾之下,戴個口罩就萬事大吉了嗎?科研結果發現:霧霾不僅傷肺,而且傷眼。

北京市眼科學與視覺科學重點實驗室梁慶豐等多位專家近期完成的“重視環境因素相關眼表疾病的研究”項目顯示,近年來,隨著環境汙染問題的加重以及現代生活方式的改變,由環境因素導致的眼部不適也在逐漸增多。“對於直接暴露於外界環境下的眼表組織,其影響是顯而易見的”,空氣汙染會導致“幹眼和過敏性結膜炎兩大眼表疾病”。

梁慶豐介紹,隨著工業化的發展,地球上的生命賴以生存的土壤、空氣及水資源都已經受到不同程度的汙染。尤其是某些化學汙染物,是自然界在幾十年甚至幾百年內難以自潔恢複的。“這些汙染物包含了許多化學毒性物質和對人體過敏的物質。在眼科領域,這些汙染物所造成的最直接影響就是對眼表組織的損害。”

研究發現,目前,由這些環境因素所導致的眼表疾病的發生率逐漸升高,發病人群逐漸年輕化。

研究顯示,環境汙染的來源主要有幾方面:工廠排出的廢煙、廢氣、廢水、廢渣及噪音;人類生活中排出的廢煙、廢氣、噪音、贓水及垃圾;交通工具(如燃油車輛、輪船及飛機等)排出的廢氣和噪音;大量使用化肥、殺蟲劑及除草劑等化學物質的農田在灌溉後流出的水;礦山廢水和廢渣等。

梁慶豐介紹,我國的大氣汙染屬於煤炭型汙染,主要的汙染物是煙塵和二氧化硫。此外,還有氮氧化物和一氧化碳等。這些汙染物主要通過呼吸道進入人體內,不經過肝臟的解毒作用,直接由血液運輸到全身。與此同時,這些汙染物還會作用於體表和眼表,從而產生一定的危害性。這種危害可以分為慢性中毒、急性中毒及致癌作用三種。

臨床調查結果顯示,幹眼是目前最為常見的眼表疾病之一。其中,幹眼在亞洲人群中的發病率約為17%~33%,而白種人的幹眼發病率相對較低,約7.0%~14.6%。

臨床研究證實,幹眼發生的誘因或外因主要為環境因素。其中,環境汙染如煙塵和細顆粒物等可導致幹眼疾病的發生。

研究人員此前對上海地區2009~2012年幹眼患者的門急診就診數據,與同期的氣象和環境數據,包括氣溫、相對濕度、風速、可吸入顆粒物、細顆粒物、二氧化氮、二氧化硫及臭氧等汙染物進行對比分析,結果發現,幹眼的發病與氣溫、相對濕度、風速、二氧化氮及臭氧密切相關。

此外,某些極端的氣候環境也可造成幹眼患病率的增加,如較高的海拔、強烈的紫外線、較大的風沙、極幹燥的氣候、炎熱的溫度等。

調查研究表明,汽車司機、農民、戶外工作者及礦業工作者的幹眼癥患病率較高。從一個側面反映出溫度、濕度和風速對淚液的蒸發率影響較大;汙染的空氣、高粉塵及高溫環境下的工作人群眼表幹燥,幹眼發病率高。

幹眼的臨床癥狀主要包括眼幹澀感、燒灼感、異物感、視疲勞、視物模糊、眼紅、眼癢、畏光、刺痛及分泌物增多等。幹眼癥狀可時輕時重,早期癥狀為異物感,病情繼續發展則會有燒灼感、視力模糊及波動不適等,嚴重的幹眼癥患者可出現明顯的視力下降,進而影響工作和生活,甚至導致角膜潰瘍,直至失明。

上述研究項目介紹,過敏性結膜炎是過敏性眼病最常見的類型之一。近年來,由於眼部化妝品的使用、角膜接觸鏡的佩戴及空氣汙染加重等因素,致使其發病率進一步上升。在過敏性結膜炎患者所處的環境中,往往都有不同程度的工業汙染。

眼癢是大多數過敏性結膜炎患者的主要癥狀。另外,可伴隨有結膜充血、水腫,有黏液性分泌物,眼瞼皮膚紅腫等癥狀,並且越靠近眼眥的部分,情況越嚴重,患者一般沒有眼痛,也無明顯視力障礙,瞳孔反射正常。

梁慶豐等專家表示,對於幹眼的預防,首先要註意用眼衛生。戶外環境汙染時,應佩帶防護眼鏡避免煙霧和刺激性氣體,或減少外出。在電腦前佩戴角膜接觸鏡的人,也最好使用透氧程度高的品種。對於過敏性結膜炎,一般采用眼部冷敷,以降低局部溫度、收縮血管、減輕瘙癢及灼熱等癥狀。局部用藥治療,具有起效快、副作用小的特點,是治療過敏性結膜炎最常見的方法。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34264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