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新形勢下中美企業合作:共同推動中國綠色轉型

2017 年,在氣候變化方面秉持不同思維的美國特朗普政府上臺,但中美兩國企業在經貿合作領域共同推動可持續發展的意願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強烈。

為此,在中美關系處於更為複雜和多變的情況下,如何通過推動雙方企業合作、雙邊貿易和跨境投資等方式,共同推動中美兩國關系以及引領全球可持續發展成為17日的保爾森基金會2017可持續性發展年會上的重要議題。

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理事長曾培炎表示,“我們希望此次會議可以為中美兩國的主管政府機構、商界領袖,以及氣候與能源領域的專家提供一個交流平臺,圍繞這些重要問題分享最佳實踐和尋找解決方案的可能性”。

“中國的城鎮化發展速度驚人:短短十年內,中國城市建設的混凝土用量就超過了美國在整個二十世紀的用量總和。”美國前財長、保爾森基金會主席亨利•保爾森17日在北京舉行的上述會議中表示,由此看來,盡管中國政府已經在采取措施應對氣候變化,但在可持續發展領域,中國仍然有巨大潛力可以發揮領導力。

保爾森並表示:“中國的城鎮化規劃要求我們在一系列重要領域采取創新思維,履行我們應對氣候變化的承諾,比如推廣建築節能、低碳區域規劃、保護自然以保障重要的生態系統等等。”

同時,在由《第一財經日報》副總編輯楊燕青主持的“新形勢下中美企業的合作”這一環節中,彭博有限合夥企業董事長高逸雅(Peter Grauer)、中國國家電網公司董事長舒印彪,以及萬科集團董事長王石等來自中美兩國的企業代表共同就深化中美關系的重要性,以及通過先進技術和創新思維促進中國綠色發展所蘊含的商機等話題進行了開誠布公的交流。

在“區域協同促進可持續發展”主題環節,來自舊金山灣區、長江經濟帶、粵港澳和京津冀地區的專家學者圍繞創新和區域發展,以美國舊金山灣區為例,探討如何協調區域發展,成為創新合作領頭羊的實踐,並一同就區域可持續發展模式進行了意見和觀點交流。

與此同時,中國實現綠色發展不可能僅僅依靠行政指令和財政投入。如何建立完善的市場機制,讓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是中國實現經濟綠色轉型的關鍵。

美國能源部前副部長大衛•桑德羅(David Sandalow)、美國能源部前首席副助理部長邁克•卡爾(Mike Carr)、美國加州州長特別顧問戴凡與中國能源、保險和金融業專家在“創新市場機制與工具促進綠色發展”的主題討論中提出了建設性的意見和觀點。

除此之外,“自然資本”也成為近期的國際新興話題。城市在應對氣候變化及增強城市氣候韌性方面的努力對中國實現應對氣候變化的宏偉目標至關重要。雖然中國很多城市已經制定了達峰時間表,但不少城市的應對氣候變化的手段多側重在與能源相關的經濟轉型,對於自然資本可以增強城市氣候韌性與帶來長期的經濟效益並沒有清晰認識和具體措施。在此方面,國家發改委能源研究所的氣候與能源問題研究員姜克雋則就中國的碳排放目標進行了介紹。

保爾森基金會是一家無黨派、非營利、“知行合一”的智庫,致力於加強中美兩國關系,推動可持續經濟增長和環境保護。基金會的工作基於以下原則:只有中美兩國互補協作,才能應對當今最緊迫的經濟和環境挑戰。且其智庫發表的論文涉及中國當今面臨的最重要的宏觀經濟問題。保爾森基金會由美國前任財政部長、高盛集團前首席執行官亨利•保爾森創建於2011年,總部位於芝加哥,並在華盛頓、舊金山和北京設有辦公室。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41693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