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享單車領域的戰爭一觸即發?
本文由三節課(微信 ID:sanjieke)授權i黑馬發布,作者黃有璨。
1.
這一周,幾乎整個互聯網與創投圈的註意力都被那篇《即便老公一毛線股份都沒拿到……》所帶來的爭議、口水戰與劇情翻轉而吸引著,一如所有類似大眾事件中曾出現過的一樣。以至於,就連順豐上市的消息,都被湮沒在了無數人的圍觀與刷屏中。
然而,被許多人忽視了的重要消息,並不止順豐上市,還有在共享單車領域中,某些大戰將至的征兆。
2.
2月23日,“微信公開課”官方發布了一條名為“微信掃一掃騎走單車,摩拜率先接入小程序新能力”的圖文。
簡而言之,以前新用戶想要騎摩拜單車,需要下載APP,這在信號不佳或者流量不夠的情況下可能難以完成。
現在,新的流程則是:新用戶掃描摩拜單車上的二維碼——直達摩拜小程序——手機註冊、交押金、用車。新的單車使用流程大大縮短,使用上也更便捷。最重要的是,摩拜單車車身上的二維碼在這一過程中並未變更。
此舉,無異於是讓摩拜此前在線下數百萬自行車身上的二維碼,都擁有了可以連接到微信的能力。如36氪在第一時間跟進發布的評論《當微信掃一掃就能騎走單車,摩拜也走向了替巨頭打工之路》中所提到的:
對用戶來說,無需下載摩拜單車的APP,就幾乎可以享受使用摩拜單車的所有基礎功能,包括手機註冊、交押金、用車。
額外說一句,這在某種程度上也預示著,那些此前在線下早已布滿了N多二維碼的產品和服務,或許才更有機會擁有“小程序”帶來的機會與未來。
3.
摩拜此舉,也是其自從拿到騰訊的戰略投資後,第一次開始調用到騰訊的資源和能力。且,一上來就直接祭出微信的力量,顯然不可小視。
在科技媒體愛範兒眼中,這是一個“大招”,且帶來的將是“雙贏”。在其2月23日發布的評論《微信掃一掃就能騎摩拜單車,這是“拉上幹兒子,扶持親兒子”的故事》中,以早年微信與滴滴之間的關系來類比今日的微信與摩拜。
文中提到:
“此時此景不禁讓人想起了當年騰訊投資滴滴的故事:騰訊給滴滴打車開放了微信和手機 QQ 兩個入口,直到現在,微信錢包的第三方服務中還有滴滴出行存在,用戶可以直接通過微信打車。但是騰訊給滴滴的,不止金錢和入口。
那麽滴滴對於騰訊的戰略意義是什麽,最明顯的就是幫助微信推廣了微信支付,形成了現在財付通(含微信支付)與支付寶二分天下的局面。
就此類比,摩拜單車對於騰訊戰略意義就是幫助普及小程序,建立一個典型的用戶場景,進行一次用戶教育:通過掃一掃就可以進入小程序,小程序不需要下載,小程序和一些 app 有通用的功能。
用個易於理解的解釋就是:騰訊拉上摩拜單車這個幹兒子,扶持“小程序”這個親兒子。就像當年拉上滴滴,扶持微信支付一樣。”
然而,也有人對於摩拜此刻投入微信與小程序的懷抱表示了些許惋惜。
同樣在2月23日,36氪作者閆浩發表評論《當微信掃一掃就能騎走單車,摩拜也走向了替巨頭打工之路》,其中提及——
“如果摩拜的主流用戶群體紛紛使用上微信掃碼這套打開單車的邏輯,那麽摩拜將和其最大競爭對手 ofo 一樣,淪為“所見即所得”的產品邏輯,也就是說,GPS 定位的實際意義名存實亡。
而從更深層的角度來看,資本之所以青睞摩拜,是因為他是一個當前市場上少見的高頻交易平臺,其潛在的價值是在成為巨型平臺之後的想象力,恰如滴滴成長至今仍有幾百億美金的估值一樣,資本信賴滴滴會憑借出行領域最大入口的勢能,延展到其他業務,成為下一個時代的騰訊。
可惜的是,摩拜看起來把自己的用戶,直接交給了微信,想象力貶值了。畢竟,其他入住微信平臺的第三方服務,比如京東、58、滴滴、大眾點評,都沒把自己的命脈交出來了,而摩拜的核心,只有掃碼了。”
顯然,在作者眼中,摩拜做出的是一個“為了當下犧牲未來”的選擇。
然而,事實真的如此嗎?或許未必。
4.
某種意義上,共享單車之戰到如今,已經漸漸來到了“官子”階段。
作為一個同樣線上線下結合,同樣面向“出行”,也同樣在一個時間窗口內廣受資本青睞,被視作是“有望成為下一個‘入口’”的業務,對於共享單車之爭來說,最好的對標對象,莫過於當年的“滴滴快的打車大戰”。
在當年的“打車大戰”中,整個市場大約經歷過幾個階段——
1.模式驗證階段。這一階段中,市場一片混亂,大黃蜂、搖搖招車、易道用車等各自從不同地區和角度切入,誰也看不清未來,誰也都沒有成熟的運營模式和經驗;
2.形勢確立階段。隨著市場競爭和形勢發展,在打車大戰中,滴滴和快的開始憑借自己清晰的戰略、卓越的執行力加上一點點的運氣能夠率先沖殺出來,形成明確的領先地位。而身後,則往往跟著一群第二梯隊;
3.“清場+正面PK”階段。此後,滴滴和快車開啟了數額巨大且曠世日久的補貼大戰,借由補貼之戰,整個打車市場中的其他所有競爭對手都悉數銷聲匿跡,遭到“清場”。此外,這一階段,也是滴滴和快的之間的綜合實力對撼——滴滴接入微信,快的依托阿里,一時間移動出行市場被徹底催熟,在這場持續補貼大戰中,某種意義上,雙方比拼的,還在於誰會先撐不住、跟不上,會率先掉隊。
4.市場收割階段。在資本推動下,二者合並,對此這里不展開說了。
而在共享單車領域下,某種意義上,此前市場已經經歷了第一階段和第二階段,或許需要開始來到第三階段了——當通過日常的運營和競爭已經無法殺死對手或取得絕對意義上的領先優勢時,最需要的,或許就是通過引入更高勢能的資源或啟動更大力度的補貼對於對手實施打擊,來看看對手是否可以經受住考驗。
對摩拜而言,邏輯也正是如此——當通過日常運營、資本運作等手段均已無法甩開ofo之際,或許最佳的做法,就是通過引入某個勢能更高的資源,來試著使自己在用戶體量、用戶使用頻次等核心數據上都能迅速拉開與對手之間的距離。
此時,對手一旦掉隊,或可全而殲之。
而對於摩拜而言,“微信”的用戶基礎、入口以及“小程序”的連接能力,無疑就是希望之所在。
而這一舉動,或許將正式意味著共享單車領域的決定性戰役即將到來。
5.
事實上,早在去年10月前後,投資界大佬朱嘯虎就曾有言——共享單車領域的戰鬥將在90天內結束。可見,在資本層面,對於共享單車領域進入到一定階段後你死我活的近身肉搏早有期待。
回顧起來,ofo方面也並非全無準備。早在春節期間,ofo或許就已經在醞釀這場大戰——其在春節期間就已經在局部地區上線了“百萬單車免費騎”的活動。
而春節過後,ofo也第一時間開啟了發力——2月18日前後,ofo面向全國上線了“免費騎”活動,2月20日,摩拜也在上海跟進了“0元出行”活動,可以不限次數地免費騎行;同日,ofo再次跟緊步伐推出了“任性特惠,充值最高返現100%”的活動……直到2月24日深夜,摩拜面向全站用戶下發短信:從即日0點起至26日24點,這3天內免費騎行。而ofo則立即跟進,宣布從當天7點開始就能免費騎行至26日24點。
兩家幾乎同時宣布免費騎行,印象中,自共享單車大戰開啟,這似乎還是首次。二者開始針鋒相對,無疑預示著某些征兆,也充滿了山雨欲來的意味。
對於ofo而言,應對“微信”與“小程序”強大勢能的最後底牌,無疑是滴滴。可以預見,假使戰爭真的全面開啟,滴滴出行開始全面給予ofo入口,或許也只是時間問題。屆時,二者間的PK,或會成為2017年互聯網圈內的最大看點之一。
經歷了過去一年資本的瘋狂催熟之後,看起來,共享單車領域的終局,或將很快到來。
最後一個令人好奇的疑問是:摩拜與ofo會複制此前滴滴與快的之間先你死我活再友好合並的軌跡嗎?
至少看起來,這個可能性不小,而身為滴滴重要股東之一的騰訊,將勢必在其中扮演關鍵性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