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互聯網讓中國零售業彎道超車:近創新比黑科技重要

來源: http://www.iheima.com/zixun/2017/0221/161366.shtml

互聯網讓中國零售業彎道超車:近創新比黑科技重要
羅超 羅超

互聯網讓中國零售業彎道超車:近創新比黑科技重要

不只是包括O2O、移動支付和電商在內的零售行業甩開美國,中國越來越多的領域正在靠近創新彎道超車。

本文系作者羅超對i黑馬投稿。

近日阿里巴巴與零售巨頭百聯集團達成戰略合作,這只是阿里巴巴布局線下實體商業的一個常規動作,正如之前投資銀泰百貨、蘇寧、三江和河馬生鮮一樣。每一次戰略合作或者投資的故事大同小異,其本質均是新零售:數據、會員、物流、訂單、門店、供應鏈、支付等環節的線下與線上一體化。我想阿里巴巴投資線下實體的動作不會就此結束,上海百聯之後還會進入更多實體商業場景。阿里巴巴這一舉動也表明它為代表的中國電商巨頭正在跟美國電商巨頭變得越來越不同,更貼切的說法是:中國電商向左,美國電商向右。

互聯網助力中國零售市場崛起

被視作電商行業翹楚的Amazon在最近一年帶給外界的消息更多是黑科技:大數據預測發貨、一鍵購物按鈕Dash、用無人機送貨,還有去年12月“轟動”業界的Amazon Go無人超市。不過,這些玩意兒沒有一個實現了普及,就以Amazon Go為例,Amazon去年表示今年會全面推廣,不過在美國購物季結束之後,互聯網上就沒有什麽Amazon Go的新消息了。

當Amazon強調黑科技創新讓全世界覺得很酷時,阿里巴巴為代表的中國電商巨頭卻以更樸素的方式改變零售業。如同許多互聯網市場,中國電子商務同樣是來自美國的舶來品。不過,早在2014年,中國就已成為全球最大網絡零售市場,而來自普華永道的報告則顯示,中國將在2018年成為全球最大的零售市場——不限於互聯網。在一些細分領域,比如移動支付,不久之前則數據顯示,中國第三方移動支付市場已是美國的50倍。

在宏觀數據之下,微觀現象亦能表明中國零售市場的崛起之勢。這幾天與從紐約到上海出差的同學小聚,這位同學和他的美國朋友,對中國零售業的發達程度很是震驚:外賣App解決了他們的日常餐飲問題,去餐廳可用手機叫號等位,然後還可直接用大眾點評買單享受折扣,在淘寶上購物送貨比美國快多了,還有無處不在的二維碼支付,所有這些,都比美國普及發達得多。

這位同學看到的現象背後有多重因素。前不久有外媒報道2016年中國第三方移動支付金額大約是美國的近50倍,一個很重要的原因是中國沒有根深蒂固的信用卡文化。O2O和電商領域的發達則與中國人力成本便宜關系密切,就在年初電商與快遞行業還爆發了一場關於快遞員待遇的口水戰。不過在我看來,最根本原因還是中國互聯網企業的“近創新”能力給整個中國經濟帶來新的活力。

近創新是零售崛起的一大功臣

本土創新是一個老掉牙的話題,結合中國市場環境、文化氛圍和用戶特征,因地制宜無需多說,將海外業已成功的商業模式複制到中國進行改良的微創新則是必經之路,直接100%拷貝海外產品的“山寨式創新”則上不了臺面,但“近創新”則是頗具中國特色且正在呈現出巨大潛力的創新方式。

“近創新”是我們身邊正在發生、更強調應用價值、馬上就能普及應用並帶來效果的創新。與之對應的是代表著未來、但不知道何時才能被應用到具體業務中的“遠創新”,長遠來看很有價值,但短期內什麽都不會改變,由於後者更加具有“未來感”,因此在許多人看來更有創新感,更具話題性,更能吸引媒體和大眾關註。然而,我們會發現這些黑科技除了博得關註什麽都不會發生。簡而言之:“近創新”更接地氣但看上去不是很明顯的創新,“遠創新”更具未來但卻很可能是噱頭。

以零售行業為例,中國電商巨頭並沒有將精力投入到無人機送貨這樣的頗具探索性的事情之上,而是投入大量資金去做線下整合。支付環節是進展最神速的領域,除此之外,在物流、供應鏈、售後服務、會員、訂單諸多環節都有越來越多的整合,比如你在天貓購買的電器可能會由附近的蘇寧門店送貨安裝,再比如你在許多商場可以直接使用天貓積分兌換禮品。曾經視電商為洪水猛獸擔心自身淪為試衣間的線下實體零售商們紛紛主動或被動地與電商巨頭“談起了戀愛”。

對於這種多場景、隨時隨地的購物需求,Amazon同樣有註意到,然而且解決思路卻不同,其有一個四年項目計劃,要開設至少三個類似於Amazon Go的線下實體超市概念、兩個大型超市,最終要開超過2000家規模不等的超市和便利店,這種自己開超市的思路的速度和效率無法與阿里巴巴聯姻銀泰、蘇寧、三江、百聯等傳統實體巨頭的戰略相提並論。事實上,京東同樣采取了類似策略:與美國零售巨頭沃爾瑪聯手,一夜之間拿下了沃爾瑪在中國的400多家門店資源。

阿里巴巴們的做法跟Amazon Go這種黑科技相比,看上去不是那麽創新,但這種模式創新卻更具現實意義,它改變了你我的購物方式,正在改變中國零售產業。來自國家統計局的最新數據顯示,2016年,中國網絡零售交易總額已達5.16萬億元,同比增長26.2%,比同期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增速高出15.8個百分點,中國經濟要靠新零售,而新零售則要靠近創新。

近創新或讓中國經濟彎道超車

不只是包括O2O、移動支付和電商在內的零售行業甩開美國,中國越來越多的領域正在靠近創新彎道超車。

半年前,中國街頭沒有什麽共享單車,今天小黃車、小橙車、小藍車卻遍地開花,中國又回到了曾經的那個自行車時代,而ofo已將小黃車投放到矽谷。這種就在我們身邊發生的創新,看上去一點都不炫酷——不就是給自行車加個自動鎖再搞個App嗎?然而其應用價值不會比自動駕駛汽車低,市民對於這種新鮮事物接受速度驚人,這就是近創新的魅力。

一周前,微博市值再次超越Twitter,“青出於藍而勝於藍”同樣得益於近創新。微博看上去並沒有什麽創新功能,但借助於娛樂明星資源、內容戰略特別是短視頻和直播,實現了用戶和收入的雙增長。從微博的二次崛起也能看出,產品上的創新重要,模式近創新同樣重要。

美國迄今為止都沒有出現一家知名的智能電視公司,用戶只能在Apple TV、ChromeCast這類設備中選擇——這相當於我們的智能電視盒子,僅僅是對老電視的優化方案,中國市場上售賣的電視已有80%實現了智能化,不只是有操作系統,還實現了與內容、應用的整合,這同樣可歸功於近創新。

智能手機、視頻網站、內容分發、直播、短視頻甚至智能汽車……諸多細分領域都有中國本土玩家借助於近創新超越美國玩家的趨勢,這背後是零售、硬件、文化、媒體、汽車諸多產業彎道超車的可能性。

為什麽近創新對中國日益重要?

在我看來,近創新之所以日益重要,主要原因在於:

1、遠創新需要持續投入,但回報時間具有不確定性。那些短時間無法應用的技術探索當然有其意義所在,甚至可以說非常重要,比如無人車、可折疊屏幕、下一代電池技術,還有火箭回收。不過,這些投入短時間不能帶來回報,技術成熟之後,受益者也將是產業而不是某個公司。對於大公司而言,適度地投入遠創新,但更多創新還是要圍繞當下。

2、一個必須接受的現實是,中國公司更適合近創新。以手機行業為例,中國手機公司最初並沒有新品、屏幕、內存和系統等底層元器件的研發能力,因此最初只能玩互聯網手機這樣的模式創新,小米、OPPO們崛起無一不是靠互聯網或者線下渠道上的“近創新”所實現。不過,在一定階段之後,它們也能夠涉足到芯片(華為)、系統(阿里YunOS)等底層創新。在諸多技術領域中國都是後來者,前期積累不足,底層創新不現實,反而是先近創新到實力具備之後再底層創新更適合。

3、近創新意味著對市場需求的關註,而不是技術思維。那些看上去黑科技的創新,很多時候是工程師思維下的產物。工程師們認可某項技術,再去為其尋找應用場景,比如自動駕駛技術,就是先有技術再去找應用場景。而近創新則是反過來的:一切圍繞市場,有了問題再去解決,可能不一定要用新技術,而是要用新模式或者別的什麽辦法,哪怕看上去不創新,卻解決了問題,最終滿足了市場需求,贏得市場。

馬雲在阿里與百聯戰略合作的發布會演講指出,“一場技術革命周期大概都是五十年的,前二十年是技術公司的革命、創新,但是後面的三十年是技術在社會方方面面巨大的應用,誰能夠應用好技術、誰能夠把技術進行普惠化,我認為這才是未來”。現在,互聯網技術也已進入應用階段,解決市場問題而不是折騰新技術找市場是眼下的重點,近創新日益重要。

4、遠創新很可能會陷入概念炒作,近創新更接地氣。我們有太多被“創新”忽悠的案例,巴鐵、MagicLeap、Lily無人機……不勝枚舉。正如一個投資人說,如果某個創業公司上來就談人工智能技術而不是市場需求,基本就可以否定這家公司的前景了,過度關註黑科技往往會陷入概念炒作的怪圈。觀察中國公司也不難發現,那些總在突出自身黑科技創新實力的創業者或者上市公司,往往會陷入炒作概念卻業績萎靡的泥潭,重視“近創新”的公司才能實現增長或者基業長青,相信時間會進一步證明這點。

O2O 移動支付 電商
贊(...)
文章評論
匿名用戶
發布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36232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