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經紀檢討 御貓中銀結算日備300億決戰

2008-08-11  AppleDaily

港府8月14日入市打大鱷,最先起用四大本地證券商落盤買賣,分別是獲多利、中銀、和昇和鷹達;其後因攻防戰越趨激烈,有「御貓」之稱的經紀增至10家,最終於8月28日期指結算日慘勝而歸。

當時擔任中銀證券副董事長兼總經理的馮志堅,接受本報訪問時說,在8月13日晚突接獲金管局管理層致電,邀請出席翌日早餐會。總裁任志剛在會上要求四大「御貓」在早市即落盤,「佢問我哋做唔做,冇人反對,但『御貓』無畀買賣建議,開會唔多,純粹落盤。」

內地冇撥款只出口術

馮 氏指出,中銀之所以獲選為「御貓」,主要因為銀行彈藥(存款)充裕,被委派主力買入滙豐控股(005)和中國電信(941,現稱中移動)。當時中銀有30 台終端機直駁聯交所系統,要騰出10台專做政府盤,又擁有10個經紀牌可快落盤,「中小經紀行冇可能眼紅」。馮志堅強調,該行從未接受內地撥款,入市資金 悉數籌自集團旗下在港的姊妹行(當時中銀尚未重組),包括結算日激戰要預備的300億元。他指出雖有京官指可用國家外滙儲備購港股,但他相信只是出口術穩 定民心。他說當年是否需入市值得商榷。他認為不尋常現象於97年10月已出現,當時期指未平倉合約增至10萬張,較平時多一倍。他又說,98年4月監管機 構的報告指出,「港股並無出現造市和人為操控的現象」,某程度助長國際炒家「立體狙擊」。「佢哋大量買入遠期低息港元,金管局抽高拆息也不痛;港府掃8月 期指好倉,卻持有更多9月淡倉,都好蠢,反映任總對期指唔熟,對入市信心亦一般。」他又批評中央結算公司沒有嚴格執行「T+2」交收,放生未借夠貨即沽空 的大鱷,若嚴限的話,大鱷未必可在市場補倉,港府或可不戰而勝。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678

所謂的賽後檢討 CUP


From


http://hk.myblog.yahoo.com/Chui-Cup/article?mid=13142


 


在網上見到基金經理的賽後檢討:投資是機會率的遊戲,就算一個行動有 7成贏面,也代表有 3成輸面,正確的決定,不是保證有正面的結果......周二午市大幅減持後周三便大升,回看是無悔無疚,總有狼來了的時候,但知足撤退並無大不妥,如果死守而遇上市場大跌,輸錢之餘更輸信心。要學會長期按牌理出牌,不可以因為一時欠運而放棄章法。


 


我認為這並不是賽後檢討的良好態度。


 


表面上是承認自己的失敗,實質心理上卻是逃避悔恨 (Shunting Regret),只是令自己好過一點,顏面好看一點。


 


不是我要死啄住某人,而是由於這種負面而阻礙投資 EQ 發展的心理十分常見,所以值得討論。


 


看錯就話自己欠運、正確的決定不保證有正面的結果;贏就是自己的實力使然、眼光奇準?


 


投資的確是含機會率的遊戲,但一個令自己虧損的決定,以投資角度來講,那就肯定是錯誤的決定。投資的世界是沒有正確而虧損的決定,只有虧損而又自己不知錯在哪裏的決定。


 


亦由於投資的確是含機會率的遊戲,我認為正確的態度是,在自己贏的時候堅信運氣的因素存在,當自己輸的時候堅信是自己確實在某地方必定做錯了什麼。


 


只有在不斷確認和累積自己做錯的經驗,而同時承認自己成功的幸運因素,才能夠令自己的技術、知識和思考上更上一層樓,而同時減少自己過份自信的機會。


 


無知和過份自信是投資的大敵。


 


自己在去年思捷一役的挫敗,一兩日間不見7%回報的經驗,是拜以上兩點所賜。而我被一些不喜歡我的網友寸到我一棟都無,這也是自己徹底的抵死。


 


07年滙豐 $130 走哂係咪我眼光奇準?唔見得。有幸運成份。我當時將資金換入兩保也造成虧損,只不過沒有持有滙豐那樣嚴重吧。


 


因此,在所謂的檢討,有否徹底的洗心革面從新面對現實,那是成長的關鍵。


 


去年我學到的事實是,認知宏觀經濟是十分重要、堅持 top-down approach、資產配資重於選股、分散投資、多讀點書的重要性。


 


今年到目前為止,我的組合有 +54.4% 的回報。係咪我實力非凡眼光奇準?我可以老實告訴各位並不是,那肯定有很大的幸運成份在裏面。


 


在實際操作上,大盤到目前這 種水平,我對增持恒指走勢相關甚大的股票或者熱門板塊的股票是失去了興趣,但暫時還未想減持股票,而我手上亦有一定數量的現金(減持宏利、清倉利豐的資金 還有大半係度)。我現在反而對和恒指走勢沒有什麼相關的股票作出關注,有興趣可能買入作為分散投資用途。


 


最後要講一講另一種危險的思維。像一個網誌所講:看罷YYY的新書後, 我越來越懷疑, 未來XX的時間會比我們想像中的長. 而根據他所指, XX一般在M2/M3XX後的XX個月才會出現. 這也進一步確定了我早前說的"XXX,XXX"的想法.


 


這是訴諸權威而惰於求證的問題。我希望傳達一個訊息是,在接受一種觀念前,最好是親自考證一下,而不是無條件接受,然後以別人的觀念來證明自己是對的,這可以是很危險。我自己以前也常犯這種錯誤。


-------------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8247

季度檢討 CUP


From


http://hk.myblog.yahoo.com/Chui-Cup/article?mid=15590


 

差不多接近一季,我會開始睇返自己最近做了什麼操作以作檢討。

 

世上最強的投資人,通常有不斷復盤拆局的習慣,不斷回想自己當時為什麼下某些決定,做錯了什麼,做對了什麼,應該什麼時候做,自己用的方法有什麼問題,有什麼可以修正,理念上有沒有改進的空間等等。

 

回看自己近兩三個月的表現尚算不錯 [+83%](比起維斯這類勁人當然絕對不算什麼),但至少已達到目標:擴大跑贏恒指和國指的距離,以及跑贏明燈會假組合兩成。

 

一個在美國為奧運參賽者做心理治療的精神科醫生說過,設定目標,以及不斷提高目標,才是令一位運動員拿金牌的關鍵。明燈會假組合近期表現不濟,回報不斷被恒指追上,甚有跑輸恒指的危機,所以我會設定另一個回報目標。

 

我經常說資產配置是回報最重要的因素。近幾個月股市大盤表現不錯,理應持股較多回報較好。但我發現自己卻相反,持有現金較多反而表現更好。有較多的現金水平令我有較彈性的操作,即看錯的時候衝擊較少,以及在機會發生時更準確把握。

 

另一樣就是自己比以前更敢於 take profit,在好的位置獲利需要心理狀態以及操作計劃上的提升。所謂操作計劃的能力,有很多知識層面上的東西還未充份建立,例如認識驅動某些股票升跌的 催化劑以及關鍵因素是什麼,從而判斷切入和沽出的時間判斷。這種能力要在以後不斷強化。

 

之後的操作,我會選擇趁低吸納潛力高的股票,同時亦會適度繼續增加現金水平。

 

會繼續發掘新的投資目標。自己能力圈太小,會花時間去擴大它。始終能力圈太小的話,會錯失很多機會。

 

對未來看法方面,我見很多人同一時間在想復甦和狂牛。我意見是,現在先只考慮復甦,狂牛唔好諗住,遲一點才想吧。

 

斷估方面,我認為10月或之前大盤應有一些較深的調整。唔好問點解,話明係斷估。

 

--------------

Stock Portfolio:

 

中國人壽 (2628)         14.5%

 

昆明機床 (0300)         14.0%

 

東方電氣 (1072)         10.5%

 

德昌電機 (0179)         10.0%

 

建設銀行 (0939)          8.5%

 

SOHO中國 (0410)        8.0%

 

滙豐控股 (0005)          7.0%

 

六福集團 (0590)          7.0%

 

奧思集團 (1161)          7.0%

 

建滔化工 (0148)           6.0%

 

思捷環球 (0330)           5.5%

 

中國平安 (2318)           2.0%

 

----------

看誰跑得快:

http://www.editgrid.com/user/rsbcheng/Competition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0300

賽後檢討 味皇


From


http://hk.myblog.yahoo.com/lgaim-foolman/article?mid=2474


投資係鬥失誤少的競賽,如果要超越巴菲特,至少要做到吸取教訓,避免重復犯同樣錯誤

幾年間投資中國消防,最後以失敗告終,重新檢視當時買入原因:

1.行業冷門

2.比當時的合理價低23%

3.保養業務必成大器

4.愛

第一點,作為選股戰略,行業冷門是必要的,我不認為犯錯

第二點,雖比合理價低23%,但同時又高於資產淨值,23%的水位其實並不吸引,由於當時的市況難有平股,因此我實際上是不夠貪心而滿足於23%的水位,確實犯了錯誤,因此隻要提高安全邊際,就可以避免很多問題

第三點,我看到的是未來,而不是現在,我期待保養業務將來的成功,所以預見將來高昂的股價,而忽略了現在的價值不足,因此要修正為將來好就最好,齋講現在的價值都要抵先得,即係要提高安全邊際

第四點,投資在嚮往而又合乎道德的行業並沒有錯

結論係-要提高安全邊際

 

再檢視中國消防已知的缺點:

1.明知期限內不會派息

2.福建股

3.核數師是德勤

4.有個別網站關於四川消防總廠的介紹,寫其屬於寰島集團,而不是寫中國消防

第一點,違反了我的投資策略,愛過頭了,如果真係好公司又有成長就永遠不賣,咁就不能收回投資,從根本上就不合邏輯,所以以後隻買有派息的公司

第二點,公司在福建發揚,但由於主營在四川而沒有深究,斬腳趾避沙蟲的方法是不買福建股,而我的確被福建佬害得有夠慘的

第三點,四大行最假是德勤,但不代表德勤一定假,保持中性

第四點,雖然介紹好似好耐未更新咁,但疑人不用,以後隻買公認確實存在的公司,另外如果四川消防總廠的的確是屬於寰島集團的話,中國消防可能是一個局,是很嚴肅的問題

結論係-以後隻買有派息的公司,不買同福建有關的公司,隻買普遍知名的公司

 

再檢視持有中國消防又唔賣的原因:

1.未到價

2.愛

3.充滿信心

4.收購

第一點,由於沒有平價的同業,所以沒有換馬,股價一直低估唔構成賣出的原因,因此做法應該正確,不過按葛拉罕的要求,3年未到價當自己錯算數,天崖何處無芳草

第二點,愛是構想信心的必要因素,必須保留,不過提高安全邊際可以避免所愛非人

第三點同上

第四點,買公司是買本身的價值,炒別人收購並不是好做法,我隻視收購為附帶好康,沒有過份堅持持有而賣出換馬,做法正確

結論係-太耐未到價就找新歡,提高安全邊際,隨時準備好換馬對象

再檢視賣出中國消防的原因:

1.信心動搖

2.年報說明不清楚

3.事實與判斷不符

第一點,信心動搖始於中國消防暗中出售子公司,再加上盈警而開始撤出,再等年報出左,確認情況先再清倉,做法正確,投資最緊要安心

第二點,用的字眼看到有人想隱瞞一些東西,賣得好

第三點,我要的是消防公司,既然確定不是我想"消防公司",賣得合理

結論係-我決定賣出的做法是正確的,而不論之後股價升到幾多

 

最後統一結論:

1.要再提高安全邊際

2.派息最可靠

3.隻買真實的公司(任何人都輕易查找到的公司)

4.不買福建股

5.多找一些更平靚正的公司

現在我已做左第2,3,4點,第5點亦可盡量做,第1點最難,德昌的第一注也是因此吃虧,在大牛市時我要不受影響,盡量增加高息股的比例,而且設定不能在到合理價前賺起碼1倍就一開始不買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1266

[转载]福州出差归来——见闻和检讨贴

http://blog.sina.com.cn/s/blog_617caecf0100oalo.html

一、见闻部分

这次出差选择了火车作为交通工具,发现了一个意想不到的好处:

火车上到处都是闲得无聊的人。只要你想,随时都可以找到聊天的人,只要你引导话题,他们就会针对你的话题发表各种不同的观点,而这些观点又会诱发你的思考。

具体说三件事:

1、房产泡沫扩大:火车上有三个人在讨论安徽“宣城”(之前的一个县级市,前几年转为地级市)的房价,据称市区已经达 到6、7千,好地段的好房子都是近百万一套,而开发中的靠山靠水的别墅房起价是两百万一套。我饶有兴趣的加入了讨论,发现这些工作在宣城的“外地人”甚至 不清楚宣城市有多少人口、对宣城市的GDP在安徽省排名第几也一无所知,甚至他们也认为宣城没有支柱产业,老百姓的收入根本买不起房,但却很矛盾的对房价 要继续上涨坚信无疑,其中一个中年男子除了自住外还有两套空置的房子准备长期持有,讲起房子的“现值”,中年男子掩饰不住内心的满意,满脸笑容。

结论:“房价”的财富效应不仅在一、二线城市让人们疯狂,就连不发达省份的三线城市都成了“热”炒房子的“战场”。如 果这是一种普遍现象,也许未来某个时刻地产泡沫的破灭,将会让整个中国陷入意想不到的衰退,甚至混乱...想到这个,让人不寒而栗。对于我们这些P民,似 乎该为可能遇到的风险做些防范或对冲,至少不应该继续“超配”房产(出差前刚看了套万科的小别墅,非常动心,但想想房产的大泡沫,又犹豫了,纠结...)

 

2、铁路重新受宠:一群经常出差的人坐在火车上,自然会谈及铁路发展,对此大家都表示出极大的满意,尤其是各地已经开 通的动车和正在建设中的高铁,这使得人们毫不犹豫的放弃了飞机和公路客运,重新回到铁路的“怀抱”。虽然据业内人士声称,高铁开通后将面临亏损,但有国家 机器作为后盾,铁路即使作为价值“毁灭者”也将是最后一个倒下的。

结论:在铁路不计成本的高效率扩张之际,也许应该小心回避与其有竞争关系的“航空”、“公路客运”,甚至“机场”、“高速公路”等股票。

 

3、全民网络购物:网络购物不再是年轻人的专利,车上几个貌不惊人、四十多岁的欧巴桑不仅热议淘宝、京东、凡客诚品购物的好坏,居然还熟知某网店近期“优惠”活动的细则,口气一如在议论自家门口超市的打折促销信息!

结论:科网泡沫破灭已经10年了,当时提出的很多口号在10年后的今天变成了现实。随着网络购物的全民化,对于家电商城、百货商场、零售超商可能都会带来不可逆转的长期打击。苏宁电器、国美电器、新华百货、合肥百货...也许会在未来某个时点忽然走向衰退...

 

二、检讨部分

    10月份以后大盘单边上涨,而自己的仓位始终处于低位,开始患得患失,怕错过牛市,终于在11月初高位加了一成半仓位。所幸在大跌前将账户交给私募托管,清掉了大部分持仓,侥幸逃过了暴跌。

    但这件事让我发现了Q-MAGIC方法在股票建仓期的理论“盲点”。Q方法指示要在低位集中买进(甚至很快满仓),而格林布拉特却在实战中建议要每隔2-3个月买进“神奇公式”排名靠前的几支股票。

    从人性上来说,格林布拉特的方法更让我接受。Q方法提示的买进点有可能大盘还在下跌过程中,逆市迅速满仓是非常违背人性的。但实际操作中,如果你没有在低 位加满,很可能会出现高位加仓“不忍下手”的情况,继而随着上涨开始患得患失,最终被迫高位追涨,降低了本该取得的高收益,甚至遭到损失。

    如何解决这个矛盾?实际上前辈们已经有公允的方法了——耐心,宁可错过不要买错。

    具体到Q-MAGIC的实盘操作中,可以设置建仓期纪律,要求自己每三个月寻找一次大盘重大调整带来的集中建仓的机会,全年分4次将仓位加满,并且:

    1、在Q高于平均值的时点放弃建仓,转向套利交易。

    2、在Q值极度低估的时点除了正常买进1/4的MAGIC仓位外,用低估的指数基金填充其余仓位,一次加满。

    设置这个纪律的好处在于:有了明确的建仓期间的心理预期,就能更好的应对大盘上涨带来的焦虑症,部分克服人性的弱点,也使Q-MAGIC方法更具操作性。当然,这个方法同样适用于操作过程中有新资金加入的情况。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1963

華潤併購檢討

 http://www.p5w.net/newfortune/caiji/200610/t551539.htm



  接手沃爾瑪深國投為扶持零售業務?
關聯併購與資產組合欠佳暗傷華創競爭力
從1992年上市起,華創在海外資本市場利用關聯併購進行資產擴張,成為橫跨11個行業的華潤集團旗艦企業,已佔用資本回報率達到14%,領先於大多 數多元化紅籌公司,但其財務風險因此加大,後繼增長乏力,多元化的資產組合使其股票長期折價交易。從1998年起,寧高寧試圖引領華創通過轉換資產組合實 施「有限多元化」,並實現利潤的平滑過渡,但這一轉型更加依賴於關聯併購,不僅無法培育起新的核心業務,而且屢次因向母公司輸送利益而有損投資者利益。 2002年以後,華創確定了「零售帶動分銷」的商業模式,借助華潤集團從國內收購資產再注入華創以拓展零售業務,但由於內地與海外資本市場的信息不對稱逐 漸消失,在經歷了長達7年的培育之後,到2006年中期,零售業務仍僅佔華創淨利潤的11.62%,遠不足以成為其核心利潤來源。近日,華潤集團整體收購 深國投,從而接手了沃爾瑪深國投百貨公司的中資股份,這可能意味著,華創的零售業務未來仍將依賴於關聯併購。
本刊研究員 孔鵬/文
華潤是央企踏足海外資本市場的先行者,也是中國內地和香港最具實力的多元化控股企業之一。從1952年起,華潤作為國家外經貿部的直屬企業,是國內各 大進出口總公司在香港的總代理,具有壟斷性質。而上世紀80年代中期以後,隨著外貿體制改革的深化,地方和企業獲得了越來越多的進出口自主權,華潤的外貿 壟斷經營地位逐步消解,它開始尋求通過國際資本市場獲得新的發展空間。華潤在海外資本市場的運作得失如何?其發展歷程能給國內企業帶來哪些啟示呢?
 華創借關聯併購完成多元化,財務風險加大,估值水平降低
  1983年,華潤進行公司制改造,華潤(集團)有限公司(下稱「華潤集團」)在香港註冊成立,並在此後長期作為華潤的國有資產運作平台。
1984年初,香港最大的電子類上市公司—康力投資(00031.HK)由於財務危機而瀕臨破產,華潤集團與香港中銀聯手組成新瓊企業公司,先後向康 力投資注資4.37億港元,擁有了67%的股權,使其成為香港第一隻紅籌股。此後,華潤集團又通過投資和參股收購了一些企業,但目標公司普遍質地不佳,收 購後業績都沒有很好的起色(表1),直到1992年寧高寧在永達利身上實現突破。
attachment

永達利變身華創,奠定寧高寧運作思路
1986年,華潤集團收購了香港上市公司永達利26.4%的股份,該公司市值不到4000萬港元,有大量負債而且訴訟纏身,唯一的資產是位於香港葵湧 的一家舊工廠。華潤集團發佈的資料顯示,1990年3月,時任華潤集團企業開發部副總經理的寧高寧,以華潤代表的身份擔任永達利董事,在他的策劃下,永達 利妥善處理了租約訴訟,發行新股募集了1.08億港元資金,而且獲得了無需擔保的4.5億港元銀行貸款,用於對舊廠土地的開發。到1992年中期,永達利 開發的葵湧工業大廈建成並租售一空,使其在多年虧損後首次實現盈利3.6億港元。尤為重要的是,1992年9月,華潤集團以8億港元收購了香港沙田冷庫和 百適貨倉,隨後,永達利以發行新股的方式從華潤集團手中收購了這兩項資產,形成穩定的利潤來源,並從此更名為華潤創業有限公司(00291.HK,下稱 「華創」),當年,華創的股票累計超額收益率達到了82.6%。
由於運作永達利的成功,寧高寧的資本運作思路得到了華潤集團的認可。寧高寧1987年在美國匹茲堡大學獲得工商管理學碩士學位後加入華潤集團,到 2005年1月調任中糧集團董事長前,在華潤任職近18年。他1990年起步於華創,離職前一直擔任華創的董事長,華創也由華潤集團旗下無足重輕的小企業 發展成為匯聚集團核心業務、引領整個集團發展的綜合旗艦公司。華創的歷程可以最好地體現寧高寧的資本運作思路和發展策略。
華創以關聯併購完成多元化資產組合
  寧高寧非常強調資本市場的作用,他一再撰文表示,海外資本市場不僅可以融資,可以監督公司業務和管理層,最重要的是,「可以創造具流動性的股 東價值」。他曾在華潤集團控股企業經理人年會上表明,「股東價值最大化,就是國家資產價值最大化。怎麼來做到這點呢?最高的境界就是把我們自己的股票當現 金來用」,「用高P/E(市盈率)的股票,收購低P/E的資產,再管理好,來提高企業價值,這是資本市場的高境界。這是對股東價值最大的提高」。正因如 此,華創四面出擊併購,表現更像是一家投資公司。
據統計,1992-1997年,華創借助發行股票,共進行了14項主要併購(表2),先後進入香港地產、冷庫和貨倉、碼頭、壓縮機、飲品、國內地產、日化、食品、基建、銀行、水泥等11個行業,其中大部分項目從華潤集團併購而來。
attachment

通過關聯併購擴張是香港紅籌股普遍採用的模式,如1996年上海實業(00363.HK)用於收購的支出為其淨資產的108%,招商局國際 (00144.HK)為259%,但是,華創管理層在併購中體現了更高的管理能力。從1997年的財務指標看,其已佔用資本回報率(ROCE)僅次於天津 發展(00882.HK)(圖1)。(ROCE考察的是已佔用資本的稅後經常性業務利潤,在海外市場是比淨資產收益率更通用的衡量管理層能力的財務指標, 尤其對紅籌股公司而言,因為有大量併購和商譽攤銷,其賬面淨資產難以反映真實的經營狀況。)
attachment

華創所併購的項目當期P/E不高,起初通常並不被市場關注,而收購後資產的盈利能力提升較快,如1993年6月購買位於香港青衣的土地儲備時,該區平 均地價不超過每平方英呎3200港元,到1996年已超過5000港元;1994年12月以3.4億港元收購華潤置地(01109.HK)57%的股權是 按1994年利潤的8.4倍市盈率,當時還很少有人對國內地產感興趣;1992年收購的貨倉和冷庫項目在1993—1997年間年均利潤增長 27.6%;1993年開始大舉收購的啤酒業務在1994—1997年間利潤年均增長34.7%。但是,這14項收購涉及的範圍非常廣,幾乎不會產生協同 效應。
 財務風險加劇,長期折價交易
華創通過關聯併購迅速做大了資產規模,但其中的問題也逐漸開始暴露。
首先,利潤波動大。華創此時的主要收入來自香港地產開發業務,有很強的週期性,而且集中於單一開發項目—位於青衣的「灝景灣」,一旦該項目的銷售收入 確認日期發生變化,公司當期利潤就會有很大變化。雖然華創也像和記黃埔(00002.HK)一樣,通過購入冷庫和貨倉、香港國際貨櫃碼頭(HIT)10% 股權等基建投資項目,一定程度上起到了抵消地產業務盈利波動、保持各年度利潤平滑的作用,但效果並不明顯。數據顯示,1997年以前,華創淨資產的增長遠 比淨利潤的增長穩定(圖2)。
attachment

其次,與其他多元化紅籌股相比,華創雖然資本回報率較高,但是財務風險也較高。第一,華創1997年底有現金24億港元,總負債61億港元,權益淨負 債率約為37.4%,在多元化紅籌股中僅優於中遠太平洋(01199.HK)和粵海投資(00270.HK),如果進一步收購大項目,很可能還需要外部融 資,而亞洲金融危機以後,香港信貸市場的風險較大,利率較高。第二,華創業務集中於香港地產和基建(HIT、冷庫和貨倉等業務),受香港金融風暴影響較 大,利潤更為脆弱,從高風險行業利潤佔比看,僅稍好於中遠太平洋(圖3)。根據華創財報,其1997年利潤中有48%來自於香港房地產,也就是說,房價每 下降10%都會導致其淨利潤和公司價值下降約5%,對房價波動極其敏感。而亞洲金融危機爆發後,香港房地產業的波動非常劇烈,華創在1997年5月以每平 方英呎約7000港元的高價預售完「灝景灣」一期的全部單元後(該項目開發分為三期,二期和三期分別於1999和2000年完成),該地區的平均地價 1997年底已下跌了30%到每平方英呎4830港元,長江實業(00001.HK)在該地區的同類住宅「盈翠半島」的預售價已降到每平方英呎4150港 元。如何填補房地產利潤的巨額下滑,成為華創不得不考慮的問題。第三,華創現金收入的大部分依賴於「灝景灣」,因為房價跌幅較大,現金收入將出現困難,而 其投資的華潤置地(01109.HK)、五豐行(00318.HK)和華人銀行控股(00655.HK,華銀控股)等上市公司股權只能按年分配股息。雖然 HIT、中港水泥、冷庫和貨倉等非上市的附屬公司會穩定地分配利潤,但這些利潤只能保證月現金流約4200萬港元,而華創1998年僅利息支出就需約 4.08億港元。第四,1997年亞洲貨幣處於貶值的風潮中,華創61億港元總負債中90%是美元,而其收入來源中約66%是港元,約19%是美元 (HIT貢獻),約15%是人民幣(華潤置地和啤酒業務貢獻),收入和利息支出中存在嚴重的外匯不匹配。敏感性分析顯示,港元相對美元每貶值10%,華創 需增加支付6100萬港元利息費用,稅前利潤將減少2.3%。這些都說明,華創以關聯併購保持增長的方法存在很大風險,難以長期維持。
再次,後續增長乏力。因為「灝景灣」項目的土地成本很低,而且一期售價較高,華創1997財年的淨資產收益率(ROE)高達18.8%,而如果撇除 「灝景灣」,華創1997年以前的ROE只是在4-10%之間。據測算,如果沒有新的利潤增長點,當「灝景灣」二、三期全部售完時,華創的ROE將降低到 8.4%。而且,華創成功的業務幾乎都是依賴於專業的合資夥伴,比如,開發「灝景灣」是與長江實業、新鴻基(00016.HK)合作,啤酒業務是和南非啤 酒(SAB)合作,Esprit中國分銷業務是和思捷(00330.HK)合作等;有大量利潤來源完全由其他公司運營,利潤增長不受控制,如華潤置地主要 由北京華遠運營,HIT主要由和黃運營,華銀控股主要由力寶集團運營等。
attachment

最後,海外資本市場對多元化公司傾向於使用資產淨值(NAV)來評估其投資價值,也就是把各部分業務的市場價值累計,再打一定的折扣;而對專業化公司 則大多採用市盈率倍數法。華創本來只有香港地產業務,從1992年到1997年底,依靠收購完成了多元化,雖然業績增長到得到了保證,回報也超過了同類紅 籌公司,但是市場並沒有給其較高的市盈率,仍然用NAV法對其估值,長期高比例折價交易(圖4)。這是一貫重視海外資本市場評價的寧高寧無法忍受的。
attachment

關聯併購和資產組合欠佳傷及小股東
在財務風險加劇、增長乏力、估值水平偏低的形勢下,從1998年起,寧高寧提出了「有限度多元化」的發展策略,希望把公司的業務範圍限定在幾個有限的 行業,用有增長潛力的業務替換趨於衰退的香港地產業務。在這一替換中,寧高寧力圖使利潤平滑過渡。但是我們發現,這一策略的實施更加依賴於關聯併購,華創 不但無法培育起新的核心業務,而且屢次因向母公司利益傾斜而損害小股東利益。
併購時機的選擇上照顧母公司利益
寧高寧曾在華潤集團的內部刊物上撰文說:「管理的藝術在於許多因素的不同組合和協調,而這許多因素每個都是變量,它的組合排列也是變量,這樣就組成了 幾乎是無數個排列組合,管理在於如何調整這些組合,而不是想找到一種一成不變的永久最佳組合。」在這種思路下,華創持續通過關聯併購進行內部資源的排列組 合。
1998年6月,華創表示希望對三家子公司—五豐行、華銀控股、華潤置地的股份進行選擇性增持,以保持利潤增長。根據1998年6月末華創的加權平均 資本成本約11.5%和三家子公司的投資回報率計算,華銀控股和華潤置地的業績分別需要提高40%和12.5%才能滿足華創資本成本的要求,而五豐行的投 資回報率較高,收購後可以直接提高股東價值。但是,華潤集團雖然控股了華銀控股,但這些股份分別由其旗下不同的實體持有,華銀控股的實際管理權掌握在另一 股東力寶集團手裡,如果華潤集團想要獲得華銀控股管理權而華創又不願轉讓所持華銀控股股份的話,華創就必須進一步增持華銀控股的股份。
為了照顧母公司的利益,1998年7月,華創出乎市場預料地宣佈擬以11.8億港元從華潤集團手中收購華銀控股30.3%的股份。該項收購相當不值。 首先,收購價格高。當時香港小銀行正步入下降通道,而華創的收購價格為每股2.97港元,比華銀控股2.775港元的收盤價還高出7%;按1997財年數 據計算,收購價是按13.1倍市盈率和0.86倍市淨率折算的,而當時香港小銀行股票的平均市盈率不足10倍,市淨率在0.36-1.61之間。其次,資 產質量差。華銀控股1994-1997年的總資產回報率分別為0.82%、0.76%、0.71%和0.65%,呈逐年下滑趨勢;其貸款質量是同行中較差 的,1998上半年財報顯示,其不良貸款比例顯著提高,從1997年底的2.8%提高到了1998年6月底的7.2%,而同期壞賬準備僅從2.1%增加到 2.55%,計提嚴重不足。第三,由於觸發全面收購,華創將不得不額外增加15億港元支出全面收購華銀控股,這將進一步影響華創的現金流。而如果收購五豐 行,因為收購前後大股東地位不變,可以申請豁免全面要約收購。
因為市場普遍看好五豐行而不是華銀控股,在消息公佈後的一個月裡,華創股價跑輸了恆指16.3%。1998年9月30日,華創被迫宣佈放棄收購華銀控 股,改以16.76億港元增持五豐行19%股份到54.4%。雖然收購價格為每股5.607港元,比五豐行前日收盤價6.3港元折讓11%,但是,由於華 創管理層在公告兩週前曾暗示如果收購華銀控股失敗,可能改為收購五豐行和華潤置地,因此,五豐行兩週內股價已經飆升了超過50%,這種收購時機其實對華創 不利。
從收購華銀控股和五豐行兩個錯誤的時機選擇,我們有理由相信,華創在推行收購計劃的同時,也在極力照顧華潤集團的利益。



轉讓股權並派息,幫助母公司套現
2001年11月1日,香港紅籌股中信嘉華(00183.HK)宣佈以42億港元收購華銀控股旗下全資子公司—華人銀行;華創宣佈將持有的力寶華創 50%的股份及5.84%股權以18億港元轉讓給力寶華潤(00156.HK);華銀控股宣佈每股派發1港元特別股息(圖5)。
attachment

表面上,這項交易有兩個受益者。第一個是中信嘉華,它收購的是上市公司華銀控股的主要資產—華人銀行,而並非收購華銀控股的股權,因此避免了付出更多 現金進行全面收購;第二個是力寶華潤,它通過華銀控股派息,可以得到約8.7億港元現金的特別股息,實際支付給華創的僅為9.2億港元。實際上,華創也是 幕後的贏家,其通過此項交易獲得了18億港元現金,相當於以每股3.8港元的高價套現。雖然交易價格低於華創的賬面成本價4.45港元/股,但比華銀控股 的小股東要好得多。由於華銀控股沒有被全面收購,而且華銀控股在轉讓華人銀行和大比例派息後基本只剩一個空殼,喪失了投資價值,因此,這項交易中唯一受損 的是華銀控股的小股東。
值得注意的是,在剛剛收到轉讓款的2001年11月16日,華創就宣佈分配特別股息每股0.25港元,共派出5.03億港元,佔出售華銀控股所得的 28%。當時,華創從華潤集團收購的石化和零售業務已經出現了明顯的下降,華創本應運用資金購買更高回報率的資產,因此,這次派息明顯是為把資金送回母公 司華潤集團。
 併購方案頻繁變更,破壞管理層誠信
由於關聯併購主要依賴於母公司,華創管理層無法獨立決定併購方案,因此,其併購計劃修改十分頻繁。
1998年11月,華創曾宣佈今後將集中於四個主要領域:食品、地產、金融和基建(包括集裝箱碼頭),而2000年6月華潤集團宣佈重組後(圖6), 華創也進行戰略調整,僅保留了食品領域。1998年時,寧高寧曾表示華創不會收購華潤集團的石油業務,他解釋說,石油業務是非常成熟的業務,可以被獨立運 營,但在1999年9月,他又明確表示將收購華潤石化。在1999年華銀控股的業績說明會上,寧高寧曾表示不會出售其股權,但是2001年仍然售出。 2001年1月,寧高寧宣佈華潤集團計劃注入華創資產總額達100億港元的分銷和物流業務,但最終只注入不足10億港元的紡織業務。2001年11月,華 創宣佈從母公司收購華潤輕紡,寧高寧在發佈會上表示,之所以未收購物流業務是因為該業務價格競爭激烈、缺乏核心競爭力,無法在未來3年提供華創內部要求的 10%的最低投資回報率。這與他此前對物流行業的樂觀看法截然不同,令許多投資者對管理層的誠信產生懷疑。因為管理層決策缺乏透明度,在2001年12月 號的《亞洲貨幣》「最佳管理公司」評比中,華創被基金經理和分析師評為管理最差的中國公司。
attachment

變換資產組合,未能提升公司價值
在1998-2001年間,為了實現「有限多元化」的目標,華創一共進行了5次重要併購。這5次全部為關聯併購,其變換資產組合,同時填補利潤「缺口」、實現利潤平滑的目的十分明顯,而沒有起到培育新的核心利潤、提升公司價值的作用。
第一次是1998年9月增持旗下五豐行股份。五豐行是外經貿部指定的從內地出口新鮮、冷凍食品到香港的唯一機構,現金流充裕,是真正的「現金奶牛」, 增持後通過合併報表,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改善華創的營運現金流和盈利質量。但是,通常來說,增持自己旗下已上市子公司的股份是很多餘的,除非該公司的股價被 市場低估。事實上,市場給五豐行的估值評級遠高於華創自身,因此,華創增持五豐行的目的只能是填補其香港地產業務這一利潤「缺口」。此外,至少從中期來 看,華創和五豐行的現有業務並沒有多少協同效應。
第二次是1999年9月10日,華創收購華潤集團的全資子公司華潤零售。華潤零售擁有華潤集團全部零售業務和50萬平方英呎的商業地產。雖然據華創和 評估機構稱,收購價格較公平市價折價26.9%,但華潤零售的回報率相當低,在2.1-2.9%之間,僅比銀行存款利率略高,如果考慮到其所享受的租金優 惠,很可能是虧損的,而華創收購後卻要承擔資產風險。不僅如此,按收購代價27.2億港元、華潤零售1998財年實際利潤7000萬港元計算,收購市盈率 高達75倍。這次併購同樣受到市場的冷遇。
第三次是2000年10月16日,華創用所持有的子公司華潤置地和華潤勵致(01193.HK)的股份,收購華潤集團石化業務—華潤石油。華潤石油佔 香港石油分銷市場的25-30%份額,盈利能力很強,交換後,華創2001財年的利潤會大幅提高約11.9-14.9%。但是,從培育核心利潤的角度,我 們依然看不到這一併購的意義。香港的石油分銷市場已接近飽和,內地市場則基本被中石油和中石化瓜分,華潤石油的擴展空間非常有限。如果要投資增加內地的加 油站,華創的資金實力難以支持。因此,這一併購的作用仍僅限於彌補華創香港地產業務的利潤「缺口」,華潤石油遲早要被華創賣掉。需要指出的是,因為華潤石 油只是分銷商,利潤波動不受自己控制,收購後的2001年上半年即出現明顯下滑。
第四次是2000年11月21日華創私有化五豐行,這是紅籌股公司第一次私有化運作。華創在公告中明確指出:「皆因五豐行所帶來的現金流量及盈利將會 為華潤創業集團所動用,而倘五豐行仍為一間獨立上市及非為一間附屬公司者,則不可隨意動用其資金。」從私有化的方案設計和時機把握上,華創做得相當出色。 但是,培育新的核心利潤增長點的問題依然沒有解決。
第五次,也是最令市場失望的一次是,2001年11月27日,華創宣佈以9.44億港元收購華潤集團旗下華潤輕紡的全部業務。消息宣佈後,華創股價下 跌了10%。首先,華潤輕紡的業務在國內屬成熟產業,產能過剩,競爭激烈,這項收購是按5.9倍市盈率,與香港紡織類公司同期市盈率相比,處於偏高水平, 如福田實業(00420.HK)的2000年市盈率為4.83倍,2001年為4.21倍,冠華國際(00539.HK)的2000年市盈率為3.19 倍,恆富控股(00643.HK)2001年市盈率3.2倍,百德國際(2668.HK)為3.8倍。其次,雖然華潤集團保證該資產2002和2003財 年淨利潤不低於1.6億港元,但是紡織行業屬於高競爭、低利潤率、低增長行業,如果生存能力存在困難,盈利保證並沒有實際意義,很多金融危機時期的收購都 證明了這一點。此外,收購華潤輕紡前,華創預計2002財年自身淨利潤將同比下滑11%,而收購後淨利潤僅將同比下滑1.2%,華創借關聯併購保持利潤平 滑的意圖很明顯,並非為長期利潤增長考慮。
從財務表現可以看出,自1998年起,華創進入了低增長期,股票走勢始終未能超越市場平均水平,1998-2006年間的累計超額收益率為負值。
 新戰略仍然依賴關聯併購,妨礙核心競爭力
在前景不明的形勢下,2002年初,寧高寧宣佈了華創新的戰略發展模式—「零售帶動分銷」,希望建立一種商業模式,通過零售、紡織、服裝製造業務的結 合產生協同效應。他還宣佈,5年內將投資50億港元進行收購,帶動零售收入達到500億元,投資回報率至少10%,同時計劃把當時香港佔85%、內地佔 15%的業務比例改善到香港和內地各佔一半。寧高寧的想法是,「到銷售收入達到500億元時,即使邊際利潤率提高1%(5億元),也將帶來10%的ROE 增長。」
依賴關聯併購消化風險,難以杜絕利益輸送
被華創作為核心業務發展的零售業務起步於1997年7月,當時華創與思捷在國內組建了60%:40%持股比例的合資公司,生產和分銷Esprit品牌 產品。到2001年,華潤零售共運營著100多家香港超市(華潤堂)和約320家內地超市(華潤超市),但到2002年底,國內零售業務仍只佔公司資產淨 值約7%。
由於華潤集團旗下已經缺乏優質零售資產,從2001年開始,華潤集團只能在國內為華創尋找併購對象。2001年8月,華潤集團宣佈以4.5億元從萬科 (000002)手中買入萬佳超市72%的控股權。萬佳超市2000年的淨利潤約3529萬元,收購價約18倍市盈率。2001年國內商業類上市公司 IPO發行價格相對於其2000年每股收益的市盈率基本在18-24倍之間(如中成股份為18.74倍,國際實業為23.52倍,遼寧時代為18.47 倍,南京中商為19.27倍),香港零售企業轉讓的市盈率一般為10倍,而萬佳超市並非上市公司,18倍市盈率明顯偏高,華創的投資者很難接受,因此,華 潤集團先行接手。到2002年6月4日,華創宣佈以3.72億元、按2001年12.36倍市盈率收購萬佳超市65%股權,同時也與華潤達成了期權協議, 在2003年底前按歷史成本購買其餘35%股份。該收購價與華潤集團的收購成本價一致。通過關聯併購的方式,在延期一年之後併購,華創解決了收購代價過高 的問題,但是也使自身的成長對關聯併購更加依賴。
隨著內地與海外資本市場的信息不對稱逐漸消失,華潤集團所擁有的制度優勢不再,其從第三方收購越來越具有風險和不確定性,未能一次性收購蘇果超市的絕 對控制權就是一個例子。2002年9月,華創以2.23億元從華潤集團手中收購江蘇省最大的連鎖超市—蘇果超市39.25%股權,成為並列第一大股東。
在零售業盈利前景黯淡的情況下,2003年2月17日,華創又從華潤集團手中收購了A股上市的紡織企業四川錦華(000810),這使海外投資者更為 憂慮。其收購價為2002年市盈率的24.4倍,很難令成熟的香港市場接受。華創管理層解釋說,這是考慮到四川錦華作為A股上市公司的「無形資產」,該地 位將使紡織業務未來的收購機會大增。但是,對香港投資者來說,華創資產負債結構良好,現金流強勁,並不需要一個A股上市地位作為將來擴張的工具。這說明, 由於缺乏培育核心利潤的能力,即使在新的發展策略下,華創依然需要從關聯併購獲取幫助,因而無法杜絕向母公司輸送利益。
  擺脫關聯併購的代價不菲,週期漫長
雖然關聯併購降低了華創的併購風險,但也削弱了其市場交易能力。在內地市場逐漸開放的情況下,寧高寧也多次強調,華創以往的發展模式難以持續。為了改 變以往以收購為主的交易型公司形象,近兩年,華創幾乎沒有新的關聯併購,零售業務逐漸轉向以開新店為主的內生性成長,但是,由於缺乏市場經驗,擴張速度過 快又導致了風險。
首先,啟動成本高。作為快速擴張的一個衡量指標,零售部門的折舊費已從2001年的8900萬港元增長到2004年的4.26億港元。如果華創繼續擴 張的話,盈利前景將更加黯淡;不僅如此,與同類公司相比,華創零售業務的工資成本較高,佔銷售收入的6.4%,而行業平均水平僅為5%,也就是說,華創比 同行業高出25%。因此,2005年華創管理層已經提出,開任何新店的條件是,必須能夠在開業第一年就實現盈虧平衡。
其次,租金費用不合理。華創的租金費用佔銷售額的比例曾一度達到7.3%,2005年降到6%左右,仍高於行業平均的4-5%。以萬佳超市為例,其 83%的商店物業都是租賃的。這也反映出總部的缺乏規劃。雖然物業租金上漲不是華創所能控制的,但是,華創必須通過擴大銷售收入,控制擴張速度,降低租金 壓力。
第三,物流分散。在最初的擴張階段,華創的門店出現了大量物流問題和與供應商關係問題,導致效率降低和成本上升。物流方面的兩個區域分銷中心分別服務於萬佳超市和蘇果超市,雖然我們很難單獨區分其財務業績,但進一步集中物流肯定可以增加華創同供應商的議價能力。
第四,店面形式不當。華創曾嘗試過大型超市、傳統超市等模式,最後定位於超級廣場,這些嘗試浪費了大量管理層精力和企業資源。而且,超級廣場的息稅前 利潤率僅為3-4%,和傳統超市的息稅前利潤率相近,低於大型超市5-6%的息稅前利潤率(圖7)。當然,擺脫依賴關聯併購,培育自身核心業務畢竟是正確 的方向選擇。
attachment

2006年9月6日,華創公佈2006年中報,淨利潤達到12.65億港元,同比上升0.2%,扣除非經常性損益同比為8.99億港元,同比上升 16%。其中,零售業同比上升40%,飲品同比上升25%,食品同比上升14%,而紡織同比下降25%。但是,石油、地產和其他投資仍然佔據了50%以上 的經常性利潤來源,零售業淨利潤僅為1.47億港元,僅佔總淨利潤的11.62%,仍遠不足以成為核心利潤來源,顯著的盈利增長點依然沒有出現(圖8)。 因為零售業的波動性很大,除非華創的零售業務能夠長期持續增長,並使利潤佔比達到一定規模,否則很難說已經培育起核心利潤。此外,國內零售市場併購活動的 日益加劇可能迫使華創進一步收購,以維持自己的市場份額。在這種情況下,除了可能為新的收購支付過高代價外,華創整合收購目標的風險也較大。
對於本文內容您有任何評論或補充,請發郵件至[email protected]

附文

和黃難成多元化企業效仿對象
  寧高寧在談到華創的效仿對象時曾說:「從遠處來講,我們儘量向GE學。從近處來講,可能和和黃比較近一些,包括在行業分佈上我們都很相似,只是我們比較小。」
從1999-2005年的財報看,和黃主要業務分佈於港口、地產、零售、基建、能源、金融、電信等七大領域,銷售收入年複合增長率為18.9%,淨利 潤為16.6%,各項指標保持平穩,在行業屬性及通過併購和資產組合保持利潤穩定性方面,確實和華創有相似之處(附表)。但是,和黃的資產遍佈全球,主要 在全球範圍內收購和配置資產,近幾年,更以大量資金投入全球3G業務。摩根士丹利的研究表明,和黃的市值變化與全球GDP增長存在著明顯的正相關性。此 外,「和黃」通過收購和從事低相關的業務,不僅分散了風險,而且由於各業務的回報期不同,以及所收購的電力業務等部門能夠提供穩定的回報,達到了平滑盈 利、避免業績波動的目的(參見本刊2003年3月號《李嘉誠如何思考大策略》)。
從零售業來看,零售是和黃旗下僅次於港口和電信的第三大全球性業務,其資產約佔和黃總資產的10%。和黃旗下的「屈臣氏」從1841年起就在香港經營 藥店業務,其後逐漸發展成為店舖遍佈東南亞的零售商,1999年以後,和黃的零售業務開始向歐洲市場併購擴張。但是,這種擴張的性質與華創完全不同。
首先,和黃的零售業務服務於整體戰略,著眼於全球投資。零售業良好的現金製造能力保證了和黃在大量投資於港口、電信等資金密集型產業的同時,不至於出 現現金流困難,而且長期來看,零售業有利於與3G業務產生協同效應。1999年,在東南亞經濟尚未復甦的情況下,為配合3G業務的開展,和黃的零售業務開 始進軍歐洲,在英國創辦Powwow品牌,開展「屈臣氏」最熟悉的瓶裝水業務,其後連續實施多項收購。
其次,和黃旗下的零售業務基礎雄厚,擴張步伐穩健。百佳超市、屈臣氏商店和豐澤電子商品零售連鎖在香港的地位非常穩固,年銷售收入一直保持在200億 港元左右。雖然和黃看好中國內地市場,1997年百佳超市在內地的門店已擴張到70家,但是因為競爭激烈,百佳超市一直未能找到適合自己的模式,從 1998年起暫停了擴張,集中於調整商品種類和店面形式。
第三,和黃的零售業務集中於併購單一產品業務。和黃2000年併購了英國的Savers、2002年併購了歐洲的Kruidvat、2004年併購了 拉脫維亞和立陶宛的Drogas及德國的Dirk Rossmann、2005年併購了土耳其的Cosmo Shop及法國的Marionnaud,其併購一直集中於保健與美容品零售業務,而且該子業務在併購後能迅速貢獻利潤。2000年收購Savers 後,2001年Savers即有強勁收入和盈利增長,正好彌補了當年台灣和香港地區零售利潤的下降。
第四,和黃的零售業務也面臨著整合和提高協同效應問題。截至2005年末,和黃在36個國家和地區經營7100多個零售商店,但市場認為其仍遠未實現 規模效應,而且需要戰勝跨越不同國家經營的整合風險。2005年,由於歐洲大陸和香港、台灣等地業務的利潤率下降,和黃的零售業務雖然銷售收入同比增長了 30%,但息稅前利潤僅增長了1.8%,是各經常性業務中增長率最低的,息稅前利潤率從4.7%下降到2005年的3.7%。因此,和黃已經開始調整零售 業務方向,今後將集中於競爭不太激烈的東歐市場和有潛力的中國內地市場,以求提高利潤率。(《新財富》2006年10月號最新文章)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4056

本週觀點和檢討 CUP

 http://nodeadcow.blogspot.com/2011/07/blog-post_30.html

自星期五失敗的交易 IT 後,心情有一些低落;主要是因為自己有一些劣根性還沒有戒除,若不痛改前非,往後就很難在表現上再有突破。

主要的問題是自己太在意捕捉每一個有可能的突破走勢,導致過度參予大量贏面不大的交易,降低成功的機會率,拖低了整體的回報。其實有一些旁觀的網友留言,亦已指出了這點。他們是對的,我應盡可能在較好的大盤氣氛下,做一些走勢明確的股票交易。減少一些垃圾的交易已能大大提升回報率。

而網友一些指控也是對的,例如自己有時的確過份在意短期的一些波動,那些波動有時的確可能只是 normal fluctuation,或者是股票走勢的原有「個性」,是自已忽略了,以致造成很多無謂的操作。

雖然今年自己做防守的工作已比去年大有改進,有效的止損避免了大量不必要的損失。但說到底其實有些笨,與其做防守,倒不如在一個 Non-trending market 或者是 downtrend market 抽身離開。要學習與大量現金共舞,擺脫有 cash 就身痕的惡習,嘗試適當的放棄某些「機會」,操作要再審慎一點。寧可賺少一些也不要有大錯。

定立以下幾點,日後告誡自己:

  1. 若沒有特殊情況,只在大盤展示明確的上升趨勢或者市場整體氣氛明顯轉好時才買進股票。
  2. 絕對不做週線圖呈下降趨勢的股票的長倉。
  3. 盡量用週線圖來判斷大盤或者個別股票的趨勢,以減少受到日常波動的噪音干擾。
  4. Test-buy 的注碼要做得小一點,在較肯定自己做對的情況下才加大部位。
  5. 樂於持有大量現金,等待合適的時機才出擊。若沒有現金的話,再好的機會也只會浪費。
  6. 減少接收無謂的資訊、新聞或財演評論,盡量只靠自己的判斷來選股和指導操作;大盤和領導股的 Price-and-volume action 多數講真話,而個別人士的意見經常會出錯。
  7. 止損位盡量用週線圖來參考作判斷,以減少被日常波動而被震走的機會。而配合 (1) 和 (4),也會減少被震走的機會。
  8. 減少操作股票的數目,以減低操作失誤或者疏忽的機會,嚴格選股也減少買入廢股的機會。
  9. 除非是介入買進的時間,否則盡量不看股票 Intra-day 價格的波動,以免做出衝動的決定。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6628

大跌一千點後再檢討投資組合 PARTIPRAL - ROAD TO FINANCIAL FREEDOM

http://partipral-hk.blogspot.com/2011/08/blog-post.html

今日恆指最多曾大跌1,241點, 以收市計亦要跌936點報20,946, 跌幅4.29%應該係自09年11月杜拜事件以黎最既大單日跌幅. 交易所內升1%都可以上十大升幅榜; 共412隻股票創52週新低, 當日不乏藍籌股國企股, 眼見恐慌情緒充斥整個市場, 今日想講下自己既多少睇法.

自金融海嘯後恆指一年內反彈逾倍, 姑勿論原因為何, 但牛市大勢已成後要扭轉其實非想像中容易. 今個星期港股大跌雖已可確認下破自去年10月延伸出黎之上落區間, 但往下仍然有19000-22500既橫行區作為重大支持區域, 此第一階段橫行區一日不破個人仍視恆指處於調整階段.

先確立一個較長線既睇法, 再決定如何參與股票市場. 若然認定熊市已臨, 咁依家仲揸股黎其實都冇乜意思, 反正過多幾個月一街都係平貨, 依家去下旅行先都得; 有信心確認牛市未死, 先可以再進一步思考如何構建投資組合.

個人投資組合今日下挫2%, 看似跑贏大市, 但其實手持一大堆市值較細既公司, 他日要追跌既話單日急挫十幾廿個%並非無可能. 趁市淡檢視投資組合, 其實唔係睇自己做得好唔好, 係睇自己有冇得做得更好.

個持倉比重最高之聯亞今日微跌1%收市, 但整體黎講全日都係主動沽盤較多, 唯一可以慶幸既係今日市場兩度出面一面倒恐慌之時 (早上開市頭半小時及下晝三點左右) 都無出現大舉拋售, 此現象我視之為利好. 始終要知道聯亞街貨甚乾, 差價闊過維港, 自上月發盈喜後連續兩日大成交急升, 強者收貨後如果要響市場大手沽出必然係不問價賤賣先沽到, 可以忍到手唔沽, 似乎係對業績頗有信心之舉動. 作為收風較遲鈍既老散, 仍然可以先等業績公佈後再決定.

另一隻重倉股大快活收市跌2.6%, 以其防守力而言其實已算跌多左. 其實我一向都認為一個健全既投資組合必定要加入防守股, 自己資本唔夠選擇不多, 但其實我一直都係幾鍾意中電(2), 港燈(6), 長建(1038), TVB(511)呢類股. 面對股市恐慌式急挫, 呢類股往往可以提供換馬資金. 即係如果我睇岩目標, 要開刀既都係搵大快活, 但因為目前未有更好既投資目標, 所以仍然會繼續持有.

至於新買入既亞倫, 原來係摸左個靚頂黎入貨, 正宗係擺都無咁準, 今日再跌3.5%, 收市後公司高層發表樂觀言論, 指"雖然歐美經濟前景不明朗,但公司生產並非高檔消費產品,目前未見訂單表現較過去差". 其實我自己公司正正係做歐洲生意, 又係D中低檔消費產品, 今年訂單的確比舊年多, 所以此講法個人都頗同意. 不過, 亞倫班高層一向都係大淡友黎, 近期幾次有機會出聲既場合都係一反常態唱好, 個人有多少不安既感覺. 買就肯定早左買, 但堅持唔亂加注, 風險仍然有限. 好記得舊年歐債危機果陣亞倫得番2蚊, 與之相較, 今日收報$2.78仍有好大段距離.

龍記今日跌3.6%, 出乎意料地跌得少. 近半年股價表現雖差, 但其實都只係同大市相若, 以中小型股而言原來已經算唔錯, 都係可以等業績; 至於新昌管理今日微跌, 個人覺得除左管理層可能有問題之外, 單以公司業務同派息政策黎講股價好大機會已經見底, 但仍想等待中期業績確認睇法.

震雄今日跌4.2%, 乃倉內表現最差之成員. 相比起震雄, 其實我更加關注行業龍頭海天既股價走勢. 海天有好多大行跟進, 近日跌勢加劇已非一句受大市拖累就能解釋到. 加上震雄剛公佈既全年業績其實比自己想像中相差頗多, 市況未急劇轉壞前仍不介意死守, 反正注碼不大; 但目前市況欠佳, 止蝕套回現金其實未必會係一個差既選擇.

今日開市時未有時間搞清楚應該點樣優化組合, 趁收市冷靜後再作檢討, 情形就會清晰得多. 面對突如其來既急跌, 一顆冷靜既心先係最緊要, 始終兵慌馬亂之時其實頗容易做錯決定. 當局者迷, 若然對住股價跳跳下會茫然失措, 其實可以試下先抽離, 等收市後先再諗. 縱然錯失先機, 但起碼經過深思熟慮, 效果未必會太差.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6718

小散戶賠光一年薪水 逐筆檢討盈虧再出發 把線圖當祕笈練找出自己的「火箭股」


2012-3-5  TWM




因為地下期貨慘賠開始研究台股的 貝爾,十年來看盤、研究投資的時間超過一萬小時,讀完上百本股市書籍後,他在去年繳出三成報酬率的成績,表現超越絕大多數台股基金。

他強調,唯有反覆練習,檢討錯誤,才能在市場生存,進而勝出。

撰文‧周岐原

上午八點半,貝爾(化名)穿著整齊、坐定在桌前,等待交易程式運作,準備開始一天的操盤作業。這裡不是VIP看盤室,也不是法人交易部,而是貝爾自己的房 間。在這座祕密基地裡,貝爾對台股的研究與實戰經驗,累計超過一萬小時。

一萬小時,不是個容易跨越的門檻。暢銷書《異數》(Outliers: The Story of Success)作者葛拉威爾(Malcolm Gladwell)指出,想在各領域脫穎而出、成為卓越不凡的佼佼者,至少得累積一萬小時的專注練習。葛拉威爾將這個結果稱為「一萬小時定律」。

對投資者而言,一萬小時有多長?台股與期貨一天交易五小時,若每天花五小時緊盯盤面,累積到一萬小時,至少要八年。由此可見,貝爾對投資下的工夫遠超過許 多散戶。今年三十八歲的貝爾,沒有法人背景,也沒有亮眼學歷,靠一己之力摸索,度過金融海嘯,還走出獲利之路,成為專業投資人,他是怎麼辦到的?

玩地下期貨慘賠 一頭鑽進股市研究「大概是因為我比別人遇過更多失敗吧,每個聽來超蠢的錯誤,我都犯過!」被問到研究投資的心得,貝爾積極「推銷」起自己的多次挫折。「光 看書不行動,就能減肥嗎?一定不能。同樣地,想在股市獲利,一定要深入研究才能生存。」他大方地說:「希望你們多寫一些我的失敗經驗,因為從錯誤學習,對 讀者才真正有幫助。」原來十年前,貝爾偶然接觸到期貨,在朋友勸說下,貝爾懵懂地開戶進場,誰知道這是慘賠的開始。「頭兩天帳面就獲利兩萬八千元,當時我 的月薪才四萬元!」貝爾回憶:「第二天晚上,心裡就浮現成為億萬富翁的美夢!」不料第三天行情生變,貝爾倒賠四萬多元,等於虧損一個多月薪資。為避免損失 擴大,貝爾忍痛認賠殺出。「很多年後,我才知道那是幾乎不可能賺錢的地下期貨。」貝爾苦笑。這次失敗滋味雖然苦澀,卻是貝爾踏入股海的入門磚。

「那時我想,如果別人能輕易拿走我的金錢,只要我有一樣的能力,是不是也能從別人口袋拿走金錢?」有了強烈動機,貝爾開始積極閱讀,並以實戰印證理論。從 投資大師傳記、技術分析到財報解讀,貝爾照單全收,六年間讀完一百多本書,光是《股票作手回憶錄》這本暢銷著作,就翻爛了兩本。但是一邊探聽明牌、一邊模 仿成功經驗,讓貝爾根本來不及消化,雖然十分努力,結果依然找不到適合自己的法則。

攤平、追高 讓損失比預期還多貝爾曾嘗試逢低攤平,卻在矽統一役吃了大虧。「○二年我在五十二元融資買進,不料股價跌到快斷頭,只好轉換成現股。又聽到投顧老師在電視 上吹捧,所以我不但沒賣,還往下攤平。」貝爾笑著解釋這段慘痛的經歷:「最後我還是賣了,賣在十五元。從這次的經驗我學到:原來攤平這麼愚蠢!」後來,貝 爾又改嘗試逢高追價,○九年在三十七元時買進迎輝,隨著股價上漲,見獵心喜的貝爾一路買進,卻沒發現成本越墊越高,形成危險的「倒三角形」︵在股票上漲過 程中一路買進,數量隨上漲而增加︶。「我在突破五十元時全力加碼,想不到當天就是波段高點,因為貪婪蒙蔽,我認為即使下跌也還有一定利潤,所以沒有賣。」 貝爾回憶,「到了砍單時,迎輝已跌到三十四元,倒三角形買進的結果,令我的損失比預期還多!」學到教訓的貝爾強調:「我終於知道,加碼時應該越買越少、呈 『正金字塔』比例;而且部位多寡在買進前就要設定清楚,絕不可輕易更改決策!」持續研究線圖 嘉澤一役奠定基礎貝爾當時仍是上班族,在這段練功期間,小賺大賠的他損失超過一年的薪水。然而賺錢的動機並沒有被打消,貝爾持續下苦功,強迫自己成長;例 如在通勤途中,貝爾必定拿出指數線圖,窩在捷運車廂角落,回顧歷史行情。「民國七十二年以來的大盤線圖,我整整看了五年,每天兩小時。」貝爾強調,持續閱 讀才能分析大盤趨勢,進而掌握關鍵時機。

為了追求進步,○九年時貝爾離開職場,以報考公職名義繼續努力研究。待在圖書館研讀的日子,貝爾將歷年進出紀錄全印出來,一筆一筆檢討盈虧原因;這時候, 他終於將曾經苦讀的書籍貫通起來,構成自己的體系。「讀到的文字在我眼裡,意義已成為線形和走勢。」貝爾說,儘管仍免不了停損出場,但因為謹守紀律,這時 貝爾漸漸將績效轉為小賠大賺,讓自己對分析大盤越來越有信心。

這一年,貝爾也繳出代表作。○九年第三季,貝爾觀察到嘉澤飆漲一段後,已經陷入盤整一段時間,「這種走勢,好比是『站在發射平台上的火箭』一樣!」綜合當 時市場氣氛和技術線形判斷,貝爾十分看好嘉澤的爆發力,於是在八十元左右布局,等待時機到來。貝爾並沒有守候太久,十一月開始,嘉澤展開連番大漲,僅僅三 個月時間,股價就來到一七五元,獲利超過一倍以上。

有了嘉澤的成功經驗,貝爾的投資漸入佳境,他不斷留意機會,希望比照嘉澤,找出具「火箭發射前」特徵的標的,去年初一度大漲的松和、大甲,就因為符合這個 特徵,讓布局的貝爾獲利逾五成。貝爾透露,去年個人的投資報酬率約為三成,相較之下,國內一般類共同基金僅有少數幾檔維持正報酬,貝爾的績效堪稱遙遙領 先。

經歷重重失敗,投入大量時間、用無數次賠錢換來寶貴教訓的貝爾,已經能在固定的作息中,嚴格執行預定戰略。他勸告投資人,想解讀股價波動的密碼,從波動中 獲利,一定要反覆練習分析走勢,並且勇於檢討錯誤,才能戰勝市場。「我自認是個笨烏龜,但如果連努力的笨烏龜,都能做到一年三成報酬率,其他人應該更能做 到才是!」

貝爾

出生:1974年

現職:專業投資人

投資經歷:約10年

練習工具:投資股票

推薦書籍:馬丁舒華茲《交易冠軍》、約翰波伊克《華爾街操盤高手》、傑西李佛摩《股票作手回憶錄》

貝爾的資產配置

至少持有現金25%

持股不超過75%

貝爾的

5招投資練習

將資金分成五等分,分批進場,避免一次重押而慘敗。

研判大盤趨勢,讓賺錢標的盡量擴大獲利,且毫不戀棧地停損。

勇於買進創新高個股,並且放空創新低個股。

維持規律作息,無論盈虧,每日檢討交易缺失。

耐心等待關鍵時機到來才出手,持續加強自己的心理力量。

建立自己的交易系統

找到「火箭股」嘉澤

完成第一段上漲後陷入盤整,在此時布局試單。

再次噴出,出現高檔不漲跡象後出脫,報酬率超過一倍。

股價拉回創新高,再次切入布局。

創新高價227.5元後快速拉回,見無法站穩,在買點上方提前退場。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1747

恆生指數公司檢討結果 (6 FEB 2013) PARTIPRAL 派得好

http://partipral-hk.blogspot.hk/2013/02/6-feb-2013.html
檢討日期: 6 FEB 2013 (WED)
相關變動生效日期: 4 MAR 2013 (MON)

恆生指數成份股變動:

加入 0992.HK 聯想集團
剔除 2600.HK 中國鋁業H股

國企指數成份股變動:

加入 6837.HK 海通證券
剔除 0763.HK 中興通訊

歷史數據:

自2008年8月8號指數檢討日以來, 以公佈日收市價及生效日前收市價比較, 計算指數新貴期內股價表現結果如下:

恆指新貴: 11只
恆指新貴平均回報: 9.38%
恆指新貴平均最高回報: 12.07%
恆指新貴平均比較指數回報: 8.71%

國指新貴: 18只
國指新貴平均回報: 0.43%
國指新貴平均最高回報: 8.15%
國指新貴平均比較指數回報: 0.12%

是次指數換馬簡評:

以往績而言恆指新貴於換馬期內表現甚佳, 可以大幅跑贏指數之餘平均回報亦近1成. 聯想(992)最近公佈第3季業績超出市場預期, 今次又能爆冷壓到銀娛加入恆指成份股, 短期向上動力應該甚為澎湃, 可以跟風短炒一轉, 變動生效前最後一日(3月1號)結數; 目標價範圍$9-$9.4, 期間再視乎股價走勢再決定是否持有到尾.

國指新貴海通證券(6837)剛公佈一月份營運數字, 收入7.7億而淨利潤達4.2億, 似乎營運槓桿開始出現, 應屬利好; 國指成份股新成員往績表現則較為參差, 平均亦未能跑贏國企指數. 相關股份於公佈變動通常會抽高一段, 但若然持有到最後則普遍無好結果. 結論系海通仍然可以跟買, 但不宜持有到尾, 目標$14.5左右.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43922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