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反坑殺戰術 財務長走人、私募定價過低 投資人小心闖蕩股海 務必九大警訊

2010-06-14  今周刊





投資股票,小股東往往因爲沒有與 大股東相對等的資訊,損失應有權益,事實上,小股東並非毫無抵禦能力,散戶們還是可以藉由一些公開資訊透露的危險訊號,來保護自身財產的平安。

撰 文‧劉俞青、周岐原、徐介凡在這個大股東占盡主場優勢的資本市場裏,小股東要如何確保自己的股東權益?看到哪些警訊,話不多說,先閃爲妙,才能在浩瀚股海 裏,進而求投資獲利,退而求安然退場?

以下是︽今周刊︾綜合市場常見的操作手法,並請教專家意見後,爲小股民整理出的﹁紅色訊號守則﹂。

訊 號1

公司做出財務重大決策前,財務長閃電走人以這次大同爲例,前財務長許嘉成在大同宣布減資前夕,閃電 走人,離職原因外界眾說紛紜。雖然大 同以﹁個人生涯規畫﹂爲由作爲解釋,但根據他的身邊人士透露,許嘉成是對這次減資加私募有 不同看法,才掛冠求去。

這種專業經理人與經營階層對於重大決策看法有嚴重歧異,很可能藏有外界難以窺視的目的性,在未能進 一步了解實情之 前,小股東最好小心爲妙。

訊號2

注意私募案 的定價過低

私募價格的訂定多少才合理?八成、 五成還是三成?

怡 和創投總經理楊邦彥對此表示,私募定價過低有幾種指標,一是高於八成,二是低於八成但高 於每股淨值,三是低於八成也低於淨值。前二項可能沒有問題,但如果是最後一項,投資人應該就要特別小心了。

﹁如果定低價是爲了圖利特定人, 代表老闆操守有問題,如果低價是因爲定過高會募不到錢,則代表公司績效一定不好,無論是哪種答案,對投資人都不是好事。﹂元大投顧副總經理鄭宗祺因此建議 投資人,只要看到不合理的私募價格,二話不說,先賣股票爲妙。

訊 號3

虧損減資,似難稱爲好公司﹁虧損嚴重到必須減資來彌補虧損,傳遞出兩個訊 息:一是公司很爛,二是這麽糟的公司,就算不是沒錢,可能也在 技術等其他關鍵因素出了問題。這樣的公司,即使增資進來,問題一樣不會解決。﹂鄭宗祺說。

以這次華映宣布大幅減資六成爲例,過去華映已經有 多次大型聯貸等市場籌資紀錄,資金不斷進來,但依然無法解決本業上長期的問題,就是證明。

訊號4

市場傳言入股 對象與最後結果,有極大落差從常理判斷,一家公司可能的入股對象,除了該公司的經營階層之外,消息不容易從別的管道流出。

因此當該公司最後 宣布的入股對象,與原本市場期待有極大落差時,例如原本市場盛傳是某國際大廠即將入股,對公司股價可能有利多效應,但最後結果揭曉,卻是由老闆有股份的投 資公司吃下。這樣的公司一來可能有哄擡股價之嫌,二來由老闆有股份的公司認股,難免瓜田李下。投資人面對這樣的公司與老闆時,小心謹慎爲上。

訊 號5

注意釋股或私募認 購對象的特殊身分投資人如果學會觀察﹁公開資訊觀測 站﹂上的﹁私募專區﹂,就能從此處 得知私 募認購對象的身分;而如果是上市前的釋股,投資人則可以從上市前的公開說明書獲 知釋股對象。

搞清楚認購或釋股 對象的身分,用 意是在了解公司私募的主要目的,對公司營運是否加分。假如引進領導大廠 的加持,可能讓股 價一飛沖天。例如台積電入股茂迪。又假如引進的對象是市場派色彩較重的資金,投資人則可以視是否認同這位新金主的理念,決定是否出售股票。

訊 號6

掛牌前的釋股,最容易檢視老闆操守按照《證交法》的規範,公司一旦掛牌上市 之後,就必須受到較爲嚴格的法令規範,所有的釋股、減增資等 動作都必須透過重大訊息公告、或在財報中做充分揭露,媒體也會予以較大關注,以確保投資人權益。

但在掛牌前夕,也就是黎明前的黑暗、還沒有 受到太多法律約束的這段時間,卻成爲最容易﹁動手腳﹂的黃金時間。很多老闆在掛牌前,藉口必須達到﹁股權分散﹂的規範,將籌碼分布給對自己有利的特定人身 上,以達到個人某種目的。

此 時,投資人應該詳閱《股票上市公開說明書》,針對釋股一事,檢視老闆是否以具公平合理的方式釋股,作爲是否認同 該老闆經營的投資準則。

訊號7

公司高層邊私 募邊 賣股

公司提出私募申請,背後目的不外乎引進策略投資夥 伴,或充實營運資金等。

只不過,當公司高層如果用七折八扣的低價,大方地認購私募股 權,另外卻又一點一滴地在陸續轉讓持股,這種「左手低價認股,右手釋出籌碼」的態度,就很引人質疑了。

訊號8

大 股東連續申報持股轉讓

通常,大股東在控制經營權的考量下,甚少會出現連續性出脫手中持股;因爲他們的目標是擺在長期而穩定 的經營權,而非短 期獲利。

因 此,當大股東數度、或連續申報持股轉讓時,通常代表公司經營可能已達高點,大股東逢高獲利了結出脫,或是準備先把股價壓低,而後 再用低價私募的方式補足持股。

訊號9

將 獲利子公司出售

當企業獲利不佳,賺錢的轉投資,是業外收益的重要來源,應該特別珍惜才對。但如果企業選擇賣出轉投 資,投資人就要當心了!

從 經營前提來看,賣出明明仍在獲利的子公司,是相當不合理的狀況。尤其要當心內部人士,讓明明可以認列的投資收益,隱藏在層層轉投資之外,成爲無法監督經營 的單位。當投資人無法確認大股東是否以個人身分持有子公司股票之時,最好對這樣的公司股票敬而遠之。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6097

自保之道》有被炒作之嫌的個股 連碰都不要碰 看穿股市陷阱的四個警訊

2011-10-17  TWM




股市投資人面對刻意炒作,如何避 免誤入陷阱? 當出現以下四項指標:本益比過高、被主管機關列為「注意股票」、經營動態常見諸媒體、被投顧老師點名,就要提高警覺,才能趨吉避凶。

撰文‧周岐原

今年台股開高走低,加權指數一度跌到六八七七點,相當於從高點修正逾二五%;統計資料也顯示,今年股價跌幅超過大盤的個股達七三四檔,約為上市櫃公司總數 的一半。在大盤重挫情況下,投資人難免因選擇標的不慎,使資金部位受傷。

市場信心低落時,投資人不妨定下心來,重新檢討進出策略;若貿然布局炒作股票,不但無法賺錢,更容易虧損。所以選擇標的時最好提高警覺,曾有疑似炒作紀錄 的股票,就應該從理想標的刪除,並且堅持先做好準備功課,才進場買股票,如此才能趨吉避凶。

被有心人士盯上的股票,往往有一、本益比過高。二、被主管機關列為注意股票。三、經營動態常見諸媒體。四、被投顧老師點名。如果有以上四項指標出現,就應 該對其敬而遠之。因為股民訊息落後,往往見到明顯漲勢才匆匆布局,又無從得知行情何時結束,萬一來不及「下車」,被套牢的機率相當高。尤其是遇到類似今年 中,全球股市集體重挫的系統性風險,更是難以擺脫虧損夢魘,所以根本不碰有被炒作之嫌的個股,是最理想的作法。

本益比高出大盤太多很難賺到價差以本益比來看,雖然本益比是根據各公司所屬產業,及不同年度獲利的情況而變動,但與相近產業或指數比較,仍可客觀反映個股 的價位是否偏高、投資價值是否滑落。如英格爾股價去年十二月中漲到一九九元,接著在今年三月初衝上最高價二五七元。如果以前一年度獲利計算,英格爾的本益 比已達五十五倍。

五十五倍的本益比是否偏高?投資人只須略加研究產業,找出同樣生產電源供應器的企業,像是台達電、飛宏、幸康、新巨等公司,再觀察其財報表現,便不難找到 分辨方法。

以連年獲利不錯的幸康為例,若用去年每股稅後純益(EPS)五.○六元計算,今年三月股價來到五十八.五元高點時,本益比約為十一倍;去年稅後純益回升的 新巨,以今年高價計算的本益比是十四倍。對照同業股價,本益比超出甚多的英格爾,就算強勁成長,但投資價值勢必難有太大空間。

在此同時,大盤在今年元月初的本益比約為十六.四倍,重挫二千點後,本益比更降至十四倍左右,也就是約英格爾本益比高點的四分之一。可見英格爾驚人的股價 與其說是大機會,更像是危險訊號;因為五十倍的本益比,代表公司每年維持這股成長趨勢,買進者也要五十年才回本。所以投資這類股票,通常很難賺到價差,投 資人應特別當心。

知名股市投資作家、鉅豐財經資訊執行長郭恭克則指出,對於營收、獲利高成長的個股,市場通常給予較高的本益比評價。但即使公司快速成長,投資人仍應仔細審 視其現金流量變化;若本業的現金流量持續流出,表示公司雖然賺錢,但獲利款項又持續投入經營運用,無法成為自由現金。所以投資時,並非個股具有高本益比、 高成長特質,就是最理想的選擇,而應搭配其他指標共同檢視、篩選。

主管機關列「注意股」出事機率高時常觀察主管機關公告的「注意股票」,並且避開這些標的,是另一條簡單的自保之道。證交所與櫃買中心會不定期公告被列為注 意股票的標的,標準包括漲跌幅放大、成交量或周轉率放大、單一券商成交量占當日成交比重過高等。當這些跡象出現,通常意味著這檔個股已被有心人士介入,才 會出現價格暴漲暴跌,籌碼大量換手,或集中特定券商進出的情況。

最顯著的例子,非去年股價狂飆的唐鋒莫屬。唐鋒從去年一月的二十二.二元,一度漲到二九九.五元,一年之內大漲近十三倍;在這段過程中,單一券商成交比重 過高、周轉率放大、漲幅放大等特徵,唐鋒全都具備。由於該公司無法如期申報完整財務預測,終於導致股票被主管機關暫停買賣。恢復交易後,唐鋒一路無量跌 停,目前已經回到起漲時價位,而且幾乎無人聞問。這段「轟轟烈烈」的暴漲暴跌之路,堪稱投資人最好的借鏡。

根據公開資料顯示,第三季至今有一一二家上市櫃公司因股價表現異常,被主管機關提列為注意股票。他們的共同特徵,多半是在短期內大幅漲跌。其實一檔股價劇 烈波動的股票,散戶越心存僥倖買進,越容易成為撿到最後一波籌碼的倒楣鬼;較晚進場者,更可能因主管機關祭出管制措施,而難以脫手。可見遠離「注意股」, 是股市求生的重要原則之一。

媒體、名嘴常點名個股應敬而遠之此外,經營消息常在媒體曝光的個股,投資人也要多加留意,最好是先研究其月營收變化、財報獲利結構等數據,是否符合報導指 稱的展望,再思考布局策略,以提防被特定人士利用報導出貨的可能性。

舉例來說,今年初曾有消息指出,LED產業可望出現顯著成長,但從獲利能力、存貨周轉來看,不少LED業者的表現較去年差,甚至有逐季下滑的情形。例如以 合併財報觀察,LED大廠晶電、億光的存貨周轉率都有持續下滑現象,同時營業利益率降低,意味著獲利能力比先前弱化。不只是大廠,璨圓、佰鴻、泰谷等公司 也有這個現象,可見LED產業確實面臨結構性調整。

今年中就有多家LED廠股價重挫,到了八、九月股災期間,股價又跌得更低。如果只根據片面消息就買進LED相關個股,很可能受傷慘重。至於投顧老師經常點 名的個股,更是應該敬而遠之,免得被當作抬轎的冤大頭。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8534

解析俄印》成長數字好看 裡子難看 四大警訊 揭開俄印成長失速真相


2012-7-23  TWM




二○○一年,高盛利用未來五十年的GDP成長率推估,發現了崛起中的金磚四國。

然而GDP的規模,只是故事的一角。俄羅斯和印度那引人入勝的勞動力、消費力,在十年後卻不再能發揮效力,究竟金磚四國裡的這兩具引擎,出了什麼問題?

撰文‧楊卓翰

金磚四國在過去十年一直是全球市場重要的成長指標。這個指標,現在有了重大的轉變。中國和巴西的經濟同步放緩,經濟成長率在四國中總是吊車尾的兩國:俄羅斯與印度,同樣沒有好日子過。

警訊一

俄羅斯黑金經濟轉型失敗

自從一九九一年蘇聯瓦解後,二十年來俄羅斯一直嘗試經濟轉型。如同中國發覺仰賴出口的經濟體無法永續轉而發展內需,俄羅斯也一直想扭轉「黑金經濟體」,從 仰賴石油出口,嘗試發展科技。然而,「這個轉型從二十年後的今天來看,可以說是失敗了。」中國社會科學院委員陸南泉在六月發表的一篇報告中說到。

怎麼會失敗呢?俄羅斯在IMF(國際貨幣基金)最新的經濟成長預測中,未來兩年都仍保持四%的水準,明明比起其他新興國家如巴西的大幅放緩看來都要穩定; 然而,俄國經濟部長別洛烏索夫卻有另一番精準而殘酷的解讀:這個預測值是以油價每桶一一五美元為基準。而布蘭特原油七月中已經跌到每桶九十六美元。

莫斯科股市指數在今年三月時達到高峰一千七百點,隨即一路重挫,如今只剩一千三百點,跌幅超過二○%;同一時間,布蘭特原油恰好也跌了二○%。投資人對俄羅斯經濟的信心,可說是完全維繫在國際油價。

原因無他,俄羅斯的GDP(國內生產毛額)結構中有三六%來自於第二產業,也就是原油及礦業;而工業產值超過一半來自能源產業,國家預算中九○%也都仰賴著能源等原物料產品。

這樣的黑金體質在過去十年油價飆漲時,可以說是如虎添翼。○二年到○八年,布蘭特原油從一桶二十五美元漲到一四○美元,成長了五倍之多;而將俄羅斯○二年的GDP乘以五,就是○八年的GDP數字。

但是自從二○一一年歐美經濟衰退,中國成長開始減速,油價也進入平盤波動,俄羅斯的高速成長隨即畫上句點,動輒八%的經濟成長率變成四%的水準。而俄國前 總統戈巴契夫改革以來,積極發展的科技產值呢?「俄羅斯高科技產品的出口,在全世界同類產品出口總額中連○.二%都不到。」陸南泉指出。

警訊二

貪腐、鬥爭頻傳 迫使外資出走雖然三星、英特爾、華為等科技大廠都在俄羅斯有許多布局,而俄國總統普丁也卯足全力招攬外國投資,但俄羅斯的投資金額已經連續五年淨流出。根 據俄羅斯央行統計,○八年該國資金流出一三三七億美元,去年則是八百億美元,今年預估仍將有一○五億美元的淨流出。

為什麼留不住資金?俄國學者別利葉科夫(Beliakov)評論:「放眼望去,俄羅斯到處是腐敗和行政壁壘。」從共產國家開放至今二十年裡,俄國經歷了國 營企業全面私有化、經濟市場化,但在政治上,卻仍舊腐敗。今年年初總統大選,普丁第三度重掌大權,卻不斷傳出賄選與作票風波,一直到六月,仍有超過十萬民 眾聚集在克里姆林宮前遊行抗議,民調則有三分之一民眾希望普丁下台,對普丁政權產生極大壓力。

七月五日BBC報導還指出,俄羅斯過去十年內監禁的企業家超過三百萬名。一名企業家在報導中說:「俄羅斯整個經濟將會被毀掉。因為商人在這個國家沒有安全 感,任何人都有可能被送進監獄。」俄羅斯的商業鬥爭,幾乎等於政治鬥爭。而俄羅斯黑金經濟成長的果實,就掌握在鬥爭成功的少數人手中。

二○一一年︽富比世︾(Forbes)富豪排行榜中,俄羅斯富豪數量超越中國,成為全球第二;光莫斯科就有七十八名富豪,而且幾乎全部都是以能源礦產起 家。但同時,衡量貧富差距的吉尼係數在俄國卻是逐年升高,現在俄羅斯仍有一五%的人口生活在貧窮線底下。俄羅斯的經濟,的確可以用「黑金」二字代替。

警訊三

通膨持續攀升 寬鬆政策無以為繼講起貧富差距,金磚四國中的印度更加嚴重;而印度經濟長期所遇到的問題,可能是金磚四國中最嚴重的。印度今年第一季經濟成長率只有五.三%,是九年來的最低數字。但是印度的經濟成長放緩,老早不是新聞。

國際信評機構穆迪上個月維持印度「穩定」的BAA3評等,與西班牙一樣幾乎落在垃圾債券等級。該機構評論,印度的財政赤字、通貨膨脹以及不透明的投資環境等,「已存在印度經濟長達數十年,都已列入考量。」言下之意,印度疲弱的經濟表現早就在預期之內。

「印度和中國遇到的問題其實十分類似,但處理的方式截然不同。」印度前財政部長賈斯旺特.辛格(Jaswant Singh)在一篇文章中分析。他認為,兩國的經濟成長放緩後,中國積極轉型,但印度卻繼續仰賴已經疲軟的內部投資。除此之外,印度還有一個高居不下的通 膨問題,無法像中國一樣採取大動作的降息來刺激經濟。

印度早中國一步,在四月首度降息,但是五月通膨率馬上回升,來到七.六%的超高水準,食品價格的通膨率甚至升上二位數。這等於讓印度央行失去了貨幣寬鬆政策這隻鼓勵經濟的手,雖然市場殷殷期盼印度能夠再次降息,但攀高的物價將利率綁得死死,無法動彈。

警訊四

預算赤字失控 財政刺激難施行而政府操控經濟的另一隻手── 財政政策,也被印度的高預算赤字給綁住。印度去年的財政赤字已經擴大到GDP的一○%,而且國債占GDP也已超過七成的警戒線。這代表,利用擴大支出來刺 激經濟的財政政策的可能性已不復存在。也難怪,IMF最新的印度經濟成長率預測只能一如既往,連續二年下修○.七個百分點,在全球國家中下修幅度最大。

印度也有風光的時候,十年前,GDP年增率約在七到九%之間,每個人都相信印度那生活在貧窮線下的三億人口,很快就會晉升中產階級,龐大的消費力量將會帶動全球經濟。然而,國家大量舉債、排擠私人企業投資、通貨膨脹失控,奇蹟很快破滅。

落得這般下場,印度混亂的政府難辭其咎。印度政府的官僚及腐敗情況更勝俄羅斯,反映在經濟上,就是反覆不定的政策。例如日前印度想採用保護政策,禁止棉花出口,但不到一星期,就取消了禁令。原本政府允許外資進入零售行業,卻在宣布後受不了關說與反彈,竟無限期暫停。

失去方向的政府,造成了失去方向的印度。印度如果要控制混亂、穩住經濟,必須先控制住預算赤字,並改善行政效率、打擊貪腐。在投資人耳中,這聽起來像是天方夜譚,印度盧比一年來兌美元跌幅超過二○%,就是最好的證明。

俄羅斯的黑金經濟轉型、政治貪腐改革,二十年來都無法改善,在短期之內恐怕沒有解方;而印度急需改善的高通膨與政治不確定性,恐怕都須很長時間才能解決。

金磚四國十年前那亮眼的數據,和成為世界經濟火車頭的希望,如今都遭受嚴重打擊。更重要的是,要解決眼前的問題,任何一國都沒有捷徑。放眼未來世界經濟,在金磚四國紛紛褪色下,更顯得艱困難走。投資人應該怎麼做?我們都在等一個答案。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5344

養老保險警訊

http://magazine.caixin.com/2012-12-21/100475343.html
近2萬億元的基本養老保險基金結餘,掩蓋了中國養老金運營困難的現實。

  12月17日,《中國養老金發展報告2012》(下稱《報告》)發佈。這份由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社保研究中心編寫的行業報告,披露多組核心數據,再次引發對基本養老保險制度的普遍擔憂。

  儘管在2011年,城鎮職工基本養老保險各項指標均創歷史新高——參保人數達到2.8億人、基金總收入近1.7萬億元、年末基金累計結存1.95萬億元,但背後卻是突破2萬億元的個人賬戶空賬和14個省市區767億元的當期收支缺口。

  正視養老金缺口的現實,盡快組織科學測算並建立籌集資金的長效機制,擺脫中國基本養老保險制度對財政的過度依賴,已成為學界和業界的共識。啟動養老保險的制度性改革,事不宜遲。

風險被低估

  中國養老金的運行狀況,往往被描述為「結餘與空賬並存」。事實上,更為準確的表述應是「缺口與空賬並存」。

  當前中國基本養老保險採取「統賬結合」模式:單位按職工工資的20%繳費進入統籌基金,實行「現收現付」,即用年輕一代的繳費支付退休一代的養老金;參保人每月繳納工資的8%則進入個人賬戶,長期積累,多繳多得,以減輕「現收現付」的支付壓力。但在制度建立之初,從原有體制轉入社會保險體系內的「老人」(在社保制度實施之前工作和退休的人員)、「中人」(在社保制度實施之前工作在實施之後退休的人員)並未充分繳費,應對其養老問題負責的國企及政府也未向養老基金注入相應資金。為確保養老金當期發放,年輕一代的個人賬戶普遍被挪用,由此形成空賬,僅按一年期定期存款利率記賬。

  個人賬戶欠賬,在可預期的未來均要償還兌現。為回歸制度設計本意,中國政府2001年起從遼寧起步,推開做實個人賬戶試點。到2011年底,13個試點省份的個人賬戶中實有資金2703億元。

  根據《報告》披露,2011年底個人賬戶的記賬額度是2.49萬億元。減去已做實的數額,這意味著個人賬戶空賬的規模達到了2.21萬億元。

  據官方口徑,這筆未來才需償還的債務,目前還不用操心。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下稱人社部)新聞發言人多次表態,「總體上說養老保險基金收入大於支出,當期不存在基金缺口問題。」

  這樣的說法看似證據充分。在主體實為「現收現付」的養老體制下,到2011年,中國的基本養老金已經積累下了1.95萬億元。

  不過,《報告》披露的數據,卻道出背後隱憂。在2011年城鎮職工基本養老保險徵繳收入中,「正常」繳費佔86.4%,補繳、預繳、清理歷史欠費等「非正常繳費」佔24.6%。如果剔除該部分「非正常繳費」,再剔除高達2272億元的財政補貼,2011年當期幾乎沒有任何餘額。

  不僅全國層面「零結餘」,14個省份更出現虧空。如果不計算財政補貼,2010年有17個省份當期基金收不抵支,缺口達679億元;到2011年,儘管收不抵支的省份縮減到14個,但收支缺口卻達到767億元,規模具有集中的趨勢。

  換句話說,中國的養老金體系正遭受「近慮」和「遠憂」的雙重夾擊——既有近半數省份面臨當期現收現付的資金壓力,又有未來長期兌現個人賬戶支付的巨大缺口。

  「各級財政對社會養老保險支出的補貼力度在不斷加大,養老保險依賴政府投入的態勢不斷加劇。」全國人大常委會法工委副主任信春鷹在《報告》發佈當天的論壇上說:「養老保險過度依賴公共財政遲早會遇到可持續的問題。」

 

結構性失衡?

  比起遠期兌現的2萬億元空賬,「現收現付」的資金缺口更令人擔憂。中國當下仍處在人口紅利期,同時基本養老保險還在不斷擴面之中,此時若已出現部分收支缺口,未來老齡化高峰到來時又該如何應對?

  人社部社會保險事業管理中心副主任徐延君認為,當前部分地區的收支缺口,「是一個結構性問題,是一個局部的問題」,不應過分解讀。

  社科院世界社保研究中心主任鄭秉文及其團隊在《報告》中分析了收支缺口的問題。歷史欠賬不同、各省人口年齡結構不同、各地經濟發展的差異,都影響著養老金的運營。值得重視的原因是勞動力的跨區域流動。經濟發達地區以勞動力流入為主,制度贍養率被「稀釋」。《報告》測算的數據顯示,2010年跨省流動人口為打工地「創造」養老基金收入為525.6億元,每個參保者貢獻3424元。東部地區淨流入人口帶來的基金正收益為323.65億元,而作為人口淨流出地的西部和中部地區,當期「基金損失」分別為84.12億元和259.53億元。在廣東、上海、北京、浙江等省份,外省流入人口因素造成基金結餘率上升超過10個百分點;而在安徽、江西、貴州、河南、湖南和廣西六個省區,流動人口則造成當期基金結餘率下降超過10%。

  人社部法規司副司長芮立新對這一分析表示認同。在他看來,勞動力流動帶來的贍養率不均,是部分省市區養老金收不抵支最主要的原因。他在參加《報告》發佈的論壇時稱,「與其說養老保險基金目前在地區之間的不平衡是地區之間的問題或者危機,不如說是城鄉之間養老保險制度多元化的危機。」他認為,城鎮企業職工制度贍養率的降低主要靠的是農村人口往城市流動,而且流去的都是就業人口,都是繳費人群。「等這些人老了之後,他們養老怎麼辦?尤其是現在農村沒有流出來的這些人怎麼辦?我認為當前城鄉之間的制度銜接,比地區之間制度銜接可能還更緊迫。」

  事實上,讓流動人口帶著養老保險關係流動,平衡勞動力跨區域流動給各個省份帶來的「損益」,也是此前的政策思路。2010年,《城鎮企業職工基本養老保險關係轉移接續暫行辦法》施行,規定參保人跨省流動時,除了可帶走個人賬戶內的權益,同時可帶走統籌基金繳費的12%。但《報告》認為,在這一政策實施初期,對平衡省際間養老基金收支失衡所起的作用非常有限。如在2011年,全國辦理基本養老保險關係跨省轉移總量為24.4萬人次,僅佔當年參保農民工總人數的0.6%。

  另一大涉及不同保險制度間轉移接續的方案,《城鄉養老保險制度銜接暫行辦法》正在徵求意見。南寧市社會保險事業局局長劉德寧認為目前的方案「下行易,上行難」。農民難以帶著農村社會養老保險關係進城,制度設計對城鄉流動十分不利。

  在鄭秉文看來,養老保險制度的統籌層次過低,是導致目前養老金的運營過度依賴財政補貼的癥結。養老金結餘沉澱在少數發達省份,由於缺乏有效的投資運營方案,徒有貶值;發達地區的結餘無法直接轉移給有缺口的地區,收不抵支的省份只能繼續依靠財政補貼維持運營。如果實現了全國統籌,收不抵支省份的資金缺口就可在全國範圍內「內在化」,而無需財政補貼。

改革方案

  提高統籌層次,以平衡當前「現收現付」體制下的區域收支缺口,被看作是制度性改革的第一步。

  從世界各國養老保險制度來看,中國的養老保險制度幾乎是惟一一個沒有實現全國統籌的制度,目前事實上仍以市縣統籌為主。提高統籌層次,逐步實現全國統籌,已是被寫入《社會保險法》的既定方向。但在「分灶吃飯」的財政體制下,區域間的利益割據被看作是阻攔統籌層次提高的主要因素。打破這一死結,不僅需要配套制度的革新,更需高層決心。

  而平衡「現收現付」資金缺口後,第二步則應盡快清償舊賬,做實個人賬戶。全國社會保障基金理事會理事長戴相龍建議,中國應用八年時間,即到2020年做實城鎮職工養老保險的個人賬戶。他認為首先要對做實個人賬戶所需資金進行測算,如果能夠實現城鎮職工基本養老的全國統籌,得以用發達地區的基金結餘填補空賬,那麼彌合個人賬戶空洞所需要的資金可能並沒有想像中那麼龐大。明確所需資金後,戴相龍認為要在過去各級財政補貼不減的前提下,由中央財政加大補貼力度;不足的部分,再通過發行社會保障特定國債籌集資金。他提出,2012年,財政赤字佔GDP的1.5%,國家債務率低於50%,「發行這項國債是必要的,國家也是可以承受的」。

  戴相龍強調,統籌賬戶資金佔用個人賬戶資金,不應等到今後集中資金去彌補,而應儘早逐步補充。對於做實的資金,則要盡快建立投資運營制度,以實現保值增值。他建議在廣泛徵求個人意見的基礎上,由國務院制定《個人賬戶資金投資運營辦法》,省級政府有關部門集中委託投資,並對個人承諾略高於年均通貨膨脹率的投資收益。至於投資管理機構,高層也應盡快在「新設機構」和「委託現有機構」的兩個選項中做出抉擇。有了系統性解決舊賬的方案後,第三步還要為應對老齡化未雨綢繆。戴相龍認為,解決人口老齡化高峰養老金收支缺口,不能只靠增加財政支出。

  一個辦法是在不提高企業和個人繳費、不降低養老保障水平前提下,「研究彈性延遲領取養老金年齡的政策」;同時要「擴大社會保障基金籌資渠道」,不斷擴大全國社會保障基金的規模。「劃撥國有資產充實全國社保基金是天經地義的事。」戴相龍說,當前的退休職工,絕大部分是國有企業職工,現在是「應該下決心」劃撥國有資產的時候了。他建議對劃撥國有資產充實全國社保基金建立完整的法規和制度體系。具體措施包括完善現有國有企業上市將其股份或募集資金10%劃撥給全國社保基金的制度,明確國企上繳利潤不低於20%劃撥全國社會保障基金,還可將國家控股比例過高的中央企業,包括金融企業的部分股份劃撥全國社會保障基金。

  對於彌合舊賬、應對危機所需要的資金渠道,中國社科院人口與勞動經濟研究所黨委書記張車偉也表示樂觀。除了公有制經濟的利益分配,在他看來,3萬億美元外匯儲備的收益也可開闢為社保籌資的財源。

  「有缺口,有辦法,有保證。」戴相龍再三強調他對中國養老金運營的基本判斷。而正視問題,盡快啟動相應改革,方是確保未來養老有保障的基礎。■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41869

人民幣拆款利率暴漲 炸開多年沉痾 虛火上升 中國首見金融警訊

2013-06-24  TWM  
 

 

六月六日,中國光大銀行與興業銀行六十億人民幣拆款違約事件,點燃了灌飽火藥的炸彈引信,銀行體系的資金流動性問題頓時炸開;這場風暴暫時雖能弭平,但或許也是中國金融市場的下一隻黑天鵝。

撰文‧乾隆來

端午節前,中國突然爆發資金緊縮的訊號,指標性的SHIBOR(銀行隔夜拆款利率)像火箭升空那樣暴升,先是在六月六日,傳出光大銀行向興業銀行拆借的六十億元人民幣短期借款,違約無法償還,雖然光大銀行事後補足缺口,整個銀行體系已經風聲鶴唳。次日,SHIBOR隔夜拆款利率飆升二.三一二%。

六月七日拆款利率突然飆升,中國銀行、建設銀行等大型銀行負責資金調度的處長,接到中國央行(人民銀行)的通知,同步奔赴央行,商討是否在這個緊張時刻推出稱為SLO (Short-term Liquidity Operations )的市場調節操作。

傳言中國央行將藉著SLO向市場注入一千五百億人民幣的資金。央行與龍頭銀行召開處長會議結束後,每家銀行申報SLO的金額、利率也都講定了,但是一直拖到下午四點,各銀行卻接到通知,說央行決定不做SLO,資金需求孔急的中小型銀行像熱鍋那樣炸開,瘋狂在市場爭搶頭寸。

中國央行教訓過度放款

拒讓拆款利率回降

六月八日雖然是星期六,中國因為端午假期調整上班,傳言有二十幾家銀行遭遇資金拋補不足的流動性缺口。平日悠閒、中午完成交易就出門喝下午茶的銀行資金調度員們,在端午節連續四天長假之前,竟然像華爾街交易員那般忙到無法喝水,到處求爺爺、告奶奶追補資金缺口,交易量最大的一周拆款利率升到七.六○三%,而最敏感的隔夜拆款利率更飆升逼近一○%。

更令人大惑不解的是,銀行體系周轉困難的異象,在中國放完四天端午節長假之後,竟然沒有解決。

六月十三日周四上班日,拆款利率略有回跌,但是周五又往上躥升。超過一個禮拜無法解決銀行資金周轉困難的問題,讓股票市場有如驚弓之鳥。

六月十三日亞洲股市重挫,上海指數暴跌二.八三%,跌幅僅次於日本;六月十四日亞洲股市全線回升,上海與深圳卻只微幅回升了○.六%,已經是全亞洲最弱勢的中國股市,繼續向下探底。

令人百思不解的是,人民幣流通餘額超越一百兆元,貨幣供給量高居全球第一的中國,不是資金氾濫、錢淹腳目嗎?央行不是一路採取寬鬆的貨幣政策?還有,中國資本管制、央行一手掌控利率與匯率,怎麼會允許銀行爆發周轉危機,而且長達一個禮拜以上都無法滅火?這些難以解釋的異象,會是金融危機的前兆嗎?

瑞士信貸亞洲首席經濟分析師陶冬,在八六○期《今周刊》的專欄分析指出,導致SHIBOR利率暴漲的最大原因,「恐怕是中國人民銀行所扮演的角色。」中國央行在「出事」之前的五月底,已經警示銀行體系存在流動性風險,但是到了六月初,大大小小的銀行仍然拚命放款,吃定央行不敢讓市場利率跳升的顧忌,不料央行吃了秤砣鐵了心,強迫他們用超高利率借貸調頭寸,而且持續十天不讓利率回降,狠狠教訓了過度衝刺放款的中小型銀行。

不過,陶冬也意有所指地說,這次SHIBOR暴漲的風波最終可以壓下,卻只是一個開始,因為中國央行的寬鬆政策已經開始變調,中國的流動性正在緩慢緊縮。

中國資金緊張的現象,實際上已經持續相當一段時間,從SHIBOR一周拆款利率可以看出,過去半年出現過四次逼近五%的飆升現象;五月二十日,還因為部分銀行缺錢告急,銀行拆借系統一度延遲二十分鐘才收盤。而且,同業拆款市場報價的是十八家龍頭銀行(詳見SHIBOR小檔案),每家龍頭銀行都有數十家中小型銀行往來拆借,十八家龍頭銀行彼此之間也相互拆借拋補,一旦利率飆升,甚至拆借違約,都會造成難以掌控的銀行體系連鎖系統風險,非同小可。

李克強在三月正式接任國務院總理之後,緊抓「穩增長」的政策方向(重點在穩,不在增長),端出各種「消除泡沫」的政策陸續出爐,不再放任銀行胡亂新增放款、強力壓制暴增的理財型商品,但是銀行仍然拚命踩油門往前衝,銀行體系的上下震盪,也就越來越劇烈。六月六日發生的光大銀行與興業銀行六十億元拆款違約事件,點燃了灌飽火藥的炸彈引信,銀行周轉困難的問題,頓時炸開。

中國銀行體系的火藥庫,可以歸納為四種火藥桶,第一桶是虛假外貿套匯;第二桶是法規造成的季節性緊縮;第三是幾近失控的影子銀行與理財型商品;而第四桶則是火藥最充足,也是最難以掌控的地方債務危機。

今年四月十七日,中國財經報紙《二十一世紀經濟導報》報導了「廣東省外貿第一季異常增長三七%,游資藉虛假外貿入境套利」,踢爆因為美國QE(量化寬鬆貨幣政策)釋出的巨額熱錢,藉著高報出口價格,或者同一商品重複出口再進口等虛假貿易行為,實質兌換人民幣,套取低息美元與高息人民幣之間的利差。

新任商務部長上任

試圖趕走巨額套利熱錢

熱錢搞的「假外貿、真套匯」,原本就是老招,特別是人民幣匯價幾乎固定,匯兌風險極低,人民幣與美元又存在巨大利差的情況下,熱錢藉著虛假外貿交易進入套利,根本就是天經地義的操作。

美國聯準會主席柏南克去年十月開始進行第三波QE後,熱錢就不斷湧入中國,但中國國務院因總理與部長換屆,沒有展開實質因應動作,直到今年三月新任商務部長就任後,才開始真正打擊熱錢。

打擊熱錢的目標,鎖定了廣東省的銀行,因為中國商務部估算發現,今年一到四月,藉著虛假貿易進入的熱錢,金額高達七五○億美元(約四千六百億人民幣),換算新台幣高達二兆一千多億元!

商務部認為「香港—深圳」的貿易管道是熱錢套利的頭號戰犯,今年前四月,中國與香港的貿易額一下子暴增六六%;另外,今年第一季中國出口增加一八.四%、進口增加八.四%,但是如果把深圳剔除,出口年增率立刻下滑至一○%,進口甚至衰退。

商務部發出警告後,外匯管理局就要求廣東省內的銀行,特別嚴審外貿進出口單據,收縮貿易融資,至於華東、華北地區的銀行,也收到同樣的指示,擠掉熱錢的泡沫。

當然,中國政府趕走熱錢也不是第一次了,但是過去中國享有巨額的外資直接投資淨流入,今年卻消失了。

中國今年前四個月,外資直接投資金額為三八四億美元,年增率剩下一%,但是同時期中國企業卻對外投資了二九五億美元,直接投資的淨額剩下不到一百億美元。從去年十月至今的七個月內,外商直接投資只有兩個月是正成長,其餘均呈現負成長,中國的銀行一邊要擠走熱錢,另一邊新增外資的動能又日益衰退,兩相夾擊,緊縮壓力大增。

除了擠掉熱錢之外,外匯管理局也要求商業銀行在六月底之前必須提高外匯存放比,這個部分造成了約二千億人民幣的緊縮效應。這個政策方向沒錯,但是銀行為此頭寸調得雞飛狗跳。

外匯存款發生兩千億人民幣的緊縮,只是六月底「制度性緊縮」的現象之一。人民幣的存款準備金,依照新規定在六月底前,整體銀行加總也必須增提八百億至一千億人民幣。還有,六月底是會計半年報的結算日,各種制度的期限、貸款借新還舊,加上銀行、上市公司與政府半年報表的粉飾,使得每年六月底,銀行都出現貸款餘額大幅增長、銀行資金需求大增的季節性現象。

為了衝刺報表及因應政府新規定,四大國有銀行(中國、工商、建設、農業)在六月一日至十日,短短十天內就暴增了二一七○億人民幣的新增放款,增加金額超過五月總數,銀行快速衝刺放款,造成強大的資金需求,但是存款卻反向減少,四大銀行存款減少了一四百億人民幣。資金充沛的四大銀行已經如此,再下來的股份制商業銀行與地方城市銀行,困難可想而知。

銀行狂賣理財商品

一至五月暴增一萬六千多項第三桶火藥更令人怵目驚心,這幾年民間借款利率飆升,銀行左手貸放高利給資金需求者,右手則將這些高風險的貸款,包裝成「理財商品」賣給客戶。今年一到五月,中國大大小小的商業銀行總共發行了一萬六千五百六十三項個人理財產品,比去年同期暴增了二六%;而且,中小型城市商業銀行拚命衝刺銷售這類商品,發行了將近五千項的理財商品,總數已經超越工商銀行等一級國有銀行。

中國這些銀行胡亂包裝的理財商品,存在大量灰色操作,歐美各大銀行的研究報告,則更直接評價這與當年造成金融海嘯的結構債如出一轍。

三月二十七日,中國銀監會發布《關於規範商業銀行理財業務投資運作有關問題的通知》,拉高監管門檻,試圖整理亂象。新規定並沒有減緩理財商品的暴增,但短期內卻出現各銀行為因應銀監會要求,提前準備頭寸,減少彼此資金借貸,升高流動性需求的現象。

第四桶火藥庫的爆炸威力最強,也最令人擔憂。中國審計署在六月十日公布,去年底全國三十六個省、直轄市等地方政府,債務餘額總額為三兆八四七五億人民幣。總額將近四兆人民幣(約新台幣十九兆元)的地方政府債只是表面。審計署說,地方政府通過信託BOT,甚至利用違規集資等方式做變相融資,使得查帳不易,隱含新的風險,另外一部分地方政府則存在違規擔保、違規融資、改變債務資金用途等問題。

拿信託胡亂圈錢

地方債務危機持續升溫

地方政府發債之外,還大量利用城市投資公司發行債券(簡稱城投債),進行新區開發等基礎建設投資,二○一二年,各級政府總計全年發行了一.二七兆人民幣(約新台幣六兆元)的新債,一二年底城投債務餘額達到兩兆五千億人民幣,超過新台幣十二兆元。

除城投債外,地方政府還有透過各地信託公司發行的「基建信託」。至今年三月底,直接與各級地方政府相關的基建信託業務餘額為六五四八億人民幣,年增率高達一六○%,各級地方政府需錢孔急,連信託這種周邊管道都拿來瘋狂圈錢。

地方政府財政惡化,甚至爆發逾期債務,中大型銀行對於地方政府進行融資緊縮,地方政府只好轉向中小型城市商業銀行借貸,或者透過信託等周邊管道融資,但是央行卻收緊這些中小型銀行的資金管道,地方債務危機的火藥桶,所產生的危機正持續升溫當中。

銀行獲利創下歷史新高,股價卻反向跌入谷底,中大型銀行本益比都跌到剩下五、六倍的歷史新低,加上熱錢亂竄、理財商品亂賣、地方政府財政惡化等警訊,系統風險日益升高,逼迫中國政府出手壓制亂象。正如同陶冬的預言,六月SHIBOR飆漲的利率終將被壓制,不過這只是開始而已。

(本文作者為紐約大學金融碩士,曾任金控公司副總經理)

認識SHIBOR

上海銀行間同業拆款利率(Shanghai Interbank Offered Rate,簡稱SHIBOR)是中國銀行體系短期資金的指標利率,利率高低反映銀行體系資金鬆緊。

在人民銀行管控下,目前只有18家龍頭銀行獲准參加這個同業拆借市場,包括中國銀行在內的四大國有銀行、國家開發銀行、郵儲銀行,以及交通、招商、光大、興業等大型股份制商業銀行,另外再加上匯豐中國、渣打兩家外資銀行。其餘無法參加的中小型銀行,則透過各自關係向這18家「基準利率報價銀行」再行拆借周轉。

SHIBOR利率是一個平均利率,每天一個價。由全國同業拆款中心根據18家銀行每天上午的報價,剔除最高、最低各2家報價,其餘14家報價利率的平均值。因此,以6月8日隔夜拆款利率上揚至9.581%,意味著當天部分資金緊俏的銀行,被迫以10%的利率拆借隔夜資金。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60353

領導力過時的5大警訊

http://www.yicai.com/news/2013/11/3093323.html
場上的許多領導者都失去了他們的競爭優勢。他們缺乏成為高效和可持續勝任工作的領導者所需要具備的特質。他們看起來選擇固步自封,對嘗試提高他們的技能和能力變得厭倦。

卓越的領導者知道,職場是適者生存的遊戲。僅僅因為你現在處於領導地位,並不意味著你永遠都會是一位出色的領導者。這就是為什麼許多領導者在他們的職業生涯中變成了追隨者的原因。

出色的領導能力是艱苦卓絕的工作,需要付出耐心,要求你有良好的視野、做出明智的決策、充滿熱情地追求卓越從而為他人服務。

如果你要用一個詞來定義你的領導風格,你會說什麼?控制、透明還是合作?你是否體現了具有參與性、啟發性和前瞻性思維的領導風格?你是否做出了必要的調整,改進你的領導風格,讓你能夠一直發揮足夠重要的作用,以主動適應新市場不斷變化的需求?

最出色的領導者知道他們必須不斷改造自我。大多數領導人並沒有意識到這一點。他們依然滿足於現狀,嘗試使用同樣的風格和方法——無論是對待個別員工還是他們供職的公司。這就是他們發現很難在工作和職業生涯中創造和保持良好發展勢頭的原因。他們沒有找到方法讓自己變得積極主動,而是發現自己隨波逐流,害怕把事情搞砸。

在我30歲出頭的時候,我不得不做出選擇。究竟是選擇別人希望我採用的領導方式,還是選擇對我來說最自然的領導方式。究竟是安於現狀不思進取,還是讓我最真實的領導風格接受考驗。我選擇了更富有激情、創業精神和合作的領導方式,這帶來了效果,提高了我的影響力。我採取了更自下而上的領導方法,專注於各種各樣的創新,以打造重視整體健康的工作環境——而不是只重視少數表現出色的人。

最初看來,我似乎讓我的領導角色承擔了風險,因為這與職場文化不一致:不過隨著我團隊的業績有所改善,我的領導風格帶來了新的態度和精神,其他人開始紛紛效仿——一種新的文化風格開始生根。

領導力關乎承擔風險,並且知道什麼時候承擔風險。如果你對於不舒服的感覺——能夠足夠勇敢地看到並且抓住其他人沒有看到和抓住的機遇,做其他人不會做的事情——感到不適,那麼你就不可能成為出色的領導者。這些是可持續領導力的基本元素。所以看看你的周圍,向自己提出下面這個問題:你的領導風格是否過時了?

如果你不確定自己對這個問題的答案,下面五個跡象可以告訴你,現在到了考慮改變你的領導風格和方法的時候了。

1. 你做出了糟糕的決策

如果員工開始質疑你作為領導的判斷能力,就到了後退一步評估你的領導風格和方法的時候了。當領導開始不斷做出糟糕的決策,這個跡象表明他們正變得和經營業務的新方法脫節。他們需要重新確定如何以最好的方式理清他們職場文化中的頭緒——這是成長和競爭提出的要求。

當領導者開始失去開闊的觀察力時,他們會變得缺乏包容,做出可能並不符合該組織最佳利益的短期決策。這將導致企業執行不力,缺乏戰略重點,做出錯誤的聘用決定,無法有效利用人才和資源。

當領導者開始和業務脫節時,他們會變得失去自信,質疑自己,從不確定和懷疑的角度來看待事物。

2. 你變得固步自封

當你失去了競爭的動力和意願時,你的領導風格和方法開始從負面暴露你的低效無能。我見過很多領導者在其職業生涯的不同階段失去了他們的「制勝法寶」——他們變得固步自封,對細節的關注開始減弱。他們開始失去冷靜的態度、高管風範和為未知事物承擔風險的熱情。

當領導者變得固步自封后,他們似乎不再關心他人。他們變得隨波逐流,而不是完成最成功的領導者做的15件事——每天自發地完成。比如說,當你不再做真實的自己,並發現自己成為職場官僚主義的受害者,你就知道到了重新審視你的領導風格的時候了。

3. 你自私自利

員工不會被自私自利的領導者所吸引。自私的領導者很難讓別人追隨他們。當領導者的自私表現得很明顯時,他們就會更多地關注自己的進步,忽視去支持和推動別人——他們的員工也會紛紛離開。這個時候,領導者需要對他們的領導風格和他們想要在職業生涯中最終實現的目標進行自我評估。

我曾經為完全冷漠自私、只關心切身利益的領導者工作過。他擅長自我推銷,也能找到方法來暴露別人的不足之處。他會在走廊裡閒逛,談論這個公司的缺陷和別人應該傾聽他的想法的理由。他沒有合作精神,除非他想從別人那裡索取東西。他給員工士氣帶來了負面影響,最終遭到解僱。這個人與其說是領導者,還不如說是吸血鬼。

4. 你受人喜愛的因素在減少

受人喜愛也是領導者獲得成功的一個最重要因素。如果員工不再喜愛他們的領導者,那麼改變領導風格是合乎常理的事情。許多領導者不知道如何經營他們自己的領導身份。他們獲得了這個職位帶來的權力和影響力,也擔負著責任。他們變得傲慢自大,而不是對獲得的機會心懷感恩,並且未能利用他們的權力做更為有益的事情。

卓越的領導者都平易近人,你會感到他們的熱情和真誠發自內心。受人喜愛應該是自然而然的事情。當你開始感覺到你的同事為你的出現而惱火,而不是心懷喜悅——就到了你要改變領導風格和方法的時候。

5. 你不再改造自我

如果你害怕改變——那麼你就會發現很難改造自我。如果你不知道如何改造自我,那麼你就會發現作為領導者成功非常短暫。改造自我是領導者另一個重要的成功因素。可持續勝任工作的領導者的成功取決於積極應對不斷變化的市場,因此要求你不斷改變自己的領導風格、方法和整體態度。

如果領導人不能改造自我,那麼他們將很難幫助改造他們的公司、員工和企業戰略。當你不再改造自我的時候,你就會變得對你所服務的人不負責任,對你自己的職業生涯發展也不負責任。那些沒有堅持改造自我的領導者會陷入因循守舊的慣例——或者他們發現自己太多次改變了職業生涯的路徑,卻沒有想好一個具體的目的地。這對創造和保持良好發展勢頭構成挑戰,他們最終會很難具備任何領導能力。

現在再次捫心自問:你的領導風格是否過時了?如果事實如此,那麼你會考慮改變你的領導風格和方法嗎?作為新市場和職場上的領導者,如果我們想一直發揮重要作用,我們不能只專注於我們自身和自己的進步,重新認識那些最開始讓我們的領導能力生根發芽的思想和理想:良好的決策,不畏懼承擔風險;做個無私、平易近人和受人喜愛的領導者;對於追求卓越和改造自我充滿熱情。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81305

警訊2:國營企業倒債,地方債居高不下 下一輪危機:陸企破產潮?

2016-01-18  TCW

中國股市在二○一六年的第一個交易日,以暴跌七%、使得股市提前熔斷收市,震撼全球。

這個事件背後,反映的是一場中國版的「信貸風暴」,正隨著人民幣貶值而在慢慢延燒中。

二○一五年底,中國就爆出第一宗國有造船廠──浙江舟山五洲船舶修造公司破產清算的消息,沒有訂單、還不出銀行貸款,成為二○一五年三家民營造船廠倒閉重 整後的最新受害者;然而,國營企業向來享有補貼、政策優惠、與資金等特殊待遇,卻仍逃不過破產命運,顯然是國家決斷放手。

二○一六年一月初,中國總理李克強換上礦工服、坐進礦車裡,下到地面下三百多公尺的山西煤礦井裡視察,出了煤礦坑、進了鋼鐵廠,李克強說:「好鋼要千錘百鍊,好產能要優勝劣汰。」

選擇山西,因為這裡的鋼鐵與煤炭,正好是大宗物資產能過剩問題的兩大根源;中國煤炭工業協會統計,二〇一五年中國超過八成的煤炭公司虧損、四成沒錢支付員 工薪水:二〇一五年前十月,中國一百零一家鋼鐵公司合計虧損約新台幣三千六百億元,超過二〇一四年全年合計獲利的兩倍,汰弱留強,勢在必行。

這一切,都在呼應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在一五年十二月底「經濟工作會議」的五大結論:去產能、去庫存、去槓桿、降成本、補短板(缺點),自從二〇一二年習近平掌舵以來,中國政府鐵腕肅貪的手法,終於要用到經濟問題上了。

這背後的意涵是,中國為了完成經濟改革「大破大立」的目標,過程中將出現:失業問題、企業違約倒債潮、與企業倒閉潮,隨著人民幣貶值擴大,這有可能讓中國企業債與地方債,醞釀出一場信貸危機。

危機1 美元債務,因人民幣貶值變重

你知道,美國政府在新興市場經濟體的最大債主是誰嗎?答案,是中國。

但你知道,全球主要的新興市場經濟體中,誰是欠債王嗎?

答案,也是中國。

一月六日,世界銀行發布全球經濟展望報告,指出中國公共部門加上民營企業的債務GDP(國內生產毛額)占比,比多數開發中國家還要高,甚至超越一九九七年亞洲金融風暴受害國的水準(詳見下圖)。

國際投資大師吉姆.羅傑斯(jimRogers)二〇一五年就曾說:「我憂慮的是,中國擁有大量債務,是過去幾十年所沒有的,就像任何國家一樣,中國債務將會出現問題。」

二〇一五年十一月中旬,由雲南政府背後支持的雲南煤化工公司發出債務違約公告,表示無力償還約新台幣六十八億元的負債,在此之前,同樣是國營背景的太陽能公司天威英利、鋼鐵業中國中鋼等也都爆出債務違約。

中國財政部統計,二〇一五年九月國企負債達到約新台幣三百九十兆元,竟然已經高於二〇一四年中國的GDP總額。

更可怕的是,從企業到地方政府,中國有許多債務是以美元計價的方式存在著,一旦人民幣貶值,這些債務形同自動膨脹,要用更多的人民幣償還。偏偏目前中國企業獲利普遍下滑,最後不是被迫拍賣資產,要不就是倒帳,而中國金融體系的壞帳比例也勢必升高。

截至二〇一五年九月底止,中國待償還的美元債務高達一兆五千三百億美元,相當於新台幣五十一兆元、或是台灣三年的GDP,這些債務大部分都是美元計價的債券(如公司債),並且多數都沒有進行匯率避險。

星展銀行執行長古柏塔(Piyush Cupta)認為,一、兩年內將有發生中國企業破產潮,如同一九九七年亞洲金融風暴後的東南亞國家,當年這些國家的企業就是發行大量未避險的美元計價債券,當償債能力下降時,就是引爆企業倒閉潮。

危機2 熱錢外逃,企業營運更艱難

人民幣不眨、難以挽救中國疲軟的出口經濟;人民幣貶值、又加深中國內部金融危機的風險,不論哪一邊都是壞消息,經濟學家謝國忠認為,這會使得熱錢持續從中國外逃至少三到四年。

二〇一五年十二月,中國外匯存底一個月就減少超過一千億美元(約合新台幣三兆三千五百億元),創下單月金額減少的新高紀錄:一整年下來,中國外匯存底金額已經減少一三%,來到三兆三千三百億美元,距離最高點短少約新台幣二十二兆元。

台灣連鎖暨加盟協會理事長、義美食品董事長高志尚打趣說,照這種速度下去,中國即便擁有全球第二局的外匯存底,很快也要見底。

國際貨幣基金(IMF)認為,中國至少需要二兆六千億美元的外匯存底,才能維持市場的穩定;如果每個月都以一千億美元的速度流出,七個月裡就會到達警戒線。

資金外逃,反映出中國經濟的不安,以及對人民幣走眨的擔憂。德意志銀行擔憂,二〇一六年開年人民幣的急貶,將引發新一波熱錢從中國外逃,進一步讓全球市場流動性減少,各類資產的價格也會跟著走空,最後是全球資本市場。

資金外逃,引發通貨膨脹,企業固定資產價值減少,取得原料的成本增加,企業投資停滯、影響長期獲利能力,銀行因為壞帳而影響體質,最後的結果可能是金融體系也想緊縮銀根,企業與地方政府債台高築的問題會再次惡化。

危機3 政府汰弱留強,地方壞賬恐攀高

中國證監會二〇一六年才上路的股市熔斷機制,在正式上路四天後,即二度「熔斷」停盤而宣告暫停實施,這不僅成了全球資本市場恐懼的核心,更顯示中國政府處理經濟問題的能力,恐怕不如外界想像中高明,更加深了這樣的恐懼。

二〇一六年秋天,照慣例中國將選出習近平的「下一任內定人選」,以便安排在二〇一七年進入政治局常委會,並於二〇二三年正式接班。

二〇一七年是習近平接棒以後,第二任任期開始的第一年。第一任任期裡,他大舉肅貪、整頓人事,逐步走跌的經濟數據與疲弱的內需市場可以歸罪給前任領導,然 而,為了要讓中國經濟在第二個五年(二〇一七年起算)「跳」起來,今年必須先蹲低、醞釀動能,才能讓接下來的中國經濟更健康、效益更好。

習近平政權在二〇一六年將中國經濟定調為「擠膿包、去毒瘤」的一年,企業與地方債壞帳升高,已成了中國政府清理中國經濟手段的最大副作用。

往好處看,汰弱留強後的中國企業,不能再單靠補助就敢隨意殺價、自傷傷人,動盪過後的全球商品市場必然重回應有的秩序,台灣只要加速創新、準備好與新一代的中國企業對手應戰,新一波的成長反而更值得期待。

撰文者王毓雯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82491

警訊1:獲利創新高,卻比大盤跌更深 四張圖 揭露台灣金融未爆彈

2016-01-18  TCW

一月四日,即將轉戰國民黨不分區立委的金管會主委曾銘宗,最後一次以主委身分主持新春記者會。他在會中指出,金控二○一四年整體獲利創新高,達到五千四百二十八億元,二○一五年全年預估可達五千四百五十億元,再創歷史新高。

儘管金控獲利亮眼,但金融類股指數的走勢卻背道而馳。二○一五年十一月以來一路走跌,一月十一日更失守九百點大關,跌到二○○九年十月金融海嘯期間水準。

股市,是基本面的先行指標,台灣金控股獲利迭創新高之際,股價卻來到相對低點,暗示了一件事:金融業可能還有更多你未曾想過,卻是一觸即發的未爆彈,讓投資人卻步,背後最大的隱憂就是來自人民幣貶值風暴。

未爆彈1 衍生商品虧損,銀行OBU今年獲利估跌雙位數

金融股的震央,就是來自與人民幣匯率息息相關的TRF(目標可贖回遠期契約)相關業務。

二〇一五年八月,人民幣出現一波暴跌,國內銀行為了TRF違約風險提高,替客戶代墊、擬上繳給上手銀行的「存出準備金」增加逾一千九百億元,約等同當年度 銀行獲利(二千九百七十二億元)的六四%。雖然銀行局對外強調,近期國銀真正為了TRF等複雜高風險商品相關而提列的準備金已降至一千億元以下。但,這風 險恐怕是低估了。

惠譽信評曾在二〇一五年底發布最新報告指出,若人民幣重貶一〇%,銷售TRF的銀行損失將達七百九十億元。換算後,約占二〇一五年全體銀行獲利近三成。

惠譽發布此報告時,人民幣匯價約為一美元兌六.四元,以此計算,人民幣若重貶一〇%、跌到一美元兌七元,整體銀行損失可能超乎預期。

一月十一日,台灣第二大消費金融銀行台新金,股價大跌五%,因為二〇一五年十二月出現稅後四億六千萬元虧損。台新金控財務長林維俊坦言,由於人民幣貶勢超 乎預期,有鑑於客戶操作TRF失利的風險升溫,公司增提十五億元準備金,才會侵蝕當月獲利。但台新金因為此商品而虧損的情況,只是冰山一角。

曾銘宗指出,國銀銷售TRF商品的對象,不少是人在國外的海外分行或國際金融業務分行(OBU)客戶,銀行追繳不易。更糟的是,部分國銀承作該商品,未要求客戶擔保品,一旦客戶違約,銀行連可拍賣的資產都沒有。

某些銀行的做法則是,變相把客戶的虧損轉變成借貸。比方說,倘若客戶因為TRF已虧損一千萬元,無力負荷,銀行告知客戶,可轉換為一筆一千萬元的借款,後續逐漸償還。

但不管何種方式,對銀行來說都可能釀成像過去連動債風波悲劇,留下沉重呆帳。開發金控副總經理張立人觀察,由於金管會針對TRF祭出多項緊縮措施,加上不 少客戶蒙受虧損,對其心生反厭,某些銀行已決定少做,甚至不做,這將成為二〇一六年銀行業獲利注定比二〇一五年下滑的關鍵原因之一。

由於購買TRF的客戶以中小企業台商居多,為了調度便利資金,多數國銀將帳目掛在OBU,讓OBU對銀行的獲利貢獻直線上升,二〇一五年已占近三成,故人民幣貶值而重創TRF業務,勢必拖累OBU獲利銳減。

據統計,OBU二〇一五年前三季稅前盈餘年減一三.二%,十一月又減少七.八%。業界預估,今年整年度可能出現雙位數跌幅,主要因為中國頻降息,國銀大陸分行利差空間縮減,以及衍生性商品業務持續縮水的雙重打擊。

未爆彈2 銀行對中國曝險,占全體金融業七成

過去,中國企業金融市場曾是國內銀行業的新藍海,但現在卻可能成了銀行業的新惡夢。

近年來,中國企業經營不善,湧現違 約、倒閉潮的新聞屢見不鮮,隨著中國景氣疑慮重重,人民幣貶值趨勢轉強,也拖累眾多舉辦陸企聯貸案的台資銀行,壞帳風險迅速升溫。

從二〇一四年上半年,中國旭光高新企業倒帳,九家台資銀行共借出一億一千萬美元;同年下半年爆出福建索力倒帳,包括六家國銀在內的金融機構共借款六千萬美元。

二〇一五年,七家國銀辦理八千二百萬美元聯貸案的中國漢能集團傳出營運危機後,在香港掛牌的中國忠旺,十五家國銀參與其聯貸案,總金額合計逾二億六千七百萬美元,遠高於先前任何一家倒帳的陸企,也讓銀行圈戒慎恐懼。

根據主辦銀行說法,雖然這些聯貸案某些目前仍繳息正常,但多數都已打入呆帳。至今中國經濟遲遲不見曙光,新一波的陸企倒帳危機恐怕還會持續引爆,也代表國銀的打呆壓力將只增不減。

其實,對中國放款及資金拆借等業務只是冰山一角,國銀對中國的整體曝險額度,才是最大的深水炸彈。

按規定,本國銀行對中國的曝險金額,不得超過淨值的一倍(即一〇〇%)。二〇一五年第三季,銀行對中國曝險雖占淨值比重為六二%,看似與第二季持平,但絕 對金額卻節節高升,目前已高達一兆九千七百億元(含本國銀行的寶島債),占金融三業(銀行、保險和投信)在中國總曝險金額的七成以上。

其次,在三十九家銀行中,有多達六成、共二十五家對中國曝險占淨值比重提高,而且有三家的曝險比重多達八〇%以上。

以授信業務而言,在台灣早就被殺成一片紅海,平均利率在二%以下。反觀中國,前幾年,倘若談得好,三%到四%不成問題,利差相對誘人,也使國內銀行將中國視為不可不去的新綠洲。

如今風向反轉,中國多次降息,不僅壓縮利差空間,更讓主管機關和業者繃緊神經的是,提供聯貸的中國企業倒閉頻傳,高曝險」反成大地雷,而且殺傷力還會擴大至何種程度,難以估算。

金管會數據顯示,二〇一四年國銀的中國地區分行獲利共新台幣五十二億元,二〇一五年前十一月則約二十五億元。但光是中國忠旺一案,一旦真的發生危機,還款 困難,十五家參貸的台資銀行必須賠付約九十億元,等於前年加去年全體國銀在中國賺到的錢悉數吐出後還不夠,更何況未來不知還有多少陸企會讓這個黑洞再度擴 大。

未爆彈3 保險業淨值大縮水,海外投資不透明成隱憂

如果你以為,台灣金融產業的壽險股不賣人民幣商品、不對中國企業放款就沒事,那可就錯了。

新光人壽就是人民幣貶值蝴蝶效應下的受害者。

由於中國經濟趨緩、導致原物料價格大跌,讓原物料大國巴西出口衰退,新光人壽投資巴西債券價格暴跌,目前未實現虧損達到五十億元。

壽險業投資布局全球,但按規定,淨利不需計入投資部位的未實現虧損,反而成了台灣金融產業裡的隱形炸彈。最令人吃驚的,就是台灣的金控獲利王富邦金。

富邦金二〇一五年全年稅後淨利超過六百三十六億元,每股盈餘達六.二二元,雙創歷史新高,但股價卻從二〇一五年五月最高點的六十八元,一路走跌至一六年一月的三十九元,幾乎半年內市值蒸發逾二千七百億元。

問題,就藏在富邦人壽的財報中。二〇一五年前三季,富邦人壽淨利多達五百八十一億元,每股盈餘為五.六八元,看似亮麗,但卻因為備供出售金融資產(編按:長期持有、可供未來出售的金融資產,包括股票、債券等)出現四百多億元未實現虧損,使其淨值已縮水逾五百億元。

國泰人壽狀況也相去不遠,淨值看似微增,但帳上的備供出售金融資產未實現虧損,也害淨值下滑逾兩百億元。這就是為何兩大壽險金控看似獲利頻創新高,股價卻一蹶不振。

保險業對中國的曝險額度超過六千億元是一大隱憂外,星展銀行消費金融處長孫可基表示,全球經濟情勢詭譎難測,對金融業面言,才是最大的黑天鵝。

事實上,由於中國經濟問題演變為慢性的全球危機,海外投資部位越大或操作越積極的壽險,越可能受傷,再加上不會揭露在稅後獲利上,反而最容易成為未爆彈。

「今年市場的波動,不會比去年小,」國泰人壽副總經理林昭廷坦言,今年的操作策略將持續謹慎保守,除了尋覓價格被錯殺的優質標的外,也力求在動盪中持盈保泰。

統一投顧更提出警告:對外,股、債、匯市詭譎多變,對內則有總統大選的千擾,再加上壽險公司帳上備供出售金融資產部位普遍呈現末實現損失,預期二〇一六年投資收益將不如二〇一五年,恐拖累整體壽險業獲利衰退二%。

透視三顆金融業的未爆彈後,就不難理解,為何台灣金融產業會成為人民幣大貶值、中國經濟走緩下的台灣第一波受災戶了。

撰文者張舒婷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82500

台灣被控干預匯率 小英的兩大警訊 美國預告抓戰犯 揚言後續將「依法處置」

2016-05-09  TWM

大搞寬鬆貨幣政策的美國,把台灣列入操控匯率警告名單,當然有點像是做賊的喊抓賊, 但基於現實,台灣必須思考匯率政策路線;然而,這何嘗不是檢討經濟沉痾的好時機?

貨幣戰爭這個詞,是形容各國競貶貨幣,用低價商品擴張出口。不過,這場戰爭中誰是戰犯?美國顯然很有想法。四月二十九日,「美國主要貿易夥伴的外匯政策」報告採用了一套新制度,提出貨幣操縱國的「觀察名單」。這份名單上,美國貿易夥伴有五名入列,除了韓國、德國、中國、日本,台灣也名列其中。

這份報告每半年發布一次,過去都只是相對中性地分析美國與貿易對手的數據。但美國國會去年二月通過了《二○一五年貿易便捷與貿易促進法》,今年二月生效,現在更具體設下三個條件,只要符合,就會認定該國是匯率操縱國。在此之下,這份報告變成「抓戰犯」的警告書,並且,後續可以「依法處置」。

三個條件符合兩個

台灣列匯率操控觀察名單

進入觀察名單,要在三個條件中滿足兩個:一、對美國貿易順差超過二百億美元;二、該國經常帳順差大於國內生產毛額(GDP)的三%;三、持續性單方面干預匯率,淨買外匯金額超過該國GDP的二%。若三個條件都滿足,美國就認為該國是「透過操縱匯率取得不公平的貿易優勢,進而傷害美國經濟」。

而按照美國訂的規矩,寬鬆貨幣政策並不算干預匯率,即使是「非傳統貨幣政策工具」,如美國聯準會的大印鈔票、歐洲央行今年祭出負利率,都是各國自主。事實上,日本近年數次進行量化貨幣寬鬆政策,而報告仍認為日本四年來都「沒有干預匯率」。但是,只要央行進場買美元,直接影響外匯市場,就是犯規。

姑且先接受美國對操縱匯率的認定標準,那麼,台灣為什麼被留校察看?美國財政部在報告中指出:「台灣的經常帳餘額過高(符合條件二),同時在二○一五年大部分的時間,都持續淨買入外匯(符合條件三)。

雖然一五年台灣對美國的貿易順差為一四九億美元,並未完全滿足法案所訂的三項匯率操縱條件;然而,台灣仍應限制外匯干預,只在市場極端失控時才執行,同時也要增加外匯存底及干預外匯市場的透明度。」

美國態度轉趨強硬

違者加入貿易協定將受阻

儘管美國財政部長傑克.盧(Jack Lew)強調,觀察名單的用意是促進美國與貿易夥伴間的談話,而不是經濟制裁。然而一旦從「觀察名單」晉升為「戰犯」,接下來「依法」也只有兩條路:和美國談判,或是被美國報復。

法案指出,如果雙邊談判開始一年後仍未達成共識,美國將採取以下制裁:終止對該國私人投資公司的融資、美國政府採購案將排除該國、要求國際貨幣基金(IMF)對該國監督。

至於第四項制裁,對於台灣影響最大:如果該國進入貿易協定,要美國代表同意,美國將考量匯率因素做決定。這也將直接影響台灣費盡心力想加入、卻難上加難的《跨太平洋夥伴協定》(TPP)。

事實上,這些舉措主要是針對中國而來。多次被美國財政部引用資料的彼得森國際經濟研究所名譽主任伯根斯坦就評論,二○一五年的修法,主因來自美國國會不滿財政部一直不把中國列為匯率操縱國。

無論這個舉動是不是「做賊的喊抓賊」,可以確定的是,美國為了保護本國經濟,日後的態度只會越來越強硬。共和黨總統參選人川普老早就在他的《政策改革書》表示,當選後會宣布中國為匯率操縱國;而民主黨的希拉蕊日前在愛荷華州一場會議中也表示,應該在TPP中,納入對匯率操縱國嚴懲的條款。

警訊一:別再干預阻升

被看破手腳 應思考新模式雖然真正的目標是中國,且美國國家統計局資料顯示,台灣對美貿易順差過去從未超過標準,也與台灣主計總處的統計資料相差甚遠,不太可能真的被美國認定為匯率操縱國;但伯根斯坦認為,財政部的認定標準太寬鬆:「美國應該降低雙邊貿易順差的標準,現在就和台灣開始談判。」美國國會是否認同伯根斯坦的意見,在未來採取更嚴格的抓戰犯手段,不得而知,但是從這次的觀察名單事件,台灣有兩個更急迫的問題需要面對。

首先,在美國列出十二個貿易夥伴中,台灣是唯一被美國財政部認定「持續並單方面干預匯率」的國家;根據美國財政部估算,台灣央行淨買入外匯占GDP比率是十二個美國主要貿易往來國的最高,達二.四%。

美國財政部同時也檢視過去十五年的數據,發現「在過去十五年,台灣和中國每一年的匯率干預都超過標準,韓國則在其中幾年超標。」到底有沒有干預?台灣與美國各說各話,但是央行資訊的透明度欠佳,則是不爭的事實。

美國財政部過去兩次報告中都指出:「雖然台灣不是IMF會員國,但台灣其他部門的經濟數據,都有按照IMF數據公布特殊標準(SDDS)揭露。自從中國採取SDDS後,台灣已是亞洲主要新興國家中,唯一一個沒有按照標準公布外匯存底資料的國家。」同時,台灣央行不公布外匯干預的資料,私下進行市場操作,也讓美國很感冒。美國財政部去年十月的報告指出:「從公開資料上來看,台灣顯然在金融帳及國際收支帳上,都有阻升的干預跡象。」「從日間交易數據上來看,一五年的前七個月,有七五%的交易日,央行顯然在收盤前的一個小時賣出台幣,藉此發出訊號,告訴市場央行對該交易日的目標收盤價。」對此,央行回應,美國財政部的報告與事實不符。但無論如何,這次美國用明確手段警告,就像在對台灣央行放話:「別再躲躲藏藏,我看破你的手腳了!」基於國際現實,台灣顯然已不得不重新思考過往慣有的匯率調控模式。但更大的問題是,即使沒有美國施壓,台灣過去十五年來央行不斷干預匯市,以「低匯率救出口」的匯率政策,還能走多久?

警訊二:貶值經濟學末路

降經常帳順差、擴大內需

其實,台灣那高得不成比例的經常帳順差,正是台灣經濟真正的問題所在。按照美國財政部資料,台灣經常帳順差占GDP比率,過去三年仍不斷擴大,增加了五%;但是同時,我們的出口已經連十四個月衰退。這代表台灣經常帳順差增加只有一個原因:進口衰退的幅度,以及國內消費投資的減少,比出口衰退的速度還快!這就是刻意壓低匯率,追求經常帳順差的惡果。

事實上,央行在一○年就曾摘譯IMF的報告,標題是「減少持續的經常帳順差以得到適當的平衡」。文中指出,政策引導的經常帳順差減少,雖然出口下降,但整體經濟不一定變差:「匯率升值是經常帳順差減少的關鍵因素,但在升值的同時,採取擴大內需的經濟政策或結構性改革,能夠得到最佳的結果。」台灣若要改善經常帳順差這個長年累積的大問題,勢必要迎接更有彈性的新台幣。新政府在制定未來的經濟政策時,不能再只把重點放在出口、不重內需;也同時要改變央行偷偷阻升台幣的習慣,讓台灣匯率波動正常化。

雖然央行貶值救經濟鞠躬盡瘁,連美國財政部都「認同」,但是當出口已連十四黑,美國也點名台灣,台灣的匯率政策也要重新思考,不能永遠只有兩個字:貶值。

撰文 / 楊卓翰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96229

美國最慘槍擊案的警訊

2016-06-20  TWM

6月12日,美國發生史上傷亡最慘烈槍擊案。凶手奧馬爾.馬廷衝進奧蘭多一家知名同志酒吧,持槍掃射,造成49人死,53人重傷。美國總統歐巴馬發表聲明,譴責這宗充滿仇恨的恐怖行動,並認為這次事件應被視為美國槍枝管制過度鬆散的警訊。

We know enough to say that this was an act of terror and an act of hate. We also express our profound gratitude to all the police and first responders who rushed into harm's way. Their courage and professionalism saved lives, and kept the carnage from being even worse. Today marks the most deadly shooting in American history. This massacre is therefore a further reminder of how easy it is for someone to get their hands on a weapon that lets them shoot people in a school, or a movie theater, or in a nightclub. And we have to decide if that's the kind of country we want to be.

就目前所知,我們可以確定這是一宗恐怖與仇恨的行為。我們深切地感謝所有衝進危險地帶救難的警察與急救人員。他們的勇氣和專業拯救了生命,使這場大屠殺的傷亡不致更加慘重。今天是美國歷史上最致命的槍擊案。因此,這場屠殺也更進一步地提醒了我們,人們有多容易將武器弄到手,導致槍擊案在校園、電影院、夜店發生。

而我們必須決定,這是不是我們期望國家該有的模樣。

看懂關鍵字

carnage /ˋkɑrnɪd / n. 大屠殺例句:He described this family civil war as a scene of carnage.

他將家族鬥爭描述得像一場大屠殺。

massacre /ˋmas k / n. 大屠殺、有時可指體育比賽中的慘敗例句:The massacre laid bare the cruelty of the regime.

這場屠殺讓政權的殘酷暴露無遺。

get hands on 弄到手、拿到例句:He bought all the luxury goods that he could get his hands on.

所有能弄到手的精品,他都要買。

撰文 / 蔡曜蓮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01084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