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發改委副秘書長:一些地方仍在以苛刻條件限制農民進城

“以各種苛刻條件限制農民進城或依法剝奪‘三農’資源推進城鎮化的做法,是對促進城鄉區域協調發展的一種逆動,而這些情況在城鎮化發展進程中同時存在,在一些地方表現還比較嚴重。”國家發改委副秘書長範恒山表示。

範恒山在26日於北京舉辦的“中國區域經濟50人論壇”成立大會暨第一次研討會上發表上述觀點。

“中國區域經濟50人論壇”是研討中國區域經濟理論、政策和實踐的學術平臺,旨在深化區域經濟理論研究,提出促進區域協調發展政策建議,推動國家區域發展戰略的貫徹實施。

多位參會專家表示,區域發展不平衡是我國特殊的基本國情。受多種因素的影響,區域發展存在一系列深層矛盾和問題,尤其是地區經濟分化明顯,區域經濟結構調整和新舊動能轉換不平衡,一體化進展較為緩慢,部分地區發展仍然困難,區域發展面臨的挑戰仍然十分嚴峻。

範恒山認為,城鎮化發展成為影響區域發展的一個關鍵因素。他表示,城鎮化對區域協調發展的促進,一是來自城市對農村的輻射帶動作用和農村對城市的吸附與鏈接效應;二是來自農村人口向城市的轉移,這得益於因農民的減少而使農村人口單位占有生產資料份額的提高和逆城鎮化現象帶來的城鎮資源向農村的轉移,而逆城鎮化現象既包括城鎮居民到農村居住創業,也包括城鎮務工人員返鄉辦廠興業。

範恒山強調,2012年以來城鄉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不斷降低的狀況和農民工就地就近就業人數快速增長的狀況都一定程度反映了上述觀點。

近年來,在國家新型城鎮化戰略的推動下,城鎮化進程明顯提速。數據顯示,2016年底,我國戶籍人口城鎮化率、常住人口城鎮化率分別為41.2%、57.35%,比2012年底各提高5.9和4.75個百分點。全國城市人口密度從2012年來的每平方公里2307人提高到2015年末的2399人。

在城鎮化發展中,小城鎮特別是特色小城鎮的發展建設成為促進城鄉區域發展的一個有效途徑。範恒山解釋道,小城鎮亦城亦鄉、城鄉一體,其特色產業直接源自“三農”,且限制少、門檻矮、進入成本低,是推動農村人口向城市轉移並有序市民化的介體與驛站,直接促進著區域協調發展的進程。

去年9月,住房和城鄉建設部、國家發改委、財政部聯合下發《關於開展特色小鎮培育工作的通知》,決定在全國範圍開展特色小鎮培育工作,明確提出,到2020年,培育1000個左右各具特色、富有活力的休閑旅遊、商貿物流、現代制造、教育科技、傳統文化、美麗宜居等特色小鎮。

關於城鎮化發展問題,全國人大財經委副主任委員辜勝阻表示,特大鎮改市特別是縣城的發展有利於就地城鎮化。

“我國人口超過10萬的特大鎮超過200個,這種特大鎮的人口規模、經濟規模和財力規模可能比縣級市還要好,但是它還是鎮。中國城鎮化最重要的經驗是改變了發展中國家的貧民窟。發展中國家的城鎮化是農村貧困的平移,雖然中國沒有平移,但是中國有大量留守兒童、留守婦女和留守老人,代價是沈重的。” 辜勝阻說。

此外,人才的流動也是影響區域經濟發展的一個重要因素。範恒山表示,要素流動越來越倚重於區域的綜合品質或綜合環境,包括地區的社會、文化、安全、生態等的狀況。人口人才的流動越來越重視地區的舒適感。

他以東北為例,說明經濟發展與人才流動的關系。

“在東北的一些地區,用工在總量和結構上都處於短缺狀態,高端人才更是短缺。造成這種現象的重要原因是東北長期寒冷的氣溫環境,不僅南方的人不願到寒冷的東北去工作,相當一部分土生土長的東北人也流向了氣候溫暖的南方,致使東北很多經濟科技條件不錯的高端企業也招不到合適人才,不得不在溫暖的南方設置分廠和研究機構來吸引人才。”範恒山說。

東北曾經是重要的人口流入地,“闖關東”至今仍是許多人心中深刻的記憶。但人口凈流入如今已成為歷史。根據遼寧省社科院公布的《遼寧藍皮書:2016年遼寧經濟社會形勢分析與預測》,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時東北三省人口凈流入為36萬,十年後的“六普”則顯示,東北人口凈流出200萬人。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37220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