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科研體制持續松綁,沈睡專利獲產業化

專利沈睡5年後,研究成果被推廣到市場,用於風電行業,陳衛標並沒有想到還有這樣的好日子。

陳衛標供職於中國科學院上海光學精密機械研究所,2009年完成“一種相幹測風激光雷達信號檢測解調裝置”研究之後,專利一直束之高閣。專利的“蘇醒”,得益於中國日益深入的科研體系改革。

“近年來科研院所和高等學校在發展中所面臨的一些突出問題,影響著科技創新的效率。一方面,沒有根據不同創新主體的活動特點,進行有針對性的引導,從而造成定位不明確、活力不足。另一方面,由於成果轉化機制不健全,科技成果難以有效滿足市場需求。”中國科學技術發展戰略研究院科技體制與管理研究所所長李哲在接受第一財經采訪時表示。

在李哲看來,2015年9月25日發布的《深化科技體制改革實施方案》,正在激活因為受到體制束縛而活力不足的科研力量。

“圍繞科技成果轉化、科研經費管理、企業研發費用加計扣除、知識價值導向分配等方面出臺了一系列政策,一些新的政策措施也將醞釀出臺。這對於加快形成有利於創新發展的制度環境具有歷史性的意義,也對未來科技創新政策制定提出了新目標。”李哲表示。

沈睡中的遺憾

“這個項目在2011年完成了原始技術開發,開發了樣機,然後就擱置在那里,沒有進行產業化推廣。直到2014年,南京激光研究所把這個專利買了過來,才開始進行二次應用研究,然後推向市場。其實中國光電領域早在上世紀80、90年代就已有不少研究成果,但現在市場采用的卻多為國外技術,一些老一輩研究人員談到這些覺得很遺憾。”陳衛標原始技術研發團隊的一員、南京先進激光技術研究院常務副院長周軍對第一財經表示。

陳衛標的專利幸運地進入市場,但還有很多科研院校的原始研究成果仍在沈睡中。

中國每年的科研經費投入都在增加。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2015年全年研究與試驗發展(R&D)經費支出14220億元,比上年增長9.2%,其中基礎研究經費671億元。科研成果的產出也在提高,根據《2015年全國科技成果統計年度報告》,該年度全國登記的科技成果總量小幅增長,共登記科技成果55284項,比上年增長4.03%。

不過,中國科技成果轉化率和產業化率“兩低”的帽子還是難以摘掉。

“簡單說就是科研經費申請容易使用難,造成大量科研經費的浪費和閑置。而在急需資金的基礎科研成果二次開發階段缺乏相應的資金和政策的支持,因為政府的經費不能承擔虧損的風險,科研人員又沒有相應的精力、能力和知識儲備去創辦公司、孵化企業,所以如果沒有專業的中間環節、孵化機構、資金來幫助研發人員實現科技成果的轉化,大眾創業和萬眾創新只能是一句空話。”一位某理工科高校研究人員表示。

2016年11月7日,中辦、國辦印發了《關於實行以增加知識價值為導向分配政策的若幹意見》。科技部副部長李萌在國新辦發布會上表示,此文件主要是針對我國科研人員的實際貢獻與收入分配不完全匹配的問題,基本思路是發揮市場機制的作用,構建基本工資、績效工資和科技成果轉化性收入的三元薪酬體系,使科研人員的收入與崗位的責任、工作的業績和實際的貢獻緊密聯系,推動形成體現知識價值的收入分配機制,擴大高校、科研院所在收入分配上的自主權,發揮科研資金、項目資金的激勵引導作用,加強科技成果產權對科技人員的長期激勵作用,允許科研人員依法依規適度的兼職兼薪。

“新的改革政策很受歡迎,但是目前還沒有落地。分配機制仍然沒變。科研人員的收入還是按照國家規定的基本工資+崗位津貼+績效工資。在科研成果轉化上,基本沒有分成,而且也基本不賣專利或投資,擔心國有資產流失。”一位國有科研單位研究人員表示,“上層的想法挺好,但一時半會很難落地,從政策出臺到落地需要很長的時間周期。科技成果出來後沒有獎勵,發表論文可以在一定範圍內增加績效工資的額度,但是資金要自己掙,主要從橫向經費支出。十多年以前我的工資2萬多一點,幾乎是全所最高的,現在增加也不多。雖然相比大學我們的工資高一些,但是人員流失也不少,換個單位年薪百萬也不難,還在為自己的一點理想繼續堅持。”

中國科學院近日正式印發《中國科學院院級科研項目經費管理辦法》,進一步簡化項目預算編制和調劑等程序在經費開支內容和標準上部分條款突破原有規定,著力解決目前科研活動中部分必需支出合理開支渠道不足的突出問題;明確各方職責,強調績效導向,加強經費使用的監督管理,做到“放得開,管得住”。

國內一些科研院所對於政策的落地還需要時間,也有一些大學政策更為活躍,比如清華大學。

“我們變化很大,現在學校鼓勵科技人員去研發,轉化成果,協助科技人員註冊、與投資人對接,幫你去轉化,還有相關培訓。清華大學屬於工科學校,很多老師手中都有或大或小的發明,過去雖然科研積極性高,但是不知道怎麽轉化。”清華大學醫學院張林琦教授表示。

在李哲看來,我國科研院所和高校都是源頭創新的主力軍,開展了大量基礎研究、戰略高技術研究和重大公益研究,高校也肩負著培養高層次創新人才的重要使命。雖然僅從R&D經費內部支出、R&D人員全時當量的指標來看,科研院所和高校開展科研活動的規模不及企業,但他們所開展的知識創造、應用研究、成果轉化等活動奠定了我國國家創新體系的基礎。同時,這些機構還是公共財政支持形成科技成果的主要供給方,與成果轉化能否有效實現緊密相關。

給科研成果加油

為讓更多的科研成果特別是原發創新發揮其能力,中國全面推進科研體制改革。

中國科技發展戰略研究院常務副院長王元表示,科研體制“去行政化”,實行新的治理結構,打破過去的行政制約,已經呼籲十多年了,現在至少邁出了一大步。

“新的政策形成了基礎研究的體系,穩定持續支持原發研究,過去是單一經費渠道,現在增加了結構性支持,研究人員可以進行開放性研究,不再只按照規定的課題走。另外,科研人員的薪酬也有了提高,他們既可以承擔公益性研究,也可以參與競爭性研究。”王元表示。

王元稱,目前江蘇、北京、深圳、山東、浙江等,把省市內的科研機構組織起來,建立了一個平臺,通過這樣的平臺進行科研成果轉化。

“江蘇省產業技術研究院的成立,就是為了通過全新的機制從全球範圍引進創新成果和人才團隊集聚江蘇,通過研究院的平臺轉化成江蘇企業能夠承接的技術和產品,打通從‘基礎研究強’到‘應用技術強’的通道,以此來推動產業轉型升級和高端化發展。”江蘇省產業技術研究院技術轉移部業務總監莊韋表示。

為了更好地將基礎研究成果轉化為產業應用,江蘇省產業技術研究院出臺了“一所兩制”、“合同科研”、“股權激勵”和“項目經理”等一系列創新性改革措施。

“我們對於專業研究所的績效考核和經費支持,是以項目、技術的產業化為目標導向,且不限制他們科研經費的具體使用方向,這是傳統科研經費管理做不到的。還能夠給專心搞科研的人一個成果轉化的快速通道和更好的平臺,不用離開他們的原單位。而且在成果轉化的收益方面,科研團隊占大股,約60%~70%,這是過去30%的比例無法相比的。”莊韋表示。

“中科院上海光機所的專利在南京實現產業轉移,避免了基礎科技成果資源閑置浪費,激光測風雷達技術有望填補國內市場空白,市場應用前景廣。評審後,從上海光機所買斷該項技術,並在很短的時間內成功搭建團隊,從研發伊始商業活動同步跟進,同時在江蘇省產業技術研究院的大力支持下,通過一年多時間的二次開發,順利實現產業化,衍生出南京牧鐳激光科技有限公司。” 南京激光先進技術研究院科技開發部副部長李繼徽接受第一財經采訪時表示。

在該案例中,職務科技成果主要完成人和為成果轉化作出重要貢獻的其他人員,在產權關系理順後,通過創始人直接持股和設立股權激勵的有限合夥平臺方式,成為孵化衍生公司的直接或間接主要股東,在技術創新和運營管理上均實現獨立自主,提升了創新創業團隊的積極性,加快了科技成果市場化推進力度。

這無疑是科研成果轉化的一個成功案例,因為它恰好找對了出口,在江蘇省產業技術研究院這個平臺上走上產業化之路。

從科學研究成果到技術轉化這個環節,一直是個薄弱環節和制約瓶頸。中國企業,特別是中小型企業面臨的主要問題是原創關鍵技術的供給,如何讓那些沈睡的原發創新醒過來發揮應有的作用,是當前必須考慮的。

李哲認為,要明確不同類型科研院所的定位,提升院所的治理水平。此次改革,無論是從學科設置、評估、人員培養,還是科研基地建設,都要求高校更具廣闊的視野。打通成果轉化通道,通過成果轉化創造財富。對高等學校、科研院所、國有企業事業單位,完善科技成果使用、處置和收益管理制度,加大對科研人員轉化科研成果的激勵力度,構建服務支撐體系,這些改革措施的落實落地,將使科技成果轉移轉化邁上一個新臺階。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34518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