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監管大年”問計:金融風險在哪里?

防控風險是2017年金融監管的主線。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要把防控金融風險放到更加重要的位置”,並表示“下決心處置一批風險點”。那麽,金融風險到底在哪里?是房地產泡沫、影子銀行、潛在不良貸款,還是政府融資平臺、企業高負債?答案既是,又不是。

“中國今天的金融風險大家查各種文件,無非超不出這五個範圍,”中投公司副總經理祁斌最新觀點認為,上述問題背後是金融結構的扭曲與失衡。而失衡的表現就是所謂“鼓包論”,在股市、商品、樓市等不同領域不斷出現資產泡沫。

據中國人民大學教授吳曉求最新研究,自1995年以來二十年間中國金融資產結構已經悄然改變,特別是近五年,證券化金融資產占比快速提升,預示著整個金融體系的風險結構正在發生變化,已經從過去基於銀行資產為主的“資本不足”風險,轉變為資本不足風險與透明度不足風險並重的局面。相應地,金融監管改革也需要做出改變。

“透明度不足”危機

證監會主席劉士余6日重申,要把防控金融風險放到更加重要的位置,摸清風險隱患,提高和改進監管能力,勇於擔當,加強監管協調,確保不發生系統性風險。

回顧去年夏天的股市危機,風險是一步一步擴大的,最終的“救市”也是各相關部門一步一步出手的。隨著市場的暴漲暴跌,監管層對危機的認識也是一步一步加深的。當然,這不僅局限於股市,交易行為只是對經濟風險的集中反映。

事實證明,中國金融風險已經出現新的特點,既有的風控和監管方式亟待跟上。市場各方對此爭議激烈,特別是在混業經營、分業監管方面做了許多討論。那麽風險到底發生了什麽變化?中國人民大學金融與證券研究所所長吳曉求認為,金融風險的背後是金融資產結構的變化。通過研究1995年至2015年期間中國資產結構的變化,他發現證券化金融資產占比在快速提升。

過去中國銀行資產占比達到80%甚至90%,那時候中國金融體系的風險主要是資本不足的風險,因此“資本充足率”成為基礎性監管指標。但是,隨著全社會金融資產當中證券化金融資產比重的上升,金融結構在發生變化。

即使在銀行內部,也可以清楚的看到表外業務比重迅速上升。“因為表外資產相當多的部分表現為理財產品,理財和其他證券化產品最重要的是信息集合是一種信息交易,也就是說它的風險來自於透明度。”吳曉求分析,資本不足風險依然存在,但不能忽視的是,透明度風險正在上升。回顧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可以發現,很大程度上是透明度的危機。

這一點對新興金融業態更加明顯。以互聯網平臺為依托的新金融,更多的表現為透明度風險。換言之,對其監管也不應把重點放在對資本充足率的要求,而更應該放在對透明度的監管。

“原來的監管模式設計,實際上並沒有把透明度風險的監管放在特別重要的位置上,未來中國的金融體系的風險,將會由資本不足的風險過渡到資本不足和透明度不足風險並重的時代。”吳曉求建議,基於上述變化監管模式要實現微觀審慎監管與宏觀審慎政策功能上的相互協調,監管的重點也應逐步轉為資本監管與透明度監管並重,監管方式應該走向智能監管,重視包括雲計算及區塊鏈等在內的金融基礎設施建設。

監管架構上,他建議保留一行三會,同時建立“雙峰”模式,一峰由金融監管委員會負責,進行前置監管,管理資本不足和透明度不足風險;一峰由央行負責,保證金融體系的整體穩定。

“結構失衡”兩條出路

監管手段可以防治風險,但不能從源頭上避免風險。本質上還是要解決金融資產結構失衡,以及經濟供需結構失衡的問題。

“防範資產泡沫短期可以進行防控和疏導,中長期只能依靠改革金融體系、調整金融結構、提高金融資源配置效率,疏堵結合以疏為本。”作為中國主權財富基金中投公司的“大副”,祁斌認為結構失衡的出路有兩條,一是依靠創新、自我升級,二是“拿來主義”、海外並購。其中,自我升級依靠體制、機制供給來保障,最重要的就是資本市場發展。

資本市場配置效率低、金融結構不合理,社會各個領域不斷出現資產泡沫,包括去年的股市異常波動、今年的債市震蕩和大宗商品市場波動,以及長期處於高位的房地產市場。

“資產泡沫一波未平又起一波,背後的原因是非常清晰的。”祁斌分析,首先是財富的大量積累,過去30年中國人均GDP增長178倍、人均儲蓄增長1619倍,財富積累是非常難得的寶貴資源,但不幸的是資本市場不夠有效、金融結構不夠合理,所以出現“鼓包論”。

為推進資本市場改革,中國證監會也在不斷努力,特別是穩步推進新股發行體制改革,一直堅持“循序漸進、堅定不移”的原則。

據證監會主席助理宣昌能7日介紹,2016年IPO、再融資(現金部分)合計1.33萬億元,同比增長59%,IPO家數和融資額創近五年來新高,再融資規模創歷史新高。新三板掛牌公司接近翻番,突破1萬家,全年融資1405億元。上市公司並購重組涉及交易金額2.39萬億元,滬深交易所非金融企業全年累計發行債券2.87萬億元,同比增長1.7倍。

但是這樣的要素配置效率,依然遠不能滿足金融市場的需求。“中國近年來有大規模的海外並購發生,積累到這個階段,有這麽大的財富,進行全球投資是歷史的必然,”祁斌認為,理解經濟問題最重要的,是要有良好的歷史方位感和非常好的方向感。

在他看來,海外並購是解決經濟失衡的一個重要出路,但是需要註意正確的戰略。對中國而言,核心是要將海外投資的目標與中國13億的消費市場去集合,走出去是為了引進來,因為“在這麽一個不確定的世界中唯一可以確定的是有13億消費者他們追求幸福、前進的步伐、消費升級和財富積累的步伐不會停止”。

他預計,未來海外並購的模式叫“航母戰鬥群”的模式,跟產業界、PE、地方產業基金、科技園區等共同組成航母戰鬥群,各司其職發揮戰鬥優勢、協同取勝。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31259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