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天上的星星會“說話” 回顧2016年十大技術(下)

發射衛星上天並接收信號,人類就可以被“告知”更多想要了解的信息。

格林尼治時間28日1時03分(北京時間9時03分),一枚俄羅斯“聯盟”運載火箭從法屬圭亞那庫魯航天中心發射升空,將采用歐洲航天局“小型地球同步軌道平臺”的首顆衛星送入軌道。

這顆通信衛星由德國OHB系統公司為西班牙衛星公司建造,發射質量約3.2噸,攜帶20個Ku波段轉發器和3個Ka波段轉發器。衛星定位在西經36度,用於向西班牙、葡萄牙、加那利群島和南美洲提供通信服務,預期工作壽命15年。

“小型地球同步軌道平臺”(SmallGEO)由OHB系統公司開發,其主要特點是模塊化,無需對衛星總線大修改即可根據用戶需求安裝不同的模塊,成為不同功能的衛星。這使衛星總裝時間大為縮短,也降低了成本,提高了可靠性和任務靈活性。這一平臺最適合搭載通信模塊,但也可以作為地球觀測衛星、氣象衛星的基礎平臺。

在過去的2016年中,我們在科技上也有了新的突破,本次帶您盤點2016年十大創新技術的下篇。 【回顧請點擊2016年十大技術(上)】

6.量子通信技術

要建立絕對安全的加密方法,只要選擇一串隨機的字符和數字,用作加密信息的密鑰。把這個密鑰寫在紙上,用一次之後把紙燒掉就行。關鍵是要確保沒有人能攔截或篡改密鑰。而在互聯網上,竊取或篡改密鑰的事情一直沒斷過。量子密鑰分發可以解決這個問題,該方法會從糾纏光子中生成一個一次性密鑰。量子密鑰分發的問題是,沒人知道如何長距離傳輸糾纏光子。今年8月,中國科學院成功將世界第一顆量子衛星送入軌道,為解決這個問題邁進了一大步。

2016年發射的“墨子號”,一大任務就是要建立從衛星到地面的量子密鑰分發,設置地面和衛星之間的一個超遠距離的量子通道高精度采集的協助、跟蹤和瞄準系統,進行量子衛星和地面站點之間的密鑰分配,並進行無條件安全的量子通信實驗。

中國科學院的項目名為量子科學實驗衛星,是與奧地利科學院合作的項目。該項目利用衛星向中國境內相距1200千米的兩個觀測站傳輸量子密鑰,這一距離是目前最遠傳輸紀錄的8倍。如果中國研究人員創造了量子密鑰傳輸距離的新紀錄,那麽未來的衛星就能提供一個軌道平臺,建立起不可攻破的“量子互聯網”,物理定律可以確保加密數據包的絕對安全。

怕錯過精彩?快來這里回顧!

墨子號暢想:通信界“天下無賊”

我國首顆量子衛星發射準備就緒

7.區塊鏈技術

2017年1月,中國郵政儲蓄銀行(下稱“郵儲銀行”)與國際商業機器(中國)有限公司(IBM),宣布推出基於區塊鏈的資產托管系統。

據介紹,該系統於2016年10月上線,已在真實業務環境中順利執行了上百筆交易。通過與IBM的合作,郵儲銀行采用超級賬本架構(Hyperledger Fabric)將區塊鏈技術成功應用於真實的生產環境。

此前,記錄比特幣的分布式電子交易賬本,已經使區塊鏈技術廣泛使用。僅2015年一年,風險投資企業對區塊鏈行業投資金額就突破十億美元,其從根本上改變市場及政府工作方式的經濟和社會影響才逐漸顯現。

香港交易所首席經濟學家巴曙松教授將區塊鏈發展分為三個階段,分別是“啟蒙和探索階段”、“加速發展階段”以及“商業應用階段”。“啟蒙和探索階段”是技術極客用社區的方法來發展區塊鏈的技術,“加速發展階段”是優秀的技術公司開始介入,加速推動區塊鏈技術的成熟,而“商業應用階段”則表現為在真實的生產環境里面出現區塊鏈技術的產品化和工程化。巴曙松認為,今年將陸續在全球主要的金融市場開始出現真實環境里區塊鏈技術的商業應用。

區塊鏈的未來應用將極其廣泛,包括點對點交易,P2P的跨界支付、匯算、結算,也可以作為登記可靠的數據庫數據,記錄各種信息應用在存儲、反洗錢、客戶身份資料和交易記錄確認等方面。巴曙松舉例稱:“區塊鏈技術也可成為存儲永久性記錄的理想解決方案,比如土地所有權、股權真實性的驗證和轉移、智能管理,也可用於自動付息、自動分紅等。”

區塊鏈技術在金融領域一旦技術成熟和被全面采用,將會徹底改變現有金融體系結構和基礎設施。然而,區塊鏈技術在發展和應用過程中仍面臨諸多不確定性和技術挑戰,對於區塊鏈的落地及在主流金融服務中的廣泛應用並創造價值,尚無法預知。

8.基因編輯

基因編輯技術,是指對DNA核苷酸序列進行刪除和插入等操作,使人們可以依照自己的意願改寫遺傳密碼。舉例來說,基因編輯可以通過改變人類胚胎的基因,修複其中的致病部分,並且這一“優質基因”可以得到遺傳。諸如“宮頸癌、阿爾茨海默綜合征、唐氏綜合征”這樣的遺傳疾病可以在家族病攜帶者的後代中消失。

長期以來,對DNA的編輯只能通過物理和化學誘變、同源重組等方式來實現。這些方法要麽編輯位置隨機,要麽需要花費大量人力物力進行操作,但CRISPR/Cas9的出現,使得科技人員能夠方便而精確地對DNA和核苷酸序列進行編輯,不僅操作更為簡單,成本也極其便宜:應用者只需花60美元便可以在網上買到其中最基本的材料。事實上,在諸如醫療、農業、畜牧業等研究中,這一技術已經顯示出了巨大的應用前景。

對於基因編輯,在倫理和科學層面一直爭議不斷,它所涉及的技術可能會治愈包括抑郁癥和艾滋病在內的多種重大疾病,這些疾病過去僅僅依靠藥物治療無法治愈。但它卻也讓人擔心會給人類帶來一場前所未有的災難:比如,它可以給人類定制胎兒。世界基因研究領域的頂尖學者曾聚集在華盛頓,召開了為期三天的人類基因編輯國際峰會。會議上,學者們探討了“基因編輯”這項革命性技術帶來的科學、倫理和監管問題。可以肯定的是,基因編輯依舊會成為醫學討論的熱點。

9.人機互動的新可能:自動駕駛

隨著智能化進程的推進,汽車已經不單是一個傳統的制造產品,而逐漸成為一個“電子產品”。各種汽車電子元件正在試圖成為無人駕駛汽車的眼睛、手臂和大腦。而國內廠商如何在高速增長的市場下、從外資零部件廠商口中搶食成為當下面臨的最重要的問題。

市場研究公司IHSAutomotive數據顯示,2020年車載攝像頭銷量將達到8300萬。市場研究公司TechnoSystemsResearch認為,隨著技術覆蓋到中低端車型,從2011年到2018年,僅車載攝像頭這一細分市場規模將增長7倍,達到66億美元。

如此高速的市場增長將得益於汽車智能化和各種高級輔助駕駛技術的加入。根據定義,智能網聯汽車是指搭載先進的車載傳感器、控制器,執行器等裝置,並融合現代通信於網絡技術,實現車與人、車、路、雲等智能信息交換、共享,具備複雜環境感知、智能決策、深度學習、協同控制等功能,可實現安全、高效、舒適、節能行駛,並最終實現自動駕駛替代人來操作的新一代汽車。

而通過攝像頭等傳感器進行環境感知是實現汽車自動駕駛的第一步。

基於安全考慮,傳統車企堅持無論在那種駕駛狀態下,人都必須實現對方向盤的絕對掌控,而互聯網和IT公司則傾向於讓系統直接代替人接管方向盤,這是目前行業對於自動駕駛的實現路徑全然不同兩派的出發點和觀點。

怕錯過精彩?快來這里回顧!

駛向2017:汽車開始對人動了情 黑科技入侵改變未來出行

10.下一代機器人

機器人已在負擔起人們的部分生產生活。

下一代機器人將更著重於人性化方面。其具體表現在體積更小,不會占用太大的空間,且更加靈活,工作起來更為精細、靈活、智能,真正成為工作環境中人類助手的作用。

麥肯錫分析了800個職業中的2000個工種,發現其中僅5%的崗位在現有技術情況下可被機器人完全取代,然而幾乎所有工作中人類的作用都能被機器人部分替代。根據測算,在現有技術條件下,近60%職業的30%工作內容可以被自動化替代,這部分勞動力價值近16萬億美元。

麥肯錫周二發布報告稱,雖然機器人及自動化技術正逐漸普及,人類依然在新興技術的工作上具有競爭力,對於機器人未來完全取代人類工作的擔憂是沒必要的,預計到2055年全球近半數工作活動可以被機器人所替代。

下一代機器人的出現,在提高產品制造效率的基礎上,更深遠的意義在於解放了更多的勞動力思維。

怕錯過精彩?快來這里回顧!

小平專訪放豪言!機器人戰勝人類那一天,他會……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33993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