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二,愛迪科森(430086.OC)公告更換主辦券商,在西方情人節這天結束了與南京證券的“愛情長跑”,沒有熬過“七年之癢”。
今年以來,已經有多達91家掛牌公司更換了主辦券商,包括11家創新層企業,督導期維持最短的只有3個月。分析人士指出,企業跟券商分手有多種原因,一個主要原因是企業對券商督導期間的服務不滿意,融資、並購甚至常規的信息披露需求都得不到滿足。券商則抱怨督導收費太低,企業方人員素質較差,抽不出督導人手。
還有市場人士認為,現在分手是因為當初太盲目,更換主辦券商實際上有利於形成資源最優化配置,加大券商之間的競爭。隨著新三板市場增量萎縮,部分券商正在爭奪存量的督導業務,作為後續資本服務的切入口。
督導能力不足釀“情變”
2月14日,教學軟件服務商愛迪科森公告稱,公司已經將持續督導主辦券商從南京證券更為東北證券。上周五,公司與南京證券解除持續督導協議獲得股轉公司首肯。
2010年冬天,愛迪科森與南京證券“走到”了一起。次年4月,在南京證券推薦下,愛迪科森成功在新三板的前身代辦股份轉讓系統掛牌。到如今雙方分手已經將近七年,這是今年以來“感情”維持時間最長的解除督導案例。
記者梳理公告發現,今年以來已經有多達91家掛牌公司更換了主辦券商,包括11家創新層企業,督導期維持最短的只有3個月。
新三板實行主辦券商持續督導制,只要主辦券商與掛牌企業之間還有督導協議,券商就要對企業終身負責。並且,解除督導關系必須由雙方一致協商同意。絕大部分解除督導的公告都顯示,主辦券商在督導期間勤勉盡責,掛牌公司認真履責,但是掛牌公司出於戰略考慮,雙方充分溝通和友好協商,就終止督導達成一致意見。
不過,一家中型券商新三板業務負責人告訴《第一財經日報》,掛牌公司和主辦券商分手的一個主要原因是企業對券商服務不滿意,企業掛牌後有融資、並購重組的需求,但是主辦券商不給力。而對於資質不太好,信息披露負責人素質較低的企業,券商又懶得過問。
他表示,“新三板上很多是初創企業,很多事情要問督導人員,但大概率是不理你的。主辦券商督導人手有限,往往一名督導員要負責十幾、二十家公司。企業會有很多常規性公告,如果券商不能及時幫助企業發公告,雙方就會吵得不開交。”
由於主辦券商不能夠單方面解除督導關系,所以如果雙方發生爭執,就可能矛盾越積越深,直到“一拍兩散”。
截至周二,新三板上共有掛牌公司10646家,主辦券商100家,平均每家券商要面對超過100家企業。目前,督導企業數量最多的是申萬宏源證券,達到659家,安信證券、中泰證券和中信建投督導企業數量位居前列。
周一,股轉公司發布了1月份主辦券商執業質量評價結果,券商掛牌後督導環節的負面行為記錄依然高企,占據全部業務負面行為總數超過一半,其中發行備案申請收到股轉公司反饋最為突出。
前述券商人士認為,新三板市場擴容初期,各家券商新三板業務過快上馬,從一開始就埋下了持續督導能力不足的伏筆。並且,新三板企業信披工作繁複程度有時不亞於上市公司,但同時督導收費較低,券商持續督導業務存在成本收益不匹配的現狀。
他表示,年初是繳納持續督導費的集中期,也是券商投行人員流動的密集期,投行團隊可能把項目帶到新東家,因此,近期更換主辦券商的案例還會增多。
券商戰略接收督導企業
記者註意到,今年以來跟主辦券商分手的掛牌公司中有11家創新層企業,其中帝聯科技(831402.OC)、英派瑞(430555.OC)、指南針(430011.OC)、宇邦新材(832681OC)等還在積極籌備IPO,是新三板上受到矚目的公司。
對於資質較好的新三板企業更換主辦券商,知名新三板研究機構K先生工作室創始人對《第一財經日報》表示,擬IPO企業可能會選擇為自己IPO輔導的券商為新的主辦券商。
北京一家券商新三板業務部門總經理認為,一些掛牌公司換主辦券商是考慮到後續資本運作安排,包括上市、收購等。由於收購中需要第三方券商作為財務顧問,收購人在收購掛牌公司後,自然就把財務顧問聘為主辦券商了。還有券商提出為企業對接上市公司資源,也讓企業轉過來。
從券商的角度,記者發現,申萬宏源、中信證券、大通證券轉出督導企業較多,東北證券、國融證券接收督導企業數量居前。
對此,上述北京券商人士表示,這與不同券商的新三板戰略有關。“有的券商督導是由各個分公司各個團隊甚至是營業部運行,沒有建立完善體系的督導,管理較為分散混亂,為了降低風險,券商可能把督導企業大量轉出去。”
他認為,對大量承接督導企業的券商,督導業務可能已經形成了規模效應,在督導人員配備、體系建設比較完善、風險可控的情況下,會主動承攬督導業務,把督導從虧損業務轉變成風險稍微可控的業務。
前述中型券商新三板業務負責人則認為,隨著掛牌速度放緩,市場增量企業數量下降,有戰略考慮的券商會更加註重存量的督導業務,主動接收企業,作為後期並購重組、投融資業務的入口。
他表示,“企業換主辦券商肯定會找市場評價較好、人手比較足的券商,誰的服務好去找誰。券商之間服務形成競爭,督導費用形成分化,這也會給新三板市場發展帶來希望。”
(本報實習生王天然對本文亦有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