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中國首枚大型運載火箭長征五號首次發射任務圓滿成功

據新華社消息,我國首枚大型運載火箭長征五號11月3日20時43分在中國文昌航天發射場點火升空。

長征五號首飛任務發射區指揮部總指揮長王經中宣布,長征五號運載火箭首次發射任務取得圓滿成功。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21931

嫦娥五號研制取得新突破! 11月出征“打包”月壤返地

承擔我國探月工程“繞、落、回”三步走中最後一步任務的嫦娥五號探測器,近日已完成著陸器推進子系統正樣熱試車,這標誌著嫦娥五號研制工作中的關鍵一步取得成功。

據新華社報道,記者22日從負責嫦娥五號抓總研制工作的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公司獲悉,研制工作目前正進行探測器正樣階段的最後沖刺,開展總裝測試階段各項相關工作,嫦娥五號技術狀態和質量受控,計劃進展順利。

嫦娥五號將創中國航天四個“首次”

按計劃,8.2噸重的嫦娥五號將於2017年11月底,由我國目前推力最大的長征五號運載火箭從中國文昌航天發射場進行發射。

此次任務有望實現我國開展航天活動以來的四個“首次”:首次在月球表面自動采樣;首次從月面起飛;首次在38萬公里外的月球軌道上進行無人交會對接;首次帶著月壤以接近第二宇宙速度返回地球。

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公司五院月球探測衛星總指揮顧問兼總設計師顧問葉培建院士介紹,嫦娥五號包括軌道器、返回器、上升器、著陸器四部分。到達月球軌道後,軌道器和返回器繞月飛行,著陸器和上升器在月面降落。著陸器用所搭載的采樣裝置在月面采樣後,裝入上升器所攜帶的容器里。

隨後上升器從月面起飛,與軌道器、返回器組成的組合體進行交會對接,把采集的樣品轉移到返回器後分離。軌道器、返回器組合體飛向地球,在距離地面幾千公里時分離,最後返回器回到地球。

中國探月後續有啥“大動作”?

國家航天局副局長吳艷華此前表示,2018年,我國將發射嫦娥四號,實施世界上第一次在月球背面軟著陸並巡視探測。同時要在日地拉格朗日L2點發射一顆中繼衛星,作為中繼通信數據傳輸所用,為月球乃至深空探測提供服務和支持。

吳艷華說,按國家航天局對未來月球探測的規劃,我國設想未來五年、十年開展兩次以機器人為代表的月球南北極的探測。歸納起來,就是啟動實施探月工程四期,其中包括2020年左右,發射嫦娥六號等月球探測器,實現月球極區采樣返回。

中國會搞載人登月嗎?

我國發布的第四部航天白皮書《2016中國的航天》指出,未來五年,我國將為載人探索開發地月空間奠定基礎。吳艷華曾就此回應,當前我國還需對載人登月的科學目標和技術途徑進行深入研究論證和多方案比較。

探月工程是我國航天事業發展歷程中極具代表性的一項工程。隨著我國航天事業的不斷發展,中國人對月亮還會有更多暢想和行動。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33431

北京碳世紀科技公司發布全球首款石墨烯五號電池

2月21日消息,據中新網報道,全球首款石墨烯鋰離子五號充電電池問世。從事石墨烯技術研發的北京碳世紀科技有限公司21日在北京發布這款石墨烯鋰離子五號充電電池。

與普通五號幹電池、充電電池相比,這款石墨烯電池可循環使用3萬次,能夠在零下45攝氏度至60攝氏度的環境下使用,普通電池無法達到這種性能。此外,該款電池能夠實現量產,當日的產品發布也代表其正式投入市場。

碳世紀董事長閆立群介紹說,此次該企業發布的電池是直接將石墨烯作為電極材料的骨架,以此增加正極材料強度。同時,讓石墨烯成為正極的“骨骼”,整體提升鋰電池壽命,提高微觀導電性和電池的安全性能。這是真正意義上在電池領域運用石墨烯的一個嘗試。

循環使用三萬次、能夠在零下45攝氏度的環境中使用等,均是石墨烯為電池賦予的新性能。據了解,普通鎳氫電池工作環境為零至40攝氏度,普通鋰電池工作環境為零下10攝氏度至40攝氏度。當電池在超出工作環境範圍溫度時,就會造成電池電壓過低、達不到電器用電要求,最直接的表現是關機或停用。

自2004年被科學家發現以來,針對石墨烯的研究已有12年。不過,作為“新材料之王”,人們期待石墨烯帶來的顛覆性改變尚未發生。盡管性能優於普通電池,但此次發布的五號電池也並沒有如一些人所期望的那樣實現極速充電,或者超大電量等革命性突破。

針對此前市場熱議的“充電8分鐘能跑1000公里”的“超級電池”,閆立群對中新社記者表示,這種說法來自於西班牙科學家,是實驗室里推導出的數據,在現實中根本無法想象。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36269

中國最大載重火箭 專運太空站長征五號下月試射

1 : GS(14)@2016-10-29 13:20:14

■長征五號矗立在文昌發射場。



中國新一代運載火箭長征五號昨現身海南文昌發射場,下月上旬試射。長五火箭直徑達5米,最大起飛重量達1,000噸,是中國至今最大推力運載火箭,未來天宮太空站、北斗導航系統的建設,探月三期工程及其他深空探測器,都將使用該火箭系列發射。但專家指中國火箭技術與歐美還有很大距離,有待追趕。長征五號在海南文昌發射場總裝廠完成總裝後,昨早「搭乘」活動發射平台,經兩個多小時成功垂直轉運至發射區,標誌該火箭正式進入發射階段。之後將檢查火箭功能和進行聯合測試,確認最終狀態後,火箭加注推進劑,擬於下月初擇機發射。長征五號火箭歷經10年研製,最大起飛重量超過1,000噸,被譽為中國運載火箭升級換代的里程碑,將直接服務於中國探月三期、載人太空站和火星探測等重大行航太工程。長征五號又稱「大火箭」,火箭直徑5米,助推器直徑達3.35米,是現役火箭近1.5倍,粗身設計讓其可容納更多推進劑。高約57米,相當於20層樓高。



「綠色」火箭無污染

火箭頭部比現役火箭尖、且4個助推器都是「斜頭錐」以減小空氣阻力,提升運載能力。首次芯級全部採用低溫推進劑,官稱是「無毒無污染的液氫液氧與液氧煤油發動機組合」,屬於「綠色」火箭。配合海南潮濕海洋性氣候,火箭殼體使用特製三防漆,保證防潮、防黴菌、防鹽霧。「長五系列可與美國土星五號,歐洲阿里安-5等世界主力大型火箭比肩。」長五火箭總指揮王玨說。


專家︰未達歐美水平

澳門軍事專家黃東對《蘋果》表示,中國火箭運載能力與歐美還有很大距離,「未追到(歐美水平)。長五只是縮小了運載能力差距,工藝比較接近90年代歐洲的阿里安-5,包括製造工藝同環保燃料。」黃東指,長五之前的中國火箭燃料都有毒有腐蝕性,因此死過人,長五開始改用無毒。「在海南島發射太空站,因為天宮三號會更大型,超出長二運載能力了,要靠長五。」新浪/《蘋果》記者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international/art/20161029/19815898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13944

升空12分鐘 直播飛行畫面中斷 長征五號火箭 發射任務失敗

1 : GS(14)@2017-07-05 03:49:27

■長征五號遙二運載火箭昨晚在海南文昌航天發射場點火升空,其後火箭出現異常。路透社



中國運載能力最大的「長征五號」遙二火箭發射任務失敗。長征五號火箭昨晚7時23分從海南「中國文昌航天(航太)發射場」升空,但新華社晚間8時6分發佈快訊指,長征五號飛行「出現異常,發射任務失利,後續將組織專家對故障原因進行調查分析」。今次長征五號是為今年11月將「嫦娥五號」月球探測器送上太空做準備,這次失敗或許會影響嫦娥五號上太空的時間表。



司令官一聲令下,長征五號在昨晚7時23分於中國文昌航天發射場升空,與工程團隊鎖定的發射時間脗合,一掃2016年11月長征五號遙一火箭因技術問題,延後2個多小時發射的陰影。司令員在火箭升空後,在3分鐘內多次問及火箭入面連同雷達在內等儀器運作情況,當時訊號員回答指全部正常,飛行情況亦全部正常。當一切檢查火箭沒有飛行問題後,火箭在升空後約4分鐘、即晚上7時27分,推進器正式從火箭分離。據官媒「國際在線」在晚上7時38分發文:「目前火箭飛行一切正常」。因此,相信火箭升空了最少15分鐘才發生意外。


官媒稱「發射失利」


官媒新華社亦有全程直播今次長征五號的升空及起飛,片段大概是18分鐘左右,頭12分鐘多次用鏡頭直播火箭二級發動機、推進器等情況。不過在火箭升空12分鐘之後,直播就沒有用鏡頭拍下火箭飛行畫面的情況,改為拍下地面控制室的情況,只見有部份人員站起來交頭接耳,其間一度有5名技術人員圍在一部電腦前交談。過往若火箭成功發射,司令員會宣佈發射成功,連直播的英文旁述都明言等待司令員宣佈發射成功,但最後沒有直播宣佈發射成功,直播突然終結。「國際在線」自晚上7時38分發文後,就一直沒有再公佈過火箭飛行情況。



五年前測試炸成廢鐵


中國官媒約在晚上8時6分,即約在火箭升空後43分鐘發出新聞稿指:「我國在中國文昌航太發射場組織實施長征五號遙二火箭飛行任務,火箭飛行出現異常,發射任務失利,後續將組織專家對故障原因進行調查分析」。但在官媒的英文新聞稿中,則不是用「失利」,而是用「不成功」(unsuccessful)。過往火箭升空後會舉行中外記者會,今次亦因火箭出現事故而取消。長征五號對上一次升空是在去年11月3日,當時火箭在晚上8時43分,在海南文昌航天發射場順利點火升空,而五年前試驗曾炸成廢鐵。今次是中國短短兩星期內第二次有火箭飛行失敗。在上月19日,當局在四川西昌衞星發射中心發射「長征三號」火箭,當時火箭的第3節引擎未能點火,衞星與火箭分離時高度不夠,未能進入預定軌道,發射失敗。事實上,今次長征五號發射已經惹人質疑,但國防科工局系統工程司副司長趙堅表示如期發射是「中國航天實力和自信的表現」,今次已經查明上次長征三號發射失敗的原因。新華社/中新社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international/art/20170703/20077270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37990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