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跳槽:去360還是留在百度?

http://news.cyzone.cn/news/2012/09/12/232372.html

聲明下,寫了這個東東不是想湊最近3b大戰的熱鬧,當然也有些關係,因為最近老有一些前東家(某度)的哥們來向我打聽360好還是百度好,該不該接受獵頭的邀請跳槽過來。大家畢竟曾在一個食堂吃過飯,我就把兩邊的情況說一說,純屬個人觀點。

(怕人肉,就上馬甲了,知道水木上兩邊的人都挺多,所以貼在這裡給大家一個參考)

其實我的感受是,世界上沒有一個工作是理想的,區別只在於它們能在多大程度上幫你欺騙自己,讓你相信所有的付出物有所值,點燃內心的激情之火。因為我們一生中總要為什麼事赴湯蹈火一把。

長文,慎入。是不是事實大家可以驗證,我能回答的也儘量回答。我是個小兵,最近不會離職,所以求別人肉。我不想與教主為敵,但願在他眼裡我也不值得為敵。

自己給個360和百度的比較摘要:

1,百度不打卡,360天天打卡;百度互稱同學,360老闆像家長,胡蘿蔔加大棒。

2,百度每個人都做決定,360除了一個人其他人都做執行,流程簡單,不用討論溝通。

3,百度像學校,360像軍隊,進來容易,出去難,監控嚴。360進來時候不要足以後很難漲,百度關鍵看成長。

4,360和百度都加班。360盈利難壓力大,空間小,最難突破的是信任天花板。百度的壓力是新人趕超快。

360印象之一:家族親情,部門孤島

1,360與百度最不同的一點就是上下級、跨部門間的工作氛圍。360上下級之間及團隊內部是一種類似家庭的文化,部門與部門之間則相互隔絕不通有無。

百度彼此之間都叫同學,一般感覺不到老闆們的存在。但是在360你卻能感覺到家長的無處不在。可能百度太大了,我們這個級別的人在業務會上很少能接 觸到李彥宏,甚至一年也難得幾次得與王夢秋,孫云豐這樣的VP開業務探討會(聊天室不算),而在360則幾乎每週都能和齊向東一起開會,差不多一個月能與周鴻禕一起開一次會,你可以直接和大老闆對話的感覺還是很不錯的。

2,百度的上級比較隨和,跟員工沒啥區別,更關心業務,很少找人談生活。360的上級則會像家長那樣,對個人表現出極大的關心,老週會突然跑到你身後看著你的電腦屏幕拍拍肩膀問你最近怎麼樣?離開時隨手拿起你桌上的零食邊走邊吃。

對剛畢業的北漂孩子來說,這種感覺很親切。但日子長了,總感覺他們是刻意要營造這樣的氣氛,歸根結底還是需要交業績。

3,有胡蘿蔔也有大棒。360還是個小公司,壓力非常大,要打卡,技術這邊加班到晚上10點是經常有的事情,對效率的要求極高,周鴻禕對每個人的要求是3個月出結果出成績,所以很多項目都是閃電速度匆忙上線,很多時候根本不做小流量測試,但同時又對成功率要求非常高。做錯了不會被開掉,甚至由於管理機制的鬆散也不會被記錄在案,但一頓痛罵是在所難免的。

這種暴力的風格像病毒一樣自上而下傳下來,每一級的Leader都被深深傳染,大家都充滿戾氣,對下屬犯的哪怕很小的錯誤都很容易大發雷霆、說髒 話、拍桌子甚至摔東西。除了周鴻禕身邊的極少數人,其他人都時常被罵得狗血噴頭,顏面掃地。我的上級在這些人中算是比較溫和的,即使這樣,他偶爾在部門例 會上也會直接點名罵我們,氣氛真的很壓抑,讓人心裡很長時間都不舒服。

對於這樣的陣勢,新人最難接受,很多快速離開的人都是因為強烈覺得不受尊重,但老員工都習慣了,甚至覺得有人罵你表示重視你,打是親罵是愛,沒準還會增進感情。在這一點上,360確實與百度強調尊重、對事不對人的風格有天壤之別。

4,在百度我們常潮諷電梯裡那隻搞職業道德的卡通熊,那是因為李彥宏拿員工實在沒太多辦法管束。而 周鴻禕則壓根兒就從來沒信任過底下人,對總監以下(包括任職期限不長的很多總監)都是進行信息屏蔽的。而且比較恐怖的是,在這種以安全為核心能力的公司 裡,你的一舉一動包括郵件、聊天記錄等都是被嚴密監視的,不能有任何不忠於公司的行為和言論,沒有人敢像在百度那樣對公司有什麼意見就信口在內網發表負面 評論,一位華為來的哥們兒說,他以前以為華為是管得最嚴的,現在知道了什麼才叫恐怖。

360的公司架構極其保密,來了幾個月我都沒與其他部門一起開過會,所以對於隔壁團隊的人在幹什麼,我幾乎一無所知。據同事說,,公司似乎比較忌諱不同部門的人私下溝通或公開討論問題。所以除了看外界報導,我們唯一得到全局信息的機會是全公司年會。

360的年會上基本是老周的一言堂,氣氛跟百度年會祥和歡樂完全不同,事實上更像一場大型的戰前動員會。他非常有個人魅力,在長達四五個小時的演講 裡,縱論天下之勢,畫出非常宏偉的未來,用經典的京罵點評市場上的各種對手。雖然有少數剛剛加入的同學有點不習慣,但這種洗腦確實能提升腎上腺素的分泌, 讓人恨不得立馬去和誰拼了。

360印象之二:效率高變化快

1.來360以後第一件苦惱的事就是在這裡沒有百度那種底層庫或編程框架,什麼都要自己寫,所以我不知道我寫的代碼是不是別人已經寫過許多次——可能根本沒人知道。而 當年在某度我最不喜歡的地方就是流程,有些流程簡直讓人抓狂,同時會議多,沒事兒就做個PPT,一個MRD爭論不休,有時候寫段代碼也要開會評估,週報一 寫寫幾篇……這是效率低下的根源!而各產品線自下而上的東西很多,每個人都要花大量時間與合作、支持部門溝通,練嘴皮子。

而在360,這一切都不再煩擾!在這裡,流程和會議少到令人恐怖的程度,這是公司文化的一大特色,而且大多數時候號令都是自上而下以類似紅頭文件的形式傳達下來的,目標清晰,路已鋪好,你不用多想也不用與誰討論,只管執行就行了。

在流程上,沒有什麼是不可省略的,沒有什麼既定的規則是不可打破的。這在一開始的時候讓人簡直爽爆了,因為你能很快出成績。

2.但是,過了一段時間以後很多人也會像我一樣,聽不到周鴻禕的慷慨陳詞時就會開始用自己的大腦胡思亂想。因為 當我想抬起頭來看看路的時候,就發現什麼也看不到,我只能在每天早上的晨會上看到當天的任務單,然後指導下面的初級工程師去寫代碼,唯一的目標是在規定的 時間內完成任務。我不知道公司將向何處去,也不知道自己所在的部門在公司裡是什麼戰略地位,更不知道旁邊那個部隊的人在幹什麼。

最重要的是,我不知道整個技術的方向是怎麼定出來的,所以也不知道自己在這個領域上發展的未來。當然,對周總來說,我這個級別的人的確不需要知道,因為他已經成竹在胸,只需要全面執行就好了。

所以我也跟一些百度朋友說過不要以為360需要搜索的人才,其實在百度平台能幹的很多事在360是干不了的,這裡的搜索不需要大家太多技術方向上的思考,周總和齊總早就定好了,真正控盤的核心層都是最早3721和雅虎來的那幫人。

360印象三:蜜月期與終身制

1.前幾天看到個微博,說獵頭說百度的員工一挖就走,360老闆流氓員工都很慫。這是有其原因的。百度的文化比較寬鬆,對員工跳槽幾乎沒有管束。所以大家幹了一兩年再想上台階發現慢下來了的時候,很容易產生換工作的想法,而其他公司都願意到百度來挖人,這樣一邊猛拉,一邊不攔,接下來的事就不用解釋了。

老周挖角還是比較肯砸錢的,百度員工到360多數都能得到比原來更高的薪水和期權,比較有吸引力的是行權的期限也比其他公司更短,能讓你快速兌現。

但是來了後就會發現以後很長時間不會再漲啦,所以千萬別拿了一個月獎金就腦子一熱去貸款買房。

剛來的人會得到各級領導的熱情擁抱,會感到特別被關心,言語激勵,寄予厚望,蜜月幸福。

2.如果說百度的大門像大學一樣自由進出的話,360的大門就像一個軍隊的營盤——進去容易出來難。如果你打算以辭職的方式逼老闆提高待遇,在360往往能奏效。

因為任何一個員工要跳槽都要經過幾道關口的反覆盤問,一直要談到齊向東,如果在比較重要的崗位,周鴻禕會親自約談。去哪裡?為什麼要走?對什麼不 滿?待遇提高一些是否願意留下來?如果發現你是要去競爭對手陣營就會更難放行。如果你是真的不喜歡這裡或有非常好的選擇決意離開,就會非常麻煩。據說需要 簽很多約束性文件,讓你感到跳槽風險很大,弄得就像離一次婚一樣,麻煩到讓你最後放棄跳槽為止。而對於總監以上的人員則更鐵腕,因為任何一個跳槽去對手陣 營的人,就等於宣佈與360和周鴻禕反目成仇,老周是很記仇的,無論你自己做還是到大公司去,都會遭到他的跟蹤封殺,弄不好還會被威脅到家人的安全,這樣 的人誰也不想得罪,不慫不行。

對於,剛畢業的新人來說,360是一個在市場上亂拳打死老師傅可以迅速上位的平台,但對於想深在互聯網領域耕細作揚名立萬的人來說,到了一定的天花 板,就很難發展。不過據說老周很念舊,嘴狠心軟,在技術團隊即使你跟不上發展的需要,360也基本從不趕人走,與百度相比,這裡更像一個可以依賴的養老所 在。

360印象4:高壓鍋與天花板

今年360里的專家級員工走了很多,至少有上百人,原因不外乎兩種,一是工作太累沒有生活,一是頂到了天花板。

1.私下裡我把360比作高壓鍋。

來了沒多久我就開始想,為什麼這裡的領導都那麼急躁,沒有半點大將風度?一點屁大的小錯就暴跳如雷?為什麼不能像百度那樣看到大家真正輕鬆地打籃球、踢毽子?

我慢慢明白,是因為他們壓力太大了。因為公司一直在曲線救國,一直在做免費的東西,到現在掙錢主要就靠遊戲。在百度從來沒聽過的虧損二字,在360 財報上則是弄不好就出現。周老闆野心很大,錢卻少,總是不夠花的,很多事情想得再好,沒有足夠的資源也做不成,所以對於任何一個計劃,從上而下都要求以最 快的速度來完成,一定要執行到最好。

我見過兩個人連續24小時工作兩天上線一個產品的驚人紀錄,這種情況在360並不罕見。所以每個人每條線壓力都很大,如果完不成,被罵事小,你和整個團隊都會在裡面非常難受。

2.公司經常跟人打架,一旦發生這種事兒,晚上幹到十點以後那是常事兒,週末加班根本不叫加班,對了,360早上是要打卡的。再 加上外部樹敵較多,合作拓展是很難的,所以很多時候都是憋著一股勁兒孤軍奮戰。心理壓力這麼大,大家脾氣不好也就可以理解了。所以在公司裡聽到大聲嚷嚷和 罵人的聲音請不要意外。 在這樣的一個環境下,你很難安心做事的心情,負能量吸收得多,自然需要發洩,所以也會看到工程師對著行政或財務人員大吼大叫。

高壓也許只是一個階段,就像紅軍長征,如果真有一天把搜索做起來了,也能推出競價排名之類的贏利工具,也就能看到彩虹了。但在個人發展上,由於業務線少而且相互之間太封閉,整個平台就顯得非常窄了。

3.在360幹了一年半以上的人,很多都開始迷茫,這跟剛來的時候大相逕庭。因為這裡的管理結構非常扁平,晉陞的機會也就變得非常稀有。同時,因為公司收入不高每年還有很多投資項目和較大的公關開支(都懂的)所以每年的工資漲幅是非常小的。這就是為啥讓大家進來時一定要談高些。因為以後要和公司一起勒緊腰帶鬧革命,每年漲的非常微小。

在百度我們比較怕的是新人,老員工和新員工永遠在一個起跑線上在競爭,論功勞,不論苦勞,優秀人才可以不拘一格地被提拔上去。而360則是一種類似 水泊梁山的聚義文化,新來的要立投名狀才能取得江湖地位,但上面天罡地煞的位次已經排定了,VP和十幾位總監都是跟了周鴻禕多年的他最信任的老人兒,除非 他們主動離開,否則後面的人永遠沒有機會。

4.由於周鴻禕喜歡打破規則出奇制勝,所以信任在這裡比能力更重要許多。又或許因為他自己是一代奸雄,慣常設計 別人,所以特別害怕遭人背叛算計。他心裡想什麼很少有人知道,除了安全衛士以外,其他的團隊都很難接近核心,網上說360上傳用戶隱私神馬的,也是衛士部 門干的。因為公司的重點是經常變的,一會兒是集中全力打QQ,如果得不到利益,又會轉戰其他戰場比如對付小米或百度,所以其他部門都是浮萍,很多技術上非 常牛的人其實在這裡也只是在具體工作崗位上只負責極小的面其實就是高級的程序員。

認人唯賢和認人唯親各有利弊,這是百度和360用人理念上的重大區別,你個人更適應哪個就選哪個。

PS,有時候在出來放風的時候我會想,這位出生在70年代的老闆,懂事的時候文革已經結束了,為什麼還這麼有鬥爭精神?我們的公司到底是為什麼而存 在?是為了生存而戰爭,還是根本就是為了戰爭而生?有時候看到周總把人叫到辦公室去討論如何掙錢,我就會感到更加迷茫,也許他根本不知道怎麼掙錢,所以只 能做擅長的事——幹掉業界成熟的模式,去搶錢。

呵呵,寫了這麼多,是不是事實大家可以驗證,我最近不會離職,所以大家也不要人肉我是誰。我不想與教主為敵,但願在他眼裡我也不值得為敵。

(本文摘自水木清華社區,作者所寫不代表本網站觀點)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7268

如何讓用戶留在生態系統裡?

http://xueyuan.cyzone.cn/moshi-moshi2/235179.html

來自於競爭對手的創新活動正在鼓勵消費者脫離蘋果的生態系統,但蘋果則繼續成功地讓消費者難以從其產品和服務的整體「隊列」中抽身而出。

通過剛剛推出的iPad mini,蘋果已經進入了小尺寸平板電腦市場。對於蘋果來說,這既是防禦性的舉措,同時也是攻擊性的舉措。亞馬遜的Kindle Fire和谷歌的Nexus 7都是很好的小尺寸平板電腦,擁有相當可觀的內容生態系統、Android操作系統獨有的操作系統特性,以及消費者有好的200美元的售價。在此以前,由於蘋果沒有小尺寸平板電腦的關係,這讓其容易受到亞馬遜和谷歌的「攻擊」,從而導致其用戶被後兩家公司所「竊取」。毫無疑問,蘋果將iPad mini視為一個吸引更多消費者進入平板電腦領域的機會,使其能夠進一步享受其生態系統所帶來的利益。iPad mini是來自於蘋果的另一種將會進一步吸引消費者,並將他們「鎖定」在增長中的生態系統中的產品,這個生態系統是由產品、服務和內容構成的。

雖然iPad mini面臨著來自於分析師的批評,但許多消費者都將很有可能話費329美元的入門價格來購買iPad mini,而不是花費200美元去購買其他小尺寸平板電腦,從而享受留在蘋果生態系統中所能獲得的利益。這不僅是因為消費者認同蘋果的產品,同時也表明蘋果的生態系統擁有十分強大的力量。事實上,有21%的iOS用戶表示,他們永遠都不會退出蘋果的生態系統。大多數iPhone機主都很享受由iPod、蘋果電視機頂盒和Mac個人電腦等蘋果其他設備構成的整體生態系統。iCloud允許消費者在各種蘋果設備之間無縫分享媒體,蘋果電視機頂盒的Airplay則允許來自於iPhone或iPad的音樂或視頻毫不費力通過WiFi進行分享。此外,用戶還能很方便地將媒體文件傳送到亞馬遜Cloud Player或Google Play,這也讓iOS用戶不願轉換生態系統。

這種「威懾力量」被稱為「轉換成本」,也就是當消費者轉換產品或服務時所將面臨的負面後果。轉換成本以很多種形式出現,公司會創造這種成本來留住用戶。舉例來說,移動運營商會通過收取提早終止合同費的方式來將消費者與一份兩年期合同綁定在一起。雖然這種措施能阻止消費者換運營商,但同時也在許多消費者中間創造出了一份針對其移動運營商的怨恨情緒。

但蘋果則已經採取了不同的戰略。這家公司已經創造出了令人滿意的產品和特性,從而構建了消費者綁定和轉換成本,但這並非是由於蘋果在多年以前推出的總體規劃所致——也就是說,並非是已故蘋果聯合創始人史蒂夫·喬布斯(Steve Jobs)在十年以前就已經構建了一種經過精心計算的產品路線圖,而是他為蘋果設定了一個戰略目標,內容是讓這家公司成為消費者的數字中心。後知後覺的說,很容易就能看出來,十年以前蘋果在如何做到這一點的問題上只有很少的想法;其餘的東西則來自於一系列長時間的實驗,才創造出了這家公司想要的生態系統效果。iTunes最初允許消費者播放CD,並將其轉為能在iMac上播放的MP3格,。這為iTunes與iPod的合併奠定了基礎,從而創造出了具有破壞力的蘋果數字音樂商店。iMovie和iPhoto這兩種軟件產品能允許消費者在自己的設備以及朋友與家人的設備之間分享視頻和照片,蘋果電視機頂盒的人氣度也正在日益上升。在很長一段時間裡,蘋果電視都被視為喬布斯所看好的東西;對於蘋果來說,蘋果電視機頂盒並非一種能帶來龐大利潤的產品,但這種產品確實充分利用了蘋果的內容協議,向消費者提供了電影和音樂等服務,同時還與Netflix和Hulu等其他內容提供商整合在一起。此外,蘋果電視機頂盒還擁有著名的Airplay功能,允許蘋果產品用戶很方便地使用iPhone或iPad來播放視頻和音樂。

不過,蘋果也有許多嘗試最終是以失敗告終的。在2000年,蘋果推出了iTools,這種產品能向消費者提供互聯網服務,隨後變成為.Mac,最終則成為了MobileMe這種失敗產品。但是,這些失敗的服務為蘋果的iCloud產品提供了基本的知識。為了提高音樂銷售量,蘋果推出了社交音樂服務Ping,但這種服務也已經遭遇失敗,最近已經被關閉。在蘋果為構建生態系統而推出的產品和服務「名單」中還有其他許多失敗的東西,但這揭示了蘋果走向成功的漫長道路;更重要的是,這揭示了「失敗是成功之母」的道理。

任何想要把用戶留在自身生態系統中的公司都能從蘋果這樣的公司身上學到東西。

1、制定集中的、戰略性的目標:許多公司都面臨著難以帶有一種觀點來創造戰略性目標的困境,也難以創造像「移動性」或「健康」等一般性的目標。梅賽德斯奔馳不是這樣的一家公司,在整個汽車行業正在經歷破壞性的變革——比如說汽車的數字化、新的驅動機構選擇、自動化汽車和全球城市化等——的形勢下,這家公司需要作出相應的回應,否則就會落後。梅賽德斯奔馳已經制定了戰略性的目標,例如賦予駕車者以更多的准入自由、信息自由和能源自由度等。梅賽德斯奔馳已經推出了一種名為Car2gether的P2P(點對點)駕車共享服務,利用社交網絡來讓駕車者能在選定的美國城市中進行通話。此外,梅賽德斯奔馳還已經與特斯拉汽車公司(Tesla Motor)達成了合作,將使用後者定於2015年推出的汽車電子驅動機構系統。而且,梅賽德斯奔馳還在實驗新的數字特性,這些特性能允許駕車者從周圍的汽車那裡共享實時信息和路況信息。

2、創造一個實驗組合:像蘋果或者梅賽德斯奔馳那樣,一旦擁有了集中的、戰略性的目標,那麼接下來就要創造一系列實驗。一種普遍適用的經驗法則是所謂的「7-2-1」準則,也就是有一個實驗應該是規模較大且相對安全的,兩個實驗應該是略帶風險和規模中等的,七個實驗應該是風險較高但成本較低的。這些實驗可以在各個團隊、業務部門和整個公司中進行相應的規模調整。3M就是最早這樣去做的公司之一,讓其員工花20%的時間去構想現有業務以外的想法,這也就是Post-It Notes誕生的基礎——3M一位名叫亞特·弗萊(Art Fry)的工程師想要找到一種更好的方式,來管理他週日在教堂裡唱讚美詩時所做的筆記。

3、利用學到的東西來構建新的實驗。Facebook以其黑客文化而著稱,這家公司的員工一直都在進行實驗,推出新的解決方案來改良和商業化自身服務。此外,Facebook也以其經常都會失敗而著稱;但是,另一點很可能並不那麼廣為人知的是,這家公司也經常都會把那些失敗轉換為成功的特性。Facebook Groups是失敗的產品,人們不想要把時間花在創建群組上;因此,這家公司就推出了Facebook Lists,自動為用戶創建群組。Facebook推出了類似於地理位置社交網站Foursquare的Facebook Places服務,但隨後很快就放棄了這種服務;但不久以後,這家公司就迅速為用戶推出了地理位置更新服務。

對於解決當今的混亂形勢來說,傳統的戰略性規劃是不夠的,原因是現在的市場正在迅速發生變化,而且競爭狀況正在日益變得模糊不清。耐克和阿迪達斯等體育用品公司正在與數字娛樂服務提供商展開競爭,原因是這些公司都在爭奪人們在工作或上學以外的時間。汽車製造商認為,Facebook是這些公司的競爭對手,傳統的交通運輸服務公司更是如此。對於年輕一代人來說,汽車的重要性已經有所下降,其原因在於他們會通過Facebook等數字服務與好友取得聯繫。在當今的這種混亂環境中,制定和實現戰略要求公司擁有機敏性,而如果想要做到這一點的話,那麼進行實驗會是一種優良的工具。

這三種策略也能幫助公司構建一個能讓人們不願退出的生態系統。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9774

德國:希臘應留在歐元區 但必須堅持改革

來源: http://wallstreetcn.com/node/212719

germany_greece-flags

華爾街見聞網站此前提到,德國政府相信歐元區可以承受希臘退出的影響,對此,德國副總理Sigmar Gabriel表示,德國政府希望希臘留在歐元區,沒有對希臘退歐的應急計劃。

明鏡周刊》周六援引未具名德國政府消息來源稱,德國政府認為,歐元區現在能夠應對希臘退出。該報道稱,德國總理默克爾和德國財長朔伊布勒認為,自2012年歐債危機以來,歐元區實現了足夠的改革,使得潛在的希臘退出風險變得可控。

Gabriel同時是德國經濟部長和中左黨派社會民主黨(SPD)的領袖。他還向漢諾威廣訊報( Hannoversche Allgemeine Zeitung)表示,歐元區近年來已變得更有彈性,不能被“敲詐”。Gabriel稱,

德國政府、歐盟甚至希臘政府的目標就是讓希臘留在歐元區。過去沒有、現在也沒有希臘退歐的方案。

針對希臘將在1月25日舉行的大選,他指出,

歐元區近年來變得更為穩定,這就是為什麽我們不能被敲詐,也是為什麽我們預計無論由誰來領導,希臘政府都將遵守與歐盟的協議。

德國總理默克爾的發言人Georg Streiter說,希臘政府之前履行了援助協議的條款,德國政府預計希臘將繼續堅守2400億歐元歐盟/ IMF救助協議的條款。

德國正堅持要求希臘繼續實施緊縮,不要倒退改革,因為德國不希望為其它掙紮中的歐元區成員國放松改革立下先例。

針對《明鏡周刊》的報道,德國財政部表示,不會對其進行評論。財政部指出,在希臘宣布將提前選舉後,德國財長Schauble曾發表聲明稱,希臘的改革正在產生效果,希臘沒有其它的選擇。

Schauble表示,選舉沒有改變希臘需要履行協議的事實。如果希臘選擇另一條道路,一切將變得更加困難。

(更多精彩財經資訊,點擊這里下載華爾街見聞App)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26119

為何我們不能留在台灣?不人道的移民惡法 憑什麼吸引國際人才



2015-09-14  TWM

台灣在人口老化、少子化、人才外流的三重壓力下, 相較於美、星等先進國家,我們仍無完整的移民政策。 所有的移民法令都老舊過時,讓想留在台灣的外國人寸步難行。 在這裡,他們屈膝躬身,只求一個能稱作「家」的地方; 他們只能輕聲祈禱:別讓我走……。

早上六點鐘,陶比〈Tobie Openshaw〉和他的兒子歐陽瑞〈Conrad Openshaw〉來到桃園機場。這對他們來說,是一趟痛苦旅程的開始。

一如往常,出境大廳塞滿提著大包小包,準備出國的旅客。然而陶比和歐陽瑞父子,沒有帶行李,他們只要去香港一天來回,背包裡只有一堆身分文件。他們離開台灣,只為了留在台灣。

法令嚴苛!

智 能障礙小孩 被迫四年出境二十次「我可以、我可以自己check in!」二十四歲的歐陽瑞在自助登機報到機器前,用不太靈活的手指,在螢幕上點擊,但怎麼點都不成功,原來他把護照拿反了。就算已經教過幾百遍,他的爸爸 還是耐心地指導他。終於,登機證印出來。「很好!你看,你可以的。」爸爸陶比拍拍歐陽瑞的肩膀。

歐陽瑞從小就有智能障礙,因為爸爸工作的關 係,五歲時從南非來到台灣。爸爸陶比原本是自由攝影師,受雇於《國家地理雜誌》等媒體。走過世界各地,一九九八年來到台灣後,深深愛上這塊土地,決定帶著 全家人定居台灣。多年前和妻子離婚後,陶比留在台灣,把歐陽瑞和弟弟威廉帶大。雖然辛苦,但是他們一家真正的苦難,出現在兩個孩子的二十歲生日後。

在歐陽瑞二十歲之前,可以用《入出國及移民法》的「依親居留」,跟著爸爸留在台灣。但是,依法持有居留證的外國人,若子女超過二十歲,除非他們在台灣工作或念書,就不能再依親居留。

今年二十四歲、患有智能障礙的歐陽瑞,連簡單的登機都有困難,工作與念大學對他來說難如登天。他唯一的選擇,就是每三個月在簽證到期前,飛到香港辦事處重新簽一次最長九十天、不得延期的停留簽證。

持 續四年,超過二十趟,「只為了蓋一個章」。陶比說:「為了讓他留在台灣,這是唯一的選擇。」陶比在台灣是知名攝影師,因為拍攝台灣的檳榔西施,開了攝影展 而享譽國際。私底下,他深愛台灣的原住民文化,假日會帶著兩個男孩到新竹的清泉部落,幫忙募資蓋社區中心,和愛慈基金一起照顧愛滋寶寶,他可說是「比台灣 人還台灣人」的老外;但陶比與兩個孩子,在台灣卻連基本的生存權都沒有。

歐陽瑞的弟弟威廉,雖然還在台灣念大學,拿學生簽證,但大學畢業後,除非他馬上找到工作,否則就會面臨和哥哥一樣的問題。「台灣是我的家,在我心目中,這裡是全世界最棒的地方,我從未想過離開。但這個家,卻在把我一步一步逼上絕路。」陶比說。

照顧情況特殊的孩子,陶比已經身心疲憊。而台灣的移民法令,更讓他四面楚歌。

為 了保住他的孩子,陶比試過所有的方法。當官方承辦人員告訴陶比,最簡單的方法就是讓歐陽瑞讀大學或是娶台灣老婆時,一向冷靜的他終於失控,向對方咆哮: 「我兒子是智障!你聽不懂『智障』兩個字嗎?」陶比無助地說:「我很『愛歹丸』(台語),但是台灣的法令對待外國人,是我看過最瘋狂、最沒道理的。」陶比 一家人,只是台灣眾多默默容忍的移民法令受害者之一。目前在台灣居留的外國人,共有五十萬人,已經超過台灣原住民人數,而《移民法》背後代表的是從未全面 檢討的移民政策。這不但加深了讓在台灣居留、工作、生活外國人的困難,在台灣人才不斷流失的情況下,也加速了台灣的人才負成長,影響台灣經濟與社會的未 來。

根據二○一四年IMD全球人才競爭力報告〈World Talent Report〉,台灣的人才流入在六十個國家中,排名僅第五十名,不只輸給港、日、韓,連中國都輸。根據經濟資訊公司牛津經濟〈Oxford Economics〉預測,在二○二一年,台灣將成為全球人才赤字最嚴重的國家。

沒有政策!

老化及人才外流嚴重 法令還不斷趕走國際人才台灣不只有人才危機,也是全世界老年化最嚴重的國家之一。二○二五年,台灣超過六十五歲的老人占總人口的比率就會達到二○%,進入 超高齡國家。另外,我們也是全球少子化最嚴重的地方,根據國發會推估,一六年開始到六○年,我國工作年齡人口平均每年將減少十八萬人,勞動力不足問題日益 嚴重。

面對人才流出及人口老化問題,亞洲許多對移民相對保守的國家,例如日本、韓國,近年都開始逐步開放移民法令(詳見法令篇)。只有台 灣,仍然沒有完整的移民政策。內政部一三年的《人口政策白皮書》中,雖然提及移民政策,但在近兩百頁裡,只有短短十四頁,關鍵字如下:「掌握」、「管 理」、「防制」。

「台灣的制度,就是對國際人才很不友善。」台大財金系教授、前國發會主委管中閔說。「過去台灣的經濟成長,是以資本投入為 主,就是靠大量投資來發展產業,像半導體、面板。但是現在創造經濟成長,不能再靠資本了,而是要尋求創新。而創新,就是要靠人才。」「但是,我們的高等教 育早就和產業趨勢脫節,生不出新興產業要的創新腦袋。」管中閔分析:「教育改革,這是要慢慢改的。

對台灣當下最好的方式,就是引進國際人才。」但人才政策,還停在製造業時代。

比 起過去二十年,政府「引進國際人才」雖然正在緩步放寬法令,陸續推出「創業家簽證」、「創新拔粹方案」等,但台灣的移民法令,散見在《國籍法》、《外國人 從事就業服務法》、《入出國及移民法》,以及無數的辦法、施行細則、釋函裡,各有不同的主管機關。多法共治的情況,經常造成一邊歡迎外國人,另一邊卻不斷 扯後腿,缺乏完整的政策配套。

事實上,移民不只是來台灣的白領勞工。對於產業及看護外籍勞工,也是一樣,「台灣人把移民當成一種『剝削體制』,政策把人切斷,不能留在台灣,這種政策本身就有問題。」記述移工故事的作家顧玉玲接受《今周刊》專訪時說。

台灣拿著這套恐怖的移民法令,一面死命地對國際專業人才招手,另一面卻拆散別人家庭,到底有誰敢來?

配套不足!

只 想招國際人才 卻逼走國外配偶與孩子去年四月,一篇「在台灣工作─別帶家庭來」〈Work in Taiwan|Don't Bring Family〉的英文部落格文章,在台灣外國人社群裡引發共鳴,正呼應了顧玉玲「把人切斷」的看法。文章大義很簡單:如果你是單身的專業人才,台灣很適合 工作個幾年、吸收亞洲經驗;但是「如果你是想帶著老婆和小孩來台灣,你最好重新考慮。」我們找到文章作者詹森爸爸〈Ralph Jensen〉。他在九八年帶著全家人從德國來台灣當軟體工程師,隨之而來的,是他全家人的簽證問題。

《外國人從事就業服務法》規定的工作限制,除了他自己之外,放棄德國工作的老婆、兩個德國出生的孩子、兩個在台灣出生的孩子,五個人全都遇到工作及居留問題。

「台 灣真的在砸自己的腳!」詹森爸爸對《今周刊》憤怒地說:「台灣需要我的專業,讓我拿到永久居留權,但是我的家人卻限制重重。」「在德國,如果我拿到居留 權,我的直系親屬也都可以自動取得。」但是在台灣,居留人士仍像是次等公民,「我的老婆、孩子,基本上已經一隻腳在飛機上。」他說。

大女兒雷提娜〈Krystyna Jensen〉,六歲時隨著爸爸來台生活,從小在高雄長大,現在是台藝大舞蹈系的學生。但畢業前她才發現,雖然爸爸有永久居留證,但是她與兩個弟弟,二十歲之前可依親,二十歲之後,除非馬上找到公司願意雇用他們,否則無法待在台灣。

她 的大弟雷傑〈Alex Jensen〉,知道自己畢業後無法留在台灣,已經從中原大學休學,回到德國找到工作。主要原因,就是因為台灣雇用外國人的公司資格太困難。法令規定,一 般公司如果不符合政府的創新條例,若要雇用外國人,資本額必須超過五百萬元,而每年營收要超過一千萬元,才能雇用外國人。

「我在收拾雷傑的房間時,一時忍不住,自己躲到房間裡偷哭。」詹森太太回憶:「孩子長大離家是正常的。但是我感覺,他是硬生生地從我身邊被奪走。」未來,她還要再看著三個孩子,一個一個被迫離開她。

門檻極高!

工作法令嚴苛 在台長大外籍生也待不下來「為什麼把我當成外國人?如果我不照鏡子,我根本忘了其實我長得和台灣人不一樣。」有點台灣國語腔的雷堤娜,她與在台出生的弟弟從小在高雄長大,台語講得比德文好,卻被迫離開這個他們從小當成家的地方。

活潑、喜歡跳舞的雷堤娜,想要留在台灣,這麼簡單的願望,能夠達成嗎?要回答這個問題,我們得走過一段複雜的法令迷宮。

首先,她幾乎沒辦法在畢業後找到工作。按照《外國人從事就業服務法》,她需要有兩年相關的工作經驗,月薪需要在三萬七六一九元以上,對主修舞蹈的雷提娜自然不可能。

雖 然勞動部在去年提出了《在台畢業僑外生工作許可配額評點制》,讓外籍留學生可以更多元標準留在台灣,但是博仲法律事務所法務助理費浩文〈Michael Fahey〉認為,她也無法適用。因為,評點制需要符合《外國人從事就業服務法工作資格及審查標準》中規定的專門性及技術性工作,而雷堤娜的專長,實際上 是屬於審查標準中的第四十六條「運動、藝術及演藝工作」,因此也沒辦法用評點制取得跳舞的工作許可。

評點制雖然開啟台灣留才的一個小門,但是門檻還是太高。一三年,只有一三%的外籍留學生在畢業後留台工作。評點制允許開放兩千個名額,但截至今年八月,勞動部只讓七七○人通過許可。

就 算想要放棄德國國籍,雷堤娜也沒有辦法歸化台灣國籍。因為《國籍法》規定,歸化國籍需要連續五年居留台灣,但留學生身分居留台灣的時間,不能算在內。內政 部日前通過修法,允許在台灣居住十年的外國人在滿二十歲之後,給予最多六年的居留權。但是仍沒有解決她的工作權問題。「要我留在台灣五年,不能工作,我要 拿什麼養家?」雷堤娜質疑。

博仲法律事務所律師陳慧玲說:「一個人想要在台灣居留,工作常常是重要的關卡。

勞動部的思惟是要 保障台灣人就業,如果 (在《就業服務法》)這塊沒辦法開放,一定會影響到後續居留的問題,他可能就會選擇離開。」詹森爸爸說話比較直接:「台灣的法令擺明告訴我們,別在台灣久 留,請你和家人『快滾蛋』!」費浩文也說:「這裡的《移民法》還停留在二十年前,當時幾乎沒有外國人在這裡生孩子。但是,二十年後,孩子一個一個長大,當 初法令沒有考慮到這點,如果《國籍法》不改,可能會出現很大的社會問題。」傳統的法令綁死,要留在台灣,最好的方法只剩下和台灣人結婚。事實上過去二十 年,歸化台灣國籍的人有九七%是透過結婚,只有不到三千人是自願歸化。這些年來,雷堤娜得到最多的建議就是「趕快找個台灣人嫁!」她也只能無奈地笑笑。 「要我把一生幸福當成工具,我寧可離開台灣。」然後,她像是許願般喃喃地說:「但是,可不可以不要讓我走?」不留情面!

不幸喪偶 還被限定三周內得離開台灣當台灣的就業環境已經不甚理想,我們的《國籍法》、《就業服務法》、《移民法》,還交織成一張複雜的迷宮,讓有心想待在台灣的外國人四處碰壁。不只是居留,在工作上,也被法令卡住。

一名歐洲來的創業家就是血淋淋的例子。在二○○○年,他來到台灣娶了台灣老婆,和她一起創立公司。五年前,妻子不幸去世,因他居留時間不足以取得永久居留權,按照《移民法》,他居留台灣的理由隨著太太亡故而喪失。結果還在守靈期間,政府竟發函,限他三周內離台。

最後,是靠妻子的家人寫一封信,證明這家人「需要他留在台灣」,他才能取得一年一簽的居留證。

「直到我的公司規模夠大了,夠資格『雇用我這個老外』,我才能留下來經營我自己創立的公司,荒謬至極!」這名現在已是兩百名員工的老闆說。

檢討法令!

兼顧情理法 要和時代一起進步對此,勞動部表示,雇用外國人資格實際上已經不用五百萬元資本額等限制,勞動部可以邀集移民署、經濟部,以「個案會商」用專案方式審核,通過就可以雇用外國人。

然 而,陳慧玲律師表示:「絕大多數的公司根本不知道可以透過這樣方式雇用外國人,真的用這個管道的個案,就比率來說還是很少。」「真正應該檢討的,應該是雇 用外國人的資本額限制,在現在是否還合理?」費浩文說:「在過去製造業時代,五百萬元的資本額或許合理,因為你需要大量的工廠、機械投資。但是在各種類型 的創業不斷出現,一台筆電,就足夠開一家成功的網路公司;一台3D列印機,就可以開始生產商品。」當全球正在進行知識經濟的轉型,但是我們的政策,還停留 在製造業時代的思惟。

落後的法令,三十六歲的創業家洪善群〈Sebastian Ang〉很有感。九年前,他從德國來到台灣創業,做出可以即時線上翻譯的手機App「Linkqapp」。但是公司才剛開始,營收未達雇用外國人的要求, 「所以這家公司沒辦法雇用它的創辦人!」洪善群說,他與外籍夥伴也因此拆夥,公司差點關掉,只剩愛上台灣的他,留在這裡繼續摸索。

往好處看,政府已注意到這些落伍的地方。今年七月起,經濟部推出「創業家簽證」,開放兩千名已經拿到外國創投資金、或進駐國內育成中心的創業家,可以來台灣創業,不受學歷、公司資本額等限制。

放寬限制!

推 「創業家簽證」 但吸才效應仍待檢驗洪善群興奮地拿出申請創業家簽證的文件。今年九月,他就要代表台灣去舊金山參加「TechCrunch Dsirupt」創新大賽。「我是真心喜歡台灣,如果我可以幫台灣拿下創新獎,那不是棒呆了嗎?」吸引外籍人才的成效,仍等待檢驗。但是,更重要的是,進 來之後呢?看似歡迎外人的新制背後,仍有一整套的嚴苛細節,可能讓他們連基本的居留保障都沒有。

國發會副主委林桓指出,台灣法令得從根本開 始修改:「很多環境的問題,都很瑣碎,但很重要,影響著國際人才願不願意待在這邊。台灣現在最需要做的,就是改變過去因襲的作法,讓法令環境變友善。」除 了政府的移民政策,管中閔也指出,台灣社會的觀念也需要改變。「我們都說很歡迎外國人,對『國際化』趨之若鶩,但是真的談到開放,大家又變得很曖昧。」他 說。

事實上,東亞社會調查(EASS)曾進行橫跨亞洲的問卷調查,在去年被中研院的學者引用。若從調查中比較台、日、韓三國的國民對國際化的態度,結果結論十分耐人尋味。

台灣雖然認同國際化對經濟的好處,但是對於「是否應該增加外籍工作者」及「是否應該增加外籍配偶」,台灣人的反對聲音都是最大的。而被問到「重視國家利益,即使傷害到與外國關係也無所謂」,台灣受訪者竟有七八%的人表示贊成。

「他 們最年輕力壯的時候都留在台灣了,但我們好像是把他們當機器看待,不把他們當人看。」顧玉玲觀察台灣對移民的態度:「所有政策優惠,都是降低資本流動的門 檻,有利於資本家賺錢;但自然人的流動,卻重重壁壘。」別忘了,台灣正面對著嚴重的少子化、高齡化問題,未來將讓台灣陷入更大的困局,台灣在移民政策上如 何讓自己更有競爭力,刻不容緩。我們如何納入普世價值、和世界接軌,更是全民得思考的課題。

因為法令規定20歲後不能再依親居留,陶比爸爸每三個月就要帶智障的兒子到香港辦簽證,法令不改,身心俱疲的他們,還能在台灣撐多久?

喜歡跳舞的雷提娜,從小在高雄長大,台語講得比德語好,卻因台灣限制外國人工作,讓她無法留下。

洪善群離鄉背井來台灣創業,卻因法令限制,自己創的公司竟沒辦法雇用創辦人,逼走外國創業家。政府推出的「創業家簽證」新制,也許是他留在台灣的唯一機會。

撰文.楊卓翰 研究員.張佳婷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60033

他們心繫台灣 但留在這裡好難


2015-09-14  TWM

案例篇》外配媽媽被迫離境、樂團當志工是「非法打工」在台灣,外籍人士已經成為一個另類的弱勢族群。雖然愛上台灣的好山好水, 但是在現實生活中,他們卻被各種法規刁難,在台灣寸步難行,甚至被驅逐出境。

根 據內政部人口資料庫的統計,台灣在二○一四年登記結婚的女性約十五萬人,其中非本國籍者就高達約一萬五千人,意即每十對新人就有一對可能生下新台灣之子。 然而,在台灣的移民法規層層捆綁之下,這些外籍媽媽要順利和孩子一起在台灣生活,其實沒那麼容易。除了異文化家庭的齟齬,生活中可能的意外如離婚、喪偶, 都可能讓這些外籍媽媽在台灣的居留發生問題,必須離開自己的骨肉,讓這些台灣的孩子必須面對沒有媽媽的童年。

硬生生拆散!

越 南媽媽只能依賴兒女監護權 須擔負離境風險三十二歲的小雁(化名)○三年嫁來台灣,○六年女兒出生的喜悅還沒維持太久,突如其來的車禍卻奪走丈夫的生命,使小雁必須靠著女兒的監護權 留在台灣。然而戶政事務所的官員告訴小雁,如果沒有拿到身分證,她在女兒年滿二十歲,不再需要法定監護人時,她就無續留台灣的理由,必須離境。

雪上加霜的是,失去配偶身分的她,必須等到合法居留五年才能申請歸化。

但 另一方面,歸化要求的財產門檻,對外籍媽媽來說並不容易。以小雁為例,失去丈夫的她,平日須照顧小孩,無法有全職工作,更別說是存錢了。此外,即使小雁克 服了各項條款,在歸化的過程中,她必須要放棄母國國籍,其間不能離境,稍有差錯,可能使她立刻落入無國籍的窘境;而拿到身分證後,五年之內都還必須擔心身 分被撤銷。種種限制,讓離鄉背井的外籍媽媽感到無力。

南洋台灣姊妹會執行祕書洪滿枝表示,小雁的遭遇並非特例,「很多姊妹在台灣住了二、三十年,當小孩快二十歲時,卻被告知下個月要離境!」這些外籍媽媽,很多是和小雁一樣,因為難達歸化條件,或是母國官方不願意開立良民證,因而無法順利歸化。

當 記者向移民署諮詢熱線求證時,官員表示外籍配偶喪偶的情況,按照《入出國及移民法》第三十一條,小雁應可一年一簽繼續居留,竟然和她在戶政事務所詢問的結 果不同!而被問及歸化要件中「生活保障無虞之證明」,電話轉接多次,竟然沒有任何官員能夠提出明確定義。面對台灣第一線人員對法條更動的慢半拍,加上條文 模糊地帶帶有歧視的主觀判定,使外籍配偶在台灣的居留充滿阻礙。當台灣人的媽媽,可真不容易!

做志工也不行!

英國樂團參與社 區服務 竟以「非法打工」驅逐台灣史上第一首奧運加油歌曲是誰作的?答案是來自英國的「前進樂團」〈Tranistion〉。這三個來自英國的大男生,從九七年組 團至今,就以台灣為家。他們的中文歌〈對不起,我的中文不好〉在網路紅透半邊天,在YouTube有一百六十萬的點閱次數,成為外國人學中文的學步歌。

一二年倫敦奧運,他們想要幫台灣加油,便主動向中華奧委會提議,並完成台灣史上第一首奧運加油歌。這一個熱血愛台灣的樂團,卻因為參加教會社區服務,不符外國人在台工作法規,一一年被迫遣返,三年內不得入境台灣。一夕之間,他們滿懷的熱情,被硬生生地潑了一盆冷水。

一 一年的冬天,前進樂團受邀參加板橋福音堂教會的現場表演,雖然是社區服務的無償演出,依照台灣的慣例,教會還是貼補了他們一筆車馬費。當這筆款項報了稅 後,才發現,他們三人沒有與經紀公司簽約,也沒有合法的工作證,勞動部認定,外國人沒有工作證的情況下收取費用,就是非法工作,判板橋福音堂教會七十五萬 元罰鍰、前進樂團九萬元罰鍰,勞動部一二年五月發函將樂團三人驅逐出境,並且未來三年內不得入台。

的確,根據《外國人從事就業服務法》第四 十三條,外國人未經雇主申請許可,不得在中華民國境內工作,就連做志工也是違法。〈見後篇〉但是,前進樂團一番好心卻遭驅逐,讓主辦單位也站出來聲援,在 外交部工作的教友卓湘慈也幫他們進行好幾個月的提訴:「過程中,我們也遇到很同情的公務員,很願意幫忙;但礙於法規,還是愛莫能助。」看著黯然回英國的三 人,福音堂長老鍾嘉聲表示:「當時只是一個單純的社區服務,我們也不知道有這些規定,雖然我們一再強調是非營利活動,也挽救不了他們,對他們實在很抱 歉。」旗下簽有外國表演歌手、威爾斯葛羅的負責人張志瑋無奈地說:「台灣經紀公司不太會考慮與沒發過片的外國表演創作者簽約,除了工作證申請程序麻煩之 外,有了營收後,經紀公司還得先扣除外國人高達二○%的稅收,才能拿剩下的八○%和藝人分帳,再加上台灣現在唱片的大環境不好,外國表演者在台灣的生存更 是嚴苛。」前進樂團目前在中國巡迴演出受到歡迎,不過他們會直接前進中國發展嗎?樂團鼓手Joshua毫不猶豫地說:「我們心繫台灣,等三年過了,我們還 是打算回台灣發展,這裡才是我們的家!」喪偶養大台灣之子的越南媽媽,孩子成年後,台灣法令就認為她無續留理由,等於女兒20歲生日那天,她就得離 開??。

喪偶的小雁獨自養大孩子,卻被告知未來要離境,「孩子未來怎麼辦?」她問。

喜歡台灣的英國「前進樂團」,因為ㄧ場教會的志工表演被驅逐出境,但仍不改他們愛台灣的心。

破解台灣

對「歪果仁」的迷思

指控1

真的這麼愛台灣,為什麼不放棄國籍?

中華民國的《國籍法》規定,除了高階公務人員及公職人員承認雙重國籍,外籍人士卻不能保有本國國籍,同樣享有雙重國籍的身分,顯然不平等。

而 且,申請歸化台灣國籍,還得冒著變成無國籍的國際人球風險。台灣規定,外籍人士得先放棄國籍才能申請本國籍,假如申請過程中伴侶過世或者有任何意外,都可 能拒發。同樣要求放棄國籍的新加坡,則是先確定拿到新加坡國籍後,才讓移民放棄原國籍,以保障其國際人權,台灣的程序,顯然不夠周延。

指控 2 外國人來台灣,都會搶台灣人的工作!

台灣人口以每年18萬人次流失中,其中不乏高學歷人才,未來台灣的工作與人力供給將面臨失衡,且外籍專業人才可補充我國產業所需的技術人才。事實上,目前在台白領外國人約2萬8000人,占我國就業人數1100萬餘人僅約0.2%,比率甚微。

指控 3 台灣人在國外也備受歧視和刁難,我們不會比其他國嚴格?

每一個國家的《移民法》都是因地制宜,台灣的人口老化、人才外流、國際競爭力問題,比其他已開發國家更需要吸引高階人才和勞動力,沒有理由更加封閉嚴苛。

撰文 / 張佳婷、黃玉景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60040

信報 - 留在舒適圈 遲早被追過 阿梅

https://www.facebook.com/hunghukforum/'


信報 - 留在舒適圈 遲早被追過

上星期天朋友在上海舉行婚禮,由於與幾個朋友跟新娘相熟,故雖然上去做「男姊妹」,即是做兵仔供女家各位娘娘差遣,但迎年鮮有跟朋友純旅遊,多半是出差工作時才在外地踫面,整個旅程短而快樂,與各位多年為朋,是在下的幸運。

由於兩位新人都是海歸派,認識的新朋友也曾在海外留學,有位女生在名牌大學連讀幾年學士至碩士,估計學費連生活費要幾百萬,畢業後立即被McKinsey派回中國做研究、搞項目,自己斷估其家世應在中產以上,父母有良好關係網,加上樣子甜美,可算模範「白富美」。

這樣的生活條件,如果以香港的價值觀,應該疊埋心水下份高薪風流工,趁出差香港、上海、北京時體驗生活,順便賺錢買花戴,然後老爸閒時過幾百萬做零用,有 兵仔追就應酬,用上述方法打發時間。但這位北京女生沒有選擇留在舒適圈(Comfort zone),反而在McKinsey辭職,打算在上海搞「健身房」,自力更生。

或許今天香港仍可憑法制、環保、完善的基建,在十年之內找到生存的空間,但在同樣生活、家庭條件下,內地中產遠比香港中產有鬥心,願意拿金錢和青春去搏, 可以遇見出去搞生意,九成會在五年內賠光,但餘下一成會有機會變強,促進個人財富,並為社會帶來建設,如果長期保守地留在舒適圈,雖然很安全,但最終會被 追過,差在時間問題。

明白到香港人普遍的保守心態,第一個原因是見慣股災,如果勇猛地去衝,而不懂得收油,一定在97、03或08被清袋出場,留得下來必定是懂收手的人;第二 是對收入預期增不高,普遍來說加薪幅度平均在5%以下,內地最低工資過往增速以10%以上計,有能力和年資的加幅更高,由於形成了預期,消費和投資就更勇 猛,正如97前的香港;第三是樓市神話太強,高地價令上車難,創業更難,起碼自己聽過不少「如果幾年前用一百萬去買樓,而不是讀MBA,已經發達啦!」, 大部份人將注意力,放在搵好工-> 借錢 -> 買樓 -> 供樓,為蝸居已耗盡精力,沒有餘暇想發展。

千萬不要誤會,保守沒有錯,每人都有自己的故事,適合的生活方式,理性的決定會帶來理性的後果,不搏就無回報,此乃因果,有一個例子是電子支付,今次回上 海跟商店和的士取機,問得最多是:「可以微信支付嗎?」,當香港搞TNG Wallet惹起大企業發聲明指並無授權,立即出現信任危機,一個預計幾千萬的推廣計劃就此失敗。

有時不禁反思,過份追求一蚊都不能失,最終變成不做不錯,白白浪費市場機會,微信支付在上海,已為不少小商戶接納,美國蘋果公司(AAPL)的Apple Pay也和銀聯有協議,準備進軍中國,幾年之後騰訊(700)、蘋果(AAPL)、Visa(V)、Master Card (MA)可能就盡佔市場,贏家全取,香港跟隨「現金之死」的大潮流是勢之所趨,到了被十面埋伏才慌忙投降轉用,必定會蝕章地讓出市場,須知道十年前八達通 還是領先全球的支付平台呢。

本人客戶持有Visa


鴻鵠財誌的相片。


Cpu Lawrence 、 Yeeman Leung 、 Wong Kwan 以及其他 15 人都說讚。
留言
wongricky


wongricky

零售股真正死因

香港零售股已步入熊市多時,有些老闆歸咎於佔中和反水貨,令生意變差、盈利大跌,看前景這些零售股目前還沒有投資價值,雖然有劈租情況出現,但遠未足以扭轉劣勢,看來舖租還需要跌深、長時間一點才可以轉勢。

由於生意太差,最近公佈業績的金舖、化妝品公司,都會派高息利誘投資者,同時老闆持股量多數很高,派高息老闆可收回大部份,然後做私人投資,所以這些公司 業績後多數會升一段,然後在高位維持至派息,除息後股價應該會跌回原位,甚至有機會破位再跌,因為大家覺得,連老闆也不看好收息走人,外人還怎麼相信?

一直覺得香港零售股的弱點,仍過份看重分銷、渠道的利潤,以化妝品為例,基本上是代理和水貨海外品牌,大手拿巨量平貨後,在香港設店或網上分銷,從中賺取毛利;金舖則利用「香港不賣假金」的金漆招牌,吸引全中國的客戶,只要不停地買金加工便搞掂。

這種經營模式,可地道稱為「駁腳」,如果官腔點就叫「超級聯繫人」,工作只把買家和賣家接駁起來,其中的增值主要在人脈和分銷,並不會經營自己的品牌,或經營不到盈利,索性只當作點綴。

一個成功的品牌,可以為產品「作個故仔」,令消費者為同一堆原材料,付出倍數以上的價錢,例如同是銀鏈,你在街邊買的幾百元款,在同等重量下,在Tiffany 和Pandora會變成賣幾千元,買完後還要不覺得傻仔,女孩子戴出去又威又有面,這才算品牌。

沒有品牌,只有駁腳的公司,注定受宏觀因素影響,好景時遊客激增,不用長線投資在品牌,業績自然爆得快,大家感覺良好;到了逆境,自然要把好景賺的錢嘔出來,這是常理。

如果管理層只懂怪罪外在因素,不去思考怎樣脫離駁腳模式,提升核心競爭力,那麼這間公司只是「巨型水貨佬」,隨著水貨市場的周期波動,沒法長期提升價值。

大家看看LVMH、KERING、Hermes的圖表,就知道即使市道差,運用品牌在世界其他地方接回生意,是可以把傷害大幅減輕,有些更在52周高位附近,香港方面,如果I.T不是有難以估算的外匯風險,其實它在中國和日本是有錢賺,以香港零售股來說是非常厲害。

鴻鵠財誌的相片。
Lo Kwun Ming 、 Alex LI 、 Collin Cheung 以及其他 8 人都說讚。
留言

Yahoo - 趁加息買公用股

電能(0006)與長建(1038)的交易告吹,令兩者的股價都下跌,及後股價跌幅收窄,相信令不少人意外,相信最主要原因是市場對公用股太有興趣,加上 即使交易失敗,亦不過遵循以往的發展路徑繼續走,除非管理層將新項目全都只給長建做,令電能平白坐擁巨額現金,而毫無用武之地,否則股價一段時間後,應有 望再創新高。

自己的看法是聯儲局12月,加息機會率有七八成,這己經是一般市場看法,相關公用股也因而跌至支持位,由於美國現時是短息升,長息升一陣後就開始跌,似乎 大家也認為即使逼耶倫加息,也是一次性,下次加息時間,仍然遙遙無期,所以倒不如用相反理論,買入與長息較相關的公用股,搏加息後股價不跌反升。

⋯⋯ 更多
鴻鵠財誌的相片。
Mark Chan 、 Cpu Lawrence 、 Alex LI 以及其他 14 人都說讚。
留言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73365

為了留在iPhone搜索里 谷歌向蘋果支付10億美元

來源: http://www.yicai.com/news/2016/01/4742819.html

為了留在iPhone搜索里 谷歌向蘋果支付10億美元

新浪科技 2016-01-22 11:52:00

1月22日上午消息,根據甲骨文訴谷歌侵權案的庭審文件,為了在iPhone中保留谷歌搜索框,這家搜索巨頭2014年向其支付了10億美元。

1月22日上午消息,根據甲骨文訴谷歌侵權案的庭審文件,為了在iPhone中保留谷歌搜索框,這家搜索巨頭2014年向其支付了10億美元。

甲骨文律師在1月14日的庭審中表示,谷歌與蘋果簽訂了一份協議,與蘋果共享通過iPhone獲得的搜索營收。有關此事的傳言已經流傳數年,但蘋果和谷歌之前均未對外公布。

甲骨文律師稱,這一協議的分成比例一度達到34%,但無法判斷是將34%支付給蘋果,還是34%由谷歌自己保留。

谷歌律師反對將這項信息對外披露,並希望法官刪除34%這一重要數據。但法官拒絕了這一請求。

蘋果和谷歌發言人均拒絕對此置評。

編輯:顧蓓蓓

更多精彩內容
請關註第一財經網、第一財經日報微信號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83326

創業孵化器迎來大洗牌,誰將留在牌桌上

來源: http://www.iheima.com/space/2016/0427/155439.shtml

導讀 : 真正屬於專業運營機構,回歸孵化器本質的運營新時代正在逼近!

當下,雙創大潮下,各種泡沫論、資本寒冬論在我們的周圍不斷被提起,泡沫過後我們見到的是價值的回歸,資本的回歸以及商業本質的回歸,相較於資本的泡沫,一直以來被詬病的孵化器泡沫風潮至今還影響著創投圈內圈外的關註著,孵化器的倒閉潮,或者是被倒閉潮背後究竟有何玄機?

孵化器是否一定要經歷倒閉潮?

答案是肯定的,但是準確的說不是倒閉潮,而是重新洗牌。

那些在政策紅利以及運動式的雙創號召下,幾乎所有的參與主體都蠢蠢欲動。該來的,不該來的都將自身的資源和資本投入到了以孵化器空間為主要載體的產品之上,導致的是市場供給的嚴重過剩,以至於在享受了政府補貼紅利之後,一批不知深淺的盲動型的創業孵化器將必然被淘汰。

而另外一個層面,市場上的有效需求,會因為過多的增量供給的湧入,使得本來相對容易去運營的孵化器也變得經營緊張起來,本來回報周期可以更短的項目卻被無限制的拖長了回報周期,以至於當下,當孵化器面臨重新洗牌的當下,我們環顧四周,卻未曾發現一個完整意義上的典型的,成功的孵化器,可以被廣泛認同,成為行業學習的楷模。

盲動的參與者要離場,真正孵化器運營的主角正在伺機而動開始進入到這一個正在被重整的市場,或許是孵化器倒閉潮背後的真正邏輯。一方面存量市場的混亂局面驅動的自我升級,另外一方面存量市場的混亂讓真正的孵化器運營主體選擇的謀定而後動的策略,在泡沫即將破滅的當下選擇進入,推動孵化器向良性健康方向發展。

新主體,新氣象之下的孵化器運營生態

隨著孵化器重新洗牌的開始,一些伴隨左右的新氣象正在發生。

其一,專業投資機構、大型地產商和擁有較強軟服務生態搭建能力的主體正在進入到創業孵化器市場。市場多元主體正在不斷進入,正在催生孵化器運營的專業水平提高。

其二,孵化器正在從單體物理空間向綜合性的服務生態演進,從同質化的物理空間向個性化的生態載體演進。

其三,孵化器的價值實現方式正在被更多的參與主體所認同,孵化器價值回歸,以及商業變現通路上的共識正在被越來越多的人所普遍接受。

新氣象的出現,標誌著一個全新的孵化器2.0時代正在加速到來。真正屬於專業運營機構,回歸孵化器本質的運營新時代正在逼近。

洗牌之後,誰將勇立潮頭

在整個創投生態體系中的四個服務元素,圍繞創業者提供服務的四個方向的主體,包括媒體(入口)、平臺(載體)、服務(支撐)、資本(驅動),能夠實現較大商業價值的基本上只有兩個主體,那就是資本和平臺。其中資本就是投資機構,這也是當下創業孵化器之所以誕生的核心原因。

當下的創業孵化器概念,從本質上或者說書本層面的解釋來說,是創業投資機構將自己認定優秀的將進行早期種子或者天使投資的項目,集中到一個地方進行辦公以方便對創業項目進行後期的投後輔導和管理,同時促進同一基金投資項目之間的同業或者異業的合作關系的建立,以確定創業項目的最終發展方向,提高創業項目的成功率,最終通過創業項目的估值溢價來實現整個孵化器硬成本的回收。

從本質上說,創業孵化器本應該是為創業投資機構進行項目投後管理而生,是進行投後服務的平臺,其商業變現是通過創業項目的回報來補償。因此,資本方才是創業孵化器這樣的一個載體成本的最大買單方,也是其最終收益的最大受益方。所以,資本(投資基金)進行孵化器運營,是更加名正言順的行為,屬於內行人做內行事情。

而另外一個主體——平臺,通常理解為物理空間的平臺,由於其涉及到固定資產投資者說或空間的實體運營,本質上是一種資產的投資行為。其自身的商業模式比較清晰,那就是通過租金回報來實現收益,因此作為物理空間平臺提供方,地產商或者擁有實體空間所有權的當事方,進行自身資源的投入到創投生態圈的服務體系中,通過回收物業租金進行回報。這樣真正的地產商進行創業孵化器的投入就顯得無比正常。

另外一個層面,作為擁有超級連接能力,包括服務能力、資本連接能力、空間連接能力的媒體,也具有了一定的進行虛擬平臺服務提供的能力。特別是當其具有整體協同的生態服務能力以及閉環的商業價值變現能力的時候,媒體作為資源的總和連接器切入到孵化器的運營也顯得再自然不過了。

投資基金、地產商、媒體平臺,三個主體,在自身品牌和影響力形成之後,介入到孵化器的運營,其自身的優勢是顯而易見的,更顯得主體角色的回歸。而那些非以上三類基因出身的企業投入進行的孵化器,將因為其非專業的背景出身,或者是政府的純正公益屬性,或者是純正的商業地產二房東模式,不具備核心資源的議價能力或者不具備總和服務能力和資源的連接能力等,都將被正規化軍團的標準化的服務、成熟的且生態化的服務所取代。

以投資基金為例,洪泰基金進行的孵化空間;以商業地產商為例,華夏幸福集團投資的太庫以及擁有深厚房地產企業背景的毛大慶的優客工場;以媒體為例,36氪的氪空間孵化器和3W孵化器。這些都是創投生態圈打造的正規軍,也是真正能夠擔當起一個創業孵化器運營的真正主角。

當我們在談論孵化器泡沫,在談論孵化器倒閉潮的時候,那些不具備某種基因出身的所謂趕時髦、具有投機行為的孵化器投入方,或許成為眾矢之的。那些真正屬於創業孵化器運營的第一主題,包括投資機構、地產商、媒體服務機構等的謀定而後動,真正切入到這個市場,才真正帶動這個行業的健康發展,成就孵化器運營整體層次和水平的進一步提高。

孵化器泡沫褪去,那些真正的孵化器運營主體、那些圍繞孵化器而生的創投生態圈中的各種主體的價值將真正體現出來,並且擔當起孵化器運營整體水平提高,以及優化和提升創業孵化器水平和質量的重任,也是未來孵化器運營的真正主角。

孵化器倒閉潮,或許是存量的投機類型的孵化器的重新洗牌,以及全新核心主體進入這個領域的增量孵化器的新生的過程。二者共同形成的創業孵化器生態的2.0階段,運營主體回歸,孵化器核心內核回歸的過程,這或許是孵化器倒閉潮,或者說孵化器重新洗牌後的最終歸宿。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93898

退役運動員的選擇:留在體制還是離開

歷時半個月的奧運會結束了,中國隊以金牌總數第三的名次完成了里約之行。近日,傑出運動員代表去了香港訪問,享受榮譽和鮮花。他們或者金牌加身功成名就,或者雖名次沒能突破但意誌頑強表現卓越,可無論成績如何,其中很多運動員包括羽毛球運動員林丹、女排選手魏秋月,都即將面臨退役。在中國,退役的運動員通常只有兩條路,或者繼續留在自己熟悉的領域擔任教練、體育官員;或者就此遠離競技舞臺,去學習、或者下海經商。

這是一道二選一的選擇題,離開或者留在,體制。

字典里,體制字面意義是指一定的規則、制度。但這兩個字在中國,指的是機關、事業單位的機構設置、隸屬關系和權利劃分等具體體系和組織制度的總稱。

生活中,選擇留在體制,或者想離開體制的,並不只是運動員。

官員離職上頭條

汪峰想上頭條難,但中國官員離職,走出體制,經常上頭條。

今年8月初,人民銀行金融研究所所長姚余棟離職,出任大成基金首席經濟學家,堪稱行業八級地震。

去年9月,濟寧市市長梅永紅辭去了市長職務,加入深圳華大基因科技有限公司,因為他的廳級身份,此後的一舉一動都被廣泛關註。

在上海,原浦東新區副區長丁磊離職,加入了樂視公司,他的加盟得到了樂視網董事長兼CEO賈躍亭在微博上的熱烈歡迎。

在湖北,丹江口法院原常務副院長徐光明向法院遞交了辭職信也引起了關註。因為他的《一名法院常務副院長的辭職感言》一文在社交媒體被刷屏。他前往了北京,“身份歸零,起點歸零”,從實習律師開始自己的新職業生涯。

轟動一時的棄官從商,2014年也不少。其中最為引人註目的兩例是,杭州市金融辦原黨組書記俞勝法辭去公職,加盟了阿里巴巴,出任阿里網絡銀行行長;國家質檢總局原新聞發言人陳熙同,出任了奇虎360高級副總裁分管市場公關工作。

這些官員在離職前,個個位高權重,他們,為什麽要離開體制?

經濟因素

從以上官員離開體制後的就業方向來看,個人收入的因素不可低估。中國的公務員工資收入偏低,不是秘密。

北京市從2003年開始實施“3581”陽光工資體系,即科、處、局、部級幹部月薪分別約為3000元、5000元、8000元以及10000元。在上海,一副科級公務員曬出的收入賬單顯示,他全年總收入不超過8萬元。

根據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年鑒報告,2012年全國公務員的年平均工資是48608元人民幣。2009年,正部級官員、國資委主任李榮融就透露過,他的月收入大概只有1萬元。而據中國《工人日報》報道,前副總理吳儀曾表示,副國級別的她年薪也不過十幾萬元。

那麽從公職離開加入商海,報酬如何呢?

豐先生是北京一名資深公務員,年過四十,最近就為了高薪,辭職加入了一家世界500強公司。他的新工作是戰略經理,據他透露,公司給他的稅後薪水接近40萬。而此前,豐先生也就是科級待遇,月工資幾千。一轉眼,月收入翻了近十倍。

在拿到Offer(合同要約)後,他通過朋友找到我,問了我很多問題。問題之一是他很關心拿到的薪資在企業里到底處於什麽水平。“這個Offer是高了,還是低了,未來的成長空間怎樣?”面對高薪,他另一個問題是:“企業給我這麽多錢,會不會因此往死了用人?”

他有這些疑問,我很理解。因為豐先生雖然在行業內公認能力超群,但從來沒有在企業工作過,在這個年紀做出這樣的選擇,他一定要考慮很多——比如收益和風險的比較。我很難回答他的新東家將如何對待他,因為不同的企業,文化、組織行為都不一樣,老板風格也不一樣。從豐先生的薪資來看,在行業內已經處於中等偏上水平。所以我跟他強調,現在這份薪資已經體現了他在市場上的價值,就算做了一段時間覺得不合適,再去其它地方發展也不會低於這個水平。

豐先生的同事,一名科級幹部也考慮過很多次離職去公司做,他已經工作了十五年,此前在事業單位,後來轉做公務。雖然所負責的領域經常有突發事件發生,收入又不高,但他一直沒有離開。“我現在收入不高,如果去企業,我希望的月薪是2萬,這個數字是我綜合各方面因素考慮覺得合適的一個薪資。”

中國的公務員工資,跟發達國家的公務員比,的確屬於低收入。

在新加坡,總理年薪高達200多萬美元,而且其他高級公務員工資也很高。比如政務部長薪水在110萬新元左右,常任秘書約60萬至70萬新元,中級官員則為10多萬新元。在美國,以國務院為例,雖然初級公務員年薪只有1.78萬美元,但最高級的15級公務員入門即可拿到9.96萬美元年薪。也就是說,這兩個國家的中級公務員薪資,都超過我們的部長待遇了。

實現自我

但這麽多官員走出體制,就僅僅是為了一份在他們看起來沒有鐵飯碗保障的工資嗎?

我在成都,見到了前國家重量級部委的準司級幹部景明。他儀表堂堂、思路清晰、聲音洪亮且明快。景明在數年前就已經離職,現在,他的身份是某外資企業的高級咨詢師,並身兼該公司在中國的董事。

景明回憶,在部里工作的時候,他一度負責國家外匯管理工作。雖然他不是科班出身,但經過不斷的刻苦業務學習,他熟練地掌握了金融知識,並且在工作中遊刃有余。在歐元推出的那一年,他判斷歐元會大幅升值,並建議通過相關操作充實國庫。

當時因為各種原因,景明的建議沒有被完全采納,但是事後歐元的走勢證明了他的判斷正確。從那時開始,他認識到,自己的專業有多大的價值。也是從那時起,景明萌生了去意,希望找到一個職位可以實現自己的真實價值的地方。

他現在的工作,就是為企業提供咨詢,因為他的專業能力,和自身的背景,很多企業願意為了他的建議或培訓支付數每天萬美元咨詢費。景明不僅在下海後實現了財務自由,更證實了自身的實際價值。

跟景明一樣,“辭職市長”梅永紅談到為何離開官場時,也稱是要回歸價值。梅永紅對媒體說:“很多人都在解讀,我為什麽要這樣轉型。我在進行這樣的轉型,實際上是一種回歸,回到這樣一個更能體現我人生價值的軌道上來。”

當然,也不是所有人一下海就立即可以直掛雲帆,乘風破浪。徐光明在他的《辭職感言》中說:“我知道,前方的路途充滿艱辛,但自己能夠追隨內心,戰勝自己,已經是人生的贏家,成功或失敗,無論什麽結果,都將是我生命下半場的精彩,我堅信:生命,只要向著夢的方向奔跑,一定無悔!”

這種對夢想的追求,和實現自我追求挑戰的勇氣,激勵著他和像他一樣的很多體制內群體,前僕後繼。

生活平衡

除了收入增加,實現了自我發展,據景明說,離開體制後,他在生活上,還有了更多的平衡。

比如在外企,很多企業都有年假制度。普通的員工15個工作日的年假,每工作多一年還可以增加一天。景明的孩子現在在國外讀書,當年因為他的公職關系,想去國外看孩子但是時間總是非常有限。“有一次,我家人都上飛機了,我的護照單位還沒給我,讓我哭笑不得。”他說。而現在,他只要能夠拿到簽證,基本上只要還有假期,可以想走就走。

原上海知名三甲醫院的文醫生,離職的主要原因就是為了家庭。她曾是心內科醫生,擔任科室主任五年。“按照醫院的工作節奏,三天值一個夜班,不夜班回家也很晚,白天還要補覺。有段時間,醫患關系又緊張,醫院怕出事讓我盯在科室里。我懷疑,這麽下去我會錯過小孩成長最重要的階段,甚至擔心他都不認我這個媽媽了。”於是,文醫生脫下了白大褂,現在在企業里做醫學咨詢。“像以前一樣,我可以參加很多國際會議,也有時間研讀醫學前沿進展,通過接觸以前的同事、專家,回答病人的疑問,我也是在幫助病人。最重要的是,現在我知道什麽時候下班回家。”她說。

轉換角色之難

近十年的“公務員報考熱”,讓公務員招考成為我國競爭最激烈的考試。據有關資料統計,2003年報考中央機關及其直屬機構國家公務員的大學生、研究生只有8.7萬人。到2014年則達到152萬,最終計劃只錄取1.9萬人,每個崗位都可謂百里挑一。
但從現實來看,公務員作為一種職業,雖然對於厭惡風險的人來說,比較理想,但薪資收入低等因素已經讓更多的公務員思考如何走出體制,棄官下海逐漸常態化。
但是擺在他們前面共同的問題,就是如何進行身份轉換。

金小姐也曾是公務員,年富力強的她去年選擇了一家高科技企業擔任政府事務工作,負責和政府部門溝通企業的目標,通過了解國家政策、解讀政策,幫助企業改善運營。

金小姐自認和政府的溝通不存在問題,因為畢竟她自己以前就在政府部門。但是剛離開體制加入商海的她對如何在企業里和上司制定部門目標、管理跨部門的期望值、尋求企業內部資源、匯報成績乃至招聘下屬一時間沒有明確的方向。因為這個部門在企業里也是比較新的,老板的期望值又高,她不得不小心翼翼、如履薄冰般在公司里一點點探索。“有時候辦公室里的同事問我的問題我一時也沒有答案,從他們看我的眼神我就知道他們不了解我在做什麽。”她問我在公司的工作方法時候,我建議她首先要保持和各個部門的積極溝通,這是在公司工作最基本的。

而另一位做了多年記者的朋友加盟了一家互聯網公司後,也深感企業變化和自身角色轉換速度之快。一年前他意氣風發加入公司北京總部負責廣告宣傳和傳播,一年後他又回到上海負責市場和銷售。“變化快也許是企業太新,”他說。前一陣網傳該公司資金鏈斷裂,著實讓他出了一身冷汗,“孩子剛出生還不到三歲,有點折騰不起”。

在北方某省的金牌體育大院,我結識了一名體操運動員。她退役後開始讀書,並正在適應從運動員到普通人的轉變。“很難。”她說,“打小我就沒正經上過課,在課堂上坐45分鐘覺得好累,比訓練還累。”她的未來理想是去做健身舍賓(Shaping)的教練,但自己覺得“沒有知識文化也不行”。

他們遇到的困難,代表了一部分想走出體制的人群。

李寧

這也許就是為什麽,改革開放三十多年,我們的運動員在賽場上無限風光,但是走到場下開火鍋店、看大門甚至街頭賣藝的都有,卻很少有人如李寧一樣在體制內外可以同時成功。即使是作為球員風頭無二的鄧亞萍,從被任命人民日報社副秘書長,再到兼任中國政法大學教授,開始創投,都步履維艱,很難說,她已經徹底走出體制。

鄧亞萍

我知道有一家500強企業,全球有幾萬員工。在里約奧運會期間,該公司“曝光了”很多具有雙重身份的員工。他們在日本工廠有技術人員是里約奧運女子曲棍球球員,在愛爾蘭機械操作人員曾是奧運會自行車選手,還有倫敦的科研工作者以前參加過擊劍比賽。他們都沒有獎牌,平時工作,業余訓練,從運動員到500強員工,在他們身上,沒有看到任何不合諧。

他們沒有走出體制之痛,也許,是因為這些國家沒有體制,或者說,亞當•斯密說的“看不見的手”是這些國家唯一的“體制”。

(作者為500強公司管理人士,文章不代表本報觀點,歡迎來信[email protected]與作者交流)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12896

為了脫歐後依然留在歐盟單一市場,英國留歐派要上訴

據英國廣播公司BBC28日報道,英國政府正面臨著一場法律爭端,即英國在離開歐盟之後是否保留在歐盟單一市場。留歐派英國智庫計劃就單一市場成員國身份方面向英國政府提出法律上訴。

律師表示,英國是否留在歐洲經濟區的不確定性,意味著英國官員可以阻止英國脫離單一市場。

他們認為英國在離開歐盟時不會自動離開歐洲經濟區,應該由議會來決定。

但英國政府表示,當英國離開歐盟後,歐洲經濟區成員國的身份就將結束。

據了解,英國只有留在歐洲經濟區(EEA)才能自由進出歐洲單一市場,但只有歐盟與歐洲自由貿易聯盟(EFTA)的成員可以加入歐洲經濟區。

留歐派計劃就單一市場成員國身份向英國政府進行法律上訴

單一市場允許貨物,服務,資本和人員在歐盟範圍內進行免關稅自由流動。建立於20世紀90年代的歐洲經濟區能將這些利益擴展到挪威,冰島和列支敦士登等非歐盟成員國。

這些非歐盟成員國不適用共同農業政策和關稅聯盟,但是與單一市場可以進行無障礙貿易,以換取一些歐盟預算並接受勞工的自由流動。

如果法院接受上訴,並給予議會對歐洲經濟區成員資格的最終決定權,那麽議員們可以投票,以確保英國停留在單一市場,直到與歐盟達成長期貿易關系。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25253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